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故事识字法
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
2、肢解字形识字法
有些字看起来笔画繁多,学生一见认为难记、难写,如果把这些字分开来记,就显得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如“鼓”,可分成十豆十又;“赢”可分为亡、口、月、贝、凡。有些字既可以肢解,又可在肢解的基础上体现出这个字的意义,那就更易记祝如丸…、享,可释为丸子放在水里煮发出香味就是“熟”字。
3、比较识字法
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象,字义却相差很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可以用比较法学习,就是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比较。如:青、蜻、清、请、晴、睛,这些字分别在二三册中出现,可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易记住了。
4、偏旁识字法(形声字识字)
在学生学过部分合体字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常用字偏旁所代表的含义。如木字旁:大多是与树木有关联的字:如松、柏、桦、树等,代表与水有关联的字:如河、清、湖、海等,代表与动物有关联的字:如猫、狗、狐狸等,多与人手的动作有关联的字:如提、抬、挑、担等。
这样的形声字有许许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这样学生有了认字的积极性,有些字即使没学也能大体了解字义和读音。
但也有个别字形旁与字义不符的,如学习“牺牲”这个词,学生知道字义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有的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这两个字是牛字旁呢?”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得出:“牺牲”过去指杀牛、羊等来进行祭祀活动。学生马上就理解这两个字的牛旁的含义。
5、猜谜识字法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中国汉字,很多都可成为一则谜语,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好的识字法。如:一字十一笔,无横又无直,学生问孔子,孔子说无味---淡。会少离多---禽。
6、熟字带生字法
有些生字可利用学过的熟字加一部分或去一部分变成一个新字。如:每加木是“梅”、蝌去虫是“科”……还有许多其他教学生字的方法,如通过画画教学生字,借助实物识字,动作演示识字,笔画添加等。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
7、表演动作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如:学习“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
8、课外识字
(1)阅读课外书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 5—7周以后,便可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
(2)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许多生字,如:校园里的墙报、师生的姓名、商品的标签、实物名称、各种图书、电脑、报纸、门牌、电视里的字幕、车站上的站名等。让孩子做做“识字剪报”,收集“有趣的商标”,说说“我认识的门牌”,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生字,注意在生活中认识、积累生字。
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引导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也不失为一个课外的延伸的好办法。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少;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
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提高教师朗读素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老师们朗读并享受朗读。我们探讨朗读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起老师们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课堂上多拿点时间,多想点办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发现课堂上老师们虽然也很重视朗读,但是却很少有教师去给学生范读,甚至有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这里读得重一些,那里读得轻一些;这里读得慢一些,那里读得快一些……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这个时候,只需老师范读一下,师生就进入了朗读的美妙境界。可偏偏老师的范读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如何练出朗读的真功夫呢?我们不妨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备课时是怎样备“朗读”的吧--“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于老师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用心去备好每一篇课文的朗读。
(二)明确朗读指导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精选朗读指导的方法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朗读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在观摩这次“山东省小学语文第十七次年会”的展示课上,我特别注意18位老师的朗读指导。我发现这些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都很用心,也都有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现总结如下:一、范读指导法 这18位老师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他们的朗读水平或雄浑有力,或婉转动听,极富感染力。
如东营小学的朱艳凤老师在执教《平平搭积木》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是一篇一年级的课文,学生对问句的朗读还是难点,所以当出现问句:“平平,平平,这些房子都给谁住呢?”老师先让学生读,然后又通过范读指导全班学生读出问的语气来。
临沂小学的徐娟老师在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王熙凤出场时对她衣着的描写特别复杂,读起来特别拗口,我们成年人读起来难度都很大,况且是学生呢?徐老师范读这一段时简直像说评书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
相信通过徐老师的朗读,学生会对这一段让人看着眼晕的文字产生好感。好的朗读,能增强文字的魅力。
老师们精彩的范读展示,让我感到自己朗读水平真是有待提高。由于小学生的向师性强,又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方法。
一般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进行必要的、恰当的朗读指导,可以是朗读技巧方面的,可以是内容理解方面的,可以是感情体会方面的等等。范读指导法多用于低年级,也可用于中高年级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仅凭学生自己练读无法读好的内容。
一般来说范读的文字宜少而精,要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产生朗读的欲望、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作用。 二、理解感悟法18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都采用了这种理解感悟法。
如,莱芜小学的刘芳老师在讲《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他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地愈精神,愈秀气。他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对于梅花的描写,刘老师先让学生理解“秉性”和四个“愈”的意思,并进行了朗读指导。
对于中华民族里有气节的人物的描写,她是这样处理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刘老师出示了这些人物写的诗句,如苏轼、赵一曼、文天祥、江姐等。诗句的引入,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语言,还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字表达的意思。
在这样的基础上,刘老师引导学生读了这段文字。随后,李老师又问:“当今社会中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想到了医生、消防员等时代的英雄,教师相机出示图片。
在这样的感受之上,老师又引导学生读了这段文字,并告诉学生,上面写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写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随后,李老师把这段文字变成诗歌的形式,通过范读,变换形式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
