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传统社会奉行的男性成人礼都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男孩要脱离正常的生活,同时将幼稚的特征去掉。
在这一阶段,通常要斩断对家庭的依赖 —— 既切断所谓的裙带关系 —— 象征性地表示童稚“已死”。 第二个阶段是蜕变期。
在这期间,要对接受成人礼的少年进行某种形式的测试,以确定他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资格。 通常会在这个阶段中进行割礼或其它形式的身体改造,如锉牙或纹身等。
最后一个阶段是回归日常生活的阶段。这时,成为男人的少年不仅社会地位可以提升,他们的身份也会得到重新认定。
在这一阶段,通常会搞一个包含音乐、舞蹈和艺术表演的社交庆祝活动。在塞拉利昂的门德族 (Mende),当年轻男子获准参加神秘的坡罗 (Poro) 会时,一位女性官员会用一根绳子拉拽他,象征着将他从孩提时代笼罩在他四周的坡罗精灵那里解脱了出来。
这样的仪式象征着重生,也象征着青少年时期与成人时期的争夺战。 这就是由男孩变成男人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轻松。
五花八门中国成人式:汉族的成年礼在很大程度上止于追求道貌岸然的效果,让人一望便知某人已经是个“君子”。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风气的浇薄,成人礼日益变得无足轻重,名不副实。
到了清代,满族统治者也许是对这种虚文假醋实在看不过去,干脆一纸令下,终结了汉族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以致后来人只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成年。现在,中国的成人仪式主要集中在一些少数民族。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漆齿和文身 漆齿是傣族、布朗族等成人礼的组成部分。
漆齿,实为染齿,不染者不能公开参加社交活动。 染齿前,需先吃些酸性水果,或用酸汁涂抹一遍牙齿,再点一束松明,让松脂滴在瓦块或木片上,再将黑烟熏齿,连染数日,直至将雪白的牙齿染成墨黑之色。
与此不同,布农族的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要拔掉两颗门牙。 文身和绣脚是傣族、布朗族男子的成人礼,指在身上、腿上刺纹。
民间有谚语说:“蛙腿尚有花纹,男人之腿怎可没有花纹。”男性以文身为荣,身上不刺纹者,人格低下,不如水中青蛙,会被姑娘们视为懦夫,很难得到女性爱慕,只能孤独终生。
文身一般在十四五岁时举行。刺纹时,受刺者需服用一些带有麻醉性质的药物,文身师用墨在肌肤上绘出图案轮廓,以针蘸上颜料扎入皮肤,让颜料残留于皮肤内,形成永不消退的纹痕。
换裙和换裤 摩梭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等都通过更换服饰象征成年,女的换裙,男的换裤,换过之后,方可谈情说爱。 摩梭族孩子长到13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民间传说,古时天神向地球上所有生物赐寿,人只能活13年,而狗却能活60年。后来,人与狗换寿,13岁成了人的成年标志。
成年礼仪式一律在农历大年初一凌晨举行。行礼时,男孩站在正房左边“男柱”下,女孩站在右边“女柱”下,一只脚踩着猪膘肉,一只脚踩着粮袋,象征终生吃用不尽。
女孩由阿妈为其穿上漂亮的金边衣、百榴裙,扎上红腰带,盘缠发辫,佩上彩色项链、耳环、手镯等饰物。 四川凉山彝族少女的换裙礼称为“沙拉洛”,意即换童裙。
彝族妇女把换童裙和出嫁视作女性一生非同小可的两件大事,换童裙一般由母亲或长辈妇女主持,并只请女亲戚、女友和老年妇女参加。换童裙仪式有3个方面的内容:改变发式、改变裙式和穿戴耳饰。
宰牛唱诗 基诺族男孩长到十五六岁,便由其家长秘密操办十分隆重的成人礼。 届时,需购买一头牛,在寨内公开剖牛,以祭祀祖先。
祭毕,将牛肉按村内老幼人头分派,受礼者的份肉用芭蕉叶包好摆在桌子上。准备工作做好以后,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把受礼的男孩抓来,让其恭立桌前参加仪式。
仪式请村社长老主持,长老带领大家唱史诗,内容有基诺族传统的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生产方法与技巧等,同时还包括婚姻恋爱和家庭生活的有关规矩,用说唱形式对青年人进行多方面的常识教育。 仪式结束后,父母向儿子赠送一套劳动工具和更换一套服饰。
度戒 瑶族男孩长到十五六岁,即要举行“度戒”成人礼,接受诸如“上刀山”、“过火炼”、“睡阴床”、“跳云台”等近十种危险考验。现在度戒仪式简化,以跳云台为重要内容。
云台是将4根4米多长的木柱摆成正方形,一边扎以横木作梯。 受戒者在师公的带领下登上云台,等师公念完戒词,受戒者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掠、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等,誓毕,将火掷进一个水碗令其熄灭,暗示受戒者如有不轨,其命运便如此火。
然后,受戒者团身抱膝,从台上勇敢地翻至云台下那张铺有稻草的藤网,刚落下,下边的人就拉起藤网一齐用力旋转。 此时四周欢呼雀起,赞扬孩子的勇敢无畏,祝贺又一个瑶山汉子走入了社会。
