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方法是指在社会工作中实施各种服务的方式、程序与步骤。一般分为直接服务方法和间接服务方法两大类。直接服务方法是给受助者直接提供社会服务,通常包括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间接服务方法指对受助者实施帮助前的社会工作活动形式,通常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咨询和社会工作研究等。
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团体工作、社区工作3种方法,在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调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等方面相互关联,在当代的社会工作中,已呈现出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个案工作。这是社会工作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专业服务方法,对象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帮助个人或家庭解决或预防困难和问题,改善个人或家庭的生活,使之获得幸福。
②社会团体工作。以团体为服务对象,主要运用科学知识协调团体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及团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促进团体成员与团体生活的健康发展,使团体及其成员能及时克服困难,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③社区工作。以社区为对象开展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包括社区组织、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任务主要是了解社区的问题与需要,利用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争取社区外的配合、协作与支持,帮助社区及时解决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促进社区福利事业的发展,使社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中国城市的居民委员会与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是具有中国特点的社区工作。
今天带大家了解关于社工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萌芽起步阶段
2006年以前,我省社会工作尚未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范畴。
随着粤港澳社会服务领域交流日益频繁,上世纪90年代起,广州部分社会服务机构开始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如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道为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与邻舍辅导会合作开展社工服务;广州市老人院与香港圣公会合作,引入专业社工推行院舍老年人社工服务;部分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如广州YMCA等也尝试引入社工积累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起步,自1999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力量探索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为我省社会工作的起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06-10年间(试点探索阶段)
2006年,民政部在我省召开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以后,我省迅速启动试点探索,在全省各地逐步建设社会工作示范区,加强对社会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至今)
2011年,广东省委十届九次会议专题研究加强社会建设,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将“每万人持证社工人数”纳入“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我省社会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社会工作实践逐步深化,服务领域从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逐步扩大到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服务地域已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已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直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我省各地把培育壮大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核心,推动社会工作人才扎根一线做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立足长远树品牌。
从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来看,小编认为社会工作者慢慢的会以一种职业出现,这不仅仅是为了和居委会的热心大妈进行区别,而是在区分一种助人的模式,深度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未来可能会被更多的人需要,如果这个时候你拥有一个社会工作者证,那就更加好了。
直接服务方法就是社会工作者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需要在与服务对象面对面的互动中运用专业技术。间接服务方法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和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者并不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 (2)按照服务对象大小,可以分为微观社会工作和宏观社会工作。
微观社会工作包括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由于对象规模较小,主要采用相应的互动、聆听、激励等技术达成工作目标。宏观社会工作包括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由于范围较大,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策划、教育、政策等可以解决和舒缓大规模人群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的技术。
(3)按照社会工作的目的,可以分为实务性社会工作和理论性社会工作。实务性社会工作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政策,旨在解决和舒缓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
理论性社会工作包括社会工作研究,可以为实务性社会工作提供指南,也可以将实务性社会工作经验提升为理论。
社会工作的特点,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社会服务的特殊之处。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助人自助。它是社会工作的目标。社会工作的价值前提是:人类有改变自己和自我进步的能力。因此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充分调动服务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服务对象掌握战胜困难的方法和手段,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最终达到让服务对象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的目的。
(2)尊重人、相信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它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理念认为,对人的态度是第一重要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人,所以要用整体的观点看待人,承认他们的权利和需要,相信人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3)重视运用社会环境资源。它是社会工作的手段。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因此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解决问题应重视运用社会环境资源,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为服务对象提供物质的与精神的支持,协调服务对象与各方面的关系,以调动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
(1)专业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是以困难群体为主要对象的、专业的、职业性的助人活动,这是社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根本性区别。 (2)注重专业价值。
专业价值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时所遵循的理念、指导思想和伦理。 (3)强调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常常是复杂的助人服务,要解决复杂的问题,就需要有专门的、训练有素的方法和技巧。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社会工作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一系列独特的工作方法。
(4)注重实践。社会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它通过对科学方法的运用,与服务对象一起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困境,增进其社会功能。
(5)互动合作。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同工作”的过程。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形成良好关系,相互配合,对解决问题十分重要。 (6)多方协同。
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大多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既需要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分工,也需要他们之间的合作,很多时候社会工作者也要与其他人员合作。 共同去解决服务对象所遇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
社会工作的特点,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社会服务的特殊之处。
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助人自助。它是社会工作的目标。
社会工作的价值前提是:人类有改变自己和自我进步的能力。因此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充分调动服务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服务对象掌握战胜困难的方法和手段,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最终达到让服务对象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的目的。
(2)尊重人、相信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它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社会工作理念认为,对人的态度是第一重要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人,所以要用整体的观点看待人,承认他们的权利和需要,相信人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3)重视运用社会环境资源。它是社会工作的手段。
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因此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解决问题应重视运用社会环境资源,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为服务对象提供物质的与精神的支持,协调服务对象与各方面的关系,以调动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
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迄今已届28年,在此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用国际上社会工作发展的一般经验难以解释的“中国特色”。
