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之年.10岁 舞勺之年.13岁 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 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 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 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里,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中寿八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米寿 88
白寿 99
茶寿 108
中国的人的年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直接用数字表示古人表示年龄,除了用“岁”以外,还往往用“年”、“齿”、“春秋”等词。
所用数字如果是10以上的零碎数字,则常常使用“x十有x”的格式表示,如“臣密今年四十有六,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犬马之齿七十有六。”
《左传》犬马,古时臣子在君主面前的自称。如果所说的年龄是极有特点的数字则采用特殊的方式表达,例如少女16岁,就用二八相乘方式表述,李白诗句“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二、用人生各个时期表示稚齿:稚,幼小。齿,年龄。
指人的幼年时代。 少年:指人的十多岁阶段。
当年:指人的壮年时期,意为“正当壮年”。如陶渊明诗“当年讵有几?”(壮年能有多久) 垂老:垂,接近的意思。
指快到老年的时期,如苏轼词“遗民几度垂老年。”三、用人生各时期的身体特征表示 黄童:幼年时期。
白叟:老年时期。韩愈诗句:“黄童白叟,踊跃欢呼。”
龆龀(tiáo chèn) :这两个字均指儿童换乳牙,借指七、八岁的儿童。又因“髫”与“龆”同音,也可做“龀”。
壮:青壮年时期,辛弃疾词“壮岁旌旗拥万夫。”这里的壮是指二、三十岁的时候,《礼记.曲礼上》说得更确定“三十曰壮,有室。”
二毛:青白二色头,指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交替时期。《左传》“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不抓获将老的人)垂白:须发将白,指老年将近。鲍照诗“结发起跃马,垂老对讲书。”
白首:头发白了,指老年。陶渊明诗“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总角,指儿童。 老苍:头发苍白如银,指老年。
杜甫诗“脱略小儿辈,结交皆老苍。”黄发:老年白发脱落更生黄发,是高寿的象征,指高寿者。
陶渊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四、用人的服饰装束特征表示襁褓(qiǎng bǎo):指婴儿时期。
“褓”是包裹婴儿用的小被,“襁”是捆束小被和用来背负的条带。《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
襁褓垂髻(chuí tiáo):古代儿童的发式,让头发自然下垂,借指儿童时期,也做“垂发”、“垂岁”。《魏志》“臣垂髻执简”,《后汉书》“垂发励志,白首不衰”,《北史.柳遐传》“垂岁便有成人量。”
垂髻总角:角,小发髻,10岁左右的儿童束发成角。总角结发:古代男子20岁束发加冠,女子15岁束发插笄,这以后就是成年人了。
刚成年的男女结婚,叫“结发夫妻”。结发之礼及笄(音基):指女子15岁。
笄,簪子,结发插笄之后,就是女子的待嫁之年。冠岁:指男子20岁。
冠,头冠,男子加冠之礼是成年的标志。但由于20岁时身体并未并未发育健壮,所以又称“弱冠”。
五、借用自然界的事物比喻黄口:雏鸟口角黄色,黄口即雏鸟,用来比喻婴儿。《淮南子.汜(sì)论》“言之伐国,不杀黄口。”
雏:初生之鸟,比喻幼儿。杜甫“丈夫生儿有如此而雏者。”
青春:是绿色的春天之意,用来比喻年轻时代。素秋:秋天景色凋零肃杀,比喻老年。
垂暮:原意为接近傍晚时分,比喻晚年即将来临,垂暮之年,亦作“垂年”。六、根据人生的身体和精力条件形容这种方法就是在年、龄等词前加上一个形容词,如:芳年:青春年少的时候。
卢照邻《长安古意》“曾经学舞度芳年。”妙年:美妙的青少年时期。
杜甫《奉赠严八阁老》“扈(hù)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妙龄:同“妙年”,苏轼《苏潜圣挽词》“妙龄驰誉百夫雄。”
盛年:奋发有为的青壮年时代。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七、将成语成句修辞后表示将成语或成句的前半截省掉,用后半截表示前半截的意思,是一种“藏头”的修辞方法。孔子曾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耳顺,不逾矩。”
后人根据这些成句进行藏头修辞,“志学”表示15岁,“而立”30岁。“不惑”表示40岁。
“知命”表示50岁,“耳顺”表示60岁。八、其他方法初度:指刚生下来的时候。
屈原《离骚》中有“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肇(zhào)赐余以嘉名。”意思说,我的父亲在我出生时仔细端详我,到祖庙卜兆,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以后。“初度”就成为生日的别称。
艾:即艾草,艾草是苍白色,老人头发苍白如艾,所以借指老人,是对老人的尊称。《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认为是五十岁。
花甲:天干地支交错一轮回为60年,称为花甲,人满60岁称花甲之年。耆(qí):古代表示60岁。
“耆”于“艾”连用表示老年人,《荀子》“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这是说,人到了老年又讲信用,可以把它当做老师。耄(mào):《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又称“耄期”、“老耄”。
《尚书.大禹谟》“耄期倦于勤。”。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中寿八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米寿 88白寿 99茶寿 108。
用天干地支表示六十年很简单,十个天干与十二地支正好组成六十个花甲用来表示年份这种方法叫做干支纪年,在我国已经沿用了好几千年了。
六十花甲按照顺序排列与数字对应关系排列如下:
1, 甲子 2, 乙丑 3, 丙寅 4, 丁卯 5, 戊辰 6, 己巳
7, 庚午 8, 辛未 9, 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 ,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