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首先要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只有在博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辨别真伪优劣,培养出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起一定的兴趣,会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各种艺术流派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有比较有鉴别,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
1、提高艺术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同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心理状态、道德观、艺术趣味、审美能力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欣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水平。要想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要想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要想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阅读他们、欣赏他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3、要提高鉴赏能力,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趣味,还需要向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在欣赏方面以指导、帮助。往往专家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4、深刻认识现实社会生活。艺术具有认识价值。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深刻而典型地反映社会历史,能成功地再现生活。提高艺术修养,有助于全面的欣赏艺术作品,深刻地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
5、增加生活情趣,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艺术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注意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这样,在群体中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更能够和群体融合在一起。
6、更好地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精华,吸取一切进步的思想营养。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信念。注意艺术修养,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一部优秀艺术作品进步的思想倾向,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艺术作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感染读者和观众的,因而对思想的熏陶作用也是更富有效果的。
7、培养道德情操。艺术具有道德的价值。一部优秀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自己道德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的重大影响。注重艺术修养,可以通过进步的艺术形象,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道德情操
什么是艺术美?如何欣赏美?
艺术美是指你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真、善、美,给人视觉上、听觉上、心理上带来美感和感动等等。美的艺术作品一定要表现出美好的感情和价值观。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要你有好的眼光,具有常人不具有的艺术天赋在线等表演艺术美(音乐、舞蹈等) 视觉艺术美(绘画、摄影等) 造形艺术美(雕塑、建筑艺术等) 视听艺术美(电影,电视等) 语言艺术美(文学等) 综合艺术美(戏剧、歌剧等) 比较新的分法,则根据时空性质将艺术与美学中的其它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我国美学教科书中常见的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的分类,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其最大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美学原理中的,简洁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美和自然美虽然广阔、生动和丰富,但是由于许多限制,它们仍然不能充分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在一般情况下,和艺术相比较并不经常表现得那样集中、精粹和典型,时间和空间的
艺术美的核心是什么?
艺术美: 是自然美 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在青山绿水中,一切的一切是多么孤单与孤独。美的哲学意义 美的哲学意义: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简单说来,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的本质,形态及研究 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包括美的本质和美的形态。 美的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艺术美特征是什么艺术美的特征 美的艺术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根植于生活之中。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艺术形象的美。艺术形象的美,归根结底只不过是生活的反映。 我们了解了艺术美的基本内容,那么,艺术美又有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
有文章这样说:
什么是“极普通”的事物呢?
那就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
比如说,你喝水的杯子、爸爸的钢笔、
学校花坛里的小花······
这些都是极普通的事物。
怎么才能把它们写得生动呢?
这里藏着一个神奇的公式:
1+x=生动
(一)
1=一把放大镜
放大镜是干什么的?
是用来观察事物的,所以这个公式中的“1”就是“仔细地观察”。
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
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哦,是一些水洼,一个、两个、三个,静静地躺在那儿。每当大雨过后,地面上总是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水洼。它们太平常了,平常到很少有人去注意它们。顽皮的孩子可能顺势在水洼里踩上几脚,溅起水花;而成人,更多地是对一不小心踩了一脚水,表示郁闷。 那么此时,我们可以拿起放大镜,仔细地观察一下,你会发现水洼因为水质比较干净、水量少浅浅的一层,所以特别像一面小镜子。周围的事物,都倒映在这小小的镜子里,形成有趣的倒影。这样一来,小小的水洼里便有了一个世界,极普通的小水洼也变得很美,很有趣了。
观察到这样有趣地内容,我们便可以写出这样的句子:
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小小的世界。
(二)
x=(联想、想象)
+(比喻、拟人)
“x”,也就是使用一些联想、想象等方法来加工看到的事物,然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想象中的事物写出来。有点复杂对不对?没关系,我们一步一步来试着做一做。
1.联想
一天又结束了,太阳早已回家休息,月亮悄悄挂在天边。星星像往常一样,在天空中闪烁着。这是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的场景。当你看着这些小小的星星时,你的脑海当中,有没有产生过一丝联想?这一颗颗星星闪着光的样子,我们在哪儿见过呢?这一颗颗星星,不就和一支支小蜡烛一样吗?星光与烛光,一样的微弱,一样的飘忽不定,却有一种若隐若现的美。星光虽弱,群星也可以在黑夜中闪烁。烛光虽小,群烛也可以照亮厅堂。
例句: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
仔细地观察加上联想,就能让我们在两个事物中建立起桥梁,发现其中的美。
有时,给联想加点料,将联想到的内容放大,在联想的基础上使用夸张的手法,能让极普通的事物越发的美。
秋天带着金黄色的光辉神奇地来到了,那时,道路好像洒满了光芒。
金黄色,是太阳的颜色,更是秋天的颜色,根据你平时的观察,你能联想到哪些金色的事物呢?秋天的农田里,成片成片的玉米、稻子是金黄色的;秋天的果园里,树上结的、筐里放的苹果、梨子是金黄色的;秋天的公园里,漫山遍野的银杏树叶、梧桐树叶是金黄色的!这么多的金黄色凑在一起多美啊!我们加入一些夸张的手法,把这些金黄色放大、再放大,把一切都笼罩在这金黄色中,就可以说:“秋天带着金黄色的光辉神奇地来到了,那时,道路好像洒满了光芒······”这金黄色的各种事物,就像一道道光芒,洒满了秋天的道路,让整个秋天灿烂、炫目。
仔细地观察加上联想、夸张,就能让事物中的美被放大、被突出!