(希望能帮到你,麻烦在我回答的下面点击 “好评”,谢谢你啦^_^)。
1.宣誓,
十八岁,风华正茂,每一代人的十八岁都充满了不同的憧憬和追求。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上下求索,英勇奋斗,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壮美的乐章。回眸历史,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并一举解放一江山岛,在这场战役里,就有许许多多正值青春的热血壮士,他们用年青的生命向祖国作了神圣的宣誓。和平年代,一批又一批青年为谋求国家繁荣和富强,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辉煌的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新XX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为我区青年施展抱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
十八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当你们举起右手,向祖国、向党、向人民发出成人的誓言,就意味着从此你们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你们将逐渐成熟起来。青年的成熟需要努力地学习,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扑面而来,唯有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成长;青年的成长需要刻苦的磨砺,自觉投身于建设新XX的伟大实践,把学到的知识与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快的成才;青年的成才需要积极地进取,前进的道路充满着挑战和坎坷,唯有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成功;青年的成功更需要不断地创造,要在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前,用创造的精神、创造的智慧去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十八岁,朝气蓬勃,希望无限。希望你们永远珍藏这美好的一刻,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和考验,为建设祖国、开创未来,做出无愧于党、无愧于祖国、无愧于青春的贡献!
2.举办活动
参观。举办晚会。。。。。。
【准备活动】1.筮日:即定日期。
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不过,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不适合行礼——春节、中秋,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宜请人来参加;清明主祭祀,主题不相符,家庙无法两用。
2.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参礼人员:笄者;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观礼者若干。
3.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
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如孔庙、学校等。
[服制]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不知道女童是不是也是黑色?但建议可以穿明丽一些的色彩。
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4.三加:钗冠。
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礼器]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②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⑥香炉,香 ⑦国旗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
整个仪程中当然少不了丝竹管弦。但希望选择高雅的古曲,如《高山》《流水》等。
琴、筝等乐器最好。【笄礼仪程】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坐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
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
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
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
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
