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实验方法,实验室诊断大致可分为:病理组织学诊断、微生物诊断、免疫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等。
从检测目标来看,应当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检测病原或致病因素,如活的病原,病原的部分蛋白质,病原的核酸,引起中毒的毒素;另一方面,感染病原微生物后机体发生的变化,也就是机体对病原或致病因子的反应,包括病理组织学反应,即病理组织学变化;病理生理学反应,如血常规检验、血液生化检验、血液中酶活性的测定、肝功能和肾功能检验等;免疫学反应,可分为体液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不同的诊断方法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例如,常规病理组织学方法步骤固定、简单,可以观察到机体组织细胞形态的变化,特征性病变可以为诊断带来很大帮助,甚至可以确诊,但也存在同样的病变可能由不同的疾病引起的问题,另外所需时间较长,需24小时以上才能观察结果。
不同的疾病特点不同,诊断方法也有差异,应根据情况加以选择。
①病理组织学检查脑触片法是迅速而经济的方法,将脑 炎症状的患病动物捕杀,取大脑海马角或小脑作触片,染色镜 检,观察有无内基氏小体。
融片法不能获得阳性结果时,可将脑组织作成病理切片 (冷冻或石蜡包埋切片)用H。E染色,镜检,内基氏小体呈红 褐色。
②突光抗体法是一种迅速而特异性很强的诊断方法。联 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推荐,许多国家已广泛应用。
方法是将狂犬病高免血清的球蛋白提纯,用异硫氰荧光素 痧记,制成荧光抗本。取可疑清脑组织或唾液腺制成触片或冰 冻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胞浆内出现黄 绿色荧光颗粒者即为阳性。
③动物接种法是较准确的方法,但耗时较长,需观察3个 星期才能做出诊断结果。方法是取脑病料制成乳剂,用30曰龄 静小鼠,经脑内接种,如有狂犬病病毒则在接种后1 ~2周内小 鼠出现麻痹症状与脑膜炎变化。
或者于接种后3天捕杀小鼠, 取膨制触片,用荧光抗体法检查,可以缩短诊断时间。 。
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视诊、问诊、触诊及嗅诊4种。每一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反映出不同的结果,将这些结果综合起来加以分析,结合实验室诊断,可为最后确诊提供参考的依据。
(1)视诊
视诊是用肉眼直接观察病貂的整体概况或某些局部症状的方法。通过肉眼观察,看病貂的异常表现,如精神状态,眼睛灵活性,被毛的完整性和光泽度,鼻镜和眼的干湿度,采食情况,粪便的变化,饮水量多少,呼吸表现,头、颈、躯干、四肢和尾有无异常变化等。根据视诊所见典型症状亦可做出初步诊断。
(2)问诊
首先向场中有关人员了解饲养管理的情况,如饲料的种类变化、来源、品种、质量、贮藏等情况,日粮组成,饲料单变化时间,变更前后貂群食欲变化,饲料加工情况等。然后,再向饲养员了解病貂的情况。例如,什么时间出现食欲不振,有什么异常现象,粪便的变化,以前得过哪些病等。
(3)触诊
触诊是用检查者的手感觉检查疾病。触诊可以确定视诊所见症状的性质,补充视诊的不足。触摸患貂的趾端和患部的温度、硬度,局部有无波动,以及皮肤的完整性如何等。触诊对诊断水貂黄脂肪病、脓肿、膀胱结石有实用意义。黄脂肪病在鼠蹊部皮下可触摸到面团状或索状的硬脂肪、块。
(4)嗅诊
用诊断的嗅觉,去识别病貂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有无特殊的腥臭味。犬瘟热病患貂发生化脓性结膜炎、鼻炎尤其是皮炎时,可闻到特殊的腥臭味。
1、外部质量控制 外部质量控制,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实验室以外的质量控制手段来保证检测结果所采取的方式,一般分为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
1.1能力验证 能力验证,指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按照预先制定的准则评价参加者的能力,是认可机构加入和维持国际相互承认协议(MRA)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实验室重要、有效的外部质量控制活动。 实验室每年可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以下称CNAS)官方网站查询年度能力验证计划,针对性地选择参加能力验证的项目。
实验室通过报名的方式参与验证并领取检测样品,根据规定的方案完成检测后在规定的时间反馈给组织能力验证的机构,能力验证组织机构根据所有参与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出具能力验证结果报告,实验室应根据结果报告评价自己的检测能力。能力验证的评价方法包括:1、量值比对的评价参数(En):若|En|≤1,满意、通过;若|En|>1,不满意,不通过。
2、检测比对评价参数(Z):|Z|≤2,满意、通过;|Z|≥3,不满意、不通过;2<|Z|<3,可疑。 当能力验证出现不满意结果时,实验室应深入分析原因、实施纠正措施,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当出现可疑结果时,实验室应分析原因,并视其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参加能力验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外部质量控制方式,它不仅可以确定和监控实验室检测的能力、持续能力,亦可以有效识别实验室存在问题。但由于能力验证受年度计划的制约,有时会出现实验室某些检测项目不在计划之列而无法确认能力的情况,因此需要开展实验室间比对来补充。
