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肌肉注射 intramuscular, im
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通常为了治病。
1.适用于: (1)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2)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 (3)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
2.吸收途径:药品溶于组织液后,进入毛细血管网再汇入静脉,或者直接进入小静脉,或者进入淋巴液再汇入大静脉,随静脉血入右心房,再入右心室,经肺循环后回到左心房,再左心室,进入体循环,到达肝脏,代谢出活性成分,再随血流达到全身或病灶。若不需代谢即有活性,就不需进入肝脏就能直接到全身。
二、皮下注射 subcutaneous, h
1.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
2.适用于: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预防接种。
三、静脉注射 intravenous, iv
1.把血液、药液、营养液等液体物质直接注射到静脉中。静脉注射可分短暂性与连续性,短暂性的静脉注射多以针筒直接注入静脉,即一般常见的“打针”;连续性的静脉注射则以静脉滴注实施,俗称“点滴”。
2.适用于: (1)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需迅速发生药效时,可采用静脉注射或静脉输液法。 (2)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它注射方法。(3)作诊断、试验检查时,由静脉注入药物,如为肝、肾、胆囊等x线摄片。(4)输液和输血。 (5)用于静脉营养治疗。
四、皮内注射 intradermal, id
1.将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2.主要用于皮肤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1)该注射法不可使用碘酊、碘伏消毒,以免影响对局部反应的观察。(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药物过敏试验者,注射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家族遗传史,如有过敏史,则不可对有过敏的药物进行皮试。(3)做药物过敏试验者,事先准备好急救药品,防止意外发生。(4)进针角度不宜过大,避免将药液注入皮下,影响结果的判断和观察。
一、皮内注射法(ID)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一)目的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二)部位 1.皮肤试验 取前臂内侧下段。
因该处皮肤较薄,皮色较淡,易于注射和辨认。 2.预防接种 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三)用物 注射盘内放无菌1ml注射器和4.5~5 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做皮试前,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对需要注射的药液有过敏史,则不能作皮试,应和医生取得联系,更换其他药物后再作试验。 2.用1ml注射器及针头,抽取药液,排尽空气。
3.选前臂掌侧(或三角肌下缘部位),用70%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内(图10-5)。 4.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注入药液0.1ml, 药量要准确,使局部形成一圆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5.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时观察反应。 图10-5 皮内注射法 6.如需作对照试验,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渗盐水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五)注意事项 皮肤消毒忌用碘酊,进针勿过深,拔针不按压,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二、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预防接种。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图10-6)。 图10-6 皮下注射部位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1-2m注射器和5.5~6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2.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图10-7),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 3.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层。 2.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 4.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
图10-7 皮下注射法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图10-8)。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图10-8)。
图10-8 臀大肌肌内注射定位法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
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2-5ml,针头6-6.5号,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约进针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
