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
1、药物的分子结构
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药物的极性大小对溶解度有很大的影响,而药物的结构则决定着药物极性的大小。
2、溶剂
溶剂通过降低药物分子或离子间的引力,使药物分子或离子溶剂化而溶解,是影响药物溶解度的重要因素。极性溶剂可使盐类药物及极性药物产生溶剂化而溶解;极性较弱的药物分子中的极性集团与水形成氢键而溶解;非极性溶剂分子与非极性药物分子形成诱导偶极一诱导偶极结合;非极性溶剂分子与半极性药物分子形成诱导偶极-永久偶极结合。通常,药物的溶剂化会影响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3、温度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如果固体药物溶解时,需要吸收热量,则其溶解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绝大多数药物的溶解是一吸热过程,故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氢氧化钙等物质的溶解正相反。
4、粒子大小
一般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与药物粒子的大小无关。但是,对于难溶性药物来说,一定温度下,其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与其表面积成正比,即小粒子有较大的溶解度,而大粒子有较小的溶解度。但这个小粒子必须小于1μm,其溶解度才有明显变化。但当粒子小于0.01μm时,如再进一步减小,不仅不能提高溶解度,反而导致溶解度减小,这是因为粒子电荷的变化比减小粒子大小对溶解度的影响更大。
5、晶型
同一化学结构的药物,因为结晶条件如溶剂、温度、冷却速度等的不同,而得到不同晶格排列的结晶,称为多晶型。多晶型现象在有机药物中广泛存在。药物的晶型不同,导致晶格能不同,其熔点、溶解速度、溶解度等也不同。具有最小晶格能的晶型最稳定,称为稳定型,其有着较小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其他晶型的晶格能较稳定型大,称为亚稳定型,它们的熔点及密度较低,溶解度和溶解速度较稳定型的大。无结晶结构的药物通称无定型。与结晶型相比,由于无晶格束缚,自由能大,因此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均较结晶型大。如:无味氯霉素B型和无定型是有效的,而A、C二种晶型是无效的;维生素B2三种晶型在水中的溶解度为:I型60mg/L,Ⅱ型80mg/L,Ⅲ型120mg/L;新生霉素在酸性水溶液中生成的无定型,其溶解度比结晶型大10倍。
6、溶剂化物
药物在结晶过程中,因溶剂分子加入而使结晶的晶格发生改变,得到的结晶称为溶剂化物。如溶剂是水,则称为水化物。溶剂化物和非溶剂化物的熔点、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等不同,多数情况下,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按水化物7、pH值
大多数药物为有机弱酸、弱碱及其盐类。这些药物在水中溶解度受pH影响很大。有弱酸性药物随着溶液pH升高,其溶解度增大;弱碱性药物的溶解度随着溶液的pH下降而升高。而两性化合物在等电点=pH时,溶解度最小。
8、同离子效应
若药物的解离型或盐型是限制溶解的组分,则其在溶液中的相关离子浓度是影响该药物溶解度大小的决定因素。一般在难溶性盐类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化合物时,其溶解度降低,这就是同离子效应。如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生理盐水或稀盐酸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低。
9、其他
如在电解质溶液中加入非电解质(如乙醇等),由于溶液的极性降低,电解质的溶解度下降;非电解质中加入电解质(如硫酸铵),由于电解质的强亲水性,破坏了非电解质与水的弱的结合键,使溶解度下降。另外,当溶液中除药物和溶剂外还有其他物质时,常使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受到影响。故在溶解过程中,宜把处方中难溶的药物先溶于溶剂中。
对于非均相形式的药物,即混悬剂,胶体或乳剂,可以加表面活性剂,助悬剂,增粘剂等,帮助药物以分子聚集团方式存在于溶液,也可使难溶于水的药物溶于油然后以乳剂的方式应用。
对于均相形式即真溶液,药物以分子或者缔合分子形式分散于溶液,可以使用以下方式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成盐,比如磺胺和青霉素的钠盐,碱性成分的盐酸盐、硫酸盐、硝酸盐;
成电子迁移复合物,比如黄嘌呤类的咖啡因等和苯甲酸钠;
加入包合剂,比如β-环糊精,可增加某些难溶药物的溶解度;
加入潜溶剂,比如注射剂中加入1,3-丙二醇或者甘油,可增加多种有机药物的溶解度。
