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收集时所选用的材料,有的为枝条,有的是种子,还有的是苗木,也可能是其它器官或繁殖体。这要根据种类和品种、收集时间和地点等因素而定。如果收集的材料为种子,则要求种子成熟、充实、饱满、具有高度的生活力;如果收集的材料为枝条,则要求采用长势中等、强壮的枝条,剪去枝条基部和顶部不充实的芽,并要用当地的砧木嫁接繁殖;如果是苗木等繁殖体,要附合其规律和质量等的要求,以保证收集的成功。
资源收集的数量,要根据树种生长习性和营养面积的大小,繁殖的难易,保存的数量来确定,为了对收集的材料进行选择、整理,收集的材料原则上应适当多些。
资源的收集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并详细记载资源名称、收集地点和日期,收集人名称、苗木繁殖年月等项。在收集到种苗或材料后,应立刻进行检疫和消毒,防止霉烂和干枯。
(一)当地种质资源的收集
当地的优良品种或品系,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适应性,并有一些突出的优点(如抗性或耐性强等),这类资源较好收集,往往不存在鉴定或生态适应性等问题,只要采用适当的材料(夏芽、带根的压条、插条、萌蘖、休眠接穗等无性系或种子)就地保存即可。但在收集时要根据种质库的容量等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种质进行收集。
(二)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
为了获取一个属内全部的有利基因,必须收集这个属内每个种的野生植物单株,这些植物往往不能直接食用,但具有许多栽培品种缺乏的抗病、抗虫、抗旱、抗涝、抗寒等抗性遗传基因,多数可作砧木或作为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种质进行收集。
这类种质资源的收集时间以花期或果实成熟期为宜,因此期能对种质资源的花的类型,开花结果习性,果实经济性状等进行鉴定和收集标本。
收集这类种质时应注意某些特定性状、特别是经济性状和抗性。如早熟、矮化习性、抗病虫害性能以及耐不同土壤条件、耐寒及耐热能力等。收集区域应注重种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和经常出现某些特异性状的地区,并尽量收集地理分布、生态分布比较广泛的野生群体,特别是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依然生存的植株。
(三)外地种质资源的收集
科学地引进外地种质资源,可以丰富本地的资源,是收集落叶果树种质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苹果、葡萄、核桃等现已在我国大面积栽培,并成为重要的果树树种。外地种质资源是指从国内外其它地区引入的果树种质资源,包括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这类种质资源的收集比较复杂,收集时要进行调查与生态对比分析,然后再确定是引入种子还是无性繁殖体,一般来讲,驯化引种必须收集种子,简单引种可引进接穗或无性繁殖材料。
1.外地种质资源收集前的考察和研究
外地种质资源在收集前,要对生态型、个别生态因子等进行考察和研究。因为同一生态的品种群,多数属于在相似的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在生育期、抗逆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点。总体上讲,同一生态地区、不同产地的品种或种在气候适应上具有较多的共性,相互进行种质收集比不同生态型地区间进行收集成功的可能性大。
个别生态因子的研究包括温度、日照、降水和湿度、土壤理化特性和其它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在“南树北移”或“北树南移”时,往往有某一种生态因子成为主导因子,如在“南树北移”时极端最低温度和冬季旬平均气温可能成为主要限制因子,在种质收集时一定要注意对此进行详细研究。
除对上述生态因子进行研究分析外,还应对收集品种的起源与分布、适应性相近品种在本地区的表现、前人收集实践的经验教训等进行研究。对一些抗性种质的收集,可以从病虫害经常发生的地区收集抗性类型。
2.外地种质的收集方法
(1)可通过调查收集,或通信邮寄进行,也可通过国内、国际间的学术访问、学术交流的机会收集,收集的数量不宜多(3—5株)。
(2)收集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检疫和编号登记制度,特别收集抗病虫种质时,千万不要把病、虫的繁殖体一同带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3)收集后的外地种质要进行中间繁殖,多点试验,再进行大规模推广。
(4)对生态适应型以外的种质收集,宜采用种子(大量)多代连续驯化和逐代迁移驯化法进行逐步收集。
