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的方法是什么
技巧一:爱的表达
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能力。受孩子的认知特点的制约,如果做爸爸妈妈的让孩子自己去理解体会那份爱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我们的家长多多的对孩子进行爱的表达。所谓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夸夸我,多些接纳,多些肯定,多些赞美!
怎样帮助孩子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
技巧二:让孩子完成自己喜欢的活动
做有兴趣的活动能够促进孩子认知思维发展,学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在集中精力完成的过程中也会带给孩子愉悦的情感体验。
怎样帮助孩子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
技巧三:帮助别人,学会分享
带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儿一玩儿。和别人的相处中,在获得别人许可的情况下以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美食和别的小朋友分享。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体验自我价值。情商怎会不高?
怎样帮助孩子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
技巧四:世界这么大,出去看看吧
在博物馆,在动物园,在风景名胜区,甚至在田间地头·····与历史接轨,与自然亲近,感受生命世界的奇迹和美妙!
怎样帮助孩子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
技巧五:欣赏艺术,学会审美
和孩子一起接触不同的艺术作品,或是一支曼妙的舞蹈,或是一曲醉人的音乐,或是一副意境悠长的画儿。尝试带他们一起欣赏,帮他们去理解作品的表达,擦亮发现美的眼睛。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 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着,它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反映形式。客观世界的某些刺激并不能全都引发人的情绪,只有与人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使人产生情绪体验。通常,那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人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愉快、喜悦等);反之,那种妨碍或干扰某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则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痛苦、忧愁、恐惧、愤怒等)。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是两种难以分割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首先,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这表现在:①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定固着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②情感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次,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这表现在:①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②情绪发生过程中往往深含着情感因素。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广义上来说,情感与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狭义上来讲,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例如,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爱和恨的体验等。从严格意义讲,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第一,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而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的友谊感,与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相关的道德感等等。,第二,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但是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第三,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而情感则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第四,从表现角度看,情绪着重于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带有冲动性;而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之下。
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几种方法:
1、知足常乐。人生在世能否体验到需要满足时的快乐,关键不在于他得到了多少,拥有了多少,而在于他是否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是否珍惜现实中已得到的东西。所以人生是否快乐,重要的是是否知足。
2、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有一个题为“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的故事:有两个人同样面对半杯美酒,一个欣喜地说:“还有一半呢!”另一个不满的说:“只剩一半了!”认识事物的角度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从事物的多个侧面,变换各种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有更合理的认识,才会产生稳定的情绪。片面的、目光短浅地看待事物,是患得患失、悲观失望的根本原因。当我们遇到挫折和不幸时应对自己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3、心理换位。
生活中难免与家人、朋友、学生、同事、领导产生矛盾,这些矛盾会使人伤心或气愤,需及时化解,最好的办法是“心理换位”。
4、转移认知对象。
因为某件事引起不愉快的体验,因某些问题引起过度紧张、焦虑,要缓解这种困扰,使自己镇定下来的方法暂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
5、合理宣泄。
方法有:找人倾诉、写日记、大声呼喊或唱歌、做强体力活。
6、升华调控。
升华是将情感激发的能量引导到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面去。这是对消极情感的高水平的宣泄。
7、自我安慰。
契柯夫曾为企图自杀者写过一篇文章,题为《生活是美好的》。文中说:“。。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烧起来,那你应该高兴: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颗刺,那你应该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这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法,在诙谐的诗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对生活的乐观与宽容。
8、一笑了之。
教师内隐的情感是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显现出来和作用于学生,并将学生情感的变化情况反馈于教师的。教师与学生实现情感交流的墓本方式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主要为体态语言)2类:
(1)朗读含情。
教学离不开读。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语言环境中的审美体验。教授课文,不能将朗读理解为只是认字。教师要遵循朗读心理过程的情感伴随规律,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细心品味情感内涵。然后再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快慢强弱的节奏,把感情极力表达出来,读出神韵,读出情味,以声传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他们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和领悟。
(2)形象载情。
情寓于理成于形,具体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栩栩如生、具体逼真的形象最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最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形象的塑造可以是言语描述,或实物模拟,也可以是图画呈现,或音乐渲染,还可以是角色扮演,或实践创造等。
(3)借景抒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某种情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
(4)点拨激情。
学生情感的发展是从外部、被动、自发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主动、自觉的情感体验的。促使这一转化的关键之一是明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情感认识及相应的情感共鸣时,教师要积极点拨诱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把某种情感引入到理性思考之中,在情感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
(5)因文表情。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文为依据,分析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露出来。
(6)体态寓情。
它是指教师将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体态语言来表情达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