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记录的座标表尺: 时间!a. 以六位数字表示日期,如 090813 为 2009 年 8 月 13 日; 此串数字,一百年才会重一次。
所有记录均得载入时间,并可作为记录的名称。b. 设计作 记录表 或 月记录表,可以鸟瞰实验的整体,并作一清楚的纲要。
2 记录方式 a. 每一记录单元独立成篇,以日期命名 (见 2.3); 记录内容分条列举,以 (1), (2), (3) … 编号标示,每一小条单独叙述一个说明或观察。b. 记录内容以『日记体』为主,详细叙述每一细节,有结果则需表或作图;避免使用奇怪的代号,日后可能自己也忘掉代号的意义。
c. 若有胶片、照片、X-ray 底片、记录纸、转印纸、药品标等,均需小心装在透明袋,或黏贴在记录本上,加以标示及说明,并在记录中详细描述。d. 每页均得标示页码,页码自始连贯至终,与下述记录的分类命名无关。
3 记录的分类命名法 a. 依记录内容,分为 计划 (P) → 操作 (E) → 结果 (R) → 讨论 (D) 四类。 可以 P-E-R-D 代号说明此记录的性质,及各记录单元之间的相互关,方便追踪。
b. 实验之起点为计划之拟定,如 [090813-P1],执行此计划则为 [090813-P1-E1],此实验之结果整理为 [090813-P1-E1-R1],对此结果之讨论为 [090813-P1-E1-R1-D1]。 但不一定要固守 P→E→R→D 次序,可省略任何一点。
c. 若同一天有两项实验计划,另写为 [090813-P2],其执行为 [090813-P2-E1]。d. 若两个不相关的计划同时在进行着,可在日期后面以字母区分,如 [090813 SS-P1] 及 [090813 PP-P1]; 每一计划自成系统,亦可分开为两本记录簿。
4 实验计划 [P] 针对一短程的实验目标,进行纸上作业计划,设计实验流程。a. 收集所有已知的有关方法,研读之后,选出一或二个最适当方法。
b. 整理出可行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以流程条举写出,注明实验条件及细节;像在写电脑程式,或电影剧本。 正式操作前,要先在脑中演习一次流程。
c. 整理出所使用的药品单,及其配方法;并开始找药品或购买。d. 整理出所使用的主要仪器表,事先检查或洽借;并学会使用方法。
e. 对可能出问题的步骤,事先与专家讨论其要点,并预想解决方桉。5 实验操作 [E] 实验成败的关键时刻,也是发现的起点。
a. 依实验计划 [P] 进行,记录下所有进行过程的细节;要小心观察所有细节,宁可多记,勿漏记重要记录。 有点像福尔摩斯在观察犯罪现场的记录。
b. 可事先列表,或作一执行流程,以便引导实验进行。 通常在正式的记录本之外,可另设一本在实验桌上使用的现场记录簿 (Benchman)。
c. 第一次试作失败,检讨后若计划不改,则进行第二次操作为 [P1-E2]。d. 若检讨后改变计划,则 [P1] 取销,重新写计划,另立一新日期。
6 实验结果 [R] 不论成功或失败,仔细察觉事实真相,均能获益。a. 就所得数据,一一整理出结果,不管成败,都要成完整形式的图表;数据若不整理成图表,无法对它分析或思考。
可把所有的图表结果贴在书桌前,朝暮思考。b. 对所得图表进行观察、讨论,分条以文字描述所观察及省思的结果。
c. 强迫自己对结果的图表,作最大限度的想像,量挤出新的观察结果。d. 若结果不佳,亦必慎重整理、检讨,勿随手一丢了事;既使失败的实验,也要从中榨出一丝结果,做为改善的起点。
7 实验讨论 [D] 由各种角度,检讨实验的来龙去脉。a. 针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说明其所衍生的问题或结果。
b. 由结果所衍生出的问题,提出可能之说明,并建议解决方式。c. 对失败的实验,提出改进及注意要点,土重来。
d. 实验虽然看似成功,要思考各种可能造成相同结果的 假象,以各种控制组来避免假象。e. 不要忘记跳出实验现场,以较宽广的角度,再次检讨整个研究的大方向。
8 应用心得 a. 以日记方式记录,是一种自我对谈及省思,经常可在以笔记录的过程中,自动显现出问题的答桉;同学们大多懒于做这种记录与省思。b. 积极的研究生活,每天可经历一个 P-E-R-D 循环,并由结果规划次日的计画 [P]。
c. 若一时无法对问题有所解答,过些时候再重新细读实验记录,可能会有新的心得。d. 随时把实验结果影印给指导老师,共同讨论,或在 Lab meeting 口头报告;把重要结果整理成一页来报告 (One-Page Show) 是一理想的方法。
e. 当记录数目累积相当多后,可作一 index 表,表列各实验摘要,方便查阅。
科学实验活动——声音实验
实验1 拨动梳子齿产生声音
稀疏的齿产生的声音低,细密的齿产生的声音高,利用纸卷的“喇叭”或一些硬东西可以放大梳子产生的声音。
实验2 利用水杯比较振动与发出声音的不同