有目标地汇集种质资源,是资源研究工作内容之一。收集可以通过普查、专类收集、国内征集、国际交换等途径进行。收集后的种质资源要置于适当条件下保存。
引种是收集种质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些国家长期坚持国外引种颇见成效。美国从1776年起即开展有组织的国外引种,仅1839~1979年就引入各种作物的种质资源43.8万余份。苏联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考察了50多个国家,获得各种作物的品种资源13万份。
收集的特点和范围
种质资源的收集具有广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以收集种质资源为目标的引种、与引入良种用于生产不尽相同。种质资源的收集,无论从目的或范围来说都更为广泛,着眼于为培育质量更高的新品种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收集的范围包括栽培品种中当前栽培和过去栽培的品种;地方品种,近缘野生种、野生种,以及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类型,杂交优系,芽变系等等。种质资源的收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为充分发掘有用的种质资源,提高收集的效果,要了解它的起源、传播及分布:预测生产和育种实践对种质资源的需求。
收集的方法
种质资源收集工作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情况,制定计划,避免盲目性。收集的过程中要按资源调查和引种的要求,填写调查项目记载表。对资源的名称、特性、产地、立地条件等详加记载,同时应摄影并采集标本。
果树种质资源可供收集的材料有接穗、插条;苗木,根蘖,以及种子等。不论收集苗木、枝条或种子,都必须保证纯正和具有正常的生活力。收集的时间应在一年当中适宜繁殖的时期进行。一般以冬季引入苗木或休眠枝条,经短期贮存后,春季进行栽植或高接。夏季引入接穗,由于气温高,包装及长途运输不便,芽接后影响成活。在自然条件发生特殊变化的年份,提供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收集某些特殊类型的可能性。如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收集抗病类型;在冬季严寒的年份收集抗寒类型等等。
收集后的工作
资源收集之后,要隔离繁殖,经观察若干年后才能入圃保存。从国外引入的种质资源,更要严格检疫,经检疫后再进行隔离试种或高接观察,防止危险病虫传入蔓延。
种质资源的登记
引入种质资源的编号、登记工作十分重要。编号应按统一规定。中国习惯于采用引入年份加引入顺序的编号方法。美国从1898年起对从国外引入的各种作物,不分种类统一编植物引种号(Plant Introduction Number),简称P.I.Nu.编号。日本采用永久编号法,不同作物按种类编号,以六位数字表示;科、属、种各用两位数表示。同一作物按品种编号,也采用六位数字,前两位数代表从何处引入,后四位数为品种编号。从保存名单的编号上,就可以看出该资源材料的分类地位和引入地区。除编号之外,还要在特制的资源引种卡片上进行登记,记载资源的编号、收集途径和时间、检疫情况、繁殖及保存情况等有关内容。欧、美许多国家早已采用电脑贮存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也很快,电脑存贮,便于查询、利用和交流。
日本田中长三郎博士在其《果树分类学》中,以种为基本单位,认为全世界所有的果树种类(包括原生种和栽培种,也包括砧木和野生果树)多达2792种(另有110个变种),分属于134科,659属,其中比较重要的有300个种,包括约18科140个种(变种)的落叶果树,其中主要栽培、面积和产量最大的有苹果、梨、桃和葡萄。
俞德浚先生在《中国果树分类学》一书中指出,初步统计,中国共有果树分属59科,158属,670余种。其中尤以蔷薇科、芸香科、葡萄科、鼠李科、无患子科、桑科等种类最多,经济价值也最高。
果树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植物学分类、园艺学分类或果树栽培学分类等等,在此我们略作介绍。 1.植物学分类 依据自然分类系统(或称系统发育分类)将果树植物分类,即按界(Kingdom)、门(Phylum)、纲(Glass)、亚纲(Subclass)、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的梯级结构顺次进行的分类体系。
