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通过学习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在解决问题方面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得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措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下面就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谈谈我的做法:一、营造民主气氛,激发创新热情 融洽的师生关系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教师要给予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思维相左,立即请他坐下,便是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
我们要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在学生叙述自己发现的问题、思考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时,教师决不能插嘴打断或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
教师变“威严”为“朋友”,首先应确立教学服务于学生成长的观念。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便能时刻使学生处在平等、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创新欲望是学生们天生的,他们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与幻想,因此应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善于创新。二、深挖教材中创新元素,丰富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真正的教学就是为了“不教”,通过教学活动我们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生。
为了培养面向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使这些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学会学习。注重知识传授,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教给学生方法。想象是创新的第一步,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越丰富,创新能力就越强。想象是通过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
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引导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概念教学,学生除提出为什么这样表述外,想象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形。
这样学生就可能利用一种发散思维产生合理的想象。教材中的很多例题和故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敢于大胆创新。
例如:应用题:在花园里,要把 10棵月季平均种成 9行,每行有 3棵,该怎么种?学生知道,每行 3棵, 9行就是需要 27棵,可现在只有 10棵花,缺 16棵,怎么种?这个超乎常规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时老师要把握机会,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老师可出示以下问题:①5棵花种成 2行,每行有 3棵,怎么种? ②7棵花种成 3行,每行 3棵,怎么种?③ 6棵花种成 3行,每行 3棵,怎么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公共花”的作用,掌握一棵花有时可作为二棵花甚至三棵花的不同排法,使上述思考题昀终得以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等到了培养。三、手脑并用,增强创新体验 手脑并用是提高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重要指标,是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操作这项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具有创造性、开拓性。
符合国家关于活动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利于数学教学的辅助过程,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中,经常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改变教师的主体。
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挖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四、优化教学模式,深化创新意识培养 传统意义上教学的几个重要的环节一般是:导入新课—新授—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经过多年的改进,形式虽然有变化,但实质却没有什么改动。其实,课堂不必套用这个模式,对小学来说,一本正经的像对成人那样传授知识,未免太呆板了些。
活动教学、游戏教学、发现教学、探究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竞赛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可以采取的。比如:导入这一环节,完全可以用昀新的教学词汇—创设情境来表示和演绎,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它必然会起到导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着一个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的意识。
再比如:新授这一环节,完全可以改成探索与讨论,而巩固环节可以换成实践。
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他们的认知水平还不是很完善,广大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
[1]当下小学教育仍然处于一种待完善的状态,教师利用的教师手段较为单一、老套,学生们并不能从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广大教师需要深入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创新,与时俱进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
这样,小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究,并在此展开论述,望给广大教师带来帮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情感,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真正利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进而促进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而传统的教学课堂,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师教学的手段又比较单一,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根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们的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教师需要怀着与时俱进的心态,深入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完善,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有趣的数学活动等形式中,真正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形象生动的课堂,使得学生们的潜能得到激发,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提高。
比如在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时,我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多为一些计算,而单纯地组织学生们进行计算又是十分枯燥的。因此,我在设计课堂训练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计算比赛。
首先,我拿出一些答题卡,上面印有一些计算题,我让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然后,我将卡片分发给小组内的成员,让他们进行组内比赛。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让学生们从组内挑选出代表参加组与组的对抗。最后,评选出表现“最佳计算能手”。
在这个课例中,我对教学形式进行了创新,并利用这种比赛的手段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计算活动中,促使每个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计算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都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帮助学生们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我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为学生留有探究思考的空间 创新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并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讲解上,缺少引导点拨环节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无法利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也造成了他们思维的闭塞,综合素养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教学地位,并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探究空间,让学生们自己去想一想、探一探、做一做。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发挥,真正实现全面的提高。
[3] 比如在进行“米和厘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我进行了有效的导入,让学生们经历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们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接下来,我从感性入手,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进行看、数、比、量等活动,深化他们对这些知识的认识。