1.2实验室间比对 实验室间比对,指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的测试样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从而识别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实验室间的差异。 开展实验室间比对一般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自主组织,另一种是以参与者身份参加。
作为组织者,实验室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比对实验室,为确保比对结果的可信度,建议尽可能选择已获得CNAS认可、计量认证或行业内权威的实验室;实验室还应合理编制比对方案,方案应包括采用的方法、测试的项目、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样品数量及必要信息、实验要求、测试结果等内容,并与参与实验室达成一致意见;最后,组织者根据测试结果编制比对报告,明确比对的结论及需要改进的问题、改进措施等。 实验室通过开展实验室间比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其他实验室的差异,从而查找原因并及时改进。
与能力验证比较,它的灵活性更强,可作为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的常用手段。 2、内部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指实验室为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而利 用自身资源在实验室内部实施的质量控制,一般包括使用标物监控、人员比对、仪器比对、方法比对、留样再测、分析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等方法。
2.1人员比对 即实验室检测技术人员之间的能力比对,由不同的检测技术人员利用相同的仪器、使用相同的方法、在相同的检测条件下对同一特殊物质进行测试,将获取的数据来进行评价。可作为新员工培训后验证其技术能力的手段,亦可在有多名检测人员的实验室开展。
2.2仪器比对 即检测仪器之间的比对,使用不同的检测仪器、由相同的检测人员、采用相同的方法、在相同的检测条件下对同一检测样品进行测试,将获取的数据进行评价,以确定仪器间的差异。当实验室拥有不同设备时,可采用仪器比对的方法开展质量控制,特别可用于当某台仪器参加能力验证获得满意结果时,可用其来衡量其他仪器的可信度。
2.3方法比对 即检测方法之间的对比,使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在相同的人员、相同的仪器、相同的检测条件下对同一检测样品进行测试,将获取的数据进行评价,以确定方法间的差异。当实验室使用新方法、超出预期使用的标准方法、实验室制定的方法以及扩充或修改的标准方法时,可与标准方法进行比对,以证实该方法是否适用于预期的用途。
2.4分析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这种方法是样品中同时存在若干特性,特性问题有确定的关系,当这些特性被试验确定后,通过考察实验结果中表现出的特性间的关系是否违背已知关系来判断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这些相关特性间常存在因果关系,因此相关特性分析的方方可以用于实验条件与被测性能间的相关关系的分析。
以上分析看出,内部质量控制操作方便、方法多样、易于实施,可作为实验室日常的质量控制手段。 3、小结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实验室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工具,是实验室管理中的永恒主题。
因此,实验室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觉地、经常地、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利用其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查找不足并加以改进,使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CNAS-CL01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2]CNAS-RL01 《实验室认可规则》 [3]CNAS-RL02 《能力验证规则》。
鸡病的实验室诊断因病因不同而诊断方法各异,主要方法有以 下几种。
(1)细菌性检验①细菌的形态鉴定。细菌微小,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才能看 到。
细菌从形态上可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3种基本类型。细菌 细胞由细胞壁、胞浆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部分构成。
有的细菌除 具有基本构造外还能形成荚膜、芽孢、鞭毛和菌毛等特殊构造。细菌的形态、大小及染色特性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标志。
细菌染色方法 有单染色法(如亚甲蓝染色法)、复染色法(如革兰氏染色法、姬氏 染色法)、芽孢染色法、鞭毛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负染色法、雷别 格尔荚膜染色法、螺旋体染色法等。 ②细菌的生化特性鉴定。
