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到静坐的方法有多少种的问题,据我所知,只有一桩--静坐。
如果要说静坐的姿态有多少种?那么,它大约有96种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 “静”。
那么“静”便是道吗?否则,何以必须要求“静”呢?这是两个问题,同时,也是两个不同的观念,包括三个要点,不可混为一谈。 (一)静与动,是两个对立的名词,这两个对立名词的观念,大而言之,是表示自然界物理现象中两种对立的状态,小而言之,它是指人生的活动与静止、行动与休息的两种状态。
道非动静,动与静,都是道的功用。道在一动一静之间,亦可以说便在动静之中。
所以认为“静”便是道,那就大有问题。 (二)求“静”,那是养生与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说是基本的方法。
在养生(包括要求健康长寿--长生不老)方面来说: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从 “静”中生长,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静”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
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谷子、麦子等等的种 子,都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凋谢。人的生命,经常与活动对等的便是休息。
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往复不绝的生命动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 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机。 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静为躁君。”以及后来所出的道家《清静经》等道理,乃至曾子著《大学》,以“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等等观念,都是观察自然的结果,效法自然的法则而作此说。甚至,佛家的禅定(中国后期佛 学,又译为静虑)也不例外。
(三)在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从后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聪明,动脑筋而来。
“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也是以静虑--“禅定”为中心,然后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那么,用什么方法去求“静”呢?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问题,而人们都是那样轻易地问出来。“静”便是“静”,用心去求“静”,求“静”又加上方法, 那岂不是愈来愈多一番吗?若在禅宗来说,便可直截了当地答:“君心正在闹,且自休去。”
这样说来,“求静”根本便错了,或者说:“可以不必求静”啰!那也 未必尽然。不必陈义太高,但卑之而毋高论地说,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经常习惯于动态;在心理方面,如意识、思想、知觉、情感等,好比多头的瀑布、澎湃 的江河。
真有“无尽长江滚滚来”的趋势;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经的感受、气息的运行,时时刻刻都会发生苦乐的感受,尤其在静坐的时候,如果身体早已 潜伏有病根,它可能会发生酸、痛、冷、热、痒等感觉,比起不静的时候还要强烈。“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欲静而愈多,所以一般初学静坐的人,往往发现自己的 思虑营营,非常杂乱,甚至,比起不静坐的时候,反而更加烦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认为自己不应该“静坐”,或者加上武侠小说与民俗神话等的传说,恐怕 “静坐”会“走火入魔”。
其实,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头上安头,错加误会,构成心理上的阴影。 (4)静坐的心身状况 为了便于了解“静坐”时有关心理与生理的问题,首先要从心理说起。