几种注射法的区别: 皮内注射法(ID):是将小剂量药液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目的: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部位:前臂掌侧下段 皮下注射法(H):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目的:1.需迅速达到药效及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2.局部供药。
3.预防接种 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大腿外侧 肌肉注射法(IM):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目的:1.需迅速达到药效且不能口服的药物。
2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3.使用不宜或不能静脉注射的药物,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
部位:臂大肌、臂中肌、臂小肌 静脉注射法(IV):是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 目的:1.输液或输血。2.用于静脉营养治疗。
3.注入药物进行某些诊断性检查。 部位:正中静脉、头静脉、浅静脉等 水针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到穴位内的一种操作技术,又称穴位注射 目的:将药物的药理作用级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疗效。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给药方式,皮下注射也是一种给药方式,关于给药方式可以向你介绍以下几种:
1、药物进入人体最常用的途径是口服给药。普通的口服药分为:药片、胶囊、口服液等等都是通过口腔,经食道进入胃而发挥药效,多数药片、胶囊被吞服以后会在胃内崩解,然后进一步溶解在胃液里来到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经绒毛被人体吸收,少数的药品不被人体吸收,停留在胃、大肠,部分在小肠发挥作用。一般口服药品进入全身的血液循环以前,先经过胃肠道中消化液、粘膜、肝药酶的破坏,有些药物会被破坏一大半以上,被称为“首过效应”,甚至有些药物无法经胃肠道吸收,口服后几乎全军覆没,如糖尿病病人用的胰岛素只用采取皮下注射方式,口服药的好处在于它可以方便的服用。
2、静脉输液给药不需要经过口服药物的崩散、溶解、吸收等步骤,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是所有给药方式中最快产生药效的。如急症病人为了使药效迅速而采取静脉输液。
3、肌肉注射是从肌肉层慢慢进入血液,血管越丰富的部位药物吸收就越快,而皮下注射是从皮下组织达到血液,如上文提到的胰岛素只能采取皮下注射方式。合理选择用药途径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4、透皮吸收,中国传统的膏药就是应用透皮吸收的原理,皮肤用制剂主要用于涂敷于皮肤表面,穿透皮肤角质层达到病患部位发挥药效,也有通过皮肤吸收给药以产生全身效应,如临床上使用的20%硝酸甘油软膏可通过透皮吸收治疗心绞痛,东莨菪碱膜剂贴于耳后皮肤上可预防晕动症。口腔吸收,如硝酸甘油舌下含片,使用时含在舌下,直接从舌下粘膜吸收到血液,迅速发挥药效,口腔粘膜分布着许多血管,药物通过口腔吸收后,通过颈内静脉到达心脏,随血液循环向全身分布。
4、直肠吸收,如肛门栓剂则是从直肠粘膜直接吸收,直肠拉近肛门端的血管极为丰富,一些药剂如栓剂、灌肠剂可以通过直肠吸收进入静脉,对于一些不适合口服,遇到胃酸多分解或有禁忌证的药物可以使用栓剂、灌肠剂给药。相比而言,灌肠剂有吸收快而完全的优点,也有吸收不规则,可能因直肠内的粪便而影响吸收效果等缺点。
5、除上述几种给药方式外,药物进入人体的方式还有许多,如直接参与吸收肺部的气雾剂,滴入眼鼻耳的滴眼剂、滴鼻剂、滴耳剂等等。不同剂型的药品会通过各种不同的途经进入人体发挥药效,选择合适的药物型及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达到临床上满意的效果。
皮下注射是给药方式之一,主要用于疫苗的注射和一些药物。皮下注射是将疫苗注入皮下结缔组织后,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组织,从而产生免疫反应。
皮下试验用于一些易过敏的药物小剂量皮肤试验。从而确定是否可以用药。
一、皮内注射法 (1)定义: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2)目的:皮肤试验;预防接种;局麻先驱步骤。 (3)部位:皮肤试验在前臂掌侧下段;预防接种在三角肌下缘。
(4)持针姿势:右手食指固定针栓。 (5)进针角度:针尖与皮肤呈5°角。
(6)进针深度:针尖斜面,达表皮与真皮之间。 (7)注意事项:皮肤消毒忌用碘酒,注射部位不可用手按揉,以防影响结果的观察。
二、皮下注射法(H) (1)定义: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2)目的:迅速达到药效和不宜或不能经口服给药时;局部供药;预防接种菌苗、疫苗。
(3)部位: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大腿外侧方。 (4)持针姿势:右手食指固定针栓。
(5)进针角度:针尖与皮肤呈30°~40°角。 (6)进针深度:针头的2/3(1.5~2cm)。
(7)注意事项: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角,以免刺入肌层;药液少于1ml时用1ml注射器吸药并注射;经常注射者应更换注射部位。
用注射方法给药的优点是药物吸收较快,比较完全,药 效出现的时间也较短,不能内服的病兔或肠道不能吸收的药 物都可采用注射法投药。
常用的注射方法有下列几种:(1)皮下注射法注射部位可选择耳根后部、股内侧或 腹中线两边,用70%酒精或2%碘酊棉球消毒术部,用左手 食、拇、中三指将皮肤提起,使皮肤呈三角形,右手持注射 器刺入皮下,然后放开左手,将药液注入。 (2)肌肉注射法注射部位应选择在大腿内侧肌肉丰 满、无大血管和神经处,先消毒后将针头垂直刺人,回抽注 射器活塞,无回血时,将药液缓慢注入。
油剂、水剂、混悬 液均可采用此法,略有刺激性的药物也可采用此法。但 “914”、氯化钙不能肌注,否则会发生溃疡或坏死。
(3)静脉注射法一般常在耳外下缘静脉处注射。注射 部位用70%酒精棉球消毒,用手指弹动耳壳后立即用手指 紧压耳根,使血管充血,然后用注射器针头在耳静脉刺人, 放开紧压耳根的手指,回抽注射栓,如有回血后即可将药液 缓缓注人。
如注射部位附近隆起或注射不进去或有阻力,表明针头未刺进血管或离开血管,应重新注射。 注射完毕拔出 针头,用消毒棉球紧压针刺孔,以免出血。
(4)腹腔注射法将兔仰卧保定,将后躯梢抬高,使腹 腔肠管向前方移动,然后提起腹壁,消毒后将针头刺人腹 腔,回抽注射栓,检査是否刺进脏器或血管,在准确断定插 入腹腔后,再固定针头进行注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