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性的教育活动
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园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根据本班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形式。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具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性,内容也比较系统和集中,教师对儿童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更加直接、更加明显,也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利于儿童认识幼儿园、认识小朋友的教育活动,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针对一些儿童喜欢玩火,但又缺乏安全常识的状况,教师可以组织"消防队"等教育活动,帮助儿童认识"消防"这种社会劳动,认识消防员的工作特点,认识消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防火、如何保护自己等等;针对儿童霸道、不知谦让等行为,教师可以组织"我的好朋友"等教育活动,帮助儿童认识到与同伴友好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小朋友相处等等。
综合教育活动
综合教育活动是教师组织儿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运用上课、游戏、参观、劳动等教育形式,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在综合教育活动中,教师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及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结合起来,使儿童增进社会认知、产生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等。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幼儿于保护过度,因此幼儿缺乏独立自立能力,缺少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及技能,部分幼儿偏内向,如何加强幼儿社会性行为培养,使起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呢?作为重办的孩子,应该学会从容的交谈,交流信息,并且拥有同情心,能够关心同伴,因此我们除了在请示的翌日生活中,利用周遍的小区环境来对幼儿实施该方面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利用家长资源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
家长可以借种种机会对幼儿事实有关教育: 1、家庭聚会 现在大错书家庭都是独门独户的,孩子一放学回家都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失去了自由,却上与同伴、他人交往的机会。对此,很多家长也都意识到“让孩子自由的饿重要性“,个组也都利用接家日组织小组成员带上孩子走出家门,走如他人的家中,,去关心生病中的同伴;走进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美;上街去,去许找美、学做美的事情等。
让幼儿感受到了生活美,富裕孩子一颗装满爱的心,使幼儿在无形中组部掌握了与人几哦啊望的简单技能,提高了自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如”组织家长带哟额前去野外聚餐,出发前哟额同父母共同商量需要带的东西,并让起自己去试着准备自己需要的饿东西;坐公交车时交游而买票,遇到老人,几幼儿要起身让座;到达目的地,让哟额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铺报纸、拿东西等),引导幼儿学会将好的、大的饿东西先分给长辈吃。 2、献爱心 针对现在一些边远地区的幼儿园比较缺少玩具的情况,发动个家长和孩子捐万万局、图书,以有机的形式,为那里的孩子先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另外,还利用每天升旗的机会,邀请部分家长同孩子一起参与升旗活动,号召泉源的家长和幼儿一同为那些边远地区的孩子做些利索能及的事情,从中让幼儿体验斑竹他人所带的乐趣。 3、学校亲自游活动 在节日举行“学校亲子活动“,增进老师、家站个、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幼儿在”老人接“同爷爷奶奶一起准备节目表演给大家看,给爷爷奶奶献上大红花,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圣诞节”的晚上,老师、家长和哟额为做在一起边分享着大家自带的事物。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可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行为和工具性攻击行为。
第一类是指以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的侵犯性行为。第二类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以攻击行为作为手段。
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认知因素 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一)移情训练 (二)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 (三)善用精神奖励。
1、用生活取景法选取幼儿所需培养的社会技能 在进行幼儿社会技能培养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培养的内容与目标,并将这一内容目标明确地传达给幼儿,使之成为幼儿的学习目标。