人,为什么想要“静坐”?这当然有很多的理由,倘使说:“白头归佛一生心”,或 者“我欲出离世间”,未免太过笼统。如果把它归纳起来,便如上文所说:为了“修道”,为了“养生”,为了“养心”等各种愿望,总而言之,总有一个目的。
是谁产生这个目的?那当然会说:“是我。”那么,是“我”哪方面的动机呢?一定说:“是心”——这里所谓的心,大约包括了现代观念的脑、意识、思 想等等名词。
好了,既然是我“心”想“静坐”,或者说“静坐”先求“静心”,何以在“静坐”时,反而觉得思虑营营,其心不能安静呢?殊不知我人的心——意 思、思想,由生到死,从朝到暮,根本就习惯于思虑,它犹如一条瀑布的流水,永远没有停止过;只是它与生命共同存在成习惯,自己并不觉得平常就有这许多思 虑,一旦到了要“静坐”的时候,在比较安静,向内求静的情况中,便会发觉自己的心思太乱。 其实,这是“静坐”第一步功效。
譬如象一杯浑浊的水,当它本来浑浊的时候,根本就看不见有尘渣。如果把这一杯水安稳地、静静地放在那里,加上一点 点的澄清剂,很快变会发现杯中的尘渣,纷纷向下沉淀。
不是这杯水因为在安静的状态,而起了尘渣,实在是它本来便有了尘渣,因为静止,才被发现。又譬如一间 房屋,平常看不见它有灰尘,当阳光忽然透过缝隙,才发现了光隙中有灰尘在乱舞纷飞,你既不要去打扫它,也不要用一个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摇不动,不去增加, 也不去减少它,慢慢的再静止下去,它自然就会停止纷飞了。
但是在这里最可能发生的问题,便是当安静的情况来临时,往往便会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觉,自己便进入睡眠的状态。有了这种情形,又怎么办呢?那时, 你要仔细审察,体会自己,倘使是从心理--身体的劳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惫而来,不妨干脆放身而眠,等待睡足了,精神爽朗。
七支坐法—南怀瑾老师! 七支坐法的第一个要点是盘脚。
从梵文翻译过来叫做“跏趺”,趺是脚背、后跟,把你的背后跟叠起来,叫跏趺,中国话叫“盘脚”。盘脚分三种姿势,双盘是正跏趺,正坐,有人会问,右脚在外面还是左脚在外面呢?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两条腿都不一样长短,或者差一分,或者差半寸、一寸,在双跏趺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长的那只脚在外面就舒服。
有的人不懂,这条腿长,却拼命搬另外一只腿,那是不对的。另外身体柔软功夫到家的人,两只脚掌都可以向上反过来,就向画的佛像一样。
西洋人学双跏趺很容易,因为他们的腿长,就算脚掌没有翻过来,也容易做到双跏趺。另外学跏趺坐一定要加坐垫,双跏趺更要加高一点,尤其是腿部练习得不够熟悉的人。
为什么要垫坐垫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后一块坐骨下面,两边是凹进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垫,平着坐着,身体整个力量就会支撑到后面去了,否则就会前倾后仰,或者左倒右斜,这样的姿势身体不平衡,为了身体平衡,尾闾中正,督脉气通,不管双盘怎么纯熟,最好还是加一点坐垫,贴近身体正规地摆着,就会下意识去支持身体,姿势也比较自然,就中了。另外单跏趺右脚在下,左脚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脚在下,右脚在上,叫做“金刚坐”,名称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这两条腿一交换,气脉就变了,左边属阳,右边属阴,右边在下,左边在上,负阴而抱阳;左边在下右边在上,负阳而抱阴,作用自然有所不同,这是根据易经的解释。
实际上左右两边的神经是交叉的,金刚坐和如意坐身体的气脉会有不同的作用,单盘最好的标准是足底心抵到膝弯,你做不到,下面一只脚的后跟盖不要踮起来。如果如意坐的话,右面膝盖头放这里,左面的膝盖头刚好踮在后跟上面,身体就不正了,后跟刚好压住腿弯,也就是下面一只的腿弯,上面一只也正好在腿弯,身体就比较正。
万一初学静坐的人,双盘盘不起来,不妨将腿拉开,左右的幅度放宽,腿就盘起来了。如果再不行,就夹马而坐,不过后跟千万不要贴到大腿里头,否则身体姿势不正,后跟足心抵到大腿内缘,这样就平正了。
单盘盘不起来,或者盘腿盘得酥麻,而还想静坐的人,也可以采取其他姿势,像狮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萨坐和跨鹤坐等等辅助姿势,跨鹤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两种姿势,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适而定。静坐的时候盘两条腿有什么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动物不同,人的顶天立地就靠这两条腿支柱,所以这两条腿是气脉、气血和神经总汇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关系很大,拿血脉来讲,是血库的支柱。
