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求分析阶段
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一步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
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对其进行优化
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阶段
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
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
数据库,简单来说是本身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
数据库指的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的“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查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发展的历史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
基本的有:布尔逻辑,截词检索,加权检索,位置算符等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说有无限种。
掌握知识结构 《数据库原理》的主要内容有SQL语言、关系代数、关系演算语言、数据库设计与保护、关系理论等。
其他一些有关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例与数据技术新发展的内容属于了解范围,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扩宽你的眼界,但它们并不在考试范围内。 关系代数、SQL语言的难度都不是很大。
其中,SQL语言和关系代数(演算)要求掌握各种语句的应用,多做书中的例题可以帮助自己熟能生巧。最难的部分在于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很多概念比较抽象,难于理解,这部分需要花多点的时间来学习。
学习数据库设计时必须要对整个数据库设计流程有清晰的认识。 从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各阶段的主要任务都要清楚明了。
建议大家参照书中例题多做一些数据库设计,会有很好的效果。 数据库保护部分属于需要多看多记的内容,数据库设计章节的内容则属于记忆加应用的类型,在熟记设计步骤的基础上,要反复阅读书中的例子以加深理解。
第一范式,第二范式……这些概念非常抽象,是许多考生头痛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关键是要抓住数据依赖关系来区分各种范式,要弄清改变各种范式最终的目的是优化数据库,另外最好把各种概念应用到实际例子中来记忆。
抓住了上述几条,复习起来就可以有的放矢,轻松多了。 认真做好习题 虽然我们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在把基本知识复习好的基础上适当地多做试题的确有助于我们顺利通过考试。
你可以从一些提供自考学习资源的网站上获得试卷并将它们打印出来认真地做一遍。 理论实践相结合 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开拓人的眼界。
以前我自学数据库知识,以为一个FoxBase就是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理论学习我才认识到自己只是井底之蛙,FoxBase只是一个小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实践可以让你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掌握得更透彻;光在纸上书写SQL语言是纸上谈兵,你可以找一些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ySQL、msSQL,自己做一个数据库用一用SQL语言,可以加深你的理解。
如有机会,你还可以参加一个数据库系统的实际项目设计,运用所学的数据库设计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1.数据冗余 定义:同一数据存储在不同的数据文件中的现象。
2.DBA 数据库管理员
3.事务 指访问并可能更新数据库中各种数据项的一个程序执行单元(unit)。
4.数据字典 :数据库中所有对象及其关系的信息集合。
5.数据独立性 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6.物理独立性 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数据是相互独立的
7.逻辑独立性 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
8. 存储过程 是一组为了完成特定功能的SQL语句集
9.触发器 可以查询其他表,而且可以包含复杂的 SQL 语句。它们主要用于强制服从复杂的业务规则或要求
数据库管理的主要内容有: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调整、数据库的重组、数据库的重构、数据库的安全控制、数据的完整性控制和对用户提供技术支持。
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设计只是提供了数据的类型、逻辑结构、联系、约束和存储结构等有关数据的描述。这些描述称为数据模式。要建立可运行的数据库,还需进行下列工作:
(1)选定数据库的各种参数,例如最大的数据存储空间、缓冲决的数量、并发度等。这些参数可以由用户设置,也可以由系统按默认值设置。
(2)定义数据库,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所提供的数据定义语言和命令,定义数据库名、数据模式、索引等。
(3)准备和装入数据,定义数据库仅仅建立了数据库的框架,要建成数据库还必须装入大量的数据,这是一项浩繁的工作。在数据的准备和录入过程中,必须在技术和制度上采取措施,保证装入数据的正确性。计算机系统中原已积累的数据,要充分利用,尽可能转换成数据库的数据。
这样可以么?
