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在做题。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主要记住前面的方法
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例如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
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咆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无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当事人(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5.处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消一个愉快刺激。
【答案】见解析【答案解析】行为改变技术主要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行为塑造法、自我控制法、代币法。
(1)强化法又称奖励强化法,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 其原理为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2)系统脱敏法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是将放松训练和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3)行为塑造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研究结果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模式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是操作条件作用法强化原则的有力应用之一。 (4)自我控制法简称自控法,是一类促使病人学会控制自己行为和情感的治疗方法,重点学会自我控制的技术。
(5)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也称表征性奖励制。用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用惩罚消除不良行为而达到目的。
代币法就是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
管理心理学认为,改变人的行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因为人的行为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仅仅改变人的某一方面还不能改变人的行为,从个体行为的内部因素来分析,行为的改变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改变。
知识的改变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必要的条件。知识的改变一般来说比较容易做到,它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听报告、看文件报纸、个人进修和信息交流等途径来改变人的知识结构,使人认识到改变行为的必要性;二是态度的改变。
态度与知识不同,它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倾向,与人们的认识是不可分割的。态度中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成份,并非理智所能随意驾驭的。
另外,态度的改变还常常受到集体、亲友、朋友等态度的影响。并且要经过一个服从、认同、同化的变化过程,因此,态度的改变要比知识的改变困难一些;三是行动的改变。
行动的改变是行为结构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方面,在行为改变过程中,从认识和态度的改变到行动的改变是一次飞跃,认识和态度的改变是行为的前提条件,行动改变是行为改变的最终结果,只有改变了人的行动才能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因此,行动改变比前两种改变更困难、更重要。
很多人想改变自己、激励自己进步,特别是改变自己的内在思想、意识、理念向好的方向上进。
但可能苦于缺少有效的方法而苦恼,特别对于无法管住自己的人。 其实一个古老的办法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看似简单的道理,大家是否在积极使用呢?大家在积极地接近“朱”还是“墨”,还是无所谓呢? 脑神经科学研究的突破进展,在1998年证实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是人类模仿本性的原因所在,比如当人们看到有人在踢球时,其大脑的镜像神经元模仿此动作,并预期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因此我们所视见身边的人行为以及我们看到的影视中人的行为都将在我们的大脑中重演,将影响我们自身的大脑意识,如果所视所听的行为重复地足够多次,也就在我们大脑中重演的次数多,将深刻改变我们和导致行为,这就是“耳熏目染”,我们身边的人和影像对我们有巨大的影响,包括父母、朋友、同学、同事、领导、邻居,更包括影视剧电视节目等。
出自晋·傅玄《太子少傅箴》的“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正是人类有模仿他人本性的表现。
也正如当年的孟母三迁居所希望有好的邻居周边,最终深刻影响和造就了儒家圣贤――孟子。孟子的故事相信对于家长而言,也要仔细思索。
因此如果大家如果打算改变自己,令自己更加积极上进,一方面自己可以接近优秀的人士并得到交流和沟通和身边的追随;另一方面,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条件,我们完全根据镜像神经元原理,寻找看积极影视内容,找到积极励志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励志的电影在网上很容易搜索到,大家可以去找找,后面老虎也会整理推荐一些电影给大家),也包括积极题材的电视节目,让影视中的优秀人物积极影响自己,一定也能起到效果。这些素材每周都看一部,并且撰写读后感和自己立志要改变自己的计划,并且严格行动实施,一定会有收获和见证自己的进步。
另外,还可以给自己找一个积极向上的偶像人物或老师或楷模或标杆,以榜样为力量,激励自己上进。 当然,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威力很大,大家可以积极去尝试使用。
然而也要避免镜像神经元的反面效果,如果我们每天看的影视内容是无聊题材、暴力题材、不良题材,或者我们的偶像是负面形象,或者我们的身边多恶友缺良友,那么则是在渐渐抹杀自己内心的光明和向上的机会。 毫无疑问,确实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人士,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胸怀远大梦想,驱动他们在困境逆境乃至恶劣的周边环境中杀出重围,脱颖而出。
然而这个对于大多数的我们而言,毕竟是个传说。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1. 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测验法 2. 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A. 能力低下 B. 一般能力 C. 天才 D. 才能 3. 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A. 知觉防御 B. 晕轮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定型效应 4. 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 A. 坚持原有目标的行为反应 B. 升化的行为反应 C. 反向的行为反应 D. 放弃的行为反应 5. 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 A. 高凝聚力高生产率 B. 高凝聚力低生产率 C. 低凝聚力高生产率 D. 低凝聚力低生产率 6. 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 A. 强制 B. 开诚合作 C. 妥协 D. 回避 7. 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 )提出的 A. 勒温 B. 坦南鲍母和施密特 C. 利克特 D. 豪斯和沙特尔 8. 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A. 社会功能 B. 成员受益程度 C. 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D. 成员人数 9. 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A. 人际关系 B. 协作愿望 C. 共同目标 D. 信息沟通 10. 下面哪一项不是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主要变革措施? A. 工作再设计 B. 目标管理 C. 建立社会技术系统 D. 建立规章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CDE A. 调查法 B. 面试法 C. 实验法 D. 个案研究法 E. 观察法 2. 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ABC A. 改变行为 B. 改变态度 C. 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D. 不予理采 E. 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3. 麦克利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在人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基本满足后,还有以下需要ABDE A. 成就需要 B. 生存需要 C. 安全需要 D. 权力需要 E. 归属需要 4. 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 ABCDE A. 安全需要 B. 情感需要 C. 尊重和认同需要 D. 完成任务的需要 E. 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 5. 领导规范模式(领导参与理论)提出了选择领导方式的原则是ABCDE A. 信息的原则 B. 不接受型原则 C. 冲突的原则 D. 合理的原则 E. 目标合适的原则 6. 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ACDE A. 理智型 B. 内倾型 C. 情绪型 D. 意志型 E. 中间型 7. 一个合理化的领导班子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BCDE A. 梯形的年龄结构 B. 互补的知识结构 C. 配套的专业结构 D. 叠加的智能结构 E. 协调的气质结构 8. 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是什么?ACD A. 物质层 B. 基础层 C. 制度层 D. 精神层 E. 心理层 9. 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ABC A. 工作再设计 B. 目标管理 C. 建立社会技术系统 D. 建立规章制度 E. 分工 10. 柔性化表现为 AB A. 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B. 稳定和变革的统一 C. 集中和分散的统一 D. 传统和创新的统一 E. 领导和群众的统一 三、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1. 群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A A. 错误 B. 正确 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2. 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气质。A 抑郁质 A. 错误 B. 正确 3. 保健因素同工作内容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
A A. 错误 B. 正确 4. 敏感性训练是通过结构小组的相互作用改变行为的方法。A A. 错误 B. 正确 敏感性训练是通过无结构小组的相互作用改变行为的方法 5. 组织只是群体的总称,它不是管理的一种职能。
A A. 错误 B. 正确 组织既是群体的总称,也是管理的一种职能 四、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25 分。) 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答题框内不能输入超过2000个字符。
如果超过2000字符,请使用附件上传功能。 答: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 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 目标的一门科学。
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自动力; 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2. 什么是气质?气质差异有何作用? 答: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气质差异的作用:各种气质类型往往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一面。许多行业,尤其是某些特殊的行业,对人员的气质行为有更高的要求。
如果人们能够从事较适合其气质特征的工作,则能扩大气质类型积极的一面,而缩小其消极的一面。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人们的积极作用,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和效率的提高。
因此,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安排人们的工作。可以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考虑应用气质差异。
此外,要选拔和培训某些特殊专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