“精从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从两条腿就可以看出来。胎儿在母体里,腿是交叉盘着的,胎儿就是靠两条腿盘曲,才成长得快,因而生下来,还在玩两条腿,躺在床上净蹬脚,越长大了腿就慢慢少动了。
我们看小孩子,手还不大拿得动东西,可是一天到晚跑,到了十几岁,到处玩、运动,青年人也喜欢东跑西跑。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时候,腿要翘起来才舒服。
再老一点,翘起来还不够,一定要跷起来才舒服,这时候两条腿差不多已经死亡了,可见人的一生,两条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盘腿护腿下行神经的重要。七支坐法第二个要点在背脊。
人老了背就驮了,一般人两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弯,背脊骨一个一个骨节必须使它兜紧,但并不需要挺腰,而且我们的背脊骨有个弧形的线条,并不是直竖的,在腰部这里弯进去,到了臀部翘起来,背上也有点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讲的“背脊竖立如铜钱”,尤其现在有一帮学密宗,或者日本学禅的,坐起来要勉强挺胸,把背也勉强挺直,这就犯了最大的错误,不但身体保养不好,还会出毛病。要顺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会挺直,自然就调理正直才好。
此外有些人从小习惯养成背脊骨比一般人都弯,身体是弯曲的,勉强完全正坐,不但对健康没有好处,还会出毛病,最好顺其自然,稍加注意,比较端正就可以了。如果长期的自己慢慢体会纠正,静坐坐好,体型会慢慢校正过来。
大家要注意,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体型是否正直都没有丝毫感觉,注意力等于死了一半。总之,初学静坐要记住一个原则,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势的直,不一定要像筷子、笔杆那样的直,背脊并不是筷子、笔杆,所以体型不好的人,在初学静坐的时候,要先学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坏了,那将来姿势坐对了,气机发动了时候,自然会突然挺起来,比塑起来的菩萨还要正,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
背脊骨竖立这个姿势,尤其同坐垫的姿势关系很大,所以必须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则,尤其是腰鼓这里,我们身体的骨架子,从后面胸腔的肋骨,一直下来到骨盘这里,只有一个背脊骨,这个支柱是空的,假如故意挺胸,这个支柱可没有力量,而且这两边的内脏包括肠子、肾脏等,故意挺直反而伤了腰,等到腰的气满了,背脊骨自然会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体坐直,只要从尾椎骨上来到一半,也就是夹肌这里,这些骨节一个一个地都对得很正,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有些人学佛打坐,胸腔张开,两个。
主要有七支坐法,就是七个要点。
七支坐法的第一个要点是盘脚。 从梵文翻译过来叫做“跏趺”,趺是脚背、后跟,把你的背后跟叠起来,叫跏趺,中国话叫“盘脚”。
盘脚分三种姿势,双盘是正跏趺,正坐,有人会问,右脚在外面还是左脚在外面呢?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两条腿都不一样长短,或者差一分,或者差半寸、一寸,在双跏趺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长的那只脚在外面就舒服。有的人不懂,这条腿长,却拼命搬另外一只腿,那是不对的。
另外身体柔软功夫到家的人,两只脚掌都可以向上反过来,就向画的佛像一样。西洋人学双跏趺很容易,因为他们的腿长,就算脚掌没有翻过来,也容易做到双跏趺。
另外学跏趺坐一定要加坐垫,双跏趺更要加高一点,尤其是腿部练习得不够熟悉的人。为什么要垫坐垫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后一块坐骨下面,两边是凹进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垫,平着坐着,身体整个力量就会支撑到后面去了,否则就会前倾后仰,或者左倒右斜,这样的姿势身体不平衡,为了身体平衡,尾闾中正,督脉气通,不管双盘怎么纯熟,最好还是加一点坐垫,贴近身体正规地摆着,就会下意识去支持身体,姿势也比较自然,就中了。