为了增强可比性,可以只用一个杯子或瓶子做——指导学生在往杯中加水的过程中,用小木棒敲击杯子的杯口,比较声音的不同。(实验结果——随着杯中水的增多,声音越来越低。提示:为了防止加水的过程中产生气泡,最好用凉开水。)
实验3 利用身边的材料观察共振现象
利用两个水杯,先往一个水杯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用铅笔敲打两个杯子的杯口,观察两个杯子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然后往第二个水杯中慢慢加水(同时敲打两个杯子的杯口),直到两个杯子发出的声音一样为止(此时两个杯子达到共振状态)。然后,用胶条把一根金属丝粘在第二个杯子的杯口,敲打第一个杯子的杯口,就会发现金属丝轻轻振动。随着不停地敲打并使粘有金属丝的杯子慢慢靠近第一个杯子,就会发现金属丝的振动幅度越来越大,直到最后掉下来。(相关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支沙皇军队外出操练,随着当官的发出的口令,士兵们以整齐的步伐前进着。当部队行走在一座木桥上时,木桥忽然上下振动起来,最后随着哗啦一声巨响木桥塌了。经过检查发现,木桥的坍塌原因竟是士兵行进的节奏引起了桥的共振。从此以后,军队过桥时再也不敢以整齐的步伐前进了。)
实验4 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声音记录仪”
活动材料:没有盖子的罐头盒(或圆纸盒),圆纸片,胶水,钉子,粗铁丝,带尖儿的薄铁片,条形玻璃,蜡烛。
活动步骤:
⑴用合适的工具把罐头盒的底剪掉,于是罐头盒就变成了一个短粗的小圆筒。
⑵剪一个圆纸片,用胶水贴在罐头盒的一端,代替剪下来的盒底。
⑶待胶水干后,用水把纸喷湿。
⑷在圆筒侧面高度相同的位置,用钉子打出两个小孔。
⑸用老虎钳把铁丝窝成图中所示的形状,插到两个孔中。
⑹待用水润湿的纸底变干并像鼓皮一样绷紧时,在纸的中央滴一滴胶水,并把薄铁片粘到胶水上(铁片的一端是尖的,像针一样),放置一旁,直到干燥为止。
⑺点燃蜡烛,把玻璃放在火焰上烘烤,直到玻璃被熏黑。
⑻把玻璃条翻过来,使熏黑的一面朝上放在桌子上。
⑼把圆筒拿到跟前,使铁片上的针尖刚好够到熏黑的玻璃片。
⑽拉动玻璃片,观看针尖在熏黑的玻璃片上留下的运动轨迹。(对应周围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针尖会留下不同的轨迹。为了避免记录情况发生混乱,每做一次实验需换一块熏黑的玻璃板,而且每次发出的声音也应控制为一种。)
一,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收集和分析资料 ;4,实验探究
二,观察方法: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
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4,实施实验并记录;5,分析实验现象;6,得出结论.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及反思:有趣的光斑
邱雪珠
设计意图:
一次,我拿着镜子从外面走进活动室,镜子的反光照在室内墙壁上,产生了光斑。孩子们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动镜子,光斑就跳跃移动,孩子们很好奇。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设计组织了这个活动。
目标:
1.积极主动地探索光斑的形成、变化,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2.乐于用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发展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准备:
1.本活动应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有从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固体胶、铅笔、橡皮泥、纸等若干,分别装在塑料筐中。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用多种方法制作图案。
过程:
1.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①游戏:镜子和光。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镜子在有阳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
②提问与交流:你是怎样玩的?这些亮亮的、晃动的是什么?(光斑)光斑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动?
