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相声的技巧:一、要知词意 相声演员在学说一段相声之前,要知道这段相声作品的意义。
要知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主题思想就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说明的问题。
人物思想是指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作者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有性格的。演员不仅要知道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还要知道每句台词的意义。
这是说好一段相声的首要问题。二、要吐字真 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要有伶俐的口齿。
相声是笑的艺术,也是语言艺术。什么段子也离不了说唱哏、学哏,也离不了说,因此它要求演员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观众耳朵里去,观众听得清楚,才能发笑。
观众听不清楚,就笑不了啦。不能叫观众一边听,一边问别人:“他说的是什么?”那位回答:“我也没听真。”
这样就影响效果了。吐字不真,如“钝刀割肉”。
有人主张“咬字要狠”。我觉得咬字不能狠,咬字过狠,也使人听着不舒服。
相声演员为什么练习《绕口令》?就是为锻炼唇、齿、牙、舌、喉,要把平、上、去、入四声字说准确。三、要发音准 相声演员发音要准确。
发音主要指的是唇、齿、牙、舌、喉五音要准。相声演员是用丹田发音,虽不象戏曲演员那样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说能唱,丹田气足,声音要美,说出来好听,唱出来够味儿。
过去有好嗓子的不多,因为唱是竖音,说是横音,再加上那时生活所迫,一天要说七、八段,这样就把嗓子说横了,也就是累坏了。在三、四十年代只有几位有好嗓子的,学戏曲、学唱大鼓、杂曲,学唱歌曲,唱哏并不多。
现在很多段子是又说又唱,它就更要求演员有好嗓子。学说相声不但要锻炼吐字,还要练习发音。
声音要美,要注意轻重音儿、高矮音儿,尽量要把语气说对,把话说得悦耳动听,避免怪声、怪调儿、尖音儿、炸音儿,别使观众听着不舒服。说唱出来,要使观众爱听。
四、要气口匀 相声表演艺术,没有鼓板伴奏,看起来好象没有节奏。其实不然,相声表演艺术无论是说什么哏,都有节奏。
相声是以气口为节奏,气口要均匀,使观众听着顺耳爱听。说贯口段子,更要气口均匀,象《地理图》一段一百多个地名,要连续不断说完,主要得会用气,偷气,换气,把气口掌握均匀,说出来如断线珍珠,珠落玉盘,这样观众才能叫好。
一段贯口有一段贯口的内容。如《维生素》这段相声有三段贯口,第一段是服务员报菜名,说的是鸡、鸭、鱼、肉的菜名,这段是按照《报菜名》来说。
第二段是二哥想吃的家庭炒菜,这段必须说得要美,让大家听着想听、爱吃。第三段是说这些菜有什么营养,介绍给观众。
观众觉得说这些吃的很有学问,听着又顺耳,这样就叫起好来了。这三段贯口是根据内容设计气口。
贯口是如此,不是贯口的活也要把气口设计好。气口不匀,说得快了,使观众心忙,说得慢了,使观众截气。
吐字要真,发音要准,气口要匀,三者都要给观众以美的感受。五、要语气对 语气是表达感情的,分为高低、快慢、轻重。
同样一句话,语气不对,意思就变了。比如:乙摔碎一个茶碗。
甲问:“这茶碗是你摔的吗?”乙答的音调低,说得慢,重音在我字上;“是我摔的。”这茶碗是他摔的。
如果乙音调高,说得快,重音在摔字上,就成了反问语气“是我摔的?”这茶碗就不是他摔的了。相声演员各有各的语气,但说相声时必须是说相声的语气,不然说出来就不象相声了。
相声里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人物的感情也多种多样。相声演员模拟人物说话,要把语气说对,也就是要把人物的感情表达准确。
语气不对,人物的感情就变了,包袱儿也就响不了啦。 比如《一贯道》的结尾:甲:幸亏老太太死啦,要再病俩月,儿媳妇非剐了不可!老太太死了,儿媳妇这个哭哇! 乙:还哭她哪? 甲:哪儿呀,她(指腿)疼啊!最后这句疼字重音一改轻音,语气一慢,包袱儿就抖不响了。
所以说演员必须要把语气表达准确。六、要动作稳 相声是表演艺术,它要求演员动作沉稳准确。
相声表演人物,动作是辅助面部表情的。用手势动作,是为把听众的眼神,引导到演员的面部表情上来,让听众看见演员面部表情的神儿(眼神)和像儿。
演员的两只手不能乱动,不能乱比划,使观众眼花缭乱,那样就影响表情了。演员拿着扇子乱扇,乱比划,也影响表情。
初学相声,还是学《倭瓜镖》为好,可以练习手势动作,好使两只手有地方放。手势动作,是根据内容设计的,千变万化。