2.想象
最后我们来读读这一句。
例: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
很多同学都喜欢看云,蓝蓝的天空映衬着雪白的云彩,一朵又一朵。每一朵云彩的形状都不相同,这个时候,只要发挥一点想象,你就会发现,云彩们有的像摇篮、有的像趴着的小狗,有的像纯白的小花······如果你以为云彩的美就只是这各种奇妙的形状那就错了!再仔细观察一下天上的云彩,打开你的大脑,展开你的想象。这些形态各异的云彩里,还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呢!瞧,一大串云,不就是《托马斯小火车》吗?一阵风吹来,云都赶着往前跑,螃蟹大哥,你是去参加《海底总动员》吗?上边有一朵云,不,是一只可爱的小狗,一直在奔跑,可能是在演《神犬小七》吧。
想从极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美,我们需要仔细地观察,加上联想、想象等加工。只要抓住“1+X=生动”这个公式,即使再普通的事物,也能从中找出美的影子!
世界著名的大艺术家罗丹言:美元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所以导游员在引导游客欣赏风景时,除了掌握基本的游山先问、远望近视、登高远眺、情景交融的原理外,还要针对不同的景物特点,注意灵活运用下述方法以帮助游客获得美的感受: 1.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 无论是山水风光还是古建园林,任何风景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不变的画面形象,而是活泼的、生动的、多变的、连续的整体。 游客漫步于景物中,步移景异,从而获得空间进程的流动美。
在某一特定空间,观赏者停留片刻,作选择性的风景观赏。通过联想、感觉来欣赏美,体验美感,这就是静态观赏。
这种观赏形式时间较长,感受较深,人们可获得特殊的享受。例如。
在浙江海宁县盐官镇观看钱塘江涨潮时,在泰山顶观赏云海玉盘、黄河金带、旭日东升和晚霞夕照时,让人遐想,令人陶醉。 至于何时“动观”,何时“静观”,则应视具体的景观及时空条件而定。
导游员要灵活运用,“动”、“静”结合,努力使游客在动之以情、情景交融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美。 2.观赏的距离和角度 (1)空间距离和角度。
距离和角度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观赏因素。 自然美景千姿百态,变幻无穷,对一些拟人拟物的奇峰巧石,只有从一定的距离和特定的角度去看,才能领略其风姿。
如从长江游轮上观赏三峡胜景神女峰时,远远望去,朦胧中看到的是一尊亭亭玉立的中国美女像。然而若借助望远镜观赏神女峰,一下子把距离拉近,看到的只是令人失望的一堆石头。
又如,在黄山半山寺望见天都峰山腰,有石状似金鸡,头朝天门,振翅欲啼,人称“金鸡叫天门”;但到了龙蟠坡,观看同一堆石景,看到的则似五位老翁在携杖登险峰,构成了“五老上天都”的美景,这就是由于观赏的角度不同造就的不同景观。导游员带团游览时要适时地指导游客从最佳距离、最佳角度,并以最佳方法丢观赏风景,使其获得美感。
这种步移景异的空间流动美构成了山水风光的一大特色,初来乍到的旅游者不经指点一般是领略不到这种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美景的,不十分认识大自然美景的导游员也很难诱发旅游者的审美情趣,从而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审美活动。 此外,导游员还必须注意,不能一味地用“像这个,像那个”来评述大自然的美景。
大千世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景致多姿多彩、极其丰富,导游员应具有更高的审美能力,进行更生动精彩的讲解,才能诱发旅游者的游兴,共享大自然的美妙。 (2)心理距离。
观赏美景除了要掌握空间距离外,还要考虑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指人与物之间暂时建立的一种相对超然的审美关系。
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显著特征。 例如:一位曾经因为海难失去亲人的游客,就无法领略大海波浪起伏、水天相连、浩渺无边的美景。
因为在心理上他看到的大海只是吞噬他亲人的元凶而无美景可言。 因此一个人如果不能超然物外,就不可能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美感。
摘要: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的美关键词:建筑艺术 审美修养 欣赏角度 欣赏距离 欣赏方法0 引言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通过充分调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环境雕塑、环境绘画、建筑小品、工艺美术、书法以至文学的作用,形成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与人类物质生产水平和精神发展状况相关;其表现性与抽象性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
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
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
使欣赏者从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
1 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
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一统”。
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
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
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
2 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音乐的节奏感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
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
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序列进行审美观照。
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一个作恶多端的人或是欺诈行骗的人,他们的心永远是恐惧不安的,亦没有办法将心安静下来去品味真善美的生活。
唯有纯洁的心灵,才能对事物体察入微,由此通过能看的我,与所看的物产生交融,才可发现事物美的存在。不管是什么事物,大至大千世界,小至微细尘埃,只要用心去体会、观察,都能让自已心欢意悦而产生愉快之感。比如说,每天我们忽忽忙忙开车去上班,心中只想到千万不要迟到,尽快赶到公司上班,所以根本不会去关心马路两边的花草之美,等到有一天,您不赶时间而很轻松的在驾驶时,您才意外地发现到原来这条马路两边的花草是如此漂亮,心里亦觉得十分舒畅,愉悦,因此我们如果想要欣赏周遭的事物,修心养性是必修的功课。
慈悲无敌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见到一些心胸狭窄的人,凡事喜欢占便宜而斤斤计较,讲话锋利如刀,刻薄而不讲道理,这些人的心中只有“利益”二字,俗话说,只认金钱,不认朋友,他们在人际关系上都觉得孤独、寂寞,并没有得到“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亦乐乎”的感觉。如果我们的视野放远一点,心量大一点,自然而然会发现到人性之美,正如佛教所说,珍惜彼此的善缘,便是幸福快乐的开始,对于时常支持和帮助我们的人,要「心存感恩,记得回报」,对于时常给我们麻烦的人「要善于体谅宽恕,自己做错的地方,要尽早改正;若是无理取闹者,要用慈悲心去同情他、关怀他。
佛经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再坏的人有一天亦会成佛,所以若能视一切人都是未来佛的话,您心中自然没有任何敌人,反而发现到人虽有智愚、美丑、贫富之分,但每个人都有美好的一面。六祖惠能大师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其意思是人不能只看外表,再笨的人,亦有可取之处。
