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解剖案例来发现规律。特点是简单易操作。
2、实地调查法、或田野调查法。到现场进行访谈、观察等。特点是容易发现新问题。
3、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法。通过发放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规律。特点是可以弥补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偏颇性,样本越大,普适意义越强。
4、数学建模法。如利用博弈论、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动力学等方法进行计算、推理、模拟等。特点是便于发现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和机理。
会计系统控制方法如下:
1、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管理规范和监督制度,明确权责,相互制约。
2、统一企业内部会计政策。
3、统一企业内部会计科目。
4、规范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和方法。
5、信息收集系统——采集财务活动信息的过程,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第一步。主要手段是设置账户、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
6、信息储存系统——这是归集、储存和积累财务活动信息的过程,主要手段是登记会计账簿。简介账簿、过账的含义。
7、信息输出系统——这是加工、输出财务活动信息的过程,主要手段是编制和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简介财产清查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含义。
扩展资料:
会计系统控制方法的作用:
1. 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确定销售目标及预算
2.根据销售目标和预算制定销售计划及相应的销售策略
3.根据销售计划和策略配备相关的资源(包括:建立销售组织并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等
4.把公司的整体的销售目标和预算进行分解进而制定销售人员的个人销售指标
5.销售人员根据自己的目标、预算以及公司的销售策略制定自己的销售计划
6.对销售计划的成效及销售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系统控制
控制是在检查基础上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检查的作用在于发现目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目标偏差;而控制的作用在于通过反馈调节,采取控制手段,纠正目标偏差,使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控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步: 1、建立明确的控制标准。
控制标准是工作成果的规范,是对工作成果进行计量的一些关键点。控制标准包括计划指标、各类定额和有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2、根据标准衡量目标实施的成效。通过目标检查的反馈信息,把目标实施的实际结果同衡量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实际结果同衡量标准的偏差。
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以便找出消除偏差的措施。 3、纠正实际结果同目标的偏差。
根据产生偏差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纠正偏差,这是控制的重要工作。 以上三步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没有标准就没有控制的依据 ;没有衡量成效、找出偏差,也就没有控制的对象;没有纠正偏差的措施,也就无法进行控制。
一、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控制的对象可分为:行为控制和产出控制。
行为控制: 是指直接对人们进行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它基于直接的个人观察。 当工作成绩的要求或标准已众所周知而需要用个人观察来提高效率时,通常运用行为控制。
产出控制: 是检查活动成果是否符合战略计划或评价标准的要求而进行的控制。 * 它基于对定量数据,如销售额、财务或生产记录等的测定。
* 在评定大型复杂的企业及这些企业内部主要的下属单位的工作成绩时,常使用产出控制。 * 产出控制可以使一个企业将其工作成绩与其它企业的工作成绩相比较,也可以比较其内部各下属单位的工作成绩。
二、几种常用的控制方法: 1.预算: 预算:是一种以财务指标或数量指标表示的有关预期成果或要求的文件。 一方面预算起着如何在企业内各单位之间分配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预算也是企业战略控制的一种方法。
* 预算准备完了以后,企业内部的会计部门就要保有各项开支记录,定期作出报表,表明预算、实际支出以及二者这间的差额。 * 做好报表之后。
通常要送到该项预算所涉及的不同层次的负责人手中,由他们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2.审计: 审计:是客观地获取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的论断的的论据,通过评价弄清所得论断与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报知有关方面的过程。
* 审计过程基本上着重于注意一个企业做出的财务论断,以及这些论断是否符合实际。 * 中国执行审计的人员可有两类: 一类是独立的审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检查委托人的财务报表。