另外单跏趺右脚在下,左脚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脚在下,右脚在上,叫做“金刚坐”,名称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这两条腿一交换,气脉就变了,左边属阳,右边属阴,右边在下,左边在上,负阴而抱阳;左边在下右边在上,负阳而抱阴,作用自然有所不同,这是根据易经的解释。实际上左右两边的神经是交叉的,金刚坐和如意坐身体的气脉会有不同的作用,单盘最好的标准是足底心抵到膝弯,你做不到,下面一只脚的后跟盖不要踮起来。
如果如意坐的话,右面膝盖头放这里,左面的膝盖头刚好踮在后跟上面,身体就不正了,后跟刚好压住腿弯,也就是下面一只的腿弯,上面一只也正好在腿弯,身体就比较正。 万一初学静坐的人,双盘盘不起来,不妨将腿拉开,左右的幅度放宽,腿就盘起来了。
如果再不行,就夹马而坐,不过后跟千万不要贴到大腿里头,否则身体姿势不正,后跟足心抵到大腿内缘,这样就平正了。 单盘盘不起来,或者盘腿盘得酥麻,而还想静坐的人,也可以采取其他姿势,像狮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萨坐和跨鹤坐等等辅助姿势,跨鹤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两种姿势,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适而定。
静坐的时候盘两条腿有什么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动物不同,人的顶天立地就靠这两条腿支柱,所以这两条腿是气脉、气血和神经总汇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关系很大,拿血脉来讲,是血库的支柱。“精从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从两条腿就可以看出来。
胎儿在母体里,腿是交叉盘着的,胎儿就是靠两条腿盘曲,才成长得快,因而生下来,还在玩两条腿,躺在床上净蹬脚,越长大了腿就慢慢少动了。我们看小孩子,手还不大拿得动东西,可是一天到晚跑,到了十几岁,到处玩、运动,青年人也喜欢东跑西跑。
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时候,腿要翘起来才舒服。再老一点,翘起来还不够,一定要跷起来才舒服,这时候两条腿差不多已经死亡了,可见人的一生,两条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盘腿护腿下行神经的重要。
七支坐法第二个要点在背脊。 人老了背就驮了,一般人两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弯,背脊骨一个一个骨节必须使它兜紧,但并不需要挺腰,而且我们的背脊骨有个弧形的线条,并不是直竖的,在腰部这里弯进去,到了臀部翘起来,背上也有点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讲的“背脊竖立如铜钱”,尤其现在有一帮学密宗,或者日本学禅的,坐起来要勉强挺胸,把背也勉强挺直,这就犯了最大的错误,不但身体保养不好,还会出毛病。
要顺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会挺直,自然就调理正直才好。 此外有些人从小习惯养成背脊骨比一般人都弯,身体是弯曲的,勉强完全正坐,不但对健康没有好处,还会出毛病,最好顺其自然,稍加注意,比较端正就可以了。
如果长期的自己慢慢体会纠正,静坐坐好,体型会慢慢校正过来。大家要注意,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体型是否正直都没有丝毫感觉,注意力等于死了一半。
总之,初学静坐要记住一个原则,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势的直,不一定要像筷子、笔杆那样的直,背脊并不是筷子、笔杆,所以体型不好的人,在初学静坐的时候,要先学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坏了,那将来姿势坐对了,气机发动了时候,自然会突然挺起来,比塑起来的菩萨还要正,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 背脊骨竖立这个姿势,尤其同坐垫的姿势关系很大,所以必须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则,尤其是腰鼓这里,我们身体的骨架子,从后面胸腔的肋骨,一直下来到骨盘这里,只有一个背脊骨,这个支柱是空的,假如故意挺胸,这个支柱可没有力量,而且这两边的内脏包括肠子、肾脏等,故意挺直反而伤了腰,等到腰的气满了,背脊骨自然会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体坐直,只要从尾椎骨上来到一半,也就是夹肌这里,这些骨节一个一个地都对得很正,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