在教学中,学生有时朗诵得不好,是因为我们在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上不到位。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是学生对文字内容的深刻理解,对语言文字内在含义的有效感悟,对文字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真切体会。
叶圣陶先生说: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外在的表达,一定是源于内在的感悟。语言感悟到位,朗读的情感才能到位。
教师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所描写内容的感悟。 三、想象体验法 “想象体验法”指学生按照课文的文字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即内心视像;体验是指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
想象体验的主要方法有:用画面、音乐或语言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的角色等。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不好讲,但潍坊小学的王娜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很有新意。
在指导学生朗读“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
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的一段时,王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她出示这段文字后,先让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朗读,让学生对文字有个初步的了解。
随后,她把“沙滩”“耕地”“山脉”“河流”等字变红,配乐深情渲染:“这里曾经留下他们多少美妙的回忆呀!在每一片沙滩上,他们曾经……(学生想象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们曾经……(学生想象回答)”剩下的词语通过出示图片读句子来感受,接着王老师又说:“可是,这美好的一切西雅图的族人们要远离了。此时,他们心情怎。
朗读应达到的要求:(1)正确读准每一个字,尤其是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或根据地方方言特点指导容易读错的音。
还要读准轻声、儿化、变调。(2)读通句子。
包括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和表达的语气;读好长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和难读的句子。(3)流利朗读,并有一定语气。
低年级读书是应该有个层次的,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正确读──流利读──理解读(或有感情读)。 对于低年级来说,朗读的要求不是很高,能正确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渐达到流利,有感情。这个“有感情”也只是“读出合适的语气”“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
这个要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需要老师的示范和点拨指导。所以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举几个成功的例子: 例一:《画家和牧童》 师:戴嵩听了牧童的话是怎样说的?请你们读读课文,画出他说的话。谁来读读? 生:读“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 师:如果去掉几个字,你们再读读,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我愿意听到你的批评,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 生:这样说,好像戴嵩没有礼貌。
生:我觉得少了“很”字,好像戴嵩不是特别真心愿意听到批评。 师:那戴嵩真的愿意听到批评了? 生:是啊! 师:那好,请读读他的话,看怎样说也让牧童知道他很愿意听到批评,面对批评一点也不生气呢? 例二:《画家乡》 生:读“……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师:我们看看他画的画,看他家乡的海到底有多宽有多蓝? 生:他家乡的海看不到边,非常非常宽。 生:大海像蓝天一样。
生:大海非常蓝,像蓝色的宝石,还好像透明呢! 师:所以课文中说: 生:读“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师:你们读出了海的蓝,海的宽。
能再读一遍吗?让我们再欣赏一下他家乡的大海的美丽吧! 例三:《三个儿子》 生:读“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他嗓子好。
师:好到什么程度呢? 生:谁也比不上他。 师:你是这样读的,“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想听听老师怎样读吗?看看我们谁读出了她妈妈要说的意思。 师:“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怎样读是夸他? 生:老师这样读是夸他,说他谁也比不上。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朗读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在观摩这次“山东省小学语文第十七次年会”的展示课上,我特别注意18位老师的朗读指导。我发现这些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都很用心,也都有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现总结如下:一、范读指导法这18位老师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他们的朗读水平或雄浑有力,或婉转动听,极富感染力。
如东营小学的朱艳凤老师在执教《平平搭积木》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是一篇一年级的课文,学生对问句的朗读还是难点,所以当出现问句:“平平,平平,这些房子都给谁住呢?”老师先让学生读,然后又通过范读指导全班学生读出问的语气来。
临沂小学的徐娟老师在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王熙凤出场时对她衣着的描写特别复杂,读起来特别拗口,我们成年人读起来难度都很大,况且是学生呢?徐老师范读这一段时简直像说评书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
相信通过徐老师的朗读,学生会对这一段让人看着眼晕的文字产生好感。好的朗读,能增强文字的魅力。
老师们精彩的范读展示,让我感到自己朗读水平真是有待提高。由于小学生的向师性强,又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方法。
一般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进行必要的、恰当的朗读指导,可以是朗读技巧方面的,可以是内容理解方面的,可以是感情体会方面的等等。范读指导法多用于低年级,也可用于中高年级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仅凭学生自己练读无法读好的内容。
一般来说范读的文字宜少而精,要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产生朗读的欲望、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作用。 二、理解感悟法18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都采用了这种理解感悟法。
如,莱芜小学的刘芳老师在讲《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他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地愈精神,愈秀气。他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对于梅花的描写,刘老师先让学生理解“秉性”和四个“愈”的意思,并进行了朗读指导。
对于中华民族里有气节的人物的描写,她是这样处理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刘老师出示了这些人物写的诗句,如苏轼、赵一曼、文天祥、江姐等。诗句的引入,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语言,还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字表达的意思。
在这样的基础上,刘老师引导学生读了这段文字。随后,李老师又问:“当今社会中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想到了医生、消防员等时代的英雄,教师相机出示图片。
在这样的感受之上,老师又引导学生读了这段文字,并告诉学生,上面写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写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随后,李老师把这段文字变成诗歌的形式,通过范读,变换形式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
在教学中,学生有时朗诵得不好,是因为我们在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上不到位。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是学生对文字内容的深刻理解,对语言文字内在含义的有效感悟,对文字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真切体会。
叶圣陶先生说: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外在的表达,一定是源于内在的感悟。语言感悟到位,朗读的情感才能到位。
教师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所描写内容的感悟。 三、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法”指学生按照课文的文字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即内心视像;体验是指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
