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质量成本法 这一方法着重于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一般可以划分为由内部运行而发生的质量费用和由外部活动而发生的质量费用。
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 第二:过程成本法 这一方法分为过程的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这两种成本都是可以成为节约的源泉。
符合性成本是指为了满足顾客全部规定的和隐含的需要,确保现有过程不发生故障而发生的费用;非符合性成本是指由于现有过程的故障而发生的费用。从过程的含义可知,这一方法既可以着眼于其中的某一小过程,通过对过程进行详尽的系统分析并采用措施,使过程的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之和达到最低。
第三:质量损失法。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依据成本标准,对实际发生的生产耗费进行控制的实施方法。选择成本控制方法首先需要了解成本的特性与分类,通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成本发生的变动性与固定性,变动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固定成本则不受产量因素的影响;(2)成本对产品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直接生产成本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间接生产成本则样关性并不明显;(3)成本的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可按成本与不可控成本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会发生相互转化。
对于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采取按消耗定额和工时定额进行控制的方法。对于固定成本如固定制造费用,则可采取按计划或预算进行控制的方法。从成本控制的范围来讲,直接生产成本可将指标分解落实到生产班组、员工,间接生产成本则应分类将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职能归口部门、员工。从成本的可控性来读讲,需按不同的责任层次、管理范围落实成本责任,使归口控制的成本对各责任单位来讲具有可控性,真正起到控制的作用。
实行成本控制的步骤为:制定并下达成本标准,作为控制的依据;发动员工积极参与成本标准的实现;根据成本标准审核成本开支,防止和罅损失浪费的发生;计算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分析其发生原因,确定责任归属;修术成本标准,改进成本控制方法,使成本进一步降低。
实行成本控制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重视成本控制工作,保持成本标准的先进合理性,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明确权责划分和奖惩办法,树立全面经济核算观点,正确处理产量、质量和成本的关系。
质量成本控制的内容:一、严把产品的设计试制关产品的设计质量决定着产品质量,它是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标准和依据。
如果开发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薄弱,设计不周,铸成差错,则后来一切工艺和生产上的努力都将失去意义,而给产品留下的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质量以及投产后的生产秩序和其它一系列准备工作,使内部故障成本上升.而且会导致产品销售后,大量的退货、保修、索赔事件发生,使得外部故障成本增大。因此,要严把产品设计试制关.不断提高产品设计质量。
然而,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往往会导致质量成本的上升,特别是用于预防和鉴定方面的成本开支增大。如提高零件精度、光洁度,就会增加工时消耗,要求采取必要的工艺措施,增加工艺装备和检验工具,进行试验和研究.或改用较贵重的原材料等,从而引起相应费用增加。
不可否认的是,在优质优价条件下,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会相应地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产品的质量、成本和价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注重生产过程中质量成本的控制分析产品质量成本的构成,不难发现占总质量成本很大比重的内部故障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造成内部故障成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由于检测手段不先进和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复检费用,也有由于操作工人技术水平不高,或操作失当而造成的废品损失和返修费用等。因此,对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成本控制应抓好以下工作:(1)组织好技术检验工作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成本的控制,必须根据技术标准,对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品以及工艺过程质量都要进行检验,严格把关。
因为不合格的原材料、零件、半成品等由于验不严而转入后序生产,既消耗了人力、物力资源,又使质量成本大幅上升。因此,要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零部件不转序,不合格的半成品不使用,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这是降低质量成本的关键。
技术检验工作质量水平的高低,受制于两大因素:一是检验手段是否满足检验工作质量的要求,低水平的检验工具、设备、仪器等难以满足高质量产品检验工作的要求;二是检验人员的素质,质量检验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不同,对产品质量存在的或可潜在存在的问题地分析、判断、处理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这都危及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成本控制,因此,在适当投入满足质量检验工作要求的仪器、设备的同时,要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
(2)不断提高生产操作人员的素质产品的生产是由生产工人直接来完成的,产品质量的好坏,与操作人员业务素质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不断提高生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要严格按照规章翩度、操作标准办事,树立“质量是产品生命力”的观念,由被动的接受检验转变为我要检验、自我检验、相互检验,使整个生产过程处于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的质量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质量成本控制制度(1)建立质量成本控制责任制在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应明确质量总成本由质量检验部门负责,各类质量成本应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具体来讲,预防成本应由技术部门负责,控制那些在质量管理、产品开发设计、工艺和检验等阶段所发生的质量预防费用;鉴别成本应由质量检验部门负责,控制那些在原材料、工序检验、成品检验、设备检验以及其他检验方面所发生的费用;内部故障成本应由生产车间负责,控制那些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废品损失、降级损失、停工减少损失以及其他损失;外部故障成本由销售部门负责,控制那些在产品销售后可能发生的保修费用、退换损失、索赔费用等。