有些人学佛。
静坐不能一般多发生于开始治疗的第2~3周时,以中年女性居多。
患者主要表现为难以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或静卧,常有反复来回地走动或原地踏步动作,还可伴有不自主运动甚至有自伤或攻击性行为,增加患者自杀风险。静坐不能是引起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因有难以描述的不适感而拒绝服药。
因此,对于静坐不能的及时识别和处理很重要。精神症状已明确改善的患者可以先减少抗精神病药的剂量;或者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给予P受体拮抗剂治疗,如普萘洛尔5〜10mg临时或多次口服,且用药前还要询问患者是否有哮喘等(3受体拮抗剂使用的禁忌情况。
长期治疗的患者要给予定期的心率监测。值得注意的是,静坐不能的这些临床表现易被认为是患者病情的恶化或精神病性激越,尤其是家属和刚刚踏上临床工作岗位的医生,反而因此增加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剂量,导致恶性循环而加重症状。
(一)环境的喧寂:凡做静功,首要选择环境,最好是山林泉石之间,其次是郊外旷野之处,若市场里弄有声音喧哗吵闹的地方皆不相宜。
人声、车声、机器声、音乐声、戏曲歌唱声、小儿哭叫声等,要一概避免。这样就是使耳根清净,听神经不受刺激。
(二)空气的秽洁:于人有益。这样就是使鼻根清净,嗅神经不受刺激。
(三)光线的明暗:关於室内光线一事,古代修养家贵在阴阳调和,勿使偏胜,所以说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适。我们今日宗旨专在疗病,要使神四围的空气要十分新鲜清洁,无灰尘、无煤烟、无其他一切秽浊气味,如汽油气、厨房气、油漆气、蚊虫香气、消毒药水气,皆有妨碍。
室内家俱越简单越好。陈列品太多,也容易发出不好的气味。
植物茂盛的地方,空气更经绝对的安静,不受丝毫刺激,只怕太明,不嫌太暗。因此室中油漆、粉刷、窗帘等,皆宜用浅蓝色或淡绿色,不宜用大红色及纯白色,电灯光也不宜太亮。
室中陈列品不要有刺眼的东西,窗外望过去不要有讨厌的印象。这样就是使眼根清净,视神经不受刺激。
(四)口味的浓淡:饮食调味不宜过於浓厚,甜、酸、咸、辣皆要比平常吃惯的口味稍为淡薄,白煮清蒸宜多,红烧煎炸宜少,十分鲜味也不相宜。烟酒最好能够戒绝。
这样就是使舌根清净,味神经不受刺激。 (五)气候的寒温:气候对於做静功的人影响很大。
气候好,可以帮助工夫的进步;气候差,可能使工夫发生阻碍。热到穿单薄衣尚要出汗时,冷到穿厚棉衣尚不觉暖时,霉天潮湿气重时,做工夫皆难见效。
狂风暴雨震雷闪电时,工夫亦须停止勿做。正在做工夫时,若气候热,不宜开电扇;若气候冷,也不宜烧火炉(热汽管子没有关系)。
有人说装了烟囱的火炉就无妨碍,这句话不合于卫生学理。烟囱的好处,固然可以排除炉中燃料所发出的炭酸气,同时也能消耗室内空气中所含的氧气。
普通无病的人缺少氧气尚且有害健康,何况有病衰弱的身体。如果一定要生火炉,切不可把门窗关紧,必须让外面空气能够进来。
但有一点要注意,室内空气要流通,又不宜让冷风直接吹到病人身上,恐怕易得感冒。总计一年之中没有半年的好天气,今日好,明日未必好,从事於静功疗养者,若遇著天气相宜,就应该及时下功,不可放过。
(六)食物的营养:含蛋白质的各种食物,虽于身体有益,但也要能够被消化,否则多吃反而有害。凡是患神经衰弱的人,消化力都不见佳,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宜勿过量,其他一切营养品也要配合适宜,不卫生的零碎食物皆要禁绝,勿纵口腹之欲,以致贻误恢复健康的大事。
(七)世缘的隔离:在正式住院用静功疗养期间,当然不能再担任各种工作,但家庭老幼生活和自己经手事件,也要预先有个安排,免得临时顾虑。住院以后,亲属朋友要少会晤,外面情况要少接触,不宜多通电话、多看报纸、多写信件,这样就能够使性情安定,就能够使神经常处於静的状态,做工夫也容易入门,对於病体有利。
(八)思想的寄托:要费脑力的书最好不看,带有复杂算式及许多数位的科学书更不宜入目。若把看书作为消遣之用者,可随意阅览前人的游记、笔记,或近人的旅行杂志等类。
正当做静功时,思想要寄托在“心息相依”的工夫上(即听呼吸法);出外散步时,思想要寄托在花草树木、山水风景上;每次进餐时,思想要寄托在食物的色、香、味上(疗养院供给病人食物时,对於色香味三种条件也应该研究);做柔软体操时或练太极拳时,思想就贯注在肢体运动上。 (九)用功的时间:每日早晨天刚明时,做静功最好,其余时间也随意可做。
