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久泻”医案 此案乃久泻医案一则,王氏认为此证虽属肝脾同病,然关键在于脾虚,脾气健运则湿热痰积自化,处方亦重在培土而不重泄木。
脉右关滑动,舌苔黄白而腻,是痰积在中焦也。左关弦搏,肝木气旺,故左肋斜至脐下有梗一条,按之觉硬,乃肝气入络所致。
尺寸脉俱微缓,泄痢一载,气血两亏,补之无益,攻之不可,而病根终莫能拔。病根者何?痰积湿热肝气也。
夫湿热痰积,须借元气以运之外出,洁古所谓养正积自除,脾胃健,则湿热自化,原指久病而言。此病不为不久,攻消克伐,何敢妄施。
兹择性味不猛,而能通能化者用之。人参,茯苓,于术,青陈皮,炙草,泽泻,枳壳,神曲,茅术,当归,白芍,黄芪,防风根。
(《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中卷)病因病机分析:泄经年不已,其人中气必虚,则脾气不运而痰湿积于中,脾虚则肝木自旺,肝旺则其气自郁于经。证虽属肝脾同病,然关键在于脾虚,此肝气横逆,来自脾虚不运。
辨证分析:湿热积于中,故脉右关滑动,舌苔黄白而腻。肝木气旺,故左关弦搏有力。
肝气入络,故左肋斜至脐下有梗一条,按之觉硬,泄痢一载,气血两亏,故尺寸脉俱微弱。论治分析:证虽属肝脾同病,然关键在于脾虚,脾气健运则湿热痰积自化,所谓养正积自除。
故王氏处方亦重在培土而不重泄木。
肝气犯胃”型胃痛,是中医对胃痛的一个分型类别。临床上,“肝气犯胃”型胃痛十分常见。根据胡医生临床观察,约三分之一患者的胃痛都是由于“肝气犯胃”引起。所谓“肝气犯胃”,是指生气、悲伤、焦虑等负性情绪――即中医所说的“忧思恼怒”,忧思恼怒导致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塞,因而发生胃痛。“肝气犯胃”型胃痛的典型症状是: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胃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中医治疗,主要以柴胡舒肝散(汤)为主,一般效果很好。
临床表现,一方面出现肝气症状,如头眩,胁痛,易怒、胸闷,小腹胀,脉弦等;一方面出现脾胃症状,如胃脘痛,吐酸,厌食,腹胀,大便泄泻等。如病情迁延,较长时间失却胁调,称为“肝脾不和”,可见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治疗可用越鞠丸加味 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导致,临床以胸胁胃脘胀满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胃脘痛、呕吐、呃逆、胁痛,以及西医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脾胃的运化功能又有助于肝的疏泄,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病理情况。
肝气犯胃指由于肝气偏亢,过于疏泄,影响脾胃,以致消化机能紊乱,或称“肝气犯脾”。
临床表现,一方面出现肝气症状,如头晕、胁痛、易怒、胸闷、小腹胀、脉弦等;一方面出现脾胃症状,如胃脘痛,吐酸,厌食,腹胀,大便泄泻等。
如病情迁延,较长时间失却协调,称为“肝脾不和”,可见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肝气犯胃所致呕吐的患者,多有肝气亢盛、郁结,气郁日久化热,导致肝胃不和,肝气挟持胃气上逆,导致恶心呕吐。护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因为患者多肝气亢盛,以致偏于热,宜寒凉化之。故病室应清凉湿润,光线柔和,环境应幽雅。
2.患者因肝阳偏盛、肝火旺,性情多急躁易怒,而情绪郁怒更使病情加重,所以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郁闷恼怒的原因,做好情志护理,予以疏导,使其安心治疗。
3.饮食以清淡为主,少油腻,忌辛辣、烟、酒及粘滞助火之品。可指导患者食用番茄、茭白、苦瓜、冬瓜、萝卜、雪梨、苹果、西瓜、金橘等有疏利行气作用的食物。
4.保持大便通畅,可用蜂蜜、麻仁润肠丸等润肠通便,使脏腑之气通顺,浊气下降,呕吐可止。
肝气犯胃 本证按其不同情况,可分为气滞、火郁、血瘀三种类型。
(1)气滞 主证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分析情志不畅,气郁不舒,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痛引两胁;胃气上逆故嗳气频繁,噫气失气后,气逆暂缓,故疼痛亦稍减,苔白,脉沉弦为肝郁之象。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
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如泛呕酸水,时时嘈杂;且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见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乃肝胃郁热所致。
治则疏肝、泄热和胃。 选穴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章门、手三里、足三里。
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提拿捏背助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揉压阳阴清热法,加用推揉胸胁疏肝法(见发热)。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血海、梁丘、如痛已缓和,肝脾未调,可用双手拇指对揉、对压两侧三焦俞,单拇指按揉中脘,以调理三焦。
(3)血瘀 主证痛有定处而拒按,多为刺痛,食后更甚,或见吐血便黑,甚则舌紫,脉涩。 分析久痛入络,络脉损伤,故吐血便黑;瘀血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处而拒按;食与瘀并,故食后痛剧;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故舌紫、脉涩。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章门、内关、劳宫、梁丘、内庭。
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压阳明清热法,加用远端诱导止痛法(双拇指同取两侧内关、劳宫、梁丘、内庭)。 如呕血便血不止,以药物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施术手法。
2.病邪阻滞 (1)饮食阻滞 主证胃脘胀痛,嗳腐,厌食或呕吐,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 分析食停胃中,传化失常,故胃脘痛胀;饮食停滞,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嗳腐或呕吐;吐后积滞去而痛减;食浊熏蒸故苔厚腻;胃气与宿食相搏,故脉滑实有力。
治则消食导滞。 选穴脾俞、三焦俞、梁门、天枢、手三里、足三里。
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拿揉抖颤导滞法,配用按压背腰镇痛法与揉压阳明清热法。 胀痛甚者,可双拇指同按双侧天枢,以行气导滞;食滞化热,可晃拨两侧大肠俞。
(2)寒伤胃阳 主证因受凉饮冷而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温熨热饮,泛吐清水,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紧。 分析突受寒邪,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恶寒发热,苔白为寒邪外袭所致;脉紧主寒主痛。
治则温胃散寒止痛。 选穴胃俞、脾俞、中脘、梁丘、内庭。
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捏拿背肌利气法,搓擦胃俞温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运法与擦摩上腹三寒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