以下,将分三个阶段对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跳跃式”、“超常规”的中国特色逐一作出描绘和评价:1.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前30年初期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民政部主导的与北京大学的合作而开始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进程。按一般规律,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先有社会需求,再由民间发起,并以慈善组织出面组织对贫弱阶层的社会服务,然后再向专业社会工作转变。
当然,不能说中国没有相应的社会需求。在因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与“先发”的西方国家以及“后发”的“亚洲四小龙”在工业化过程中曾经遭遇的类似的社会问题。
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计划时期的影响惯性犹存,当时人们对政府和单位的信任度远远高于社会。同时,民众囿于被费孝通称为“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并没有向社会求助的习惯。
在这一阶段,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政府对民间组织的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按一般的发展规律,民间的、志愿的慈善事业先行一步,再逐渐职业化,然后得到社会的认可乃至期待。
同时,这也使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能够有时间、有机会充分了解这种有组织的爱心善行。因此当慈善事业向更加现代的专业社会工作转变时,便已经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实际上,当时民政部的目标就是培养若干掌握社会工作与管理知识的人才,然后到民政部门从事“民政理论研究”,着眼点并非一线的实务工作者。于是,社会工作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就在既没有公众认可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合适的社会载体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地“被恢复”了。
这样的恢复和发展,其实是与“社会”脱离的。如果用现在“制度嵌入”的理论来解释的话,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中国的被恢复,表现出一种“硬性嵌入”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 在这一阶段,以国际公认的专业社会工作的特征作为衡量标准,去看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七个专业特征已经具备了四个:服务公共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则采取“拿来主义”;专业组织,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并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教育体系,已经有180多所大专院校建立社会工作院系专业。然而,仔细分析,上述“具备特征”又有名实不符的嫌疑:首先,当时中国除了一部分从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还算得上“内行”之外,并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但却有了社会工作者的“自己的组织”。
实际上,这个组织并不是为社会工作者成立的,而是为了方便民政部门对外交流而成立的。在“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观念影响下,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被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行列。
其次,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借“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的东风,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当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发现社会上并没有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就业难”的问题突显出来。
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就业的脱节(当然这是中国教育的通病),反倒模糊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再次,理论和和技能,国际上已经有成熟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方法,中国的大学可以拿来就用。
但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是应用学科,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国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没有实践经验。
因此,学生也有明显的缺陷。这也是他们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最后,服务公共利益,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所谓“公共”是有讲究的。
在国家和公众之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一般采取“第三者”的超然立场,这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得以成功的关键。但是在中国,政府太强势,要求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做事。
常言道:屁股决定脑袋,坐的位子不同,结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综上所述,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具备特征”,实际上是经不起深究的。
但是,这一阶段在上海浦东进行的引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验”,却选择了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路径:先有问题导向,很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于是引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试试看”。然后是行动导向,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以后,就让他们以民间机构的方式组织起来,然后到社区去作社会管理工作。
政府的强势,用在了为社会管理的发展创造小环境、小气候上。同时,又有一批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在理论和方法上共同探讨。
这种合乎规律的发展路径,使浦东的实验很有收获。改革开放前30年后期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前30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型塑了一个“大团圆”的大结局。
造就这个大结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政府机构改革使民政部门的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在用人方面常陷捉襟见肘的窘境。其二,在城市低保、战胜SARS等工作实践中,民政部门则尝到了充分。
所谓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①社会良性运行
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高度适应的体现,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这里所指的运行是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之间,社会各个系统之间(包括社会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交换)以及系统的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内。社会良性运行因层次和程度不同而表现出多层次性和多样性。
②社会中性运行
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括较多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是,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也可以称作有障碍的常态运行。这是一种介于良性运行和恶性运行之间的中间状况,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它有可能向前者发展,也有可能向后者退化。
③社会恶性运行
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这种障碍破坏了社会的常态运行,社会出现严重的离轨、失控现象。
.1社会工作的含义和特点 1.1.1社会工作的含义 社会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过来的,指的是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
在国际社会中这类活动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当前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
(1)普通社会工作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或公益性工作。这种社会工作是相对于本职工作而言的,可以称为普通社会工作。
(2)行政性社会工作在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中,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救助、思想工作等类型的助人活动。这些工作都是由国家正式人员专门承担的助人解困的活动,工作人员较少受过助人方面的专业训练,所以它是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3)专业社会工作由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这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工作,它与国际上通行的社会工作比较接近。
1.1.2社会工作的特点 (1)职业助人活动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助人活动,专业助人是它的第一个特点。社会工作是专业的、以困难群体为主要对象的、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在性质上,它是以服务于有困难群体的、以利他为目的的职业活动。 (2)注重专业价值专业价值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时所遵循的理念、指导思想和伦理。
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民福利为自己的责任,以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为自己的理想,强调平等之爱,以帮助人为快乐,以帮助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在它的所有活动中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对社会生活的热爱。 (3)强调专业方法专业方法是指本职业独特的、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才能掌握的方法。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社会工作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一系列独特的工作方法。这是经过人们的反复实践、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教育和培训传递给新人,并通过实践得到不断发展。
(4)注重实践实践是人们参与改变任何事物的活动。社会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它通过对科学方法的运用,与服务对象一起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困境,增进其社会功能。
社会工作的实践性不但要求社会工作者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有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工作方法与技巧的能力。 (5)双方合作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克服困难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对人的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工作”的过程。 (6)多方协同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大多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既需要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分工,也需要他们之间的合作,很多时候社会工作者也要与其他人员合作,共同去解决服务对象所遇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