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训练技巧 关键词: 实用射击 这篇文章是对现实生活中射击技巧的指导,,不管怎么说,大家看一看肯定会对自己的射击技术有所帮助。
用筷子的人,对任何一双筷子都能运用自如,如果改用*子则会感到不便,一段时间过后,就会找到感觉而习惯、自然起来。打枪也不例外,自己经常使用的武器,一握在手,同样会有一种自然、舒适的感觉,这就是常说的“枪感”。
具体而言,“枪感”就是射手对手中武器状态、重量、重心、后坐等性能特点在操作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反映。很多人都有这种认识:在据枪自然舒适的时候,会产生很强的自信心,射击成绩也相对理想;如果对枪的感觉处于模糊的、无意识的、不恒定的地位(比喻第一次接触武器,或一段时间不接触武器后再使用),其成绩就不会理想,原因是“枪感不好”。
因此,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提高射手“枪感”,对于改善其心理素质、提高射击成绩是大有裨益的。那么,通过哪些方法能锻练和提高“枪感”呢? 加深对手中武器的理性和感性认识 打不好枪的射手,一般是对武器的熟悉还只限于大部机件名称、分解结合以及射击时武器的弹道高上。
虽然这些是射手认识武器所必需的,但就此而止,只能说明他了解了武器,还谈不上熟悉。作为一名优秀射手,重要的是熟悉武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各部件在发射过程中的运作行程方式以及后坐的产生、大小、方向及对命中的影响等理性知识,以彻底消除对武器的顾虑。
很多在学校射击成绩并不很好的学员。毕业一两年后,射击水平明显提高。
他们的说法是:在给战士多次讲解武器知识和射击学理后,自己觉得对枪的理性认识提高了,枪不陌生了,射击时就不会那么心慌了。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感性认识方面,通过对枪的形状、重心、重量以及后坐的感受,培养对枪细腻的感觉。这些,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实现。
如射击时我们可以不考虑成绩,在正确据枪的基础上,专心去感觉枪响瞬间枪对身体的撞击,枪口摆动方向以及双手变化等。再如手枪训练,可以在空枪与装满子弹的枪之间,感觉由于重量变化而带来的据枪变化之间的差异。
采用盲训,提高自身感觉 盲训是一种排除视力参与,喧宾夺主,突出身体感受的一种特殊训练方法。它是射手在正确瞄准下并完成正确据枪的定型和正确击发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是通过运用身体感受进行练习,提高身体感受性和动作协调性。可分为“半盲训练”和“全盲训练”。
半盲训练:射手在据枪时和击发前均用视力进行瞄准,仅在击发前瞬间开始排除视力参与,完全依*肌肉的知觉保持力量完成击发。通过个别出现的偏差或靶上的射弹散布情况,找出存在问题,调整肌肉力量,规范动作。
全盲训练:首先对目标调整好射击姿势,并据枪、瞄准、击发数枪,以记忆肌肉的运动感觉,然后排除视力参与,凭着肌肉的感受对目标据枪、击发,5~10min后,再据枪进行检查,看指向是否正确。这样反复训练,经过不断调整、比较和反复记忆,直至瞄准线自然指向目标。
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时间稳固据枪和击发的基本功强化训练,促进肌肉感觉和协调平衡能力的提高。重扳机训练 在步枪无依托射击训练中,采用加大了力量和行程的扳机进行训练也是培养“枪感”的一种有效方法。
由于扳机力大且行程较长,所以扣压扳机时就需要加大力量和增长运程,同时要保持握枪力量的“静”。如此训练一段时间,可以促进肌肉感觉的精确分化。
笔者曾对参加射击比赛的一些学员进行这样的训练,结果在改用合适的扳机射击时,立姿、跪姿、卧姿无依托射击成绩均有相应提高。培养对弹着点的预知能力 优秀的射手,在每发射一发子弹后,基本上能感知弹着点的位置。
原因是他们的直觉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实际动作与标准动作间细小的差异,并能做出矫正。而对于未臻此境的人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但是,如果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进行锻练,也不难做到。作为一般射手,如果在每发射一发子弹后,能通过枪响前瞬间瞄准的景况,对实际动作与标准动作的差异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揣摸、猜测),对弹着作出判断,再与实际弹着进行验证,这样长期不懈,不断总结,就可以提高自我反馈意识,做到每打一枪都能预知弹着并对动作和瞄准的景况做出矫正,减少失误的反复,提高射击成绩。
总之,“枪感”是融合视觉、位觉、触觉、听觉等一种复合知觉,对“枪感”的训练是把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相融合,使意识与动作同步,同其他技能一样,它是随训练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其训练方法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深化。
假如我们每位射手都能通过训练找到“射击时枪就象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指挥枪如同指挥自己的一个器官”那样的感觉,其射击成绩一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参考文献:《特警城区特种执法战斗技术》节选(二)。
一、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或者降低,或者提高.例如,视觉感受性可在听觉影响下发生变化.研究证明,弱的听觉刺激可以提高视觉的颜色感受性,而强烈的噪音可使视觉的差别感受性显著降低.因而,教师上课说话时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力.
