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的发明,真的是方便了广大消费者。
多少年来,消费者已习惯了使用塑料袋,如果骤然停止了塑料袋的使用,消费者会很不适应,而且真的有些不乐意。至少,笔者就觉得限制塑料袋使用就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且有“因噎费食”之嫌。
塑料袋不好降解,有化学味道,确实有污染环境的弊端,很是成为人们的心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限制使用塑料袋是有缘由的。
但是,我们不能仅是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什么东西有弊端就抛弃它就消灭它。这样到是痛快了,一劳永逸了,可倒澡盆连孩子倒掉,把塑料袋方便消费者的优点倒掉,岂不是于心不忍、损失更大。
因为塑料袋的弊端,媒体曾有过很发愁的报道,慨叹弊端难除。也有媒体设想过要能造出一种容易降解的塑料袋,那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可是,时至今日,容易降解的塑料袋仍未发明出来。看来,中国的科学界尤其是化学界很难让人指望。
于是,塑料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被停止使用的命运。 难道真的没有一个挽救塑料袋使用,挽救消费者方便的办法吗? 笔者到是想了一个办法。
办法是从所在市市容卫生的操作上得到的启示。 众所周知,满地的废纸常常是卫生面貌不好保持的顽症。
劝说市民有卫生意识,把废纸扔进果皮箱,从而保持市容整洁,几乎是云路难攀的奢望。所以,满地废纸常常还是满地废纸。
也可能是绝处逢生吧,索性抛开教化人的思路,另辟蹊径,专门成立一支大街检纸的队伍,分片包干,见纸就检,嘿嘿,从此大街干净了,废纸在人们的视线中拜拜了。 这种办法,尽管是政府进行了财政投入,出了血,但是,一、投入并不大,因为队伍精干,检纸人员的工资也不高;二、为了提高全市人民的卫生水平,政府完全应该出点血。
以此办法为办法,各地都组织起一支专检塑料袋的队伍,见塑料袋就检拾,何愁塑料袋不退出污染。况且,城市里的塑料袋往往放置集中,比如大垃圾厢里,比废纸容易检拾。
至于郊外野地上的塑料袋,它们必须接受日晒风吹,容易降解,所以构不成较大麻烦。 就一个地方(比如市)来说,检塑料袋的队伍肯定比检纸的队伍小,小,财政投入当然就少。
再说,检纸只有卫生效益,视觉效益,没有丝毫经济效益,而塑料袋却可在集中之后重新进行化学处理和化学使用,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冲抵部分财政投入。 为了塑料袋这一不错的发明不被湮灭,为了消费者的方便,为了塑料袋生产企业的员工不致失业,政府应该有勇气有雅量采纳合理化建议,不小气不吝啬,该出手时就出手。
塑料袋重复使用方法:
使用过的新塑料袋,收集在一起,能用但脏的将其洗净可再用;
鞋子包装用旧塑料袋密封,放置柜子,防虫,防蟑螂;
家居垃圾可重新用塑料袋包装提出室外;
现在超市购物需袋子要付费,可以带上几个洗净的塑料袋,去购物时,可节省成本,虽钱不多,但累积起来也是数目不少;
洗净的塑料袋将它做成风筝,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还可做成装饰品;
不能再重复用的塑料袋可以卖给再生料生产厂家,他们用再生料机重新加温,挤制成塑料颗粒,然后可重复再加工成塑料桶、塑料袋等塑料制品。
塑料袋的重复使用节省金济资源,也会起到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白色污染就是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
比如一次性泡沫快餐具还有我们常用的塑料袋等.它对环境污染很严重,埋在土壤中很难分解,会导致土壤能力下降,如果焚烧会导致大气污染,所以现在提倡不用或少用此物,购买东西时最好自备工具,减少它的利用. 一、“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95年,我国塑料产量为519万吨,进日塑料近6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
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9万吨。天津市每年废旧塑料包装物也超过10万吨。
北京市每年废弃在环境中的塑料袋约23亿个,一次性塑料餐具约2.2亿个,废农膜约675万平方米。人们对此戏称为“城郊一片白茫茫”。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1、“视觉污染”。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2、“潜在危害”。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 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认识。
二、国内外防治“白色污染”的一般做法 1、国外防治”白色污染“的有关情况 早在1985年,美国入均消费塑料包装物就已达23.4公斤,日本为20.1公斤,欧洲为15公斤。进入九十年代,发达国家人均消费塑料包装物的数量更多(我国1995年人均消费塑料包装物和其它塑料制品为13.12公斤)。
从消费量来看,似乎发达国家的“白色污染”应该很严重,实则不然。究其原因,一是发达国家很早就严抓市容管理,很少有人随手乱扔废旧塑料包装物,基本消除了“视觉污染”。
二是发达国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较高。以美国为例,80年代以前,处置废塑料主要方式是填埋,后来发现塑料长期不降解,九十年代以后,他们转而走回收利用的路子。
现在已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分类回收系统,大部分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回收利用,少部分转化为能源或以其它方式无害化处置,也基本消除了废旧塑料包装物的潜在危害。 美国制定了《资源保护与回收法》,对固体废物管理、资源回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系统建设及运行、发展规划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加利福尼亚、缅因、纽约等10个州先后出台了包装用品的回收押金制度。日本在《再生资源法》、《节能与再生资源支援法》、《包装容器再生利用法》等法律中列专门条款,以促进制造商简化包装,并明确制造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各自的回收利用义务。
德国在《循环经济法》中明确规定,谁制造、销售、消费包装物品,谁就有避免产生、回收利用和处置废物的义务。德国的《包装条例》将回收、利用、处置废旧包装材料的义务与生产、销售、消费该商品的权利挂钩,把回收、利用、处置的义务分解落实到商品及其包装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细微环节,因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2、我国防治”白色污染“的方法及其利弊分析 目前我国开始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强管理。
例如,社会上较为关注的铁路两侧的”白色污染“问题,通过加强管逗已取得显著改观。铁路部门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在沿线分区划段包干。
部分旅客列车采用袋装垃圾,禁止旅客向窗外抛弃废物。乘务员也不象以前那样,将车箱垃圾直接扫出窗外,而是将垃圾袋卸在车站,由车站集中处理。
目前,采用袋装垃圾的列车越来越多,随意向车外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已有2.9万公里的线路两侧基本消除了“白色污染”。
实践证明,加强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 第二,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
杭州是我国最早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杭州市于1995年9月15日由市容环卫局、工商局、卫生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使用泡沫塑制快餐盒的通告》,将此。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9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