各种细菌具有各自独立的酶系统,所 以在相应的培养基上生长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据此可鉴定各 种细菌。细菌的生化反应在种、型的鉴别上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生 化性状检査,必须用纯培养物进行。生化性状检查的项目很多,应 按诊断需要适当选择。
常用的生化检测方法有糖类发酵试验、V-P 试验、甲基红试验、靛基质形成试验、硫化氢产生试验、硝酸盐还 原试验、亚甲蓝还原试验、尿素酶试验、明胶液化试验等。③动物接种实验。
可用采取的病料或分离的病原,人工接种易 感动物,根据其致病力、症状、病理变化等特点来帮助诊断,从而 判断所分离菌是否为主要的病原菌。 ④细菌的药敏试验。
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 选出高度敏感的药物用于防治该菌引起的感染。(2)病毒学检验①病毒的形态观察。
病毒的形态有圆形、丝状和弹状等,其形 态观察常借助于电子显微镜。各种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结构是鉴定病 毒的初步依据之一。
电子显微镜常用技术包括超薄切片、负染技术和真空喷镀术等。②病毒的分离培养。
病毒没有独立的酶系统,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常用的分离培养方法有实验动物试验、鸡胚接种和基组织细胞培养3种。现在细胞培养已成为病毒培养检查的常用手段,鸡胚和实验动物培养法现在较少使用。
(3)血清学检验血清学检验是建立在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反 应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有的反应是不可见状态,可应用补体、溶血 及荧光素、酶和同位素标记等指示系统,使其成为可见或可测状态。血清学检验方法具有严格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在传染病的诊 断、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以及抗原分析等方面,均具有广泛的 应用。
用已知的抗体,可以对分离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相反,通过已知的抗原对康复鸡、隐性感染鸡及接种疫苗后的鸡的抗体可 以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
血清学检验方法主要有:①直接凝集试验。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 电解质参与下,发生反应相互凝集形成团块,这种现象称凝集反应。
按试验方法分为试管法、玻片法、玻板法及微量凝集法等。②间接凝集试验。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与免疫无关 的小颗粒(载体)的表面,此吸附抗原(或抗体)的载体颗粒与相 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发生凝集 现象,因此称为间接凝集试验,也称为被动凝集试验。 常用的载体 有动物红细胞,聚苯乙烯乳胶乃至细胞和活性炭等。
吸附抗原后的 颗粒称为致敏颗粒。③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
有许多病毒能够凝集某些动物和人的 红细胞,而这种血凝作用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借此,可应用标 准病毒悬液测定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或应用特异性抗体鉴定新分离的 病毒。
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是诊断鸡新城疫的重要手段,按试验方 法分为微量血凝试验、微血凝抑制试验等。④沉淀试验。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时 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物,这个过程称为沅淀反应。参与沉淀 反应的抗原称为沉淀原,抗体称为沉淀素。
沉淀反应有液相和固相 之分,液相沉淀反应中以环状沉淀反应最常用,固相沉淀反应主要 有琼脂扩散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与电泳技术相结合,又发展成免疫 电泳技术。⑤红细胞吸附和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
又称血球吸附和血球吸 附抑制试验。某些病毒如正黏病毒、副黏病毒和痘病毒等,在培养 的细胞内增殖后,可使培养的细胞吸附某些动物的红细胞,而且只 有感染细胞的表面能吸附红细胞,不感染的细胞不吸附红细胞,因 此,可以作为这些病毒增殖的指征。
红细胞吸附现象也可被特异抗 血清所抑制,故对病毒鉴定,尤其是对某些不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 来说,常是一个较好的快速鉴定方法。⑥补体结合试验。
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类脂质、病 毒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可结合补体,但这一反应肉眼无法观察,如再加人溶血系统,即可通过观察是否溶血来 判断反应系统是否存在相应抗原抗体,参与补体结合的抗体称为补 体结合抗体。 ⑦中和试验。
病毒与相应的中和抗体结合后,可使病毒丧失感 染力。中和反应不仅具有高度的种、型特异性,而且一定量的病毒 必须有相应量的中和抗体才能被中和。
因此中和试验不仅可用于病 毒种类鉴定,还可用于中和抗体的效价滴定。⑧免疫标记技术。
利用某些能够通过某种特殊理化因素而易于 检测的物质标记抗体,这些被标记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