只有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质量成本控制责任制,才能使质量成本控制工作真正在良好、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发展。(2)建立质量成本核算管理制定质量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考核和管理,企业可按照质量成本的4个类另4设置对应的台帐,“预防成本台帐”、“鉴别成本台帐”、“内部故障成本台帐”、“处部故障成本台帐”,反映各种费用的归集情况,以便确定质量成本发生的结构及质量总成本。
质量成本核算涉及到企业的许多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一般可按照“职能部门归口统计、分级管理、集中核算、财务部门统一汇总”的原则进行。
要明确领导责任,和归口管理部门,同时把分工原则、分工方法、所用资料、编写质量成本报告、进行质量分析和控制等纳入质量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中去,以完善规范的制度,保证质量成本控制的实施。从控制活动中不同使用信息的方式分类,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基本控制方式:(1)事后控制是指在事情发生后,回过头来总结经验教训,分析事故原因,研究预防对策,争取在下个计划期内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用控制论原理解释,是基于信息的负反馈控制。这一控制方式在管理中有普遍应用,最早出现在质量控制活动中。
当质量偏离了目标值,往往是已经产生了不合格品,损失已经造成,再通过查找原因采取措施,以达到控制目标。这种方式。
质量成本预测的程序。质量成本预测首先要掌握大量的观测数据和资料,主要收集以下资料:
1、用户资料,收集用户关于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要求;
2、竞争对手资料,包括产品质量、质量成本、用户对竞争对手产品质量的反应等;
3、企业资料,主要包括本企业关于质量成本的历史资料,如质量成本结构、质量成本水平等;
4、技术性资料,即企业所使用的检测设备、检测标准、检测方法以及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外构件对产品质量及质量成本的影响资料,还有企业关于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使用的情况;
5、宏观政策,即国家或地方关于产品质量政策等。
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寻找质量成本变化的规律、用户需求的规律、质量成本不同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等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作预测。
质量成本预测的方法:
开展质量成本预测的方法很多,随预测对象、预测期限、信息数据资料的多少而各有不同。但其基本方法大体可归纳为定量预测分析方法和定性预测分析方法两大类。
1、定量预测分析法
就是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历史数据(包括会计、统计、业务核算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并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充分提示各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作为质量成本预测分析的依据。
按照具体方法的不同,质量成本的定量预测方法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因果预测分析法
即从某项指标与其他有关指标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中进行分析研究,这种类型主要是根据各有关指标之间内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因果数学模型所进行的预测分析。如质量成本的构成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等都属于这个类型。
2)趋势预测分析法
即根据某项指标过去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加工、计算,借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亦称“外推分析法”。它的实质就是把未来视作历史的延伸。例如简单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定量预测分析具体的方法有:
①水平对比法;
②时间序列分析法;
③变动趋势分析法;
④平均值法;
⑤移动平均法;
⑥因果分析法;
⑦目标预测法。
2、定性预测分析方法
亦称非数量预测分析法。这种方法多用在缺乏完备、准确的历史资料的情况下。首先由熟悉企业经济业务的专家,根据过去所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提出预测的初步意见,然后再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发出征求意见函等各种形式,对上述预测的初步意见进行修正、补充,作为预测的最终结果。具体的预测方法有:
①个人主观预测法;
②群体讨论法;
③特尔菲法。
成本分析概述 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确评价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揭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为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编辑本段]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包括: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变动对成本影响的分析、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等。
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编辑本段]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进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也称数量分析方法)很多,企业应根据分析的目的,分析对象的特点,掌握的资料等情况确定应采用那种方法进行成本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三种。 1、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根据实际成本指标与不同时期的指标进行对比,来揭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的一种方法。
在对比分析中,可采取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本期实际与上期(或上年同期,历史最好水平)实际指标对比,本期实际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指标对比等形式。通过对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业成本的升降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在采用对比分析时,应注意本期实际指标与对比指标的可比性,以使比较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揭示的差异才能符合实际。若不可比,则可能使分析的结果不准确,甚至可能得出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结论。