例如虽然现在幼儿园玩具大都十分充足,而且多采取分区活动方式进行游戏,避免了幼儿过多地因玩具发生争执的现象,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基本上很少看到幼儿争抢玩具。但老师在深入观察中仍然发现幼儿并未真正掌握与大家一起共同玩玩具的社会交往技能,理由是:在幼儿玩自带玩具时常常出现争抢、无法介入等缺乏交往技能的情形。
在使用生活取景法选取社会教育内容时,除了创设模拟情景外,有时也用照片、录像等手段记录下幼儿平时的生活场景,用于社会技能培养活动中。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好坏,往往是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也就是很多社会教育学家都会认为EQ比IQ重要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社会性行为呢?社会性行为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
如果幼儿拥有积极的社会性行为,就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策略,从而更易于融入不同的群体。而一个处处受到欢迎的孩子,自然也更容易建立自信,获得成功。
积极的社会性行为可以促进孩子顺利地融入到不同的社会群体。孩子是否能够得到社会人群的接纳、喜爱,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是否能够遵守社会行为规则。
当然,学会对规则的遵守首先离不开成人的提醒和引导,然后再逐渐形成主动遵守的意识,并在成人的监督下慢慢地学会遵守行为规则,最后甚至会利用这个规则来评价别人不正确的行为,并提出反对的意见。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学前儿童社交技巧发展的过程:年龄/社交表现0-1岁 以哭、笑或发出不同的声音及改变身体姿势以表达个人情绪;认出熟悉的人的面孔及对别人的逗笑有反应;听到自己的名字会有反应;开始模仿别人的声音,例如:“PaPa”及“MaMa”;开始模仿别人的身体动作,例如:拍手、挥手拜拜;开始重复会引人注意及发笑的动作1-2岁 用手指出想要的事物或拉大人到他想去的地方;开始模仿别人的表情,能理解别人笑及生气的意思;开始利用简单的短句与人沟通,例如:“打打车车”;在引导下开始懂得与人打招呼,例如:叫“姐姐”、“阿姨”;能遵从简单的口头指示,例如:在听到“不准”后会停止动作;能独自或与熟悉的成人一起玩耍;开始发展平行游戏,在其他孩子身旁玩耍,但各自玩不同的东西;在引导下与另一个孩子一起玩耍;会模仿其他孩子的动作,例如:模仿对方搭积木2-3岁 开始知道有男女不同的性别;开始分辨及明白多种不同的面部表情;有多种感情的表达,例如:开心、惊慌;在引导下懂得说:“对不起”,“谢谢”;开始懂得选择想要的东西;能自发地玩耍、唱歌及跳舞;开始学习与别人分享玩具及食物;主动和同伴玩游戏;开始发展联合游戏,能与2、3个同伴一起玩,分享相同的玩具,例如:玩溜滑梯、荡秋千等;开始与同伴玩合作性游戏,例如:接力传球;在成人引导下,开始与同伴玩假装游戏,例如:喂娃娃喝奶,当娃娃的爸爸或妈妈;在成人引导下,开始与同伴玩集体游戏,例如:音乐传球;从游戏中开始懂得轮替及遵守规则3-4岁 开始用简单的句子与人沟通,例如:“我想吃XX”;喜欢与人分享自己所有的东西;能向父母提出个人要求,例如:穿什么衣服、买什么玩具;开始自发地模仿别人的活动或玩角色扮演游戏,例如:扮演老师、扮演警察等;希望引起同伴注意,但对于不熟悉或者年龄不同的小朋友,受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还不能很快融入4-5岁 懂得安排别人的活动并发出简单的指令;喜欢炫耀自己;懂得对别人表示关心;开始简单地制造及创作游戏,例如:堆沙游戏;开始玩竞争性游戏并分辨输赢,例如:抢尾巴 所以,在幼儿园阶段,同伴交往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活动,它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一些社交的策略,来促进孩子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意识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根据相关研究,儿童的同伴交往分为四个类型:1、受欢迎型: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表现积极,展示友好行为,跟同伴有矛盾的时候,能够合理地控制情绪,能够听从大人的劝解。2、被拒绝型: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表现积极,但是会表现出一些不友好的行为,例如,在加入同伴游戏时,不是经过同伴同意,而是强行的或者争抢的形式。
3、被忽视型: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人交往,既不会表现的特别友好,也不会出现侵害的行为,所以容易被同伴忽视或冷落。4、一般型:大部分孩子都是属于这一类型。
在交往过程中,他们不会非常主动,也不会表现出不友好,可能会有一部分小朋友喜欢他,也会有一部分小朋友不喜欢他。作为家长和老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儿童属于哪一种交往类型,如果是属于被拒绝或被忽视类型的孩子,就一定要引起重视,要多帮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并且要通过一些策略引导孩子懂得如何与人正确交往。
因为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正确建立,会对未来优秀人格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策略
1、用生活取景法选取幼儿所需培养的社会技能
在进行幼儿社会技能培养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培养的内容与目标,并将这一内容目标明确地传达给幼儿,使之成为幼儿的学习目标。例如虽然现在幼儿园玩具大都十分充足,而且多采取分区活动方式进行游戏,避免了幼儿过多地因玩具发生争执的现象,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基本上很少看到幼儿争抢玩具。但老师在深入观察中仍然发现幼儿并未真正掌握与大家一起共同玩玩具的社会交往技能,理由是:在幼儿玩自带玩具时常常出现争抢、无法介入等缺乏交往技能的情形。在使用生活取景法选取社会教育内容时,除了创设模拟情景外,有时也用照片、录像等手段记录下幼儿平时的生活场景,用于社会技能培养活动中。
