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 编辑词条十五从军征 编辑本段【原文】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十五从军征》浅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飰(饭),采葵持作羹。
羹飰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在这动乱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
作者: 丠极de煋光 2008-11-25 17:20 回复此发言 王昌龄《出塞》中千古流传的诗句是哪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作者是从远古的历史立意,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和有特定含意的具体景物联系起来,构成“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种艺术构思是很有一番匠心的。我们乍一看,“关” 上冠以“汉时”倒还可以理解,明月这种永恒的东西,怎么说它是哪个朝代的呢?似乎费解。
其实只要看看下—句也就明白了。原来作者第一句是作为第二句的背景的,“关”固然是边塞征战的表征形象,但明月又何尝不是战士出塞入塞,沙漠苦战的长期伴侣和最能勾起乡愁别恨“此物最相思” 的呢?所以自古以来的从军歌行总是爱提到它。
这里在明月和关口加上“秦时”、“汉时”,主要强调“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已久了。虽然“古人不见今时月”,可是“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样通过明月和关这两个吸引起人们无限联想的形象,就把古今战斗生活在想象中贯串起来了。
《十五从军征》采用的是互文修辞手法 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这首乐府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作品鉴赏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百感交集,催人泣下。 乐府简介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
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乐府搜集演唱的诗给被称为乐府诗。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课文《十五从军征》围绕一名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老兵的情感变化由开始的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家人团聚的希望、到希望落空、再到彻底失望(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主人公感到悲凉凄楚。课文学完后我们一般会要求学生改写,一为更深理解课文,体会主人公的心情。二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习更多写作手法的运用。
改写《十五从军征》时,我们会着重要求学生注意渲染手法的运用。
渲染: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衬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渲染主要指对人物的刻画或对环境气氛的烘托、描述。改写本诗时我会要求学生着重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一,加进对人物终得回乡的心理刻画。老兵历经劫难终于得以归乡,有喜悦,有激动,也有担忧。怎样表达出人物的复杂心情?又怎样和下文的悲苦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将老兵的当时心情进行充分的描述:十五从军八十而归的沧桑,十之八九战死沙场而己独还的喜悦,将要面见日夜思念的亲人激动,世事而非、亲人难相认的担忧······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将老兵的急切心情写得愈淋漓尽致,就愈能和下文的了无一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能为悲剧的描写作好了充分的渲染。
二,加强对次要人物行为的描写。原诗中以哀景写哀,“乡里人”不忍心道明老兵家破人亡的真相。改写时加进多个人物从不同角度旁敲侧击为老兵的悲剧作铺垫,可写这些乡人的悲苦自述,慨叹世事,也可写对老兵的安慰,同情等。通过这些人物的旁敲侧击,能很好地反映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以一些次要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从而反映主题的写作方法。
三,增加原诗中的环璄烘托。“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写的是老兵回家后看到的衰败荒凉,用以渲染老兵那种悲凉心情。,原文中的兔子从狗洞里出出进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的动态衬托;院子里长满野生的谷子、井沿上布满野生的葵菜的静态衬托。这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极好地为人物的心情作了铺垫。改写中我们会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周围的环境描绘得更加荒凉。如:写上布满蜘蛛网的墙壁;日不遮光雨不挡漏的茅草屋顶;一把破烂不堪布满尘土的椅子;一张长满青苔只有三只脚的桌子;老鼠在自由自在地寻找食物;鸟雀在院子里啄食野谷······加进这些环境描写,会更有力的衬托出老兵那种家破人亡的悲苦之情。从而揭露连年战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黑暗社会现实。
以哀景写哀,其情也愈哀,一旦赋予景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就会收到比单独抒情更强烈的效果。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景与情是相融的。描写人物的特定情感,用一些独具特色的景物加以渲染,用心理描写加以深化,用其他人物加以相衬,就会收到预期的、强烈的效果。
当然,千个人有千种面孔,千篇文有千种特色。我们不要求学生都按一种模式写。在写作中,如果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写作手法,把握好“过分”和“不及”的度,对人物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就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收到较理想的写作效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8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