然后,我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让他们真正通过自己去独立地探究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最后,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们灵活地掌握知识。
在这个课例中,我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们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有,并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对数学知识进行感悟。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提倡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说明了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依靠个体是无法实现大的成就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合作的重要性。传统的课堂模式下,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们各自听各自的,没有一个交流合作的氛围。
同时,在课下他们也独自解决问题,缺乏一个与人主动交流合作的意识。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不与他人合作。
广大教师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对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方法进行创新,提倡合作交流,为学生创新出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们主动积极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学习中进行互帮互助,在课上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课堂交流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这样,他们能够在课上尽情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尽情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有效地促使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同时,进行交流合作,还能让学生起到一个互相促进的效用,帮助一些后进生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让他们建。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旧的教学方法“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这种主观主义的特征是教学过程被演化成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
教师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复地一味灌输和强化作业。人们也习惯于把教师所干的事称为“教书”,把教师教书的法子称为“教授法”,似乎教员是专门教书本知识,此外无别的可教。
教学脱离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在校内也似乎除受教外,无别的功课可学,于是乎出现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
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来却又像教校”。他尖锐地指出这是教与学的分离,并呼吁“教学二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两者分离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其弊端最终表现为“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
陶行知指出教学方法必须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取代旧的教学方法。他说“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
同时他指出中国应同欧美国家一样,要废除注入式、填鸭式的教授法,取而代之的应是“教学做合一”法。陶行知明确阐明“教学做合一”法的含义,在撰写《教学做合一》一文时,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定。
后来又进一步阐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做”的环节,认为“做”是首位的,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否则,“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反对灌输的教学方法。
明确的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他明确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教师要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上更进一步,使学生“不得不愤,不得不悱”。
陶先生要求,要特别注意把自动力的培养贯彻于全部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传统教育用会考来确定学生是否毕业,会考成为衡量学生学业的惟一标准,这种教育制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生机,束缚了青年的思想,而且使学校成了会考筹备处,学校必须教的课都是要会考的,不会考的课则“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学校中的音乐课、图画课、体操课、家事课等等课内外的活动都被取消了。
陶行知尖锐地揭示出这种制度是“变相的科举”,“大规模地消灭民族的生存力”。因为,学校“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赶掉了,这真是杀人的会考,用会考在杀人”。
为此,他大声疾呼要停止这种毁灭人生活力的单纯性文字之会考,对学生应采用新的评价方式。陶行知主张以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建立和发动能培养生活力的创造的“考成”,并阐明“考成”要以生活的实质为内容,不能象会考那样“纸上空谈”,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强健状况,手脑并用的程度以及改造物质和社会环境的程度。
陶行知深信这种着眼于实际生活,重视培养人的实践力、创造力的“考成”,较之会考制度引发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背景下,总结并借鉴他成功的教育理论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主义和现实意义。
不愤不启,不诽不发,教师在课堂上巧设疑难、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后,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展开课堂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表达、师生和生生多向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以主体的地位在发现和探究中完成学习的过程。
课堂讨论就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课堂讨论可以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全体性和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术气氛。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教师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时,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
总结时,要表扬质量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
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育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培养他们“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使他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这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断积累新知识,在课堂上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教师根据自己班上情况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采取不同的教法,使学生有种“常新”的感觉。
如果一个教师自己只是按照参考教案,循规蹈矩,那么在下面等着引导和指导的未来栋梁们又怎么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呢?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愿听、愿想、愿说”,“敢疑、敢说、敢辩”。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不会“畏手畏脚”,不会担心在班上“出丑”,害怕老师“指责”,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只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在这样宽松、愉快的环境下,才可以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视自己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放开思想,开发内在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及动力。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课堂气氛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与学生真诚交流。在平常的生活,课余时间我多与学生谈心、交心。
与“问题学生”谈心教育、思想教育。自修、自习时间多下班去解答疑难。
记得有一天,我有点不舒服,没有下班。到了第二天,学生见到我就问:“老师,昨天没有见到你,你是不是不舒服?”我有点感动了,与学生日夜相处,学生都把你当成朋友了。
他们有困难就来找你帮忙,有问题就向你寻求等。这为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气氛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亲切的教态,将自身融入与学生的合作之中。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文章的喜怒哀乐在教师的表演下能触动学生,在学生的表演下能感动同学,这就是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
我与一些学生的交谈中知道,他们某科成绩这所以好的原因就是喜欢上这一科的课,他们说:某教师上课又蹦又跳,很有激情,我喜欢上他的课。据调查所知:很多学生对语文是否感兴趣取决于学生会不会讨厌或喜欢上语文老师的课。