2、使用即时动态情景再现法促进幼儿社会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很难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言与行的矛盾、自己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己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老师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动态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幼儿直观地观察,并经由反思自己行为得到正确的结论。实践证明采用动态情景再现法可以突显幼儿社会认知的不足,及“知行不一”的矛盾冲突,促进由“知”到“行”的转化。
例如在社会技能培养活动《我会等待》中就出现大多数孩子表示了自己“人多时我愿意等待”的态度,可是说到不等于做到,在之后的情景练习中仍旧出现拥挤的现象。老师运用动态情景再现法让孩子们看到了立即再现的录像情景,有意地突显了孩子们认知与行为的矛盾:为什么说得到却做不到呢?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十分投入地认真反思自己行为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排队等一等”的操作技能打下基础,从而达到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
3、妙用价值表决法树立幼儿待人接物正确态度
价值观教育法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运用也是一种创新,它认为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去行事,儿童也不例外,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价值观的混乱,只有通过儿童心理内部价值澄清,才能建立自己清晰的价值观和恰当的生活方式[3]。实践证明价值表决法简单、有趣,对于培养“自律”的社会行为非常有效:一方面帮助幼儿将已有的社会认知转化为态度;另一方面帮助幼儿用正确的态度引导自己的行为。
4、善用移情体验法帮助幼儿建立同情心
5、巧用操作图示法帮助幼儿真正掌握操作技能
说得到做不到是我们常常遇到的幼儿社会性表现方面的现象,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行为操作技能的缺乏往往是造成幼儿知行不一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幼儿并不知道该如何做到。
6、摒弃是非对错评价是幼儿社会技能教育重要的指导原则
认生是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的发展阶段,有些长大后自然会减低,有的则会持续一生,这与宝宝个人的气质有关。有些活泼外向,有些则容易害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模仿是人社会行为的重要部分,与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有极大的关联,也是检查婴幼儿心智成长的重要依据。婴儿到三四个月时才会模仿,如模仿妈妈的各种动作等,期待与妈妈建立关系。
孩子3岁左右,就会开始展开模仿游戏,疯狂的模仿周围的人,并显得乐在其中。常见有由模仿父母举止行为,以此来了解成人的世界或表达自己的感受。
处于婴儿时期的宝宝,并不真的具有攻击或竞争的意图,其注意力的焦点多半为玩具。宝宝经常会去抢别的孩子手上的玩具,有趣的是当玩具到手后,他可能马上就扔掉不要了,转而再去抢别人手上的另一个玩具。
等到幼儿时期,宝宝就会有明显的竞争意图,在言语上或游戏时,会想超越其它人,如果仔细听小孩的对话,常会听到甲宝宝炫耀说:"我有玩具枪,你没有。"乙宝宝想都没想就回答说:"我也有,昨天妈妈才给我买的,比你的新,而且更棒。"事实上,乙宝宝的妈妈可能跟本就没有买玩具,但宝宝会为了与他人比较、竞争而撒谎。
有的孩子在幼儿期会开始变得叛逆,经常将"不要"挂在嘴边,这时候,父母不必忧虑,先了解宝宝为什么会反抗,从宝宝第18个月起,就开始有反抗意识,此时宝宝对自我有了认识,知道自己与其它人不一样,表现出来的就是常说"不要"。
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约是在2岁左右出现。幼儿会开始和爸妈作对,妈妈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偏就要去做,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动手处理,却又经常把事情搞砸,让妈妈很头痛,不知如何是好。6岁左右的孩子,虽然颇具独立性,但自尊心强,不愿受批评,有强烈的反抗性,容易与人发生矛盾。
幼儿园社会教学方法的选择(四大方法) 一、情感陶冶教学法 情感陶冶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幼儿联想,诱发新的情绪体验,使幼儿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或作品中的人物心心相映、情情相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作出反应,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作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教学方法。
课例:《我爱爸爸》老师情感激***绪追忆、情感换位和实际行动四个环节。“能干的爸爸”进行情感激发。
“爱我的爸爸”进行情绪追忆。唤醒孩子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与共鸣。
“辛苦的爸爸”实现情感换位。当课件出现风雪中指挥交通的警察爸爸、挥汗如雨辛勤工作的工人爸爸,教师通过让孩子们分析和讨论,让幼儿转换角色去体验爸爸工作的辛苦,使孩子们的情绪、情感、角色转换能力得到新的发展。