若用坐功,最少要坐三十分钟,最多不宜超过一小时半。若用睡功,即不拘时间长短,能睡几时就几时,夜间能一直睡到天明最好,若睡到半夜,翻来覆去不欲再睡时,可起身坐在床上用功,若坐到有浓厚的睡意、发生身体不能支持,然后再卧下,如此没有睡不著的。
惟饱餐之后尚未消化时,不可就静坐,亦不可就睡眠,宜使身体稍为活动。 (十)身体的姿式:静功是以身心二者完全休息为原则,姿式不关重要。
或盘腿坐,或垂腿坐,或仰卧,或侧卧,两眼或全闭或半闭(道书上叫作垂帘),两手或交相互握,或左右分开,手掌或向上或向下,皆可随意安排。惟坐式,自腰以上身体要正直,不要弯曲,但也不要使劲地硬挺著,四面要淩空,不要有倚靠。
卧式,自脚到头要逐渐高起,不要如水准,但又不宜用高枕放在水准的床上,这样办法只能使头高,而全身不能顺著斜起之势逐渐地向上增高。此法宜用硬性的床,将头部下面的两只床脚垫高六七寸,足部下面的两只床脚不垫,令这张床一头高一头低就合用了。
但遇脑贫血的病人则不用此法。无论坐式或卧式,都需要身体全部尽量放松,凡是束缚身体之物皆不宜用,皮鞋要脱去,裤带要解除,勿使身上有一部分受压迫。
这样才能完全达到静的境界。再者蚊虫、臭虱、跳蚤也要消灭乾净,若有一两个在扰乱,工夫就做不好。
其他一切饮食起居事项,尚有未能详言者,可按照普通医院规则办理。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
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 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
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金刚坐。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
双跏趺坐重心稳定,有利于身的放松和长时间静坐,而且双足交盘使血液流动大大减缓,减缓生理活动,又增加体腔的静压力,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便于入静。初学者一时还做不到则只将一足置另一足上(单跏趺)即可。
至于左足在上还是右足在上,请依照自己上师的传承为准。再不行者双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由于自然生理弯曲造成的习惯,坐时腰锥易呈后突,应注意纠正。
3、肩张:两肩应舒张但不挺胸。2、3项的具体做法:坐好后以头顶上领,整条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便处于自然松直的状态。
这样不紧张不懈怠地维持下去即可。2、3项做好了,则可以达到“松胸实腹”的效果,便于达到心静气沉。
4、手结定印于脐下: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上(女),两拇指轻轻接触,自然放松置于腿上。(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第一种。
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 容易散乱的人可以采用另一种手印:大拇指轻触无名指根,并轻握成拳,分置于膝盖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5、头中正:头不俯仰,不歪斜,下颏微内收(不是低头)。这即利于颈锥正直,又可轻微压迫颈动脉,减缓生理活动,减低新陈代谢,便于入静。
6、双眼微闭:双眼半开,以能见体前三米左右的距离为宜。目光可注视于体前约一肘远处之一静物上。
(此静物应①较小②单色③形状简单。如念珠。)
如易散乱可闭上只留一丝光线即可。如易昏沉则可睁大眼睛,平视前方。
7、舌舔上腭: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具体窍门是:把舌后部的空气排尽,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缩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
嘴唇轻闭,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缝隙。 按七支坐法做禅修,就能够调整、保持内气,让生命充满活力,并能产生内在的觉悟。
第1、2、4、5项——能引入遍行气;第2项能引入上行气;第2、3项能引入等住气;第七项能引入上行气;上述四种气流入持命气,五气合一时行者就能体验到觉悟。
不是。
静坐有两种方法
一:双跏趺坐,也名结跏趺坐,复有两种方法:
1.一是将右脚放在左脚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脚上,名如意吉祥坐。
2.二:是将左脚放在右脚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脚上,名不动金刚坐,如此姿势,
