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突破农业的狭小范围,将致富路拓宽到农业之外。
毕竟,农业只有那么大的空间,能够容纳的人数十分有限,能够创造出的财富也不可能让多数农民致富。不过,能够走出农业与农村的毕竟只是部分农民,在我国城市化水平还不够高的背景下,大量的农民还需要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然而,人多地少的现实又难以承受农民的致富梦。于是,如何让那十分有限的土地充分发挥其利用率,来促进农民增收成了众人热议的话题和追寻的途径。
下面笔者本着一颗赤诚的心,以丘岭地带为例,就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来促进农民增收谈谈个人的思考见意以供参考。 土地利用现存的一些问题 由于多数青状年农民外出务工,在家的农民大多都是老人和妇女,生产是粗放型的,效率非常低,还有部分耕地被抛荒,同时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和追加有机肥的不断减少,地类等级有下降的趋势。
多年来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被损坏、毁坏比较严重,山塘、水库蓄水能力不断下降,加之有些地区存在着人畜饮水与农田灌溉间矛盾,农田灌溉得不到重视,各种水利设施的使用和灌溉率也有下降趋势。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水利设施建设和田土整理提质改造,但对下拨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部分项目争取和施工单位有套取资金之嫌,有些项目工程流于形式。
由于山林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有些地方存在着“重种轻管”的现象,山林被野火反 复烧了又烧,多数成了荒山。非农用地逐步吞噬着一些耕地,土地面积有下降均势。
总之,许多地方的土地利用率是非常低的。 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途径 一、兴修水渠和机耕道,进行土地整理提质,不断提高地类等级。
现存的许多水利设施都是沿用上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由于年久失修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半瘫痪状态,近年来国家虽然下了不少的修复资金,但由于对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有些项目工程流于形式。因此对现有的山塘、水库蓄水能力、病险情况有必要派出专家进行现场勘测,如需治理的还得提出治理方案。
对一些年老的水渠、水沟再来一次从头看,对那些通水能力差一路漏水的河道、水渠堤坝进行加固。水沟进行修复,或改建U型槽,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兴修一些山塘水库、水渠水沟以提高灌溉能力。
在田间地头修建一些机耕道,方便农机进出田土,以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效率。对土地进行整理,运用现代机械(挖掘机等)对荒山进行翻耕,尽可能的把小块的耕地整成大块的、平整的田土,提高机械化水平,当然,优质的土地不是当靠翻耕一下就可以实现的而是经过8年、10年的精耕细作,因此,在保证退耕还林的前提下,对曾经比较肥沃现在已却已荒费的旱地,进行复种,对荒田进行复种,细心耕耘。
不断地提高地类级别。提高地类级别所需资金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出资,国家实行以奖代补,所补资金必需进行严厉的监管。
二、加大土地流转,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 如果单凭老人和妇女在家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可以说我国的农业是没有进步的的,我们鼓励把那些耕作力不从心的、荒费的土地流转到有能力的、机械化水平高的农户手中。
某乡镇有一个这样的土地流转案例:一亩田流转到某公司,该公司把早稻这一季种烤烟,晚稻则利用该项公司的高机械化水平进行种植,不需农户出任何力就把晚稻的谷子归为农户作土地为流转费。一亩田按一千斤谷子计算,农户的纯收入就有1600元左右,农户剩余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家制作一些手工艺品,或者帮公司摘烟叶等工作领取工资。
多数土地流转后实现了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生产出的产品可以通过品牌、网络等方式进行销售,比起自然经济的把剩余产品用箩筐来挑到市场上而卖不出去要好得多。因此在保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的鼓励土地流转,也鼓励发展一乡一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经济。
三、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完善护林管理机制。 林业资源既可以保住水土流失,也可以影响小气候,还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然而,不少地方却对植树护树不够重视,自上世纪中叶的“大跃进”大炼钢铁后,参天大树所剩无几,虽然还剩部分树林,但许多村为了村里的公益事业而被卖砍伐掉。近些年来,许多地方也实行退耕还林,却因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被野火烧了一遍一遍,出现了“年年还林不见林”。
因此,提高森林的覆盖面积是许多地方的当务之急,而且为提高森林的覆盖面积必需植树与护林相结合。在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时,同时也必需完善护 林管理机制,在山林确权后,对山林也可以进行流转,对那些荒山、长期外出无人耕管的山林(野火的发源地往往就是从这些地方的荒草中发生的)进行流转,或采用农民以山林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实行公司加农户,这样农民就会以主人翁精神爱林、护林,一旦出现了火灾等险情,大家都会奋不顾身地去扑救,不至于出现以前的那种别人的山头烧火,自己却“隔山观火”,同时鼓励年富力强或有一技之长的青状年农民承包荒山林地。
国家应对他们进行支持。
土地资源利用综合评价
|
(一)土地利用的特点
1、辖区面积辽阔,难以利用面积大。
全州行政区域面积为47.1万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占77.92%。
2、地域差异明显
巴州北部为天山山脉,中部为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南部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地形复杂,高程落差大,气候温差明显。
3、农业生产具有独特性。
由于地理区位和气候因素,形成了巴州独特的农业生产,盛产库尔勒香梨、棉花等经济作物,特别是库尔勒香梨驰名中外,且受地域限制。
4、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全州宜农荒地680666.7公顷,其中优质荒地为295333.3公顷;宜林荒地752666.7公顷,开发潜力大。
5、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
全州矿产资源有石油、煤、金、铁矿等,储量大,品位高,特别是石油储量占全国首位;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称为“四大一古城”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博斯腾湖、阿尔金山、巴音布鲁克草原、楼兰古城。
(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塔里木河流域上游无节制用水,造成下游胡杨林大面积枯死,耕地大面积撩荒,牧草地荒漠化,林相进一步衰败,“绿色走廊”有消亡危险,严重影响农牧业、交通各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及生存。
2、水土资源不平衡
全州水资源分布在时空上不平衡,部分地区表现出春旱、夏洪、秋缺现象,水利用率不是很高,由于水资源制
约,加上土地开发失控,某些地区出现上游开荒,下游撩荒或耕地用水保证率低问题,造成水土不平衡日趋加重。
3、土地利用率较低
全州辖区总面积47.1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率仅为22.08%,土地垦殖率为0.45%。
4、用地管理水平较低,中低产田面积大。
近年来,由于灌溉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耕地次生盐碱化进一步加重,中低产田面积达到80%以上.