如西府海棠按植物学分类可表达为植物界(Plants)、种子植物(Spermatophyta)、被子植物(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Diotyledone)、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西府海棠(micromalus)。此分类方法对果树植物的系统发育、资源开发利用、砧木和授粉树的选择及品种改良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园艺学分类 分类方法很多,最简单地是将果树分为水果和坚果两大类;按叶生长分为落叶果树和常绿果树两类;按果树的生长习性分为乔木果树、灌木果树、藤本果树和多年生草本果树四类;按果树植物适宜栽培气候条件分为热带果树、亚热带果树和温带果树三类等等。 3.果树栽培学分类 对果树的命名原则,在此也略作介绍。
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则对果树植物进行命名。法则主要原则为:①一种植物只能有一个合法的拉丁学名;②拉丁学名采用双名制,即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
属名在前,种名在后;③属名用名词,首字大写。种名用形容词,首字小写;④植物的全部种名应包括种名命名者的姓氏,放在种名之后,首字大写;⑤合法的学名必须附有正式发表的拉丁文描写;⑥若一种植物已有两种或更多的学名时,只有最早且不违背命名法则的为合法名称。
果树栽培学上,根据果树的生物学特性相近似、栽培管理措施大体相似的原则,按下述三个依据分类(表2-4-1) 表2-4-1 果树种类的果树栽培学分类 表2-4-1 果树种类的果树栽培学分类(续)-1 4.按来源分类 (1)本地种质资源 是指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获得的果树品种或类型。这类种质资源往往对自然条件有较高适应性、抗逆性,既可直接利用,也可通过改良加以利用,或是作为育种的重要原始种质材料。
(2)外地种质资源 是指从国内外其它地区引入的果树品种和类型。正确地选择和利用外地种质资源,可以丰富本地的落叶果树种质资源。
(3)野生种质资源 是指自然野生的、未经人们栽培的野生果树。这类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抗性基因,但经济性状较差,食用品质低劣,往往是用作砧木的重要资源或育种工作中目的基因的携带者。
(4)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是指应用杂交、诱变等方法所获得的种质资源。因为在现有资源类型中,并不是经常有符合我们需要的综合性状,只从自然种质资源中进行选择,常得不到满意的结果,这就需要人工去创造,以期能得到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所产生的优良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的新类型或品种。
有目标地汇集种质资源,是资源研究工作内容之一。
收集可以通过普查、专类收集、国内征集、国际交换等途径进行。收集后的种质资源要置于适当条件下保存。
引种是收集种质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些国家长期坚持国外引种颇见成效。美国从1776年起即开展有组织的国外引种,仅1839~1979年就引入各种作物的种质资源43.8万余份。
苏联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考察了50多个国家,获得各种作物的品种资源13万份。收集的特点和范围种质资源的收集具有广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以收集种质资源为目标的引种、与引入良种用于生产不尽相同。种质资源的收集,无论从目的或范围来说都更为广泛,着眼于为培育质量更高的新品种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
收集的范围包括栽培品种中当前栽培和过去栽培的品种;地方品种,近缘野生种、野生种,以及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类型,杂交优系,芽变系等等。种质资源的收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为充分发掘有用的种质资源,提高收集的效果,要了解它的起源、传播及分布:预测生产和育种实践对种质资源的需求。收集的方法种质资源收集工作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情况,制定计划,避免盲目性。
收集的过程中要按资源调查和引种的要求,填写调查项目记载表。对资源的名称、特性、产地、立地条件等详加记载,同时应摄影并采集标本。
果树种质资源可供收集的材料有接穗、插条;苗木,根蘖,以及种子等。不论收集苗木、枝条或种子,都必须保证纯正和具有正常的生活力。
收集的时间应在一年当中适宜繁殖的时期进行。一般以冬季引入苗木或休眠枝条,经短期贮存后,春季进行栽植或高接。
夏季引入接穗,由于气温高,包装及长途运输不便,芽接后影响成活。在自然条件发生特殊变化的年份,提供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收集某些特殊类型的可能性。