如何确定药物为高渗透性药物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水)溶解性和渗透性,将药物划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药物:高溶解性 高渗透性
第二类药物:低溶解性 高渗透性
第三类药物:高溶解性 低渗透性
第四类药物:低溶解性 低渗透性
高溶解性药物:最高剂量规格的制剂能在pH值1.0~8.0的250ml或更少体积的水溶液中溶解的药物。
高渗透性药物:是指绝对生物利用度超过85%的药物。当根据质量平衡测定方法或者与静脉对照剂量相比,药物的人体吸收程度为85%或更高时,这样的活性药物成分被认为具有高渗透性。BCS指南最初建议将吸收值≥90%作为高渗透性药物分类的判定条件。然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建议将高渗透性活性药物成分的吸收值判断标准放宽到85%。
一个可接受的测定活性药物成分渗透性的替代方法是进行人体内肠灌注试验(i)。当该方法用于渗透性研究时,应证明方法的适用性,包括相对于已经证明剂量的吸收比例至少达85%的参比物物质的相对渗透性的测定,以及阴性对照药品的测定。并可通过下列补充试验方法提供支持性的数据:(ii)采用用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或原位肠灌注试验;或(iii)采用渗透性已知的活性药物成分及经过验证的方法,在培养的上皮细胞单层(例如,Caco-2)进行体外渗透性研究。需指出的是:方法(ii)或方法(iii)的测定结果不能被单独考虑。
综上所述,以高渗透性或吸收比例已知的药物活性成分为参照,通过以上各项实验,可对药物的渗透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我有个疑问想请教老师,如何判断该药为高渗透性药物,有没有比较简单的方法,或者有没有权威机构测定,还是有手册可以查到?还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
wanlihongxia:
楼上的,Guidance for CBS讲的很明确,我国药审中心翻译的FDA的Guidance 中有个“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有初步定义,药物的溶出度是通过将最高剂量单位的药物溶解于PH在1.0和8.0之间的250ml缓冲液中而测得,当药物的剂量/溶解度所得溶液体积不超过250ml时,认为药物高溶解度。一般情况下,对于胃肠道稳定的药物,吸收度高于90%的药物认为是高渗透性药物,或药物的生物膜通透性已经通过试验测定了。详细见药审中心FDA指导原则。
-----------------------------------------------------------------------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对药物溶解性测定的具体方法
如题,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药物按溶解性和渗透性被分为了4类,即1. 高溶解、高渗透;2.低溶解,高渗透;3.高溶解,低渗透;4.低溶解,低渗透。我只知道,对于高溶解性的定义为,药物单剂量的最大值能在250ml各种pH的缓冲溶液中能全部溶解,温度为37正负1度,但不知道这种溶解性的测定是如何具体操作的,从某些文献上得知采用摇瓶法,但无法获知更详细的操作步骤,比如这250ml溶剂采用什么装置,如果振摇,时间是多长,是否需要过滤,希望知道的朋友给予指点,不甚感激。
fphunter:
现代药物分析手册第二版第九章第Ⅱ部分有阐述,同时可参考列出的文献。
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测定法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测定法具体方法: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小编推荐: 药士考试辅导:增加药物溶解度的主要方法 药士考试辅导:潜溶、助溶与增溶的区别 初级药士考试辅导:药品标准及药典。
平衡溶解度就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达到溶解平衡(饱和)时总共溶解的量。通过平衡溶解度可以考察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性,利用溶解性可有以下应用:
a、判断气体收集方法
可溶(易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取气法
如:CO2而H2,O2溶解性不好,可用排水取气法。
b、判断混合物分离方法
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明显不同时,可用过滤法分离。
如:KNO3(易溶)与CaCO3(难溶)可用过滤法分离;
而C与MnO2二者均不溶NaClKNO3均易溶,都不能用过滤法分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