一、人工管理阶段:特点 数据的管理者:人 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程序 数据的共享程度:无共享,冗余度极大 数据的独立性:不独立,完全依赖于程序 数据的结构化:无结构 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二、文件系统阶段:特点 数据的管理者:文件系统 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程序 数据的共享程度: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数据的独立性:独立性差 数据的结构化:记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 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三、数据库系统阶段:特点 数据的管理者: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面向的对象:整个应用系统 数据的共享程度:共享性高,冗余度小 数据的独立性:具有高度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数据的结构化:整体结构化,用数据模型描述 数据控制能力: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恢复能力。
1 逻辑设计
2 一对多
3 企业对信息的需求
4 功能模块图
5 数据库概念设计
6 将概念结构设计的E-R图转换为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7 确定存取方法
8 自顶向下的方法
9 15
10 2
11 1
12 程序流程图
13 规范化问题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函数依赖
15 3NF
16 pq
17 R是2NF但不是3NF
18 如果关系模式R是BCNF,则R必然是3NF
19 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
20 一样的
这是不是一家公司出的笔试啊
按照规范设计的方法,考虑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开发全过程,将数据库设计分为以下6个阶段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也称为软件需求分析、系统需求分析或需求分析工程等,是开发人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准确理解用户和项目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具体要求,将用户非形式的需求表述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从而确定系统必须做什么的过程。
需求分析的任务,是通过详细调查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充分了解原系统工作概况,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系统功能,新系统还得充分考虑今后可能的扩充与改变,不仅仅能够按当前应用需求来设计。
调查的重点是,数据与处理。达到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
2、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它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设计概念结构通常有四类方法:
自顶向下。即首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再逐步细化。
自底向上。即首先定义各局部应用的概念结构,然后再将他们集成起来,得到全局概念结构。
逐步扩张。首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结构,然后向外扩张,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生成其他的概念结构,直至总体概念结构。
混合策略。即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
3、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将进行优化。 在这阶段,E-R图显得异常重要。大家要学会各个实体定义的属性来画出总体的E-R图。各分E-R图之间的冲突主要有三类:属性冲突,命名冲突,和结构冲突。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实体性和实体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如何确定这些关系模式的属性和码。
4、物理结构设计
物理设计是为逻辑数据结构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首先要对运行的事务详细分析,获得选择物理数据库设计所需要的参数,其次,要充分了解所用的RDBMS的内部特征,特别是系统提供的存取方法和存储结构。
常用的存取方法有三类:
(1)索引方法,目前主要是B+树索引方法。
(2)聚簇方法(Clustering)方法。
(3)是HASH方法。
5、数据库实施
数据库实施阶段,设计人员运营DBMS提供的数据库语言(如sql)及其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和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数据库维护是指当一个数据库被创建以后的工作都叫做数据库维护。包括备份系统数据、恢复数据库系统、产生用户信息表,并为信息表授权、监视系统运行状况,及时处理系统错误、保证系统数据安全,周期更改用户口令。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_数据库设计
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的结构与特点、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数据库设计以及数据保护等,同时讲解一种重要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有关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对数据库查询、更新等相关的知识,初步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并能用数据库系统建立数据库及简单的应用。
为了有效地组织、管理数据,提高数据库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人们为数据库设计了一个严谨的体系结构,数据库领域公认的标准结构是三级模式结构,它包括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美国家标准协会(American N ational Standard Instit ut e,ANSI)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小组于1 9 78年提出了标准化的建议,将数据库结构分为3级:面向用户或应用程序员的用户级、面向建立和维护数据库人员的概念级、面向系统程序员的物理级。
用户级对应外模式,概念级对应模式,物理级对应内模式,使不同级别的用户对数据库形成不同的视图。所谓视图,就是指观察、认识和理解数据的范围、角度和方法,是数据库在用户“眼中"的反映,很显然,不同层次(级别)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库是不相同的。
1模式.
模式又称概念模式或逻辑模式,对应于概念级。它是由数据库设计者综合所有用户的数据,按照统一的观点构造的全局逻辑结构,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总体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全局视图)。它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模式描述语言(Data Description Language,DDL)来描述、定义的,体现、反映了数据库系统的整体观。
2.外模式
外模式又称子模式,对应于用户级。它是某个或某几个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库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外模式是从模式导出的一个子集,包含模式中允许特定用户使用的那部分数据。用户可以通过外模式描述语言来描述、定义对应于用户的数据记录(外模式),也可以利用数据操纵语言(Data Manipulation Lang uage,DML)对这些数据记录进行。外模式反映了数据库的用户观。
3.内模式
内模式又称存储模式,对应于物理级,它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内部表示或底层描述,是数据库最低一级的逻辑描述,它描述了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存储方式翱物理结构,对应着实际存储在外存储介质上的数据库。内模式由内模式描述语言来描述、定义,它是数据库的存储观。
在一个数据库系统中,只有唯一的数据库, 因而作为定义 、描述数据库存储结构的内模式和定义、描述数据库逻辑结构的模式,也是惟一的,但建立在数据库系统之上的应用则是非常广泛、多样的,所以对应的外模式不是惟一的,也不可能是惟一的。
4.三级模式间的映射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是数据库在三个级别 (层次)上的抽象,使用户能够逻辑地、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物理表示和存储。实际上 ,对于一个数据库系统而言一有物理级数据库是客观存在的,它是进行数据库操作的基础,概念级数据库中不过是物理数据库的一种逻辑的、抽象的描述(即模式),用户级数据库则是用户与数据库的接口,它是概念级数据库的一个子集(外模式)。
用户应用程序根据外模式进行数据操作,通过外模式一模式映射,定义和建立某个外模式与模式间的对应关系,将外模式与模式联系起来,当模式发生改变时,只要改变其映射,就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对应的应用程序也可保持不变;另一方面,通过模式一内模式映射,定义建立数据的逻辑结构(模式)与存储结构(内模式)间的对应关系,当数据的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只需改变模式一内模式映射,就能保持模式不变,因此应用程序也可以保持不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