“我爱爸爸”是孩子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爸爸的爱。教师根据活动前的预想提供了一个让孩子抒发感情、作出积极行为的情境:画礼物,让孩子爱爸爸的体验付诸自身的实际行动,“我爱爸爸”的情感在讨论、绘画、唱歌等形式中走向高潮,得到升华。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学习以适当的行为方式进行沟通,从而掌握互助、合作等友好交往技能,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和想像力,使幼儿实践和尝试自己解决社交问题的办法。课例:大班《小记者》。
事先排练“记者采访”的情景表演,活动一开始,幼儿观看情景表演,直观地初步了解记者职业及采访的基本过程,懂得与人交往时要主动并采用礼貌用语,如“你好”,“请问”……然后,教师围绕表演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做好一名记者。交流后,教师以“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想采访哪方面的新闻”引发幼儿学习当小记者的兴趣,激发幼儿乐意向别人了解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新闻的情感,再请个别幼儿学做小记者进行采访。
师生通过评议,使幼儿进一步明确如何当好小记者。让全体幼儿分组扮演小记者及各种社会角色进行采访活动,这使全班幼儿都有实践机会,提高了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实现了活动目标。
最后,全体幼儿扮演小记者,对现场听课老师进行采访,再次锻炼了幼儿当小记者的能力,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得到巩固。三、实际练习教学法 实际练习教学法,是让幼儿在“做中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交往能力,帮助幼儿内化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教学方法。
课例:中班《我是小主人》。首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今天班级有小朋友过生日,请小班弟弟、妹妹来我班做客”的情境,激起幼儿讨论“如何当好小主人”的兴趣,然后,教师将幼儿交流的意见进行小结,使幼儿明确当好小主人的行为要求:当小班弟弟、妹妹来做客时,我们要当好小主人,可以先作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名字、班级,再带领客人参观我们的教室,和他们一起游戏。
接着,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大带小”活动,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小主人”带“小客人”一起进行生日聚会活动,身体力行照顾小客人,幼儿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体验到了做小主人的自豪感,顺利实现了教育目标。该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学”,大部分时间幼儿亲自参与实践练习,丰富了幼儿的直接经验,使幼儿掌握了当好小主人的一些行为要求,有助于良好行为的养成。
四、艺术感染教学法 艺术感染教学法,是通过诗歌、故事、散文等文学艺术作品,使幼儿理解和掌握寓于艺术作品中的社会知识和行为要求,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知识,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方法。课例:《上小学了》。
它是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绘本《蚯蚓上学》,使幼儿理解和掌握寓于艺术作品中的关于“上小学”的社会知识和行为要求的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可以说这个社会教学活动是一个在欣赏、讨论、感染文学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联想、深化,达到丰富社会知识、强化社会行为的一个典型课例。这一活动的精彩,首先在于,何老师精心选择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文学作品《蚯蚓上学》,它是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有启迪性的、非常切合幼小衔接主题的文学作品;第二,在文学作品的运用过程中,何老师始终紧扣社会目标,把握社会领域的核心价值。
社会教育活动中让幼儿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最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而是为了使孩子明理、激情,进而导行。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应该非常明确,直接指向我们设定的社会目标:“洋洋今天第一天上小学,你们看他的心情怎样?”“下课了,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日课表是干什么用的?小学里有哪些课?”围绕教学要求提出这些问题,让孩子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明白蕴藏在作品中的道理,激发孩子良好的情感并影响其以后的行为。
讨论时,教师充分尊重幼儿,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看法,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小学的事情,你还有什么要问老师的吗?”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第三、跨出文学作品,拓宽活动内容。
何教师除了对原来的绘本页面进行了筛选,还根据目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