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熏陶法
1、组织相应的家庭生活
2、建立融洽的家庭关系
(二)兴趣诱导法
1、了解孩子的喜好
2、提供新异的刺激
3、激发孩子的欲望
4、趣味盎然地施教
(三)、暗示提醒法
1、多与孩子沟通
2、多种方式暗示
3、巧妙使用反暗示(大班年龄段的孩子使用)
(四)活动探索法
1、开展体育活动
2、组织游戏活动
3、倡导劳动活动
4、鼓励探索活动
(五)榜样示范法(身教重于言教)
1、父母自身树立榜样
2、借助文学作品榜样
3、利用孩子同伴榜样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作用 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人在七岁前,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得不好,健全人格就难以建立。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虽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父母也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
但是,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却包括很多方面。在儿童的身体健康方面,父母需要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穿衣、刷牙、洗脸、饭前洗手、午间睡觉、吃饭定时定量等等。
还要让孩子玩游戏、锻炼身体,并创造条件让他们画图、剪图、穿珠、浇花、玩沙(泥)等,绝不能恐吓或随便打骂。 在品德教育方面,陈先生指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2、教育孩子有同情心 3、教育孩子对人有礼貌 4、教育孩子尊重别人和别人的劳动 5、教育孩子要诚实 6、教育孩子不可强横霸道 7、教育孩子适当参加家务劳动 8、教育孩子爱父母、爱别人 在智育方面,陈鹤琴不主张让孩子过早的读书写字,而是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条件,增长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丰富其生活常识,开阔眼界,激发求知欲望等,并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丰富孩子的生活常识,增进生活经验。
2、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支持孩子的探索。 3、鼓励孩子的好问精神,激发求知欲望。
4、给孩子创造阅读的条件和环境,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家庭教育的原则 1、正面教育 要对孩子多鼓励,多夸奖,少责骂或殴打。
2、以身作则 儿童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3、及早施教 幼儿的可塑性很大,及早给予良好的教育,可使孩子受益终身,反之则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困难。
4、严格要求 父母可以爱孩子,但不能溺爱、迁就和放任。 5、教养态度一致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教育态度要一致,应该制定一个教育规划,双方共同实施。
6、宽严适度 过于严格和过于宽容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父母应认真把握合适的尺度。 7、责罚慎重 孩子有过失,父母可以对其进行责罚。
但必须弄清原由。尤其是不要当着其他人的面责罚孩子。
不要在早上或晚上责罚孩子,不要迁怒于孩子。最好不要打骂孩子。
1、宽严相济的管理原则
教育孩子应当“宽严相济”。批评孩子是为了防止再次犯同样错误,而不是为了让孩子的心情变得更糟。一味地批评孩子只会让学习的效率更低下,而适当的表扬会使孩子充满学习的信心,因此批评要与赏识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很多家长认为批评是教育,赏识不是教育,这是认识误区。
2、使所有幼儿均能适应的原则
幼儿能否适应学前阶段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以后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许多国家特别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家庭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素养等因素对幼儿的影响,然后根据幼儿不同的经历、素质、独创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自然会提高每个幼儿对教育的适应性。
3、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进行,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量力而行。给孩子设定目标时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制定短期目标要量力而行。
4、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5、追求人格平衡发展的原则
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当前世界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在给予幼儿个人活动机会的同时,应给予他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并教给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方法。
家庭教育方法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策略及措施,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法国教育家爱尔维修认为“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家庭教育的方法体系主要由环境熏陶法、兴趣诱导法、暗示提醒法、活动探索法、榜样示范法等组成,父母要创造性地加以综合使用。一、环境熏陶法 环境熏陶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
家庭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家庭的物质生活指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安排,诸如家庭经济收入的安排、使用,家庭陈设的布置,家庭环境的美好等等。
家庭的精神生活指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兴趣、爱好和追求,等等。家庭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对儿童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上儿童有较强的可塑性,家庭生活对其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等方面影响极为深刻,打上深深的烙印。
利用家庭生活进行教育的方法看起来是无意识的,但更易于为儿童所接受,教育的效果也更为深刻和明显。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这种方法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朱庆澜先生把家庭的生活环境比喻为“家庭的气象”,认为“家庭的气象教育”十分重要,他指出“气象就是这个样子,家里是个什么样子,小孩子一定变成那个样子。家庭气象,好比立个木头,小孩子好比木头的影子,木是直的,影子一定直,木是弯的,影子一定曲”,他强调全家人要形成一个“好样子”,让小孩子学好。
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是环境的关系。
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他要求父母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把孩子培养成才。马可连柯也说:“教育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它的各个细节由家庭的风气来解决,而家庭风气不是想出来的,也不能用人工来保持。
亲爱的父母们,家庭风气是由你们自己的生活和你们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们生活上的一般作风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是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将是没有用的。
相反的,只要正当的家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待孩子的正确方法,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游戏和…权威的正确方式。”。
家长在使用环境熏陶法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空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有可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小天地,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美好的物质环境。
首先,家长可以为儿童创设一个适合儿童特点的生活空间。从房间的布局家具的设计、摆设的陈列,到色彩的搭配等必须充分考虑和体现儿童的年龄特点、性别、性格和爱好等。
其次,可以鼓励孩子参与环境的创设。儿童可以在布置自己的房间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父母的尊重与承认,可以在创造过程中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尽管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而创造这个空间的过程却充满亲情,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可以充分发挥物质生活空间的作用。
儿童天生好奇、好动,家长应允许孩子对家庭物件的看、摸、摆弄,让其获得对事物更具体更清晰的认识。(二)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1.采取合理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在家庭生活的各种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其重要。
例如,国外教育家多萝茜·洛·诺尔特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嫉之中,他就学会了妒嫉。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2.建立融洽的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父母之间要相敬如宾,相亲相爱,形成教是育孩子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为了充分而和谐地发展个性,应让儿童在家庭环境里,在幸福、亲爱和谅解的气氛中成长。”
孩子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强烈的情感需要。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的和谐气氛是儿童形成利他行为、良好性格的基础。
孩。
所谓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指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 则。
根据家庭教育的特点和作用结合实践的经验汇总出以下家庭教育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 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进行,要贯彻好这一原则,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力量而行。
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 的发展规律,以此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 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
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每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它自己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而且有一定的 连贯性。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既 要注意巩固孩子已学过的知识,又要启发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并要启发、诱导孩子进 行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孩子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 情况,当孩子对所学知识尚未理解时, 不要急于教新的内容,要按照秩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向孩子传授知识。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
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 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
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爱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按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
同时要根据孩子身心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和帮助。 三、要求一致,教育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
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遵循教育统一的原则。
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意的。
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
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要求一 致,就会促使孩子对某些品德和行为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习惯。四寓教于实践活动的原则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课堂,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实践活动。
因此,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间互相关心、和睦协调、文明礼貌、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家庭生活实践对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如有人比喻说:家庭是第一个染缸,学位是第二个染缸,社会 是第三个染缸,第一个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着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础上着色的,所以家庭这一道着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五、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一)爱而不溺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心爱护,应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才的愿望背道而弛。
父母对孩子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绝不能溺爱,否则,就会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 溺爱的形式各有不同,但溺爱的结果只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自然是国家和社会,但首当其冲、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
由于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养成恶习,难以管教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的事例数不胜数。 家长对孩子要做到爱而不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4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