形体姿势要使人看着美。两只脚站立要稳,站立不稳,形同踩藕,使观众心忙意乱,听众就不爱听了。
可见相声表演动作,无论大小,都要求沉稳准确。七、要工模拟 模拟就是“学”。
相声表演艺术是叙述中穿插着人物对话,人物对话中穿插着叙述。这一艺术特点,决定了相声表演离不开模拟表演。
一段相声有几个人物,相声演员不化装,恁着语言和神儿、像儿,要把人物说活。怎样把人物说活呢?就是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夸张表演的方法,模拟人物的说话、神情、动作,将人物活生生地摆在观众面前。
观众从演员的说话,神儿,像儿,就可以感觉到人物的神情,辨别出人物的性格,觉得真象,从而引起笑声。这就如同一位漫画家给人画漫画像,也是。
说学逗唱 曲艺术语。
相声传统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相声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词。
由于某些关系,过去电视上表演的相声都把所有的歌唱类归于唱中,这是不对的。只要太平歌词是唱,其他的都为学。
相声中,常有偏重运用其中一、二种手段的节目,比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春灯谜》以“说、逗”为主。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一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垫话 曲艺名词。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 曲艺术语。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袱 曲艺术语。指相声、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
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
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曲艺术语。
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
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曲艺术语。
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抓哏 曲艺术语。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
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
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 泥缝 曲艺名词。
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丙”。 腿子活 腿子活--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腿子活”。
砸挂 砸挂是相声里的行话,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得有个主人公,用讲这个人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 贯口 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书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
一、要知词意 相声演员在学说一段相声之前,要知道这段相声作品的意义。
要知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主题思想就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说明的问题。
人物思想是指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作者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有性格的。演员不仅要知道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还要知道每句台词的意义。
这是说好一段相声的首要问题。二、要吐字真 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要有伶俐的口齿。
