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疗的主要方法有这些:(1)静脉溶栓静脉溶栓一般采用静脉推注溶栓或者是静脉溶 栓药物滴注的办法,在国内和国外这两种静脉溶栓方法被广泛使用,但 是静脉溶栓的再通率较低,只有30%~40%。
静脉溶栓所需的技术设 备简单,成本较低,创伤比较小,操作方便,技术容易掌握,可以在很 短的时间内完成,患者易于接受。 (2) 动脉溶栓动脉溶栓治疗是经股动脉或颈内动脉,采用数字减 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影像示踪剂来确定阻塞,将导管或者微导管置 人患者的脑血管阻塞处,使溶栓治疗血栓药物直达局部灌注,进行溶栓 治疗。
美国卒中学会(ASA)推荐对大脑中动脉(MCA)等大动脉闭 塞引起的严重卒中患者,如果发病时间在6h以内,经过慎重选择后可 进行动脉溶栓治疗。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优点在于其用药剂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再通时间短、时间窗较长,适合应用于单一的大血管 血栓或栓塞,但是动脉内溶栓也具有设备昂贵、操作复杂、对操作人员专业素质要求高等缺点,这使得动脉内溶栓难以在广大医院内普遍 开展。
(3) 动静脉联合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治疗原则是先应用静 脉溶栓治疗,然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如果有剩余血栓存在,则重新再 使用动脉溶栓治疗。 静脉内溶栓简单,快速,动脉溶栓再通率较高,利 用这两者的优点结合应用理论具有更大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所谓溶栓疗法就是使用药物,使血栓溶解,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从而使受阻的血管灌流区域的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氧供应。由于纤维蛋白是血栓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目前主要使用溶解纤维蛋白的药物,进行溶栓治疗。此类药物包括链激酶、尿激酶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具体方法:(1)链激酶:能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有活性的纤维蛋白酶,而使血栓溶解。常用剂量5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100毫升内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维持量每小时5 ~10万单位,直至血栓溶解或病情不再发展为止。一般用12小时至5天。但因链激酶有抗原性和致热物质,用后常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所以一般不用此药。(2)尿激酶:能激活纤维蛋白原而溶解血栓。常用量1~2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内静脉滴注。每日1~2次,连续5 ~7天。(3)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对血块有专一性,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血栓局部,不引起全身性纤溶状态,使用较安全,无过敏反应,但由于药源较少,现仍未被临床广泛应用。
近年来,采用溶栓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使不少患者严重的瘫痪肢体很快得到恢复,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然而溶栓疗法有造成梗塞部位出血的危险,若掌握不好适应症和禁忌症,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该疗法应在有条件的医院,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运用溶栓疗法的原则:在治疗前必须作CT检查,排除脑出血性疾病。确诊为脑梗塞者,脑脊液检查应无色透明,红细胞在0.3*109/L以下,血压低于180/110毫米汞柱,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性度等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以内。同时,还应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应在发病6小时以内进行,超过12小时者疗效不佳,且易引起脑出血等严重副作用。
为什么溶栓疗法必须在缺血性中风的早期应用呢?这是因为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能力较差,脑缺血如持续数小时后,就不可避免的发生脑组织缺血坏死。其缺血坏死的范围多在6~12 小时内固定,而脑组织缺血坏死的范围一旦固定,再给予溶栓治疗,能使闭塞的血管恢复供血,但却不能使脑组织坏死的范围缩小,相反,还可发生出血性脑梗塞。因此,对缺血性中风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发病后应尽早送医院抢救治疗。
关于溶栓的问题,一直在医学界存有争议。
在我国,许多人听到“溶栓”这个很有诱惑的字眼,就抱有很大的期望。其实,“溶栓”两字更多的是指药物的机理而非必然的治疗结果。
最新的国际ACCP血栓治疗指南里并没有推荐溶栓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治疗,其原因有三:一是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滞后,溶栓药物对机化的血栓无效;二是溶栓药物的出血风险很大,尤其是高龄病人可能发生致命性脑溢血;三是大量对比研究表明溶栓的治疗效果并不优于抗凝治疗。当然,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置管溶栓的开展是否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还在进一步的经验积累中。
目前的临床结果来看,还是比较乐观。但要严格掌握指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