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摇摆。假使初学静坐,或年事已高,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半跏趺坐。
二:单跏趺坐,也名单盘膝坐,也有两种方法:
1.一是只将左腿置于右腿上,不需再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为如意坐。
2.二是只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不需再将左腿置于右腿上,为金刚坐。此两种坐法,较双盘有缺点,因左右膝盖会落空,身易左右倾斜。
以上二种是佛家和道家的静坐法。如果单盘也做不到,可将两小腿交叉于两般的下面,也名交叉架坐。此是儒家的坐法。
然后安置两手,先将左右手掌伸直,手背叠于手掌上面,贴近小腹,放于脚上,两大拇指轻触,有如结弥陀印,功用可使左右血液交流。挺起胸膊,端身正坐,身不弯曲,也不高耸,头不低垂,也不昂仰,脊骨要直,总之,不可东倒西歪,身坐不正,气血不通,气血不通以至心难入定。从鼻孔徐徐吸入清气,用口吐出浊气,想气息从全身毛孔出入,至三五七次,然后闭口,唇齿相著,舌抵上颚,功用可以调摄细脉。天井有水(口水),应将咽吞,古人称口水为「玉体仙酱」,道家称为「玉液还丹」,或「长生药酒」或「炼津成精」等,其功用可以灌溉五脏六腑,促进消化不良,增长脾胃,镇定神经。眼宜轻闭,也有主张微开,恐人昏沉,苦不昏沉,还是以闭为宜,因眼对境,容易分心。呼吸用鼻,不可以口,用口出入,会引致白血球增加,盐化钠升,对身体不利。坐久若觉身有俯仰斜曲等事发生,即应随时矫正,否则,日久会生毛病。坐中随时长短,务要排除妄念。切勿摇动身体,四肢也避免移动,以身动故则心动,心既驰散,何能入定。
子年二时不适宜坐,因气走至病处,加重其患。也有人说,子,卯,午,酉四时打坐最好,因为天地正气感交时刻,这两种说法,不知谁是谁非,据我经验,子年二时最好小睡尤其是患病者,得益更大,西医也曾有说,午后少睡对人有益。当然,平素练功有术之入,无论何时都可静坐。坐时空气要流畅,但不要受凉,尤其是后脑,膝盖,脊梁骨,如果著了凉,仍以打坐医治。坐垫要软,但不可在梳化上坐,因在梳化上坐,气不能升起。静坐之处不可过光,过光心易浮动,也不可过于暗,过暗心易混沉。耳不外听,嘴唇轻闭。不可追求功效迅速,有追求便是妄想。所谓:「既不可以无心求,亦不可以有心得。」不可以坐代睡。疲极要休息,久坐有术之人,可以座代睡。食不可过饱,过饱百脉不通,也不可过饥,过饥精神不振。要持之以恒,不可一暴十寒。身体觉冷,用毛巾被等盖之,若有出汗以乾毛巾擦,用湿毛巾擦容易受凉。呼吸顺其自然,不用逆呼吸,亦不深呼吸,更不可用闭气法。切忌情绪暴燥。不吃五辛,以五辛生吃生嗔,熟吃发淫。避烟酒,守五戒,遇善境不喜,遇恶境不忧。
若两腿麻木不能忍时:可以将腿上下交换,如再无法忍耐,可伸直数分钟等麻木消失后,再重新盘腿坐。盘坐两腿麻痹,则有三种原因:
一:因人生来骨骼柔软,开始便能单盘或跏趺坐。
二:要经三五个月或一年,始能单盘或双盘,此是血气冲过骨节所致。
三:有些人坐虽经数年,仍旧无法单盘与双坐,这是气血不通所致,一旦气血忽然畅通,立刻坐一小时亦不觉麻木,所谓:气血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坐时若觉身体摇摆,此乃气血结滞不通所致,或神经紧张,或心理作崇,或任意放纵,坐时需要精柙集中,时时提高警觉,以免摇摆扩大,无法收摄。
首先要找个舒适、安静的地方,尽量排除 外界的干扰。
当然这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的,这 样有益于初学者很快进人状态。一旦熟练以后, 任何地方都可以静坐,例如在飞机上、咖啡厅、公园里甚至在公共汽车上。
对于初学者来说, 还必须找一把合适的椅子。 因为静坐和睡觉不 同,它们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但是为了防止睡觉,最好找一把直背的椅 子,它可以帮助你把腰挺直,并且可以支撑住背部和头部。
接着坐在椅子上,让屁股靠着椅背,双脚略微伸直,双手放在膝盖上, 尽量让自己的肌肉放松。若坐的地方足够大,也可选择盘腿姿势,类似坐禅的 样子。
然后闭上双眼,吸气时,心中默念“1”,吐气时则默念着“2”。不要 故意去控制或改变呼吸频率,要很规律地吸气、吐气,如此持续20分钟。
静 坐时,头不要垂下来,要轻松地挺在脖子上或者靠在长背的椅背上。因为垂 头会使头部和肩膀的肌肉不能得到有效放松。
如何知道20分钟是否到了呢? 你可以看看手表,若时间还没有到,则继续。若时间到了,则停止。
在整个 静坐过程中,看一两次不会影响静坐效果。以后静坐次数多了,自然会产生 20分钟的生物时钟。
千万不要用闹钟,因为静坐是让你处于很低的新陈代谢 状态,闹钟声音的刺激太大。 最好也把电话拔掉,不要让突然的电话声惊吓 到你。