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
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
中国成人式 冠礼和笄礼 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
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
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漆齿和文身 漆齿是傣族、布朗族等成人礼的组成部分。
漆齿,实为染齿,不染者不能公开参加社交活动。染齿前,需先吃些酸性水果,或用酸汁涂抹一遍牙齿,再点一束松明,让松脂滴在瓦块或木片上,再将黑烟熏齿,连染数日,直至将雪白的牙齿染成墨黑之色。
与此不同,布农族的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要拔掉两颗门牙。 文身和绣脚是傣族、布朗族男子的成人礼,指在身上、腿上刺纹。
民间有谚语说:“蛙腿尚有花纹,男人之腿怎可没有花纹。”男性以文身为荣,身上不刺纹者,人格低下,不如水中青蛙,会被姑娘们视为懦夫,很难得到女性爱慕,只能孤独终生。
文身一般在十四五岁时举行。刺纹时,受刺者需服用一些带有麻醉性质的药物,文身师用墨在肌肤上绘出图案轮廓,以针蘸上颜料扎入皮肤,让颜料残留于皮肤内,形成永不消退的纹痕。
换裙和换裤 摩梭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等都通过更换服饰象征成年,女的换裙,男的换裤,换过之后,方可谈情说爱。 摩梭族孩子长到13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民间传说,古时天神向地球上所有生物赐寿,人只能活13年,而狗却能活60年。后来,人与狗换寿,13岁成了人的成年标志。
成年礼仪式一律在农历大年初一凌晨举行。行礼时,男孩站在正房左边“男柱”下,女孩站在右边“女柱”下,一只脚踩着猪膘肉,一只脚踩着粮袋,象征终生吃用不尽。
女孩由阿妈为其穿上漂亮的金边衣、百榴裙,扎上红腰带,盘缠发辫,佩上彩色项链、耳环、手镯等饰物。男孩由舅舅为其穿戴簇新男装,扎上腰带,佩上腰刀。
纳西族、普米族的成人礼与此相似。 四川凉山彝族少女的换裙礼称为“沙拉洛”,意即换童裙。
彝族妇女把换童裙和出嫁视作女性一生非同小可的两件大事,换童裙一般由母亲或长辈妇女主持,并只请女亲戚、女友和老年妇女参加。换童裙仪式有3个方面的内容:改变发式、改变裙式和穿戴耳饰。
宰牛唱诗 基诺族男孩长到十五六岁,便由其家长秘密操办十分隆重的成人礼。届时,需购买一头牛,在寨内公开剖牛,以祭祀祖先。
祭毕,将牛肉按村内老幼人头分派,受礼者的份肉用芭蕉叶包好摆在桌子上。准备工作做好以后,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把受礼的男孩抓来,让其恭立桌前参加仪式。
仪式请村社长老主持,长老带领大家唱史诗,内容有基诺族传统的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生产方法与技巧等,同时还包括婚姻恋爱和家庭生活的有关规矩,用说唱形式对青年人进行多方面的常识教育。仪式结束后,父母向儿子赠送一套劳动工具和更换一套服饰。
度戒 瑶族男孩长到十五六岁,即要举行“度戒”成人礼,接受诸如“上刀山”、“过火炼”、“睡阴床”、“跳云台”等近十种危险考验。现在度戒仪式简化,以跳云台为重要内容。
云台是将4根4米多长的木柱摆成正方形,一边扎以横木作梯。受戒者在师公的带领下登上云台,等师公念完戒词,受戒者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掠、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等,誓毕,将火掷进一个水碗令其熄灭,暗示受戒者如有不轨,其命运便如此火。
然后,受戒者团身抱膝,从台上勇敢地翻至云台下那张铺有稻草的藤网,刚落下,下边的人就拉起藤网一齐用力旋转。此时四周欢呼雀起,赞扬孩子的勇敢无畏,祝贺又一个瑶山汉子走入了社会。
身非菩提树,心非明镜台,纵使有尘埃,止留此轮回;轮回亦是空,牵挂作何哉?回首空灵处,顿时见如来! 出花园(之一) 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
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
在世界上许多原始民族中,成年礼是一个人由个体走向社会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有的过程十分隆重而且带有考验的性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成年礼仪还有比较明显的保留。
传统社会中,汉族人的成年礼一般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在男子二十岁时,由主持仪式者为男子戴三次帽子,称为“三加”,分别为“缁布冠”(布做的帽子)、“皮弁”(皮做的帽子)、“爵弁”(据说是没有上綖的冕,色似雀头赤而微黑,用于祭祀)象征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传统冠礼中还有“命字”,即由嘉宾为冠者取新的字号,冠者从此有了新的名字。
女子在十五岁时要行笄礼,但是规模比冠礼要小得多。主要是由女性家长为行笄礼者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