一般来说,在感受的相互作用下,弱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二)适应
同一感受器,也可因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改变,有时表现为感觉完全消失,如古话所说“如入芝兰之室久已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是嗅觉感受力的完全消失.
适应有时表现为感觉的钝化.例如,把手放入冷水中,由冷刺激引起的感觉会渐渐下降.又如,从半暗的房间进入亮处,最初看不见东西,以后视分析器的感受性下降,才能分辨周围情况.
适应还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例如,初进入暗室时看不到东西,在弱刺激的影响下,眼睛的感受性提高了,因而渐渐能看到东西了,这称为暗适应.教师在带领儿童进入较暗的场所,如电影院、放幻灯的场所或暗室时,要注意视觉适应现象,稍稍停留一下再行动,使眼睛能先适应.又如,让儿童嗅闻某种气味,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适应而分辨不出.
(三)对比
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这就是对比现象.例如,白和黑、红和绿、冷和热、甜和酸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可以使两种感觉更加强烈.红花绿叶相衬会更加鲜艳.吃了酸的再吃甜的,便感到更甜.
幼儿园教师在为幼儿制作教具或布置活动室时,就要注意“对比”规律.例如,白底的贴绒教具上面贴黑色的图形便很突出,如贴“淡黄”的图形便不鲜明.
1、感统失调症状比较明显的,就是要进行训练纠正了,3-6岁效果比较明显,7-12岁纠正时间较长,12岁以上效果比较一般;
2、普通正常孩子,感统训练可以提高和改善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
【前庭平衡失调】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表达困难等。
【大陀螺训练】儿童坐在大陀螺内,由指导者在一旁帮助其旋转。速度不宜太快,约2~3秒转一圈为宜。可先向左回转,稍做停顿后再向右回转,也可连续左回转几次,再连续往右回转几次。回转的速度也可适当变换。
【训练时间】开始时为每次10~15圈,以后慢慢增加到每次20~300圈,根据情况而定,每周2次。
【注意事项】首次旋转时间要注意,如儿童出现不适要将旋转速度减慢或停下来。另外还要注意女孩子的长发要束起,以免旋转时压住头发。
感觉的基本规律如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2、感觉的适应。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的对比。这是2 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叫联觉。
5、感受性和练习。在生活实践中,人的感受性通过练习可以得到提高,这一规律在感觉缺陷(盲、聋)者和专门从事某种职业者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扩展资料
感觉的现象
1、适应现象
适应现象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刺激物的性质强度没有改变,但由于连续或重复刺激,而使感受器的敏感性发生了暂时的变化。
2、对比现象
各种感觉都存在对比现象,当两个不同的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一般把一个刺激的存在比另一个刺激强的现象称为对比现象,所产生的反应叫对比效应。
3、协同现象。当两种或多种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官时,感觉水平超过每种刺激单独作用效果叠加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或相乘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知觉规律
感受性是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w,用感觉阈限大i小j来测量。刚刚能引4起感觉的最小j刺激量称为1绝对感觉阈限,觉察出最小n刺激量的能力v称为8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0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u变化3量是差别阈限,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b间最小l差别量的能力f是差别感受性。感受性与u感觉阈限成反6比3关系,阈限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4之a,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简单地说,比4如一j位老人n听力o不r好,说明他对声波的感受性较低,想要引8起他对声音的感觉,就要提高声音才j能让他听到,这就说明了n他的感觉阈限较高。测视力d也x是一r个k道理,测量的是人x的视觉差别阈限,视力z正常者的差别阈限较低,所以8可以4分3辨物体的细微部分3,这就是视觉差别感受性较高的体现。
2011-10-30 18:09:12
一、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存在许多刺激,但并不是所有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
例如落在我们皮肤表面的灰尘、频率高于20 000赫兹的声音、0级静风(风速小于0.3米/秒)、专注听课时旁边同学轻微的翻书声、菜市场里两个陌生人的低语等,我们觉察不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其强度必须是适宜的。
感觉强度依赖于刺激度,心理学用感受性、感觉阈限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
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绝对域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
绝对阈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的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用公式表示为: E=1/R 其中,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不同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也会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 3.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差别感受性可以用差别阈限来衡量。
差别阈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阈限的值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小。 1830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H.Weber)研究差别阈限时发现,差别阈限值与原有刺激量之间的比值在很大范围内是稳定的,即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对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差别感觉,不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来决定的,而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与原刺激量之间的比值来决定。
这就是韦伯定律。例如,对于50克的重物,如果其差别阈限是l克,那么该重物必须增加到51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一些;对于100克的重物,则必须增加到102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一些。
用公式表示为: K=ΔI/I 其中,K为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I为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是不一样的,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视觉的韦伯分数是1/100,听觉的韦伯分数是1/10,重量感觉的韦伯分数是1/30。