相声是笑的艺术,也是语言艺术。什么段子也离不了说唱哏、学哏,也离不了说,因此它要求演员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观众耳朵里去,观众听得清楚,才能发笑。
观众听不清楚,就笑不了啦。不能叫观众一边听,一边问别人:“他说的是什么?”那位回答:“我也没听真。”
这样就影响效果了。吐字不真,如“钝刀割肉”。
有人主张“咬字要狠”。我觉得咬字不能狠,咬字过狠,也使人听着不舒服。
相声演员为什么练习《绕口令》?就是为锻炼唇、齿、牙、舌、喉,要把平、上、去、入四声字说准确。三、要发音准 相声演员发音要准确。
发音主要指的是唇、齿、牙、舌、喉五音要准。相声演员是用丹田发音,虽不象戏曲演员那样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说能唱,丹田气足,声音要美,说出来好听,唱出来够味儿。
过去有好嗓子的不多,因为唱是竖音,说是横音,再加上那时生活所迫,一天要说七、八段,这样就把嗓子说横了,也就是累坏了。在三、四十年代只有几位有好嗓子的,学戏曲、学唱大鼓、杂曲,学唱歌曲,唱哏并不多。
现在很多段子是又说又唱,它就更要求演员有好嗓子。学说相声不但要锻炼吐字,还要练习发音。
声音要美,要注意轻重音儿、高矮音儿,尽量要把语气说对,把话说得悦耳动听,避免怪声、怪调儿、尖音儿、炸音儿,别使观众听着不舒服。说唱出来,要使观众爱听。
四、要气口匀 相声表演艺术,没有鼓板伴奏,看起来好象没有节奏。其实不然,相声表演艺术无论是说什么哏,都有节奏。
相声是以气口为节奏,气口要均匀,使观众听着顺耳爱听。说贯口段子,更要气口均匀,象《地理图》一段一百多个地名,要连续不断说完,主要得会用气,偷气,换气,把气口掌握均匀,说出来如断线珍珠,珠落玉盘,这样观众才能叫好。
一段贯口有一段贯口的内容。如《维生素》这段相声有三段贯口,第一段是服务员报菜名,说的是鸡、鸭、鱼、肉的菜名,这段是按照《报菜名》来说。
第二段是二哥想吃的家庭炒菜,这段必须说得要美,让大家听着想听、爱吃。第三段是说这些菜有什么营养,介绍给观众。
观众觉得说这些吃的很有学问,听着又顺耳,这样就叫起好来了。这三段贯口是根据内容设计气口。
贯口是如此,不是贯口的活也要把气口设计好。气口不匀,说得快了,使观众心忙,说得慢了,使观众截气。
吐字要真,发音要准,气口要匀,三者都要给观众以美的感受。五、要语气对 语气是表达感情的,分为高低、快慢、轻重。
同样一句话,语气不对,意思就变了。比如:乙摔碎一个茶碗。
甲问:“这茶碗是你摔的吗?”乙答的音调低,说得慢,重音在我字上;“是我摔的。”这茶碗是他摔的。
如果乙音调高,说得快,重音在摔字上,就成了反问语气“是我摔的?”这茶碗就不是他摔的了。相声演员各有各的语气,但说相声时必须是说相声的语气,不然说出来就不象相声了。
相声里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人物的感情也多种多样。相声演员模拟人物说话,要把语气说对,也就是要把人物的感情表达准确。
语气不对,人物的感情就变了,包袱儿也就响不了啦。 比如《一贯道》的结尾:甲:幸亏老太太死啦,要再病俩月,儿媳妇非剐了不可!老太太死了,儿媳妇这个哭哇! 乙:还哭她哪? 甲:哪儿呀,她(指腿)疼啊!最后这句疼字重音一改轻音,语气一慢,包袱儿就抖不响了。
所以说演员必须要把语气表达准确。六、要动作稳 相声是表演艺术,它要求演员动作沉稳准确。
相声表演人物,动作是辅助面部表情的。用手势动作,是为把听众的眼神,引导到演员的面部表情上来,让听众看见演员面部表情的神儿(眼神)和像儿。
演员的两只手不能乱动,不能乱比划,使观众眼花缭乱,那样就影响表情了。演员拿着扇子乱扇,乱比划,也影响表情。
初学相声,还是学《倭瓜镖》为好,可以练习手势动作,好使两只手有地方放。手势动作,是根据内容设计的,千变万化。
形体姿势要使人看着美。两只脚站立要稳,站立不稳,形同踩藕,使观众心忙意乱,听众就不爱听了。
可见相声表演动作,无论大小,都要求沉稳准确。七、要工模拟 模拟就是“学”。
相声表演艺术是叙述中穿插着人物对话,人物对话中穿插着叙述。这一艺术特点,决定了相声表演离不开模拟表演。
一段相声有几个人物,相声演员不化装,恁着语言和神儿、像儿,要把人物说活。怎样把人物说活呢?就是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夸张表演的方法,模拟人物的说话、神情、动作,将人物活生生地摆在观众面前。
观众从演员的说话,神儿,像儿,就可以感觉到人物的神情,辨别出人物的性格,觉得真象,从而引起笑声。这就如同一位漫画家给人画漫画像,也是先抓住特征,用。