如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收集抗病类型;在冬季严寒的年份收集抗寒类型等等。收集后的工作资源收集之后,要隔离繁殖,经观察若干年后才能入圃保存。
从国外引入的种质资源,更要严格检疫,经检疫后再进行隔离试种或高接观察,防止危险病虫传入蔓延。种质资源的登记引入种质资源的编号、登记工作十分重要。
编号应按统一规定。中国习惯于采用引入年份加引入顺序的编号方法。
美国从1898年起对从国外引入的各种作物,不分种类统一编植物引种号(Plant Introduction Number),简称P.I.Nu.编号。日本采用永久编号法,不同作物按种类编号,以六位数字表示;科、属、种各用两位数表示。
同一作物按品种编号,也采用六位数字,前两位数代表从何处引入,后四位数为品种编号。从保存名单的编号上,就可以看出该资源材料的分类地位和引入地区。
除编号之外,还要在特制的资源引种卡片上进行登记,记载资源的编号、收集途径和时间、检疫情况、繁殖及保存情况等有关内容。欧、美许多国家早已采用电脑贮存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也很快,电脑存贮,便于查询、利用和交流。
从我国玉米杂交育种的历史分析,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途径主要有:1.利用农家品种选育一环系
如旅28、获白、甸11、塘四平头等,地方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很强,选育的自交系及组配的杂交组合抗逆性亦强,如耐贫瘠、耐阴湿、耐旱、耐低温等,因此地方品种选系仍是今后不可忽视的途径。
2.利用杂交种选育二环系
如自330、二南24、吉63等,由于这种方法易对亲本的某些性状进行改良,且会较快地获得稳定的自交系,用于组配新组合,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3.利用改良群体或综合种选育自交系
如综31、D729、辽轮814、东46等,可拓宽我国玉米生产上利用的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增强玉米的抗逆能力。
4.利用回交转育法获得改良自交系
本法可根据现有自交系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性状进行改良,见效快。
5.利用引进资源或野生资源改良现有自交系
通过导入热带、亚热带种质及野生资源对我国温带种质进行改良,进一步拓宽我国玉米种质基础。
6.直接引入国外自交系
如Mo17、B73、C103、M14、Oh43等,这些自交系可直接利用,也可用于适应性改良。
(1)建立了系统化的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技术。从研究水稻种质资源核心种质入手,提出并验证了核心种质分层构建指标,构建核心种质并用于资源引进与保护中;根据有利性状地理分布和等位酶、SSR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点,明确重点引进地区与目标,收集引进水稻资源75 106份;通过比较异质种质SSR位点的动态变化,提出150个单株的适宜繁殖群体和等穗法的收获方式,建立繁殖更新程序,保证水稻种质的遗传完整性,从而形成系统化的多样性保护技术。
(2)建立了标准化的水稻种质资源测试技术。在杭州市、海南省、贵阳市、南京市进行多年多点鉴定评价,研究不同性状表达程度的分布和变异特征,分析形态性状与分子性状间的相关性,确定水稻种质资源性状分级范围,合作制订国家标准和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填补了国内水稻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标准的空白;鉴定评价2.5万余份水稻种质,新增资源信息86万余条,完善了国家资源数据库。
(3)发掘了一些重要的新基因、新资源。多点多菌株多种接种方法,发掘纹枯病抗源1份,并定位了4个纹枯病抗性QTLs;通过标准化的鉴定评价,获得一批抗性、氮磷高效利用资源,定位了11个耐旱性、7个氮高效和2个褐飞虱抗性QTLs;创制野栽新种质,创新种质获品种权1项,发掘出19个优异亲本资源并成功应用于育种实践中,其中密阳83等10个种质已成为核心亲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4)建立水稻资源共享平台,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向全国水稻研究单位免费提供标准化的资源评价数据和针对性的种质实物35 463份次。利用这些具详尽评价数据的种质材料,引种单位在Nature发表论文1篇、Nature Genetics发表论文4篇,育成品种37个,累计推广应用6 274万亩、农民增收25.1亿元。