不过,他们还执行其经济工作,如会计服务、税务会计、管理咨询以及为委托人编制财务报表等。 另一类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确定企业的方针和程序是否被正确地执行,并保护企业的资产。
此外,他们还经常评估企业各单位的效率以及控制系统的效率。 3.个人现场观察: 个人现场观察: 是指企业的各层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深入到各种生产经营现场,进行直接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控制系统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1.控制系统应是节约的: 既不能产生过多的信息,也不能提供太少的信息,而应是最经济地产生各部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信息。 2.控制系统应是有意义的: 控制必须与企业的关键目标相联系,能为各层管理人员提供真正需要和有价值的信息。
3.控制系统应当适时地提供信息: 经常和快速的反馈并不一定意味着是较好的控制,关键是要及时地提供给管理者使用。 例如:在试销一种新产品时,就需要快速的反馈;而在长期研究和开发项目中,逐日、逐周甚至逐月地反馈进展情况,可能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无益。
因此,应使设计的控制系统对应于所考核的活动或职能的时间跨度。 4.控制系统应提供关于发展趋势的定性的信息: 例如:知道某一产品市场占有率是上升还是下降,还是保持稳定,与确知其市场占有率的多少同样重要。
类似这样的定性信息比仅用定量数据能更快地发现问题,从而有助于更迅速地采取解决问题的行动。 5.控制系统应有利于采取行动: 控制系统输出的信息必须传递给企业中那些根据这些信息而采取行动的人。
如果给管理人员提供的报告仅仅是为信息而信息,那通常意味着这些报告会被忽视,事实上,也可能导致管理人员忽视其它有用的报告。应当明白,并非企业中的每个人需要所有的报告。
6.控制系统应当是简单的: 复杂的控制系统常常会引起混乱,收效甚微。有效控制系统的关键是它的实用性,而非它的复杂性。
*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便于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而设计来提供信息的一个正规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 是以系统化的和整体化的方式,而非以分散和零碎的方式来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
谨慎地设计和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它的设计及运行能与企业的战略相配合,则能大大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
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应遵循下列原则: * 设计和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作出战略决策的管理人员的需要。 * 设计和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必须通过系统分析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紧密合作。
* 管理信息系统的输出必须最适合于管理者应用,避免出现过多的信息。 * 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良好开端是重新考察企业现存的信息系统。
* 一个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灵活性,以适应企业变化了的环境。
控制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始末。在组织目标的实施中,不断的在计划与实施结果间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找出这种差距的原因和制定新的改进措施,就是控制过程。
控制过程是由三个步骤或三个交叉重叠的要素构成的,即确立标准、对照标准检查实际绩效、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步骤:
1.确立标准,首先确定组织行为的总体目标,然后将总体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各个具体的计划、方案、步骤措施等,从而形成一系列具体的控制目标。
2.对照标准检查实际绩效,这实际上是控制过程的信息收集阶段,通常通过评估、考核、检查等活动发现计划、方案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偏差,同时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造成偏差形成的原因。对于评定绩效和成果而言,主要问题是如何及时收集适用和可靠的信息,并将其传递到对某项工作负责而且有权采取纠正措施的主管人员手中。
3.采取措施纠正偏差。针对偏差产生的原因,主管人员可能采用重新制定计划或修改目标的方法,也可利用组织手段进一步明确职责补充授权或是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整,还可能用撤换责任部门的主管或增配人员的办法,此外还可通过改善领导方式增加物质鼓励等办法。
主要分三种:
开环控制:这类数控系统不带检测装置,也无反馈电路,以步进电动机为驱动元件。
半闭环控制:反馈电机或丝杠的转动量,中间的配合间隙误差不能反馈补偿,常用伺服电机。位置检测元件被安装在电动机轴端或丝杠轴端,通过角位移的测量间接计算出机床工作台的实际运行位置。
闭环控制:通过光栅尺反馈工作台的位置信号,反馈精度比半闭环高,但是不稳定,中间环节间隙大的话将会有震荡。位置检测装置安装在机床工作台上,用以检测机床工作台的实际运行位置(直线位移)。
自动控制系统是由:测量元件与变送器、自动调节控制器
、执行器(调节阀)、被控对象的闭环回路构成。
作用:
①调度;
②操作模式确定;
③质量控制;
④反馈控制(自动调节)和顺序控制;
⑤故障的防止和弥补。
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