5、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全州新开发土地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开发,投入少,重效益,不按规划建设,造成条田不规整。田块平整度差,防护林体系灌排渠系不配套,基础设施水平低。
一、兴修水渠机耕道,土地整理提质,不断提高地类等级。
现存很多水利设施都是沿用上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因年久失修有很大部分处于半瘫痪状态,近年来国家虽然下有不少的修复资金,但因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有些项目工程流于形式。所以对现有的山塘、水库蓄水能力、病险情况有必要派出专家进行现场勘测,如需治理的还得提出治理方案。
对年老的水渠、水沟再来一次从头看,对那些通水能力差一路漏水的河道、水渠堤坝进行加固。水沟进行修复,或改建U型槽,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兴修一些山塘水库、水渠水沟以提高灌溉能力。
在田间地头修建一些机耕道,方便农机进出田土,以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效率。对土地进行整理,运用现代机械(挖掘机等)对荒山进行翻耕,尽可能的把小块的耕地整成大块的、平整的田土,提高机械化的水平,优质的土地不是当靠翻耕一下就能实现的而是经过8年、10年的精耕细作,所以在保证退耕还林的前提下,对曾经比较肥沃现在已却已荒费的旱地,进行复种,对荒田进行复种,细心耕耘。
不断地提高地类级别。提高地类级别所需资金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出资,国家实行以奖代补,所补资金必需进行严厉的监管。
二、加大土地的流转,从而来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 单凭老人和妇女在家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可以说我国的农业是没有进步的的,鼓励把那些耕作力不从心的、荒费的土地流转到有能力的、机械化水平高的农户手中。
有些乡镇有一个这样的土地流转案例:一亩田流转到某公司,该公司把早稻这一季种烤烟,晚稻则利用该项公司的高机械化水平进行种植,不需农户出任何力就把晚稻的谷子归为农户作土地为流转费。一亩田按一千斤谷子计算,农户的纯收入就有1600元左右,农户剩余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家制作一些手工艺品,或者帮公司摘烟叶等工作领取工资。
多数土地流转后实现了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生产出的产品可以通过品牌、网络等方式进行销售,比起自然经济的把剩余产品用箩筐来挑到市场上而卖不出去要好得多。所以在保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的鼓励土地流转,鼓励发展一乡一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经济。
三、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完善护林管理的机制。 林业资源既可以保住水土流失,也可以影响小气候,还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然而,不少地方却对植树护树不够重视,自上世纪中叶的“大跃进”大炼钢铁后,参天大树所剩无几,虽然还剩部分树林,但许多村为了村里的公益事业而被卖砍伐掉。近些年来,许多地方也实行退耕还林,却因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被野火烧了一遍一遍,出现有“年年还林不见林”。
所以提高森林的覆盖面积是许多地方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森林的覆盖面积必需植树与护林相结合。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时,同时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占世界人口 1/5的农业大国,13亿多人口,近9亿在农村, 就那么一点可耕种的土地,要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可见土地在我国的重要了。
因此,节约用地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立体农业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 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 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 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农业模式。
立体农业利用 的是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 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 殖或立体种养。在我国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通 过发展立体农业既可以节约土地又可以增加农民朋友的收人,实在是一举 两得。
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
主要有:①土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势的高低,土壤的肥瘠,降水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以及动物、植物、矿产的分布情况等。
②经济条件与利用技术水平。土地利用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大,这又和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
土地的利用程度可因技术条件改变。技术进步可以使土地利用率提高。
目前,有许多土地人类尚不能利用,例如高山、沙漠、峭壁、陡坡、未经风化的岩石、积雪深厚的冰川等。③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
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经营制度,地租制等。
您好!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各项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较为匾乏。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进入资源消耗快速增长阶段。由于土地供给总量制约,城镇发展用地依靠征用耕地作为空间增量用地的方式已达底线,土地供需矛盾尖锐,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任务非常艰巨。
在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共识的背景下, 可持续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关注, 并且成为学术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焦点。要解决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一系列问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我国的城市化历程 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化的必然选择。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近6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49—1960年期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起步阶段;1961—1965年期间,是逆城市化阶段;1966—1977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由于文化大革命而处于停滞阶段;1978以后,则是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城市数量不断上升,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以每年1%的速度持续增长。