种质资源也就是育种工作中所要利用的那些原始材料,它包括野生,半野生和栽培的植物类型. 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确定的育种目标要得到实现,首先就决定于掌握相关的种质资源的多少. 主要工作有:一,种质资源的收集. 种质资源的收集,有直接考察收集,交换和转引等.考察收集种质资源的主要记载项目有:1,来源和一般情况;2,形态牲;3,生物学特性;4,繁殖与栽培方法.5,经济性状.二,种质资源的保存 1,自然保存.指通过保护某一植物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来保存植物资源.尤其对稀有和濒危物种,首先就是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2,人工保存.对于栽培种或其近缘种,还需利用现代化的栽植技术和贮藏技术进行人工保存.人工保存又包括种植保存与贮藏保存两种方法.三,种质资源的研究 为了对收集的资源有较全面的了解,必须对其基本必性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1,分类学性状的研究. 搞清植物资源的分类学地位,了解其所属分类单位的基本特点,原始材料亲缘关系.,直接关系到杂交亲本的选择及杂交方法的确定. 2,生态学的研究.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科.所谓生态型,是同一物种长期以来由于生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使它们在受遗传性控制的形态特征,生理机制和适应性等方面造成差别.杂交后代对未来推广地区生态条件的适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亲本的生态习性.相差悬殊的生态型之间进行杂交,常常使杂种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性和旺盛的生活力. 3,经济性状的研究 经济性状是指具有经济效益的性状.它包括产品的品质,生产率和产量等.应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而进行. 4,物候期的研究. 物候期又称物候阶段.它包括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种子(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 5,抗性特点的研究 包括抗寒性,抗旱性,耐热性,耐湿性,耐盐碱性等. 6,适应能力的研究. 四,品种和品种分类. 概念;品种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选育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具有比较稳定的遗传特性,适应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学和栽培学的的概念,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最小单位,品种特性有些对植物本身并不一定有利,如过分硕大过份重瓣的花,具有观赏价值,但对植物本身不仅过分消耗养分,而且不利于结实. 品种的分类;是在详细研究各品种在进化中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不仅将品种归纳为若干个类别,而且根据这些类别的实际进化关系,亲缘关系远近或发生先后排列成一个品种进化系统,从而表示出进化的主流和方向.(引自)。
1.栽植保存即将整个果树植株在原地(就地保存)或迁移栽植到一定的圃地(迁地保存)中保存的方法。
栽植保存是目前最常用、最可靠的保存果树种质资源的方法,是由果树这一多年生的异质型个体,且以营养繁殖为主要繁殖方法等特点所决定的。但由于该法占地大、投资高、工作繁重,故该法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用栽植保存法保存的果树种质资源的数量依树种和品种而定。一般言,乔木果树每一品种栽植保存3—5株,灌木和藤木果树6—8株,草本果树20—25株,珍贵资源应适当增加株数。
栽植保存的果树种质资源一经定植,就应结合当地具体条件进行管理,尽可能满足不同树种和品种生长发育的要求,以使资源植物良好生长,充分表现其本身性状和特性。2.种子保存即在适宜条件下,用果树植物的种子来作为保存其种质的材料。
种子保存简便易行,经济实用。在对野生果树、实生砧木、无融合生殖类型、一些实生繁殖的桃、杏、核桃、板栗等种质资源的保存上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限制了种子保存:①大多数栽培果树用种子繁殖,其后代变异性很大,不能保持种质稳定性;②保存种子的条件是降低种子含水量,而后在低温下贮存。大多数作物的种子含水量可降低至6%—8%,而一些果树(板栗、核桃、山核桃、柿、榛等)的种子在失水较多的情况下,生活力迅速下降,甚至死亡。