关于打坐冥想,体验到“物我两忘”与合一的感觉,上师和朋友们的提示就是要静下心来。
可是真的很难啊,我坐到腿麻了也静不下来,不知道怎么处理纷乱的思绪。对于怎么做能体验到合一与一体的喜悦,许多人都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期待和羡慕中,我看到了《与神为友》中的好方法,给朋友们分享。可是断章取义,终究会破坏完整性,可能会理解不了。
所以朋友们如果有时间,最好是完整的读读《与神为友》。 我非常之爱的提升(进化)方法——摘录《与神对话》第四部中的一部分: 是你决定某件东西的意义的!你给了它意义。
除非你决定某件东西的意义,否则它根本没有意义。记住那点。
根本没有东西有任何意义。 意义是由你存在的状态跃出来的。
在任一片刻,都是你在选择是快乐,选择是悲伤,或选择是愤怒,被安抚、被宽容,或得到启发,或不论什么。是你在选择。
是你。并非什么外在于你的东西,而你是相当武断的在选择。
现在这里就是那伟大的秘密。你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选择一种存在的状态,就如在事情发生之后那样。
由此,你能创造经验,而不只是有那经验。事实上,你现在正在这样做。
在每个片刻。然而,你也许是无意识的这样做。
你也许像一个梦游者。如果是这样,那现在是醒来的时候了。
然而,当你在思考时,你无法全然醒来。思考是另一种在梦境的形式。
因为你在思考的东西是个幻想。那是没关系的。
你活在幻想中,你将自己放在那里,所以你该对它加以思考。但记住,思维创造实相,所以,如果你曾创造一个你不喜欢的实相,就别再去思虑它!没有东西是邪恶的,除非思考使之邪恶。
一点都没错。所以偶尔有那么一次,完全停止思考可能是件好事。
与一个更高的实相接触。弹出幻想之外。
我如何能停止思考?看起来仿佛我永远都在思考中。我甚至现在就正在思考! 首先,要静下来。
附带一句,注意我说要静下来,我没说去思考安静。哦,那很好。
那非党好。好的。
现在,当安静了一会儿之后,你会注意到,你的思想至少慢下来了不少。它开始冷静下来。
现在,开始思考你在思考什么东西。你说什么?你听到我说的,开始思考你的思维走到哪里。
然后,阻止你的思维走向那里。将你的思维聚焦。
思考你的思考什么。这是朝向大师级的第一步。
哇。我头都要炸了(blowing my mind)! 一点都没错。
不,我的意思是——是的,你是的。你只是不知道而已。
这真的是炸开了你的头脑。你们人类是怎么说的啊?让我们炸掉这地方?嗯,那么现在你将要炸掉你的头脑!那即是说,你将要离开它。
现在,当人们看见你在这种无头脑(mindlessness)状态,他们很可能会问:“你失魂了吗?”而你可以回答:“是的!不是很棒吗?)因为你的头脑是你的感官输入物的分析者,而你已停止分析所有进来的资料。你已停止思考它。
反之,你在思考你在思考什么。你在开始将你的思想聚焦,而很快的,你会根本不将思想聚焦在任何东西上面。
你怎么能不聚焦在任何东西上?首先,你聚焦在一个特定的东西上。但除非你先聚焦在什么东西上,否则你无法不聚焦在任何东西上。
在这儿,部分的问题是,头脑几乎总是聚焦在许多东西上。它们一直由一百个不同的来源接收输入的资料,它以比光速还快的速度分析这资料,送给你有关你自己以及什么事发生在你和你周边的资料。
不要对任何东西聚焦,你必须停止所有这些头脑里的噪音。你必须控制它,限制它,并且最终——消灭它。
但你想要不聚焦在任何东西上,首先你必须聚焦在一些特定的东西上,而非同时聚焦在每件东西上。所以,把它弄简单一点。
你可以用烛光的摇曳开始做。看看蜡烛,看看蜡焰,看看你能注意到它的什么,深深瞪视它。
与蜡焰共处。别去思考它。
就只与它同在。一会儿之后,你的双眼会想开起来。
它们会变得沉重、模糊。 这是自我催眼吗? 试着不要去贴标签。
你明白吗?你又那样做了。你在思考这个。
你在分析它,想要给它一个名字。思考某件事物会阻止你与它在一起。
当你做这个时,不要思考它。只要与那经验在一起。
好的。现在,当你觉得好像想闭眼时,就闭上双眼。
别去想它。就只让眼皮自己闭上。
如果你不挣扎着保持眼皮睁开,它们便会自然的这样做。你现在限制了你感官的输入。
这很好。现在,开始倾听你的呼吸。
聚焦在你的呼吸上。尤其是,倾听你的吸气。
倾听你自己阻止你去倾听其他每件东西。这就是了不起的点子到来的时候。
当你倾听你的吸气,你是在倾听你的灵感。“insbiration,译注:主要是“灵感”之意,但也有吸入、吸气之意。”
哦,我的神啊,你怎么做到的?你怎么继续想出像那样的玩意儿? 嘘。安静。
停止思考这事!现在,聚焦你的内在视野(inner vision)。因为一旦你有了灵感,它会带给你伟大的“洞见”,“in-sight.译注:亦为内见,与内在视野一样。”
将此洞见聚焦于你前额的当中,刚在双眼之上。 所谓的第三双眼吗? 是的。
将你的注意力设在那儿。深深的看那里。
别怀着看到某些东西的期待去看。看向空无、看向无物(no-thing)。
与那黑暗同在。别用力去看见任何东西。
放松、满足于空的宁静。宁是好的。
除非来到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