现阶段,我国城市数量已经提高到660个,城市化水平高达41.7%,已进入快速工业城市化阶段。 二、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建设用地结构性供需矛盾尖锐 近二十年来, 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 全国设城市668个, 建制镇1.9万个左右。
1978—1998年, 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30.40%。全部城市建成区的面积由9 386平方公里增加到19 264平方公里, 平均年递增7.5%。
1985—1996年, 我国城镇化水平从19.5%提高到29.4%, 城镇建设用地则从191万公顷增加到441万公顷, 城市化水平仅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而建设用地则增加了130%多。据1987—2003年间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扩大162平方公里,耕地相应减少44.8万公顷。
国土资源部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96—2003年的7年间,全国耕地减少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提升率明显滞后于耕地面积减少率,这说明我国城市化的提升是在大量“侵蚀”耕地基础上的提升,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存在着惊人的土地浪费, 这个势头至今未得到有效抑制。
(二)城市人均用地水平高,城市土地产出效率低 我国城市用地增长速度高于城市人口的发展速度,城市人均用地呈增长趋势,且人均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过快。20世纪80年代, 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10年增加了6平方米, 每年平均增长0.6平方米; 20世纪90年代,10年中增加22平方米,人均用地增幅是20世纪80年代的3.5倍。
目前,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已达130多平方米(不仅超过我国城市规划部门推荐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13平方米,且大部分地区城市人均占地量远远超出了这一标准),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用地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下表是我国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在1999年的人均占地面积和国外几个城市1992年的人均占地面积的比较。
从人均占地看, 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粗放用地现象明显。另外,我国城市的土地产出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出较低。
以经济较发达的深圳市为例,1998年单位建成区面积的土地产出为8.3亿港元/平方公里,而1996年香港特区的单位土地产出为74.2亿港元平方公里,相当于深圳的9倍,与其他内地城市比,倍数还要更高。 (三)开发区建设“泛滥”, 城市土地闲置,浪费严重 由于某些地方领导寄希望于“以地引资”,盲目地追求招商引资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建大项目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各地纷纷兴起了保税区、高科技园等各类开发区。
根据国土资源部对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的最新统计,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有916个,批准规划面积达158万公顷,已建成面积17万公顷。其中,我国现有国家级开发区140个,省级开发区776个;批准规划面积国家级21万公顷,省级173万公顷;已开发面积中,国家级9万公顷,省级75万公顷;已建成面积中,国家级5万公顷,省级12万公顷。
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率为55%,省级开发区的利用率为16%。这些还不包括各市、县以各种名目建立的开发区性质的工业园区。
我国很多开发区在建设过程中,不注重实际,盲目扩张,既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利于配套设施的建设。而且在有的开发区内存在行业性质混乱,各种不同的工业企业混杂,配套设施不完善,污染严重,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差,直接影响企业发展、调整和利用外资。
另外,一些开发区内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农民住宅用地和乡镇企业用地,造成区内容积率低,不能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土地利用价值。 (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城市功能 土地利用结构反映城市各。
一、兴修水渠和机耕道,进行土地整理提质,不断提高地类等级。
在保证退耕还林的前提下,对曾经比较肥沃现在已却已荒费的旱地,进行复种,对荒田进行复种,细心耕耘。不断地提高地类级别。提高地类级别所需资金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出资,国家实行以奖代补,所补资金必需进行严厉的监管。
二、加大土地流转,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
通过土地流转后实现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生产出的产品可以通过品牌、网络等方式进行销售。在保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的鼓励土地流转,也鼓励发展一乡一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经济。
三、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完善护林管理机制。
林业资源既可以保住水土流失,也可以影响小气候,还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提高森林的覆盖面积,植树与护林相结合。在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时,同时也必需完善护林管理机制,在山林确权后,对山林也可以进行流转。
四、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因地制宜、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科学规划,努力实现时间和空间的最佳组合。加强对旧村、空心村的整治、改造,有效地利用闲置地,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进一步加大政府监管职能和执法力度。通过限制土地供应量,改变工业用地外延扩张式的发展模式,走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土地存量资产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厂区建设贪大求全的旧观念,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依靠法律的保障,加强法律监管力度,对土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纪现象给予制止和严惩。按照用地的节约集约原则,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 。
五、进行农业套种和多季种植,实现土地充分利用
发展循环农业,采取种果、养鸡、养鸭、养鱼一体化,鸡、鸭粪养鱼,鱼粪肥土,肥土种果,进行循环和立体种、养。对这些进行套种、循环种养和多季种植的农业生产,政府有必要加以支持和鼓励,以实现土地的充分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