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等。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3、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4、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5、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研究方法
(1)简述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东北财大2007年研)
(2)什么是社会研究的方法论?试述它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中财2010年研)
答:
(1)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方法论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
a.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
b.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
c.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
d.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e.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
f.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等。
②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通常,社会研究的具体方式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a.调查研究;b.实验研究;c.实地研究;d.文献研究。其中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构成一项具体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社会研究的明显特征。同时,每一种方式可以独立地走完一项具体社会研究的全部过程。
③具体方法与技术
具体方法与技术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资料收集和分析是社会研究过程中的两项重要任务,与四种不同的研究方式相对应,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2)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
包括:①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②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③资料的收集;④资料的处理与分析;⑤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
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
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
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
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
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
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
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方法: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
2、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3、实证性与评价性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
三大方法是对社会科学中三个基本关系(定性与定量、个体与整体、事实与价值)的辩证解决,是既体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精神,又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相结合的,因而,它们可以构成适应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的方法论基础。
扩展资料:
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1、复杂性
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
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事物的产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个别人物作为导火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社会科学往往又较多地涉及“应该”“愿望”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判断较强地依赖于观察者的思想动机,受到众多内外变量的制约,表现出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人们很难从这些随机因素背后找出必然性因素,很难从思想动机中发现其客现动因,这就给社会科学进行精确、客观的分析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而只能大量地采用定性分析的手段。
2、依赖性
一般社会事物都是建立在众多自然事物的基础之上,或者与众多自然事物相联系,因此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科学就难以在精确性和客观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3、难验证性
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有些社会事物的运行容易产生巨大的利益冲突,并会引起一些不可预测的灾难,因而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许多社会科学的假设、预言难以在短期内和较小范围内得以验证。
4、主观性
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特别是感情因素)的制约,而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科学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
这种由利益关系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特别是民族感情和阶级感情),诱导人们形成非中性的、非客观的、非理性的观察态度,这就容易形成代表不同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社会科学”,而且互不妥协,各自为政,从而严重阻碍着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统计调查法,实地研究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等。
其中统计调查和实验法属于定量研究,实地研究法和文献法属于定性研究。 统计调查适用于对集体的态度、行为倾向和社会舆论的研究,如民意测验 ,群众对某事物的态度,对一些社会公认的问题的民意考察等。
实地研究法最早由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发展而来,它适用于对少数有代表性的或独特的社会单位进行详细、深入的考察,特别是对那些只有在现场才能很好理解的事件,过程和行为进行研究。如费孝通的“江村研究”。
实验法最适用于解释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用于社会心理学和小群体研究。 文献法是历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它利用现存的第二手资料,侧重从历史资料中发掘事实和证据,主要借助历史文献研究过去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可以是综述性的研究,或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根源和来龙去脉等,。
一、社会系统论概述 1、社会系统论的源流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系统论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最早被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贝塔朗菲认为必须把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历史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把握。
这个观点后来也一直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指导着众多中西方学者从整体的系统视角来观察自然与社会现象。 到了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使得社会系统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他通过对人们从事的劳动和活动进行结构分析,揭示了构成社会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2、马克思社会系统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系统都由三个最基本的社会形态构成,即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的社会形态。三者在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中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整体。
经济系统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它为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提供物质能量,对社会结构和民众意愿有深远的影响;政治系统是社会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政治系统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和谐,思想文化系统可以说是其他各两个系统状况的映射,它和其他诸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属于存在和意识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其他子系统的运行状况都会从该子系统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当前中国的社会系统与社会问题 1、当前中国社会系统和社会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中的政治子系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的整合是一种政治整合,其他子系统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其功能也被限制在最低的限度或者只是被动地起作用,自身的运行和协调均受制于和服务于政治系统,从而造成了子系统之间的非良性互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系统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系统逐步占据社会系统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并对社会子系统关系的协调与整合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同样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在社会系统关系中的寡头地位,导致整个社会的紧张和失衡,并进一步制约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因此,在中国看似繁荣崛起、歌舞升平的表象背后,许多尖锐的、普通人很容易感受到的现实问题不能不引人深思。
严重的腐败,党与政府威信降低,私有化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等问题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造成社会问题与社会系统失衡的因素 (1)要素类因素 “要素性负效应是指由于要素自身性质不合理,而引起的系统内部摩擦或紊乱而产生的负效应。”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同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不公平待遇,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差异,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系统的要素性负效应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系统的稳定和有序。
(2)构成类因素 “构成性负效应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不合理而产生的负效应。”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也直接导致了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
城市作为国家的建设重点,又产生了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有些已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废除,有些却依旧存在并活跃于现在的政治体系中,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3)精神类因素 “精神性负效应是指由于系统内部环境与文化、法制不合理而产生的负效应。”
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系统,除了使物质文明的发达,最重要的是社会关系的和谐和精神文明的有序。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蓬勃发展,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却略显偏软,与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法律意识、契约意识和诚信意识都十分淡薄,由此产生了许多精神性的负效应。
(4)失调类因素 “失调性负效应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构成、结构、要素等与外部环境不协调导致的严重功能紊乱、内耗严重以及系统优势难以发挥所产生的负效应。”一个国家的社会系统必然是整个人类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社会的系统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系统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巨型系统。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社会发展局部的理解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却对大自然采暴力的行为和态度,严重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引发了相当大的失调性负效应。 三、社会系统论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从系统学的视角看,社会和谐表现为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运行。
如果社会各子系统之间不能协调运行,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整个社会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在社会系统中,政治是上层建筑,是调节协调社会各系统之间关系的主要机制。
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政治文明的发展,对社会文明的其他组成部分又有着指导作用。
因此,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 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谐发展 经济处于基础地位,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们一切的社。
问卷调查法.掌握问卷调查的含义;问卷的基本结构;问卷设计的总框架; 重点掌握问卷语句的类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语句如何避免诱导性,重点掌握如何对敏感问题进行处理;问卷答案的设计中两种回答方式的优缺点,封闭式问题的分类 访谈法.掌握访谈法的类型及特点;个别访谈的一般过程; 重点掌握别访谈的技巧.其他了解. 观察法.掌握观察法的含义,类别,基本原则和特点 文献法.掌握文献和文献研究的含义;重点掌握文献研究的特点和作用; 文献的定性研究的特点和步骤;文献的内容分析的含义及步骤;文献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其他了解. 试点调查法.重点掌握试点调查法的含义及特征; 试点调查会议调查法.掌握会议调查法的含义和种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