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拓展资料
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β-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P-resisitence成为泛耐菌株,对几乎所有类抗菌素耐药。比如泛耐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 、四环素类、氟奎诺酮及磺胺类等耐药。
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MDR) 系指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其次是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微生物耐药率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
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多重耐药菌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措施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施表面,须由保洁员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协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合理使用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 一、多重耐药菌(MDRO) 主要时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的有耐甲氧金黄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肠杆菌(CRE),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S),多重耐药/泛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临床科室特别是新生儿。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科室,要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液,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以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1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2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3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后 4摘手套后 (二)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
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放置隔离病房,应在门上悬挂接触隔离标识,控制无关 人员进入,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头卡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采取床边隔离措施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先诊疗护理 其它病人,将高度疑似和MDRO感染病人的诊疗护理操作安排在最后进行 4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专人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严格 执行无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6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 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7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 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与病人或其环境有大面积接触或病人有大便失禁等情况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对于直接接触患者的诊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血压计, 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人专用及时消毒,其它不能专人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9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 (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微量输液泵等医疗仪器的面板或旋钮表面。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患者床栏,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应当每天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立即系哦阿杜,抹布等用具应专用,使用过的抹布,拖布等必须消毒处理 10锐器放置在锐器盒中,其余医疗飞舞均放置在黄色垃 圾袋中按医疗废物处置 11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各标本(每次间隔>24 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根据我的医院学到知识回答你不知是否正确如下: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目前临床使用的所有b内酰胺类耐药,但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等有效。
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ESBLs的主要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等。产ESBLs菌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他啶、哌酮和曲松等)、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和氨曲南耐药。这种情况下,即使实验室报告为“敏感”的第三和四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在临床上也不推荐使用。目前最有效的为碳青霉烯类,而头孢西丁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剂可能有效。
VRE(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包括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利奈唑胺等可能有效。
MDRAB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微生物实验室所有检测药物耐药(头孢哌酮/舒巴坦除外)。含舒巴坦的药物、米诺环素和利福平可能有效。
MDRPA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根据我院的多重耐药菌控制政策,判断标准为是否对泰能耐药。极易变为泛耐药菌,即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
多重耐药菌处置流程如下:
1.首先将患者进行隔离,有条件的单间隔离,条件不允许至少达到床边隔离,患者所有的治疗护理放在最后执行或者单独进行。
2.在患者床边或单间外悬挂“接触隔离”标识。
3.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感染病房,进入者应按要求做好隔离防护,并在出病室前洗手、更换隔离装备。
4.医护人员相对稳定,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要采取预防接触的隔离措施。
5.患者所接触的仪器不得与他人共用,每次使用都要消毒。
6.每次进行会诊或者床边检查时,必须做好交叉感染预防工作,以防科室间传播。
7.必要时对治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医务人员进行带菌检测。
参考资料:
其他预防建议:
1. 严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带菌者),辟专室、专区进行隔离;
2. 由训练有素的专职医护人员对MDR感染者进行医疗护理,发现为带菌者时暂调离工作岗位;
3. 检查每一病员前必须用消毒液洗净双手,并按需要更换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 每日严格进行病室的环境消毒;
5.对医务人员进行“谨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再教育;
6. 国内外各地区进行统一操作规程的耐药菌及MDR监测;
7.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必须有合格医生的处方,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必须经指定医生复签后方可发药;
8. 国内外感染病专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定期开会、讨论和合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多重耐药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