③小结:镜子将光反射在墙壁上就会产生光斑,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2.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①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明白光斑的形状与镜子的形状及其照射角度有关)
②光斑照在墙上像什么?
3.深入探索――怎样使光斑的形状发生变化?
①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②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各种图案或图形粘贴在镜子上,再玩“镜子和光”的游戏。
③幼儿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延伸活动:
1.针对幼儿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到室外作进一步的探索。
2.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除改变光源的位置和在镜子上贴物外,还有哪些方法能改变光斑的形状。
3.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实验:把月光、灯光作为光源,探索镜子能否制造晃动的光斑。
活动反思: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本次活动的内容就是源于幼儿对光斑的兴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兴趣的最好诱因。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动材料为载体,使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
本次活动采用了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猜想、实验,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发展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如:当我请幼儿想办法使自己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时,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主动探索、大胆尝试、乐于交流,表现出较强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获得了满足,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活动若在室外进行,并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幼儿可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如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不仅能用改变光源位置、在镜上贴物等方法来改变光斑的形状,而且还发现了多个光斑重叠,其光斑的亮点会发生变化的现象,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幼儿未能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儿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师的方法操作,这说明能力弱的幼儿对光斑的产生和变化还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时渗透安全教育。在探索过程中,有个别幼儿故意将光反射到同伴脸上,强烈的光线刺激了孩子的眼睛,这是很危险的事。当时,我应该抓住这一事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电焊工要戴护眼罩、滑雪运动员要戴雪地镜,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懂得强光对视力的影响,从而学会自我保护。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1.对比(比较法)寻找几个事物共同点或不同点的研究方法叫对比,这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例研究不同色光混合及不同颜料混合;研究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研究蒸发快慢的决定因素时,在应用控制变量的同时,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比较哪一个蒸发快。
2.
控制变量法
当研究的一个物理量与2个或2个以上的其它物理量有关时,常采用只改变一个物理量,而使其余物理量保持不变,从而得出被研究物理量和改变量的关系。
如研究蒸发快慢决定因素;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研究压强和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和液体密度、深度的关系;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动能大小和物体质量、速度的关系;重力势能大小和质量、举高高度的关系;物体吸热多少和物质种类、质量、升高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电流和电压及电阻之间的关系;电功和电流、电压、及通电时间的关系。
3.等效替代法
根据作用效果相同的原理,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我们可以用一个合力来代替它。这种“等效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可使我们将研究的问题得到简化。
4.实验推理法(理想化实验)
人们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伽利略通过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推理得到如下结论:运动着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并且一直运动下去。
5.转换法
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或不易直接观察认识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它所产生的作用或其他途径来认识它,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转换法
例: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有些发声体的振动是人眼不易观察的,如用手敲打桌面时听到了声音,但看不到桌面的振动,对于这种问题该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答:.(许多人眼不易观察的振动,我们可以通过它振动引起其他物体的变化来“看”它、“认识”它),如敲打桌面发声时,可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粒子,通过观察塑料粒子的运动情况就可说明桌面在振动。其他类似方法的还有许多。(研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研究磁体周围的磁声,研究电流的效应。)
6.模型法
①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这种转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所以这种模型叫“假想模型法”又叫“理想模型”。它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可使物理教学简单化,形象直观化,又可使具体问题普遍化,便于学生发挥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
②建立模型可以帮助人们透过现象,忽略次要因素,从本质认识和处理问题;建立模型还可以帮助人们显示复杂事物及过程,帮助人们研究不易甚到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例如:①研究分子、原子结构时,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原子核式模型(行星模型);②研究撬棒撬石块时,把撬棒当做是杠杆模型
……………………等等。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不同体系或者书本中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总结也有所不同。
这是一道概念问题
幼儿园科学教育方法具体方法指:
1. 实验法
2. 制作法
3. 展示法
4. 讨论法
5. 游戏法
五法就是实验具体方法。
展开谈一下:这种方法主要是结合了科学技术,比如教小朋友吹泡泡,自己动手制作,叫实验法。制作吹泡泡的圈,叫制作法。在小朋友面前吹泡泡,引起他们注意。叫展示法。让小盆友全场观察你的制作过程,留给他们自己讨论自己思考怎么吹泡泡,叫讨论法。最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制作成功后自己吹泡泡玩,教游戏法。
这就是寓教于乐
——————————作者:-王凌宇
附原文出处:上海宏星保育员培训-知识点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