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
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人们的互相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讲文明礼貌能促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道德桥梁。
讲文明礼貌是社会文明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志之一。人的行为举止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
每一个自尊自爱的人都应当把讲究个人礼仪当作获取成功的素质去培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会看到种种不讲文明礼貌的现象,如一些人常常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无理凶三分,骑车撞倒人后扬长而去,乘车争先恐后,在公共汽车上见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不让座……如此等等,都是不讲文明礼貌的表现,必须认真克服。
文明礼貌包含的内容和要求很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礼貌的要求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例如,中华民族历来有好客的传统,“有客上门,当降阶而迎”,但是现代社会探亲访友不仅要轻声敲门,而且需提前通过电话等形式预约。
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外国友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必须了解、掌握对方的风俗习惯,尊重对方的礼仪。 2、助人为乐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生活,每个社会成员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更需要别人的支持、帮助。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能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使助人为乐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那么,你就能随时随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从这个意义上讲,“助人”也就是“助己”。因此,人人都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积极主动地爱护他人,帮助他人。
具体来说应做到:一是“我为人人”。每个人都应该从乘车让座、帮助残疾人过马路等小事做起,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
二是“遇难相帮”。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当他人发生不幸、出现困难时,热情帮助,为其分忧解难。三是“见危相救”。
比如,在遇到歹徒行凶时,遇到有人恃强凌弱时,遇到意外险情等危急情况时,每个公民都应该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弘扬正气。近年来,我市先后涌现了秦炳奎、张东京、左宝忠、盛晓虹等一批见义勇为的模范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是热心公益。社会公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与每位公民息息相关。
每个公民都要关注和支持社会公益,多献一点爱心,多添一份真情,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热心人,如赈灾救荒、捐资助学、义务献血、为社会福利事业捐款捐物等等,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3、爱护公物 公共财物包括一切公共场所的设施,它们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种服务和便利的物质保证。
对待公共财物是爱护、保护,还是浪费、破坏,是一个公民有没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反映。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
一要爱护本单位的公物,做到公私分明,不占用公家的财物,不化公为私。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不爱护机器、设备;有些人在家里千方百计节约用电、用水,在单位却对“长明灯”、“长流水”满不在乎,视而不见;有些人甚至化公为私,随意占用公家财物,并认为“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
二要爱护公共设施,如电话亭、路灯及有关通信线路、交通设施等,还要包括保护文物古迹,使其为更多的人服务。有些人不注意爱护公共设施,我们遗憾地看到:街头的公益广告牌被故意损坏,宣传橱窗的玻璃被人为破坏,市区新公园内设置的几只“梅花鹿”、“小山羊”有的已经成了“残废”;一些人就是喜欢在公园、文物古迹等地“信手题词”;有的人甚至把公共设施视为“发财致富的源泉”,恶意偷盗窨井盖,导致夜间行人受伤致残。
三要敢于同侵占、损害、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有些人经常抱怨公用设施差,但是对随意破坏、损害公共设施的行为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见而不问。
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同侵占、损害、破坏公物的行为作斗争,时时、处处关心和爱护公共财物。 4、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黄河的长时间断流,沙尘暴的频频发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的安居乐业,关系到我们的子孙。
1、联系实际分析运用德育方法的基本要求
1、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力求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2、重视心理素质发展,使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
3、重视品德能力培养,把品德规范教育和品德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4、重视品德践行,务使说理教育与品德践行结合
5、重视暗示教育,使明示教育和暗示教育结合
2、论述平行性德育原则
平行性原则:指既要通过教育集体并利用集体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教育去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方面结合起来。是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它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这个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我们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校要培养“四有”、“两热爱”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3)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学生消极落后的一面,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优点和缺点、先进和落后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这种矛盾斗争转化的结果。
德育的规律决定了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必须同时进行。(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严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党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教育。
尊重学生就是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护和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的能力。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形成教育每个学生,又通过每个学生的进步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培养集体与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统一起来。
要培养坚强的集体,就要依靠集体,培养、教育和健全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关心集体,自觉地为实现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而严格要求自己。
通过集体建立全班的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班风,以影响集体的每一个成员。教师要把集体当作教育的主体,先向集体提出要求。
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学会处理各种关系。
要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6)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要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贯彻正面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及时教育指导。在德育中要摆事实,讲道德,要以理服人。
培养典型,树立榜样。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7)教育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原则。教育与学生年龄相一致的原则是指为了达到德育的预期效果,教育者应使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使每个学生品德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中小学生的发展大致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这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各有特点,教育者必须研究掌握这些特点,特别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使德育要求、内容和方法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才能使德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8)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是指学校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达到前后连贯地进行下去,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学生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这些影响纷繁复杂,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对立,而且往往前后并不连贯。