单口相声的表演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对口相声相比,总体来说,在叙事方面多采用第三人称平铺直述,这一点更接近评书艺术;在舞台造型上形式较为多变,表演者需要不断出入各种角色,而且还不能失去作为评述者的本色;在表现方法上以说为主,或叙或议,或扬或抑,都要凭借演员个人的技巧和舞台经验。因此,单口相声的表演更为复杂、细腻,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说到讲究,其实表演者并不必拘泥此。过去的确有人规定过某些讲究,但是,其中大多属于人为的造作,对于舞台艺术并没有什么积极的效果,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证明,这个演员“师出有名”或“嫡传正宗”。这种形式大于内涵倾向,其实限制了相声演员的表演,侯宝林先生的名作《规矩套子》中对此有精辟的批评。
当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曾经被许多老一辈艺术家推崇的“讲究”也可以供大家作为参考。这里简单介绍一些:
一,演员如果没有特殊需要,都是在桌子后面的(如果有桌子的话),坐姿为主,传统长篇单口相声多采用这种形式。由于演员的道具,如折扇、手帕、醒目等都放在桌子上,只有坐在桌后才便于应用。但是,也有演员是站在桌后,或者根本不用桌子,尤其是表演一些短篇。我们现在看到马三立先生的一些单口相声录像,都是站在桌后的。大家可以想象,在早期的相声表演中,演员大多撂地卖艺,不可能没有桌子就演不了相声。
二,关于定场诗。定场诗是评书表演的常用技法,目的是“开门宣义,聚众拢音”。单口相声表演中,也借鉴了这一方法,也在长篇传统作品种多用。但是这种表演形式务必与现场气氛相结合才会发挥作用,如果气氛热烈而且意欲追求火爆的效果,定场诗可短小精炼并带有笑料(如“两个和尚洗澡”),如果气氛沉闷而作品本身比较冗长,定场诗中也不必含有包袱(如“折戟沉沙铁未销”)。当然,现代作品中,定场诗发挥的作用并不大,表演时切不可强加,以免显得不伦不类。总之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决不可倒置。
三,表演时的规矩,过去有的演员很讲究。比较有代表性人物为北京曲艺团老一辈艺术家王长友先生等,据传王先生曾借鉴京剧表演的舞台形式,定过一系列相声表演动作规范,其中包括什么时候挽袖子,什么时候拿扇子,怎样拿手帕,扇子打开多少分别代表什么器物等等,可谓规矩繁多。但是,这种形式主义的追求,显然与相声灵活多变的艺术风格不协调,因此现在这些规矩已经鲜为人知了。我们如果看一下王长友先生,及其弟子赵振铎先生等的表演录像,可能还会发现他们在此方面作出的努力。
相声发展到今天,之所以仍然活力不减,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的形式始终与内容相结合,或者说始终忠实地为其内容服务。相声切不可说“死”。看看张寿臣,刘宝瑞,马三立等单口相声名家,他们各自风格迥异,表演形式不一而足,即使在一个人身上,也可以展示不同的艺术特色。各种形式的运用,事实上都是来源于大量的舞台实践与经验总结,其中必然凝聚着艺术家们再创造的结晶。而规矩本身,如果脱离了艺术实践,也无疑会走向僵死的桎梏,这绝不是艺术家们所追究的。
相声,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
一提起相声,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笑。“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
这句俗话,足以说明了笑的好处,也道出了人们对笑的喜爱。那么,相声究竟有什么特点,笑料是怎样产生的呢? 经验表明,笑料是从作品的喜剧因素中产生的,它必须合乎生活的发展规律,反映出生活的真实,经过加工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要达到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美感的享受。笑料必须是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才能饶有回味。
只有不断整旧创新才能永葆艺术青春。 在安排组织笑料时,为了巧妙地埋好伏线,需要运用一些手法。
这些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是历代演员们从演出实践当中摸索出来的。在目前,还在不断地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去总结。
总的规律是:把不谐调的矛盾集中突出,通过对比、夸张和反复强调,揭穿矛盾的实质,从而产生了笑料。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