在采用对比分析法时,可采取绝对数对比,增减差额对比或相对数对比等多种形式。 比较分析法按比较内容(比什么)分为: (1)比较会计要素的总量 (2)比较结构百分比 (3)比较财务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性指标分解为各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测定这些因素对综合性指标差异额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成本分析中采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构成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测定各个因素变动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对企业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采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序如下: (1)将要分析的某项经济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因素的乘积。
在分解时应注意经济指标的组成因素应能够反映形成该项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否则,计算的结果就不准确。如材料费用指标可分解为产品产量,单位消耗量与单价的乘积。
但它不能分解为生产该产品的天数,每天用料量与产品产量的乘积。因为这种构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产品材料费用的构成情况。
(2)计算经济指标的实际数与基期数(如计划数,上期数等),从而形成了两个指标体系。这两个指标的差额,即实际指标减基期指标的差额,就是所要分析的对象。
各因素变动对所要分析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影响合计数,应与该分析对象相等。 (3)确定各因素的替代顺序。
在确定经济指标因素的组成时,其先后顺序就是分析时的替代顺序。在确定替代顺序时,应从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使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分清经济责任。
替代的顺序一般是先替代数量指标,后替代质量指标;先替代实物量指标,后替代货币量指标;先替代主要指标,后替代次要指标。 (4)计算替代指标。
其方法是以基期数为基础,用实际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因素,逐步顺序地替换。每次用实际数替换基数指标中的一个因素,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指标。
每次替换后,实际数保留下来,有几个因素就替换几次,就可以得出几个指标。在替换时要注意替换顺序,应采取连环的方式,不能间断,否则,计算出来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之和,就不能与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异额(即分析对象)相等。
(5)计算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其方法是将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结果与这一因素替代前的结果进行比较,其差额就是这一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
(6)将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数额相加,应与该项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额(即分析对象)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计算过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设某项经济指标N是由A,B,C三个因素组成的。
在分析时,若是用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则计划指标与实际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指标N0=A0*B0*C0 实际指标N1=A1*B1*C1 分析对象为N1-N0的差额。 采用因素分析法测定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程度时,各项计划指标,实际指标及替代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指标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实际指标 N1=A1*B1*C1-----------(4) 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数额按下式计算: 由于A因素变动的影响=(2)-(1)=N2-N0 由于B因素变动的影响=(3)-(2)=N3-N2 由于C因素变动的影响=(4)-(3)=N1-N3 将上述三个项目相加,即为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程度,它与分析对象应相等。
根据因素分析法的替代原则,材料费用三个因素的替代顺序为产量,单耗,单价。各因素变动对甲产品材料费用实际比计划降低8 000的测定。
成本分析方法主要分为对比分析法,连锁替代法,相关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通过成本指标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的数据的对比,来揭露矛盾的一种方法,成本指标的对比,必须注意指标的可比性。
比较形式
(1)绝对数比较,如上年产品单位成本10元,本年产品单位成本为9.5元;
(2)增减数比较,如本年成本比上年降低0.5元;
(3)指数比较,如本年成本比上年降低5%。
连锁替代法
也称连锁置换法、连环替代法。它是确定引起某经济指标变动的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计算方法。
适用范围:在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共同影响着某一指标的情况下,可应用这一方法来计算各个因素对经济指标发生变动的影响程度。
计算方法
(1)在计算某一因素对一个经济指标的影响时,假定只有这个因素在变动而其它因素不变;
(2)确定各个因素替代顺序,然后按照这一顺序替代计算;
(3)把这个指标与该因素替代前的指标相比较,确定该因素变动所造成的影响。
计算原理
设某一经济指标A是由x, y, z三个因素组成。其计划指标A0是由x0, y0, z0三个因素相乘的结果;实际指标A1-是由x1, y1, z1三个因素相乘的结果:
A0=x0·y0·z0
A1=x1·y1·z1
其计划与实际的差异(V)为:
V=A1-A0
在分析各因素的变动对指标影响时,首先,确定三个因素替代的顺序依次为x, y, z;其次,假定其它两个因素y, z不变,先计算第一个因素x变动对指标的影响;然后,在第一个因素已变的基础上,计算第二个因素y变动的影响;依此类推,直到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都计算出来为止。用公式表示:
第一个因素变动的影响(V1)计算如下:
A0= x0·y0·z0 (1)
A2=x1·y0·z0 (2)
V1=(2)-(1)=A2-A0
上述计算,也可用下列公式计算出V1来。
V1=(x1--x0)y0z0
第二个因素变动的影响(V2)计算如下:
A3= x1·y1·z0 (3)
V2=(3)-(2)=A3-A2
第三个因素变动的影响(V3)计算如下:
A1= x1·y1·z1 (4)
V3=(4)-(3)=A1-A3
将各因素变动的影响加以综合,其结果应与实际脱离计划的总差异相等:
V=V1+V2+V3
相关分析法
企业的各种经济指标,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一个指标变了,就会影响到其他经济指标。例如:生产数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成本的相应变化,利用数学方法进行相关分析,找出有关经济指标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即为相关分析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