这些果树的种子含水量必须保持在12%—31%以上才能维持活性。故用种子保存在目前还较困难。
3.花粉保存即在适宜条件下,以果树植物的花粉作为保存其种质的材料来加以保存的方法。花粉保存经济、简便,尤其在果树品种改良方面有特殊意义。
但花粉贮存的年限较短,即使属于花粉寿命较长的蔷薇科苹果属,其花粉贮存的最长期限是在-2℃下贮存9年(后泽和涩川,1951)。近年来,用超低温法或冷冻干燥法保存果树花粉的研究(如苹果花粉在-190℃液态空气中贮存2年后与新鲜花粉相似,桃花粉在-20℃贮存9年活力仍很高等)很令人鼓舞,有望取得突破。
此外,花粉为单倍性的单细胞,在保存过程中有遗传变异的潜在可能,而且,目前还存在将花粉重组为原来二倍体植株等的技术难题。4.营养体保存休眠期的果树枝条或插穗在低温保湿(-2—2℃,相对湿度96%—98%)条件下可以短期贮藏,避免营养体失水,并延长休眠期,保证再生长的适宜生理状态。
在一定条件(如低温保湿、液态冷冻)下有选择地长期(至少10年)保存经过很好鉴定、保持遗传完整性材料的场所称为营养系库。营养体保存或营养系库是果树种质资源保存的理想方法,其经济简便,更重要的是保存的种质具有个体的全部遗传特性。
但该法目前因技术原因尚未达到实用阶段。据报道,带根或不带根的蔷薇科果树木质化枝条,在-1℃下可以保存1年。
苹果枝条经预备冷冻、渐冷却至-40℃,在置于液态氮(-70—-90℃)中冻结保存,经溶解后嫁接,成活率可达80%,且接芽生长良好。因此,有必要对保存材料的选择、保存条件、保存材料的再繁殖等进行深入研究,以使该方法早日应用于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中。
对几种主要落叶果树的种质,分别用种子、花粉、营养体(接穗)保存的效果比较如表2-3-7所示。表2-3-7 果树不同种质材料的保存效果比较引自《果树育种学》,1992,沈德绪主编。
5.分生组织保存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对果树植物的分生组织进行繁殖保存,以保存果树种质资源的方法。分生组织保存具有占空间少、保存份数多、维持费用低、繁殖速度快、可育无病毒材料、繁殖材料能表现出原品种或种质的遗传特性等优点,因而是理想的保存果树种质资源的方法。
Galzy(1969)对葡萄茎尖组织培养的研究表明,在2m2的面积上可以保存800个葡萄品系的6个重复,每年转一次,已保存了15年以上。而在田间种植保存同样数量的材料,需占地1ha。
用分生组织保存果树种质资源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但目前仍有一些技术问题尚需解决,且用分生组织培养是否发生部分遗传变异的问题也应深入研究,并予以解决。
枣树种质资源的收集①原则一是必须根据收集的目的和要求,单位的具体条件, 确定收集的范围和数量,收集应在调査之后或结合调查,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分期分批地进行。
二是收集方式要不拘形式, 可根据所得资料赴现场收集,也可托人代为收集,还可以结合资源 调査进行收集。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细致周到地做好登记和 核对,做到清楚无误,没有遗漏,并做好分类。
对于新的有价值的 材料要不断予以补充。三是种苗的收集要遵守种苗调拨制度,搞 好检疫。
所收集的材料要可靠、典型、质量高、具有正常生命力。 四是收集范围应由近及远,并根据需要和重要性逐步进行。
②收集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收集方式,收集到的材料都应及 时登记。登记项目为:编号、种类、类型、收集人姓名、收集地的自 然条件,如海拔髙度、经纬度、温度(年、月的平均温度,最高最低温 度)、雨量(年降水量及其分布)、无霜期(初霜、终霜期)、土壤及地 势等,收集的材料在当地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树性、适 应性、抗逆性、产量、品质、成熟期和贮藏性、用途等),主要优缺点, 基本评价和发展利用意见等。
收集种质资源材料的种类根据保存方法的不同,可以是苗木, 也可以是枝、芽等无性繁殖材料,但必须具有代表性和高度的生命力。收集到的种质材料在正式保存之前要妥善处理,如苗木要假 植,接穗要冷藏。
收集材料的最佳时期应在繁殖的最适期。种质 资源的收集工作应始终由专人负责,做好从收集地鉴定、运输、繁 殖到定植或其他正式保存前的一系列工作,以防差错或遗漏。
收 集的材料如果是种苗,应在收集到后i即检疫和消毒,并注意防止 标签散失和苗木干枯。枣树每类种质收集的数量依据收集材料的种类、特性和保存 条件而定,当种质材料变异大、保存场地和资金充足时,要尽可能 多收集一些;反之则少收集一些,但至少每个品种要种植保存5〜 10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4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