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亲身感受生活及学习的乐趣,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
无论课内课余,活动方式灵活多样,既可在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进行,也可在同学之间自发进行。例如进行一次“小巧手”制作比赛。
活动中要全身心投入,既要动脑完成自己的作品,同时也要留心观察别人的制作过程。这样自己有了亲身体验,也可以共同分享他人劳动成果的喜悦。
在活动中要尽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要做一个有心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兴趣引发活动的需要,继而激发自己活动的欲望,挖掘自身的潜能。
再者随着活动的增多,又可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这样既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又为作文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著名散文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装间接材料的仓库,即装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
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面对写作,初中生往往缺乏写作素材,从而苦恼不堪。
确实,有很多学生是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生活空间狭窄,与社会生活的接触面也促狭,这就造成了学生感受力退化,想象力贫乏,情感共鸣缺失。为了让学生积累素材,有的教师就布置学生每天仔细观察生活,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有的布置摘抄优词佳句、美文好段;有的在课堂上大谈特谈搜集作文素材的方法。
但是有明显的效果吗?写日记成了记流水账,完成老师的任务;美文佳句只是记在了本子上,没有内化成自己的;谈技艺方法更是空洞乏力。相对来说,作文在搜集写作素材上出现了“短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素材的积累、思考,给学生充分丰富作文材料的机会。
条件具备了,学生动起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兴奋地去搜集写作素材呢?本人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尝试每学期有计划地作文,每次作文提前几天布置题目,让学生根据作文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写作材料,从而丰富写作素材。搜集素材的方法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1、实践考察。
2、查阅资料。3、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
通过N次的实践下来,学生搜集写作素材的热情高涨,积极性、主动性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写作的兴趣浓厚了,作文质量自然就提升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一、有计划的布置作文题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重要的观念:意义学习。
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意义学习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的关键所在。依据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会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大量的机械学习、无意义学习充斥着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无章无序的情况经常有。
《课程标准》强调探究学习,其意在于改变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学习的问题。
于是就现在的学生写作时感到最棘手的——素材贫乏这种状况,每学期期初制定写作计划,并根据不同年级布置相应的作文题,包括大小作文。每次作文提前一周将题目布置下去,要求学生能够广泛搜集相关素材,并做好记录。
例如,本学期任教初三年级,根据毕业班学生的特点和中考任务,给学生列出了一些作文题:雪;动人的微笑;奖励自己;承担;一篇读后感;不该丢失的 ;有句话儿在心头;每天都是一首诗;让心开花等等。有写景的,有议论的,有叙事的,有比喻的;有命题,有半命题;有短题,有长题。
对于学生来说,根据这些题目搜集到了素材,让他们写作的难度减小了很多,有材料写、有材料选,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更容易获得写作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有计划的布置作文题,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从多方面积累材料,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丰富写作素材,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采用不同方法搜集素材 有学者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生的生活面狭窄,接触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但这并不能说学生就脱离了社会生活。
从校园到家园,其间仍有广阔的生活地带供给学生们寻找作文素材。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对社会生活再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情感升华的必经路径。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
因此作出好文章的真谛:只有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积极参与,在生活实践当中去捕捉写作素材,才能写出“真、实、趣”的好文章。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搜集素材呢?我以为其中的策略和方法,主要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那就是实践考察、查阅资料、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
布置下作文题之后,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留时间给学生,给他们想、做、查的机会,让他们围绕作文的话题,广泛地搜集写作的素材。
1、实践考察。托尔斯泰曾说过:“仗着内心的视力去观察他所描写的对象,这样来创造作品——这是作家的规律。”
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新鲜的、难忘的、有意义的事,有些事学生自己就身处其间。这种亲身实践、考察的机会,能更多的掌握第一手材料,更易触发学生的内心世界。
而在实践考察之前布置相关的作文题,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精力更加集中,能搜集到更多的信息,加以储备,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许一次亲身经历发掘的材。
在活动中亲身感受生活及学习的乐趣,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
无论课内课余,活动方式灵活多样,既可在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进行,也可在同学之间自发进行。例如进行一次“小巧手”制作比赛。
活动中要全身心投入,既要动脑完成自己的作品,同时也要留心观察别人的制作过程。这样自己有了亲身体验,也可以共同分享他人劳动成果的喜悦。
在活动中要尽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要做一个有心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兴趣引发活动的需要,继而激发自己活动的欲望,挖掘自身的潜能。
再者随着活动的增多,又可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这样既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又为作文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作文要有材料,材料来自积累。学生手中掌握了丰富的作文材料,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作文的难就转化为易,心理上的惧怕也就变为喜欢了。