说完以后认为是赢了佛印禅师,于是十分得意的回家告诉他的家妹,苏小姐。苏东坡没有想到苏小姐不但没有跨奖自己的哥哥,反而告诉他说,您这回输给佛印禅师输得很惨!苏东坡觉得甚为不解地问“为什么?”苏小姐不愧是一位通达佛法的小姐,她说,佛印禅师看到您像一尊佛,意思是他心净无染,所谓“心净则国土净”,您看他像一堆大粪,就是说明您内心世界污染不堪,才会有这样的想法。苏东坡听完后如梦初醒,不得不敬佩佛印禅师之修养,因此,只要心中没有杂念,眼中便没有敌人,心就像太空一样宽广无边,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世界之美尽在眼前。
美的标准因人而异
在人、事、物当中,有不少美的存在,但因每个人的心境各有不同,因此审美观的标准亦略有差别;如有的人喜欢古木参天的高山峻岭,他们觉得既能体验山高之宁静亦能与古木为伴,是为人生的一大乐趣;但有的人却喜欢平原草地,觉得更有安全感。
唐代与现代的人对女性之美的观念亦有不同,唐代的人认为女性丰肥浓丽才是美;现代的人却以瘦为美。另外对于欣赏做事的方法亦各有见解,有的人做事喜欢按步就班,有条不紊地完成;但亦有不少人喜欢逢场作戏,临时发挥,随机应变。
其主要原因还是跟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有直接的关系,正如佛法所讲凡事离不开前因后果,一个人的审美观与其家庭文化、教育背景和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不过尽管审美观有千差万别,但真与善却是审美的基础。
结语 懂得审美的人才能欣赏万事万物,生活会更加幸福快乐。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心境时常保持乐观开放、热心助人,关心时事,面对现实,敢于接受,方能成为生活中之主人,并能享受生活中之每一个过程,所谓心无挂碍,日日都是好日,正如佛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一物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光”。
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
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 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 动的具体要求。
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 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
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 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 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 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 得它美。
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 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 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
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 着实用性。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
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 “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 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机而不见。
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 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 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 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 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 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
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 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
英文“建筑”一向本意 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 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
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 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 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 一。
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
比如 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 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 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 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
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 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 创造是相当惊人的。
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 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
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 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 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
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 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 ……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
有的审美 功能比重大收,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 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 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 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 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本可 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
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 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
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 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 只有在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