1、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组成的特点:由过程检测、变送和控制仪表、执行装置等组成。
2、被控过程具有非线性、时变、时滞、不确定等特点,难于获得精确过程数学模型,增加移植控制策略的难度。
3、被控过程多属于慢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常数和时滞,控制并不需在极短时间完成。
4、过程控制方案的多样性,同一被控过程,因受到扰动不同,需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案。同一控制方案可适用于不同的生产过程。
5、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常用形式是定值控制,过程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被控变量稳定在所需设定值。
6、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实施手段的多样性,可以方便地在计算机控制装置上实现;可以方便地在控制室或现场获得仪表的信息;
可以直接进行仪表的校验和调整。
扩展资料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按被控变量分类为: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控制系统。
2、按控制器采用的控制规律分类为:比例、比例积分、比例积分微分等控制系统。
3、按被控变量的给定值是否变化分类为:定值、随动和程序控制系统。
定值控制系统:生产中,控制系统的作用是使被控变量保持在给定的生产指标上不变。例如前面所述的液位控制和温度控制。
随动控制系统:生产中,控制系统的作用是使被控变量准确而快速的跟随给定值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化工生产中的比值系统,甲流体的流量与乙流体的流量保持一定的比值;当乙流体流量变化时,甲流体的流量能快速而准确的随之变化。再如雷达系统、天线接收系统。
程序控制系统:生产中,控制系统的给定值是变化的、已知的时间函数;即被控变量按一定的时间程序变化。这类系统在间歇生产过程中应用较普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程序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程控制系统
会计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者为维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计划、调整和评价而制定的制度、组织方法和手续的总称。
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按控制实施的范围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一般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开发、应用环境等方面进行的控制。目的是建立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活动整体控制的框架,并对达到内部控制的整体目标提供合理的依赖程序。
一般控制的内容
1、组织与管理控制。基本要求是权责的划分和职能的分离。
包括电算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分离,电算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人事控制,业务授权。
2、应用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为保证计算机AIS开发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设计的控制。
3、计算机操作控制。用于控制系统的操作,其目的是通过标准的计算机操作来保证信息处理的高质量、减少差错的发生和未经批准而使用数据和程序的机会。包括操作计划、机房守则、操作规程、上机日志记录。
4、硬件和软件控制。通过硬件、软件控制来尽可能发现错误。
5、系统安全控制。是指防止影响系统安全的因素危及系统的安全,发现系统中的安全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使系统恢复正常的措施及实施。包括硬件安全控制、程序与数据的安全控制、环境安全控制、防病毒的软件接触系统等。
6、系统文档控制。要建立文档管理制度及安全保密制度
应用控制是系统会计应用方面的具体控制。目的是对会计应用建立具体控制过程,从而确保全部的经济业务都经过授权和记录,并进行完整、准确和及时的处理。
应用控制的内容
1、输入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采集控制。措施有用户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标准化的凭证格式、制定凭证编制程序、凭证审核、手续控制、凭证更正规程、批量控制等。
数据输入控制。注意凭证输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2、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业务时序控制。
数据有效性检验。措施主要有文件标签校验、业务编码校验、顺序校验。
程序化处理有效性检验。发现错误的方法有:计算正确性测试、数据合理性检验、交叉汇总检查、错误更正控制、数据点技术。账务处理系统中可采用以下控制方法:余额合理性检查、试算平衡检查、总账和明细账核对检查。
3、输出控制。输出控制用于确保:第一,计算机处理的输出结果准确无误;第二,输出结果仅限于经过批准的人员;第三,输出及时地提供给适当的经过批准的人员。主要控制措施有:
输出授权控制。
输入过程的控制总数与输出得到的控制总数相核对。
审校输出结果,检查正确性、完整性。
将正常业务报告与例外报告中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设置输出报告改送登记簿,记录报告恬送份数、时间、接受人等事项。
制定输出错误纠正和对重要数据进行处理的规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7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