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作文材料呢
一、背诵积累。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学生读而不背,作文时就会感到笔力不足,词语贫乏。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年龄段是一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一特点,对学生加强背诵指导,强化记忆,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材料。 一般说来,教学每册教材,教师要做到:①选择一些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优秀课文,让学生整理背诵掌握全篇。②对于不便全篇背诵的课文,可选择其中片断,指导学生背诵。并要他们抄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利用课余饭后,一早一晚,进行吟诵、品味、内化。③指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的佳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这样,学生不仅能从中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段式、篇章结构方法,了解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巩固学习成果,而且便于把书本里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作文时想用某些句式、段式结构方法,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二、生活积累。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帮助学生积累生活,是学生作文之溪长流不竭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①指导观察,让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情,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②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每次活动都要有目的。活动前要有准备,活动中要细心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活动后要认真帮助学生回顾总结。③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经常有目的、有选择地组织学生看爱国影片、儿童节目、《新闻联播》、《人与自然》等,以扩大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生活。④鼓励学生勤动笔,及时作些记录,坚持写观察日记,作好文字积累。
三、阅读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搜集和积累材料,鼓励他们自学阅读,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材料分类,如按内容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 通过以上多种渠道的积累,学生胸中有材料厚积而薄发,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写作能力的提高,便是指日可待了。
第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写作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用心观察、体会,否则,写作的源泉将枯竭。同学们要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多看、多听、多思。如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时节,仔细观察田野、路边、草地、校园等万物复舒的景象;夏日炎炎时节,仔细观察狂风暴雨,观察烈日,观察高温下人们的活动;秋风送爽的时节,寒风凛冽的冬日,留意周围事物的变化;在清澈见底的溪边、湖旁,观察鱼类的安闲、游戈;在马路旁观察车辆行人的繁忙景象;在商店里、市场上,观察顾客、售票员之间怎样买卖商品……从各个角度广泛地积累材料。
第二,积极参加活动,努力创造素材。
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创造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如“六·一”国际儿童节、元旦的游园活动或文艺晚会,及各种节日开展的“献爱心”等演讲或活动,在庆典中不断观察、思考,积累素材;秋天,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秋游,留心周围事物,用心记下所见; 科技活动开展的科技制作竞赛,说话课开展得到诗歌朗诵或故事演讲比赛,写字课开展的书法比赛,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拼音拼读比赛、成语比赛等,在各种活动中将所获得的素材储藏在自己的脑海。当写作时,就能从丰富多彩的素材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第三,坚持多读书,吸取素材。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坚持多读书,在读书中不断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并不断积累,一个好词、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一个优美句子、一个精彩片段、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积累的素材。而且,我们可以把语句、片段摘录下来,甚至把整篇好文章剪下来,日积月累,便成了一本很好的“作文选”。它将为学生提供用之不竭的素材。通过读书,学生还可以学习各种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等,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指导。总之,多读书,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写文章便有“源头活水”,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四,及时记录。
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及时地记录在本子上,也可以写成日记、随笔等形式,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动笔写作时胸有成竹,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对一名写作者而言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有其必要,除了题主「想引用时找不到」的情况,精心收集的素材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前面有位朋友提到「重要的事绝对不会忘记」,这话绝对正确,但是……我们不是只会用到重要的资料啊!一个惊悚的真实故事、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一份去年学术研究成果、一个特别犀利的段子、一两句发人深省的锦言妙语……当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惊觉其重要性,这些内容可能已从我们的记忆中远去。以Jack的看法,每个人都该准备两个「库」,其中之一就是「素材库」。
(另外一个有机会再说)积攒这些素材,不是为了满足我们收藏的癖好,而是为了之后阅读参考、为了归纳提高,为了之后作为写作的材料。
应用文搜集材料的途径一般地说主要通过直接获取与间接获取两条途径:
1、直接获取是指作者亲自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如运用观察、实地调查、访问、问卷、开调查会等方法直接搜集材料。
2、间接获取是指作者通过某种传播媒介所获得的材料.如各种记录、报表、统计数字、报刊、书籍、部门或单位的档案等获取大量的间接材料。
扩展资料:
引擎搜索获取写作材料的方式:
1、行业协会网站:每个行业协会基本都会有网站,在该网站上能够查找一些对本行业的描述、相关数据等。
2、博客:国内有网易、新浪、搜狐、百度空间、和讯等博客网站,有些数据也可以从搜索博客中找到。
3、微博:新浪微博及腾讯微博,用数量极大,其中有些数据可以通过搜索查询到。
4、微信:微信用户已经超过4亿,每个人都是新闻的发布者,其中数据资源丰富,但目前还未提供全文搜索功能,只能通过关注相关公共账号或关注朋友圈获取。
5、学术服务平台:中教数据库上收录了国内外的最新文献,搜集行业最新文献数据库的,可以根据其分类进行搜索记录。
6、QQ空间:有些企业或机构QQ空间会有些报告及数据发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38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