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又怎么会在课堂上面对着你“畅所欲言”呢?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也许只会眼睛睁得大大的,耳朵却在倾听着梦中周公的言语。 (三)利用多媒休的优势,使课堂成为和谐、宽松的环境。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如果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来引入课程,就会很容易的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如利用Flash、Powerpoint等。
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芦花荡》,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一边观赏白洋淀的优美风光,教师一边引入新课: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如烟海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高大的身影。
多媒体继续播放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很容易用自己的眼、心灵、语言去赏析文中的美,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
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质疑、标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一)注重引导。
教师是火花,学生是等待燃烧的火把,教师的作用就是用星星之火,点燃一簇簇的火把。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提问,一个假设,在课堂上都是那么举足轻重。
“老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引导性的,老师的作用并不是教会学生学到什么知识,不是为学生思考问题,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帮学生“包办”,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宽思考范围。
鼓励他们“条条大路通罗马。”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
如,“近墨者黑”,教师不能引导“近墨者一定黑。”而应鼓励反向立意“近墨者不一定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
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二)鼓励想像。
教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更新观念,让教师树立敢于创新的理念。
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还停留在起跑线上,别人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但更多教师对别人的成果处于观望态势,别说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去。这就需要更新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二、合理规划,让教师在常规工作中体验创新的成功喜悦。
三、把握机遇,让教师培训学习成为实践创新的动力。
四、搭建平台,引领教师在竞争中进行业务创新。
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教育创新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渠道和基本形式。
教学方法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贯穿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纽带。为使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深化认识,明确重要性,明确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的关系。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靠教师,校、院(系)采取有效措施是保证。 [关键词]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创新 一、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目前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学生的很多学习时间是在教室、实验室里度过的,课堂和实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才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场所和机会。
因此,课堂和实验的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到高校创新教育的成败。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推进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研究和创新课堂、实验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1.从近几年扩招情况和学生反映看,当前高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方面看主要有:(1)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注入式”、“填鸭式”和“满堂灌”等落后的教学方法,尤以青年教师严重;缺乏启发、引导、教与学问的交流。
(2)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中心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缺乏教与学的双主体教学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采用共性、集中、统一的教学方式明显增多,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显得非常不足。
从学生方面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落后教学方法的影响,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依然存在;缺乏构造学生知识层和科学、人文层次等。 2.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客观有主观。
较为普遍的一是高校对教学方法这个关系到培养人才质量的问题重视不够,多年来不组织和开展教学法研究,不采取有效措施推广好的教学效果方面的经验,不开展同门课逐章逐节内容和适合方式的集体研讨活动等。二是在许多中青年教师的认识上,存在教学是软的,承担任务的数量是硬的;教师在教学上投的精力不足,而在搞科研、写论文或考研,评职称上狠下功夫。
3.应高度重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上,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已不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
虽然近几年内,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大合班教学的趋势增多,对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使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造成不少限制。因此,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必须看到,在广大教师中,蕴藏着改革教学方法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关键需要领导重视,教学部门和各院(系)具体组织实施。同时要在表彰、奖励和舆论上激励广大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共同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贡献力量。
二、改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单纯是“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新的教学观是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实行教学民主化和教与学活动的有机统一,依靠师与生、教与学共同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学生是学习、认识和理解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最终目的是“培育创新人才”。
1.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应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有效地学,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讲,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须通过学生自身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教师不能代替和强制,只能引导、促进。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参与,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主体参与教学法,双主动教学法等。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2.注重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已为知识的存储和获取,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方式。
灌输式教学已无实际价值。面对正在发展的科学技术,高校的教学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途径和过程,其核心是使学生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3 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针对应试教育的改革,是对专业教育的调整优化,是时创新教育的积极响应,是教育坚持“三个面向”的最佳选择。
素质教育是体现个性的教育。大学生群体是由很多有差异的个体构成,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过去强调共性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
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手段的多样性,研究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传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尤其应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真正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项天立地”的人才。“顶天”是创新精神,“。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