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黄水疮验方(仅供参考)
(1)马齿苋适量。水煎服。
(2)大力子(牛蒡子)适量。
用法:研末调菜油搽。
(3)青蒿适量。研末调菜油搽。
(4)地骨皮。
用法:炒黄研细末,香油调搽患处
(5)乌贼骨、枯明矾、黄柏各等份
用法:共研细末,撒患处。
(6)川连、煅石膏、枯矾各2钱,防风1钱。
用法:为细末香油调敷。
(7)黄柏1两,铜绿5钱,轻粉2钱,枯矾1.5钱,冰片5分。
用法:共研细末,敷患处。如疮口水多撒干末,无水者香油调抹。
1两=10钱,1钱=10分,1钱=3.125克
黄水疮:病名。见《外科正宗》。又名滴浓疮。由脾胃湿热过盛,兼受风邪相搏而成。初起皮肤患处先起红斑,续之成粟米样水疱,基底红晕,随即变为脓疱,痒而兼痛,搔破黄水淋漓,久则结痂而愈。多发于小儿头面、耳、项等处,有时蔓延不止,可延及全身。即脓疱疮。治宜祛风胜湿,清热凉血。宜服升麻消毒饮,湿热甚者宜服芩连平胃汤。外治用青黛散。
西医认为,黄水疮是一种最常见的化脓球菌传染性皮肤病,接触传染。预防黄水疮,首先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尽量避免损伤;其次,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B、C,必要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以增强其免疫力。除了不和病人肌肤接触外,环境要明亮、干燥、清洁。
参考资料:/jk/hsc.htm
一、内治法 (一)暑湿热蕴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伴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辨证分析:夏令暑湿热邪熏蒸,蕴结于肌肤,故见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暑为阳邪,伤津耗液,则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为暑湿热蕴之象。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热重烦躁者,加黄连、山栀等以清热除烦;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以褐偷既取?/p> (二)脾虚湿蕴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伴有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辨证分析:脾虚失运,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故见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脾虚失运,则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为脾虚湿蕴之象。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食滞不化者,加槟榔、焦三仙以化气行滞。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