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5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6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7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8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9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是学生 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 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时,“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就是要求教师灵活的根据不同的现象,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指导艺术。如果以直接指导(间接指导)和被动(主动)两个方面看相关关系,可以发现:教师直接指导得越多,幼儿越被动;反之,教师直接指导得越少,幼儿主动性就越强,自主游戏的目的越能体现。
但是,教师直接指导的过分减少和开放度的加大,也会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又因为年龄,经验的限制,游戏内容往往单一,游戏水平不高。所以在游戏中,教师应注意两个极端,一是认为间接指导就是不指导,让幼儿放任自流,认为自主游戏就是让幼儿随意玩,教师无须干预,只要不打起来,在一旁看着就行;二是看到放任自流的结果,矫枉过度而强制介入,追求游戏结果,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么玩,缺乏引导幼儿探索和发展的信心和耐心。
1、提供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是时间。
给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至少有10分钟以上主动活动的时间,最好有25分钟以上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包括思考、操作、练习、讨论等各种形式。 其次是空间。
课堂上,可以通过增加学生个别辅导、合作探究、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或情景表演等形式;加上原先的师生一问一答和教师讲述,构成6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在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而且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在小组和大组讨论中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观点和结论,有时候课堂上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思维是人类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智力的核心,要探索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通过思维。(1) 鼓励学生生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的确,只有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产生疑问,而又不能解决急于求解时才会积极地思考,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索中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氛围。所以要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学生善疑,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方面的意识。
教师可以从讲清思考的重要性入手,让学生明确思考与学习、思考与怀疑的关系,在提出“好思善疑”的要求,进而鼓励学生自觉培养“质疑”精神。只有常常质疑发问才会有问题产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环境。
(2)提高质疑质量 当学生学会生疑,敢于提问之后,教师又该如何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呢?首先引导学生发现疑点、难点,从而产生求解的欲望,出现“愤悱之状,思有所泄”。其次要教会学生多角度质疑。
第三要训练学生质疑的条理性。学生刚开始免不了会杂乱无章地提问,此时就该训练提问的条理性了。
可以先由学生提问,教师板书,然后再让学生寻找规律,明确这些问题与什么有关,最后教师总结。第四培养学生质疑的深刻性。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深刻性,就要让学生明确“一看就明白的问题不提;触及到实质的问题要多提;能深入到中心与主要内容有关的问题要重点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时还应注意学生质疑与教师质疑相结合。
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疑;在涉及问题不够深入时导疑;在学生无疑时激疑。(3)让学生学会解疑 当学生遇到难题有困惑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一)集体探讨 (二)通过大胆的假设证明 (三)亲自动手实践 (四)在课外收集各类信息与课堂之上进行交流等。
如此一来可以使课堂教学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良性循环。(3)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促进师生互动。
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是和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即平等、民主的关系。这需要师生长期培养感情,教师应思考:自己是否在各个方面都真正高于学生,如果不是,就应该不耻下问;因为教师作为个体,在庞大的学生群体面前,只是一份子,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
教师平时多和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关心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学中,师生才会实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 第一,教师应教给学生寻找和开发运用课外材料的方法来辅助课堂学习,让学生明白,这样,有利于扩大自己其它领域的知识。这样辅导了一阵,学生们逐步养成了恰当寻找课外学习材料的能力,他们自己巩固并创新了很多好的方法。
同时教师也要经常学习、充电;不但要把握好与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向各种媒体学,丰富自己在各个方面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第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洞察、组织教学的能力,师生呼应,共同推动课程环节的开展。
在以前的化学课堂上,老师只是起到指导学生根据书后问题进行学习的指导作用。在学习和实践中,我对学生参与教学又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该怎样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探讨? 这些内容应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密切配合,才能恰当处理的问题。
由此,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最宽松的空间,鼓励学生,只要是经过认真学习,领会了内容,就可以大胆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也并不用急着去表态或解答,而是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师生共同商量着解决。长此下去,学生就真正意识到师生是在一起学习的,而不是靠老师的权威性,更不应有依赖老师的思想;而应该是师生一块参与学习,师生都是学习者。
在实践中学生会认识到,自己可以参与把握和控制课堂教学,使学生敢于说,善于学,这样利于师生相互了解,彼此沟通。作为教师也要正确理解自己的作用,教师应该做恰当的鼓励和点播,如:“你说得真不错,你真爱动脑!”“你的思路和我想的一样!”“老师真佩服你,要向你学习!”等。
在课堂上,学生有时可能会成为老师,而教师也可能成为课堂上的学生,课堂已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发展,。
(一)观察内容与方法:1、看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2、看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3、看幼儿使用各种材料的情况,活动材料是否是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
(二)介入时机与方法:1、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2、幼儿无所事事或从一个区游荡到另一个区时。
3、幼儿寻求帮助时。4、出现争端、或过激行为时。
5、一直做着同样一件没有结果的事情或重复做着一个动作时。6、计划不清者,一件事没做完又开始第二件事时。
7、有不安全等消极因素时。(三)教育指导策略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以教师自身为影响媒介;一种是以活动材料为影响媒介;还有一种是以幼儿活动同伴为影响媒介。
教学方法如下: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
三、直观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四、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练习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语言的练习。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二,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五、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六、任务驱动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直接定义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概念几乎没有,但相关概念相当多。
如Raspberry(1993)的“有效教师”(effective teacher);Donald R Cruickshank等(1999)的“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Harvey Daniels等的“最佳课堂教学”;Kathryn Castle (2006)的“自治的教师”(Autonomy teacher);Robert J.Marzano等的“有效课堂”(Classroom instruction that works)。所有这些说法,几乎都没有对自身的概念给予清晰的界定,似乎只是使人意识到“优秀的”、“不错的”、“时髦的”、“主流的”这类含义。
实际上,国外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定义,大多是对其特征进行描述的。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理念特征。
Kathryn Castle (2006)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取决于教师是否把教学作为教育学的取向;是否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取向;是否把教学作为教师自治行动的取向;是否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者的取向等理念[1](P1094)。 二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个体素质特征。
W. C. Bably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10项个性品质:同情心(sympathy);仪表(personal appearance);谈吐(address);诚恳(sincerity);乐观(optimism);热心(enthusiasm);好学(scholarship);活力(physical vitality);公正(fairness);严谨(reserve and dignity)[2]。Donald R Cruickshank, Deborah L.Bainer, Kim K.Metcalf(1999)则认为,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个人性格特征包括热情、热心、幽默、可信任、对成功抱有很高的期望、激励、支持、有条理、灵活、适应性强、博学等方面[3](P299)。
三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特征。Stanley J.Zehnand, Jeffrey A.Kottler(1993)从3个方面论述了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特征:(1)一名人际关系的专家(a relationship specialist)。
具有真实的、无偏见的、同情的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注意用眼神接触,用人体语言表达的非语言行为;支持性的、显示同情的、用心理解的、关注学生的策略。(2)营造真诚关心的气氛。
有效的班级交往规划;促进全体学生有效交往;规范有效交往的实践。(3)一名帮助者(a helper):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同情学生[4]。
以上这些都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所应该具备的行为特征,但并非就是教师行为有效性本身。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