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任督二脉就不需要男女之间的事情了,再往上修就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了。
精为玉花,气为金花,神为九花。道家重修炼,以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聚之于顶,可以万劫不侵。 明 张鼎思 《琅邪代醉编》卷三十:“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道家修养之法也。三花落则死矣。三花未落,乘兴来过,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犹有再会之期也。”《西游记》第十九回:“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
“三花聚顶”的景象
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犹如以往所说,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贴,若存若亡。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这时灵魂到达一个新的冷静地程度,所以有清凉的感觉。道家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不过,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学理不明,观念不清,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可能便会心神出窍;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觉;便有许多类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现了。对此种种境象,必须要一一扫除,不落筌蹄才为究竟。
人花 —— 炼精化气,人本由精化而生,故精为轮回种子,修道者心必空於下焦,戒去淫欲,精不妄泻,则精满不思淫,铅花生矣;
地花 —— 炼气化神,人之生存赖以气,心必空於下焦,无惊无恐,无忿无怨,则气平顺,道畅通,中气足而不思食,银花生矣;
天花 ——炼神还虚,精气虽足,无神者,则其体无光,其人无命,故神为主宰,今心空其上焦,不执不着,神满不思眠,常清常醒,则脱壳还虚,归入虚空境界,则金花生矣。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
韩国一朋友做过实验,他说用数码相机拍电脑手机图像,发现人用眼睛看这些色彩多的东西,耗费能量很大,他说有些青年为了转移情欲,就去玩游戏这是错误的,能量消耗更大。在道家其实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文化水墨画,比起水彩内涵就更深刻。
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说明首先要离开不良的环境,才能使心静下来,道家认为人欲望冲动,都是因为体内阴精作怪,还有阴质信息三尸,在遇到外缘诱惑就是目所视,则心动。所以道家讲为腹不为目,腹就是坤卦,清净福田。
道家的方法是炼精化气,人体皆阴,唯有两目为日月光明,以此观照把阴精化成真气,还精补脑。这样不漏,情欲无从生起。
这比完全靠道德观念克制要高明的多。因为阴阳不交也会得病,纵欲也会得病。
如果不能化气又不发泄,禁欲也是一种病。易经说苦节不可贞,就是这个道理。
清心如水,
清水即心。
微风无起,
波澜不惊。
幽篁独坐,
长啸鸣琴。
禅寂入定,
毒龙遁形。
我心无窍,
天道酬勤。
我义凛然,
鬼魅皆惊。
我情豪溢,
天地归心。
我志扬迈,
水起风生!
天高地阔,
流水行云。
清新治本,
直道谋身。
至性至善,
大道天成!
鬼魂之说最早见道家记载,晋朝葛洪《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属于天;二名爽灵,阴气之变,属于五行;三名幽精,阴气之杂,属于地。七魄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
人死后状况有三种情况:
1、三魂七魄失散各方,则为灵魂消散,化为飞灰。
2、被地府阴差带走,或投胎转世,或因功德善果成神,或下地狱永不翻身。
3、死后怨气冲天,魂魄不散,阴灵流连人间,就是孤魂野鬼了。
人死为鬼,鬼不会再死,鬼死即为魂飞魄散,永不再生。杀鬼也是伤阴德的。所以只有请神收鬼,带走让之转世。或请修行人士驱鬼,请“它”离开你。
一般正常人,鬼魂是近不了身的,每个人都阳气,男子比女子阳气更盛,鬼魂却相反,阴气越盛越生猛,所以它怕阳气。
总结方法就是:
1、请神灵收鬼。前提是心够虔诚,大毅力善男信女。
2、请法师驱鬼。做法事,但是鬼神不可欺,许了诺则必须兑现,否则加剧,一因有一果。
3、多做善事好事,积功德,一身阳刚正气,鬼魅不敢近。
相关的内容其实很多了。
总体来说不是要求清心寡欲,而是要用思维理智对感官刺激和生理欲望进行控制,或者说反对一味追求生理上的享乐。
个人对外部的刺激,物质的享受都必须在一定范围内,统治者对于无法控制自身欲望的人,要想办法减少他们接触到过度物质刺激的机会。
黄赌毒就是外界欲望的体现之一,基本是纯粹的感官刺激生理欲望,道家反对人们沉迷这些东西,并且希望统治者对其进行限制。
再比如“短视频”“游戏”“爽文”“电影”等等也是在追求感官刺激,个人应该用思想控制欲望,将其消耗的精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政府也应控制其市场,对于一些缺少自制力的人群(比如青少年),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接触(比如限制年龄、分级等)
道德经》
《老子》第一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老子》第二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第三章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你先看看 能了解了 上网 继续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