二、感觉适应的规律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当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叫明适应。
明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强光的刺激下感受性降低了。当我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若干时间后才逐渐看清周围事物的轮廓,这叫暗适应。
暗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弱光的刺激下感受性提高了。 生活中也常常能观察到听觉适应的现象。
例如,去参加一个舞会,刚到舞会现场时会觉得音乐声很强,呆一会儿后,会觉得音乐声没有刚开始听起来那么大。一般认为,听觉适应会使听觉感受性暂时降低,而且听觉适应具有选择性。
也就是说,在一定频率的声音作用下,人耳对该频率声音及邻近频率声音的感受性会降低,而对其他频率声音的感受性不会有影响。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说的是嗅觉适应。
不同的刺激,嗅觉适应的时间不同,有的只需一两分钟,有的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嗅觉的适应也具有选择性,即对某种气味适应后,不影响对其他气味的感受性。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味觉适应的经验。如果我们把一种物质放进嘴里,很快,物体的味道实际上消失了。
而且,对一种味道的适应能显著地影响到随后吃进的东西的味道。例如,当我们吃了甜的食物,再吃酸的食物时会觉得更酸。
触压觉的适应较快、较明显。例如,戴手表的人平时不觉得手腕上有重物。
温度觉的适应也较快,大约三四分钟后便能感受到。痛觉是很难适应的。
感觉适应对于有机体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即使是难以适应的痛觉,对于有机体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机体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感知外界事物,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生活、工作。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
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便产生同时对比。
例如,一个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看起来亮些。“月明星稀”也是感觉对比的现象。
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感受器时,便产生继时对比。例如,吃了糖果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不同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
每个人都有感受器官,但是,各人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却不相同,有人感觉能力强,有人感觉能力弱。同一个声音,有人听得见,有人听不见;同样大小的物体,有人看得见,有人看不见,这就是感觉能力的差别。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觉能力弱,感受性就低。感受性的高低可以拿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加以度量。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觉到,其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比较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
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叫刺激,发生作用的物体叫刺激物。我们经常只用刺激这个概念,某种场合下它指的是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另一种场合下它又指的是发生作用的物体,大家很容易分辨得出来。
有的感觉器官可以反映几种刺激,如,视觉器官可以看到光线,用手按压眼球的触压刺激也可以引起光感。但是,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如,视觉器官对光最敏感,按压只能引起模糊的光感而不能清楚的看见物体。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其他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来说就是非适宜刺激。光对于视觉器官来说就是适宜刺激,对于听觉器官来说则是非适宜刺激;声音对于听觉器官是适宜刺激,对于视觉器官则是非适宜刺激。
感受性也可称为感觉的敏感性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识别和分辨能力。感觉的敏感性因人而异,某些感觉通过训练或强化可以获得特别的发展,即敏感性增强。
感觉的产生需要有适当的刺激,而刺激强度太大或太小都产生不了感觉。也就是说,必须有适当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这个强度范围称为感觉阈。它是指从刚好能引起感觉,到刚好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范围。对各种感觉来说,都有一个感受体所能接受的外界刺激变化范围。感觉阈值就是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的刺激变化范围的上、下限以及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受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对能引起明确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之为识别阈值。(同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能够觉察出来的刺激强度越小,表示感受性越高,否则便是感受性低。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下限,能够忍受的刺激的最大强度叫上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刺激都是可以引起感觉的范围。
对刚好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称之为感觉阈值上限,又称为极限阈值。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其英文缩写为j.n.d.。差别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说明他的差别感受性越高。 如人对光波变化产生感觉的波长差是l0nm。差别阈不是一个恒定值,它随某些因素如环境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变化而变化。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E.H.)1840年测量了重量的差别阈限,发现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就是△I/I=K。其中,△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这个定律就是韦伯定律。后来研究发现,不同感觉器官的韦伯分数是不同的,而且,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的范围。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Fechner,G.T.)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的单位,测量了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理量。结果发现,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S=K·lgR。式中,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费希纳定律。不同感觉器官的K值是不同的,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从费希纳定律可以看到,我们不能拿刺激的物理单位来代表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的单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