想象体验的主要方法有:用画面、音乐或语言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的角色等。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不好讲,但潍坊小学的王娜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很有新意。
在指导学生朗读“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
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的一段时,王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她出示这段文字后,先让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朗读,让学生对文字有个初步的了解。
随后,她把“沙滩”“耕地”“山脉”“河流”等字变红,配乐深情渲染:“这里曾经留下他们多少美妙的回忆呀!在每一片沙滩上,他们曾经……(学生想象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们曾经……(学生想象回答)”剩下的词语通过出示图片读句子来感受,接着王老师又说:“可是,这美好的一切西雅图的族人们要远离了。此时,他们心情怎。
(一)范读法:这是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然后由儿童仿读。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一段或一句。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所以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齐读法:是全班或全组儿童,同时齐声朗读。因为只求齐一声调,因此往往容易变成唱读。同时,因为齐读不容易发现儿童读音的错误,因此这种方式要尽量少用。
(二)伴读法:是教师或优等生伴着儿童读,儿童可隐隐约约听出自己的毛病而有所改进。
(三)轮读法:每个儿童轮流读,这种读法有比赛的性质。低年级的课文短,可以一个小朋友读完全文后,再请另一个读。
(四)接读法:是一篇课文分由几个儿童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儿童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落,再指另一个儿童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五)领导读:是由教师或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带领朗读的方式。教师或优等生先读一句,或先读一小段,儿童跟着读一句或一小段。如此继续进行,直到全文读完为止。
(六)交互读: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甲组再读第三句,乙组再读第四句,依次轮流,周而复始。
(七)分组读:分组、分行或分排读,并互相矫正错误。
自由读:全班同学每人同时自由地低声朗读。由于不必与别人配合,因此速度不拘,可边读边思考。
(八)指名读:由教师指名一个儿童来读,读完了一段或两段以后,另请一个同学接读。
(九)表情读:课本如为韵文,可让儿童依字句的长短,音乐的节奏,用姿势、动作、表情的方法朗读。
(十)抽签读:在全体儿童的名签中,谁被抽中,就由谁站起来朗读。
(十一)对话读:儿童剧要用对话读,也就是分角色读,此方式较活泼而有助理解。
(十二)高低音读:甲儿童高音朗读,乙儿童低音相和。这是一种靠声音高低产生变化的方式,儿童可在兴味盎然中变化音调朗读,感觉新鲜而有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反之,坏习惯不仅降低学习效果,而且有损于身心健康。
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 一、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再加上刚离开幼儿园不久,还不能立刻适应小学生活。
因此,一年级小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课堂上时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学生包打了天下,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
从日常的观察记录看,大多数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从家长反映情况来看,一年级小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往往边做边玩,不够专心,大部分家长都是自己陪孩子一起做作业。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举的高高的,有站起来的,有嗷嗷直叫的。
而最终被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请到则垂头丧气,而不是认真听取同伴的发言。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三)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足。
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提问时,所有的小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请到个别小学生回答时候,他站起来后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轻;有的孩子表达内容的完全和题目的要求无关。
(四)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观察发现,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还没能掌握正确的作业的姿势,做作业时候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每次都需要教师的反复提醒。
个别小学生做作业时随意涂改,页面不整洁,完成的作业也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的要求。 二、一年级小学生应重点培养的几种习惯 学习习惯需要训练,但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区别。
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针对一些常规的学习习惯进行训练。 (一)专心听讲。
专心听讲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应要求学生听课时,不要思想开小差或做小动作,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们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讲课时应做到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方法灵活多样。
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讲。 (二)口头表达。
在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无论哪种情况都要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然后强调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
并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还要求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听见;纠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音量要适中;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三)就语文学科来说读的习惯的培养很重要,根据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从二个方面进行训练:(a)初读。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姿势以及自觉朗读的习惯。(b)精读。
就是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涉猎天文地理,扩大知识面,使孩子们从小主动寻找科学的奥秘。
(四)认真书写。写字时,首先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
写作业之前,教师要带着学生复习一下正确的书写姿势。在学生写作业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坐姿。
其次,通过讲解,使学生树立形成正确、美观的印象。再次,要求学生用本干净整洁;字迹清楚规范;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为此,学生写在田字格中的生字宝宝,教师要事先给他们写好样子,让他们先观察,再书空一次,最后在练习写。 三、培养过程中需把握的几个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好动、好问、模仿性强,所以良好习惯培养应以常规学习习惯培养为主,在培养方法上重激发欲望,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一)及时提醒。在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醒中是非常必要的。
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要注重提醒。
当发现哪个学生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时,及时送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是一下轻轻地爱抚,就会唤起学生的注意。 (二)树立榜样。
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小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