如果不加以组织则必将削弱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范围扩大,通过书、刊、影、视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加强学校对各方面教育影响的控制和调节。以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确保学生的品德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9)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理论对于人们的行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于理论,即用共产主义思想及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
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要从被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工作做到点子上,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做到思想教育的系统性、开放性和针对性。
(10)循循善诱的原则。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学生的年龄小,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大道理的,教师、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遵循学生们的思想认识规律,反复地。
在教育中运用品德评价法的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3、注重宣传与教育;
4、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扩展资料:
卓有成效地运用品德评价法,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重要意义,在运用品德评价法时,要注意的以下事项:
1、奖惩要适当,要有教育意义,不要滥用。
2、奖惩要公平合理,实事求是,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3、奖惩要及时,时机要恰当。
4、奖惩方式要多样化,奖惩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思想品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方法:一种是以说服教育为主,以理服人,正面启发引导和注意实际锻炼的方法;另一种是以压服为主,搞强迫命令,以力服人的教育方法。我们要进行真正的德育,就只能采用说服为主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
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
学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等不同阶段的德育一脉相承,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学段越高,学生身心越发展,视野开阔,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越来越多,信息接受量越来越大,自我意识和自律能力越来越强,德育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应该充实一些新的内容。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想、志气教育理想是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包括社会理想、人生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等不同层面。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不同的理想层面都应该进行教育引导,重点应放在人生理想和道德理想方面。一个孩子,如果有理想、有志气,他的精神面貌就比没有理想、志气的孩子要好得多,他的发展会更顺利,进步会更快。
许多家长、老师在抱怨他们:“真没出息,整天价瞎混。”也有的抱怨:“不长志气,懒懒洋洋,不推不动,推也不动。”
这正说明理想、志气教育的重要。有些孩子,养成了较好的习惯,生活、学习能按部就班,但总是不特别振作,没有突出的进步。
这样的孩子,往往也是缺乏理想和志气。未成年人树立理想,带有盲目性和情绪化,缺乏理智的基础,容易忽冷忽热,这是每一个教育者应特别注意的。
要帮助他们克服盲目性和情绪化的毛病,让他们多联系实际,讲清追求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切记不可给他们泼冷水,随便训斥孩子:“你别好高骛远,连学习都上不去,还想这想那!”这样对待他们,不但不能使他们务实,还会使他们泄气,变得更没有信心了。
建议教育者多引导他们阅读名人传记,多跟他们讨论人生问题,对现实生活中的英模事迹给予充分关注,这对他们树立人生理想大有好处。在理想、志气教育中,教育者自身的表现对孩子有重大影响。
2.集体主义教育有的家长这样教育孩子:“班上的事儿少管,把你自己的学习搞好就行了”,“你管好自己,别管别人”。这样的教育显然是不对的。
一个没有集体精神的人,在集体中是不受大家欢迎的,他不会在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会有满意的角色地位,必然影响他的成长。为了培养孩子的集体精神,家长、老师应该积极支持孩子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主动为集体做事情。
担任班干部的孩子,要鼓励并指导他做好为班集体服务的工作;不担任班干部的孩子,家长要督促他主动承担一些任务。要教育孩子关心老师,关心同学。
凡是学校或班级要求家长、老师参与的事情,我们一定要主动参加并努力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3.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应该从小培养,家长负有很重要的责任,也是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扩大未成年人的知识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和现代国情,了解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激发孩子的爱国之情;其次是让他们通过书籍和其它传媒感受、学习爱国主义名人的事迹和品质,使他们学有榜样;再次,教育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为了个人的前途,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努力学习。
任何国家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能尽如人意的事情,有时会涉及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教育者应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在他们面前随便抱怨国家、社会,会使他们产生片面的认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不利。
4.劳动教育热爱劳动的品质对人来讲永远是必备的美德。今天讲热爱劳动,应该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科技越发展,这种特点越明显。
孩子必须参加劳动,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以及生产性劳动。劳动,一方面培养他们好的品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们的智力发展。
建议家长、老师每一个阶段给孩子、学生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休息日的劳动任务应该多一些,复杂一些。寒暑假尤其要订好生活计划,把劳动内容列为重要的项目。
5.法制教育社会法制建设将越来越健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有法可依,用法来规范,用法来评判,用法来促进。今天的青少年,将生活在一个具有日益完善的法制社会里,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将寸步难行,其发展,其成功,都将与法紧密联系。
因而,法制教育不能忽视。学校里对学生结合学科课程和组织集体活动要进行法制教育,家庭中要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应该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制常识,目的在于使孩子从小树立法制意识,遇事能经常相到法。
生活中有了与法相冲突的问题,应该找有关的法规去寻求答案。法制教育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一方面是为了知法、懂法,使每个人的言行符合法制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运用法制武器,保护个人和家庭的权益。
同时,要教育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以后,也要依法行事,以法制观念去关注个人、集体、国家的权益。6.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都在为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大声疾呼,努力实践。传统美德的内容非常丰富,最主要的是孝敬父母、忠于祖国、勤劳节俭、自立自强、刻苦求知、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等。
许多家长、老师本身就崇尚并身体力行这些传统美德,。
1.方向性原则。
高等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思想理论教育,要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知行统一。要求实务实,提高教育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3.继承和创新的原则。高等学校德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成果;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不断改革内容与方法,不断创造新经验。
4.整体性原则。高等学校德育,要完善科学的工作体系,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各种途径和环节的德育功能.协调一致,形成卓有实效的德育合力。
5.层次性原则。坚持德育目标,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教育。
6.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要注重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引导学生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7.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管理是强化教育的必要手段。
在各项管理、服务中要贯彻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应以敬业精神与良好作风去影响学生,并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8.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原则。教育者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片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9.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两个积极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并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7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