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临”和“摹”,本来是两个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蒙着描”。这两种方法,对初学者都是行之有效的。
对后者大家往往不重视,其实,如果你真的去试试,就会发现效果也许比前者更加明显。 临的对象(字帖),可以由老师指定,但最好还是自己选择。
你喜欢它,并且着手研究它,那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强迫自己学习那种毫无兴趣的东西,不管它本身是多么重要正确,那也无异于一种劳役。如果你是不满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进,但多方努力又实在找不到一种能引起热情和兴趣的字帖,那么你最好,还是干那些使你兴趣盎然的事情。
临摹不是整篇誊抄,不能全线出击;它是描样绣花,须各个击破。一个字就是一个战役。
无论对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仔细推敲慎重对待。 临摹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
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每临一遍都确有所得。哪一遍心无所动,那一遍就是浪费时间。
临就要力图象,这是临摹的主要目标之一。历代著名书法家曾留下不少临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书法家自己的影子。
初学者不宜用此法。现在的任务是通过临摹来理解、消化别人创作的书法形象。
临习作品与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出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艺术到了高级阶段,本来只能是感受、意会、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来解释的。
但在此之前,通过临摹,归纳一此基本原则和机械规律,还是十分必要的。 从形式上看,临摹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
临写的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观察得越细,说明感受能力越敏 锐。两个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这样敏锐的眼力,应是每个书家必具 的基本素质。
临摹是一种思索。老学不象,究竟问题在哪儿?是哪一笔、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么?要找症结、抓关键,多找几个角度分析。
临摹是一种比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的字是比较的双方。
笔画的方向、长短、曲折、位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感觉、局部的造型,应该一点一点地解剖、对照。 临摹是一种记忆。
临得象了,还要总结。以前不象,是因为什么;后来如意了,是抓住了什么主要矛盾。
这样就抓住了字的一个基本,然后反复巩固,记在心里。 对钢笔字来说,临摹的重点是字的结构,不必在用笔上花太多的力气。
既注意结构又照顾用笔,能一下学得象固然很好;但实践的结果常常是互相干扰,顾此失彼。 每天临几个字并能吃透记住,这样的进度应该令人满意。
坚持半年,从理解方面说,应能基本解决问题。当然,为求熟练、流利、再创作,还必须不断巩固、发展、努力。
关于临摹,我们具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去思考: 1、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
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
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
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
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
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
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
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
论临摹 人们欲掌握某种艺术或技能,最初的阶段,找一个“样本”比着学习,这就是临摹。
无数事实证明,对绝大部分人而言,没有一个模仿的过程,独创几乎是不可能的。学习书法尤其如此。
它讲究的是形体,学书者却不可能从大自然中直接“写生”,只有对碑帖进行临摹,研究其规律,探索其奥妙,才能进入书法艺术之门。 临摹碑帖正体现了直观性的原则。
使学书者获得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技法需要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如果一开始就讲抽象的理论,学书者很难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技法性很强的书法,必须给学书者提供一个直观的教具,以便比葫芦画瓢照着摹仿,从摹仿中学会和加深理论认识,掌握技术技法。直观学习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者感知、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
学习书法,碑帖就是最好的教师,它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写。摹仿也是人的生理本能,在求知的时候,人最容易接受现成的规律性的事物,因而从摹仿入门,学习起来也较为顺利。
有一部分学书者轻视临摹,认为临摹碑帖太慢,不如随便写自由,有的还忙于创造自己的风格和书体。 不学古人的碑帖到底行不行? 近代书法家潘伯鹰在《书法杂论》中作了回答:“行! 但另外却又发生了时间的经济问题。
完全不学古人,完全凭自己去写,是最足以发展创造性的。不过,想想书法发展到今日,已经多少年代了! 并且不是一个人创造的,而是悠久的智慧累积! 单凭一人去创造,而且只凭这么短短的三四十年! 为什么硬不去接受优良的传统? 为什么不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个人的努力? 为什么偏要去做始创文字的大傻瓜?”潘先生的回答对那些信手乱涂乱写、搞什么“创新”的学书者是一很好的教育。
不少人把传统的智慧、知识,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当成负担,想随意抛弃掉,自行新举,这实在是很愚蠢的。殊不知“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前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我们创造了宝贵的财富,我们只需要用很少的时间就掌握了,节省了大量的初步探索的时间和精力,这何乐而不为呢? 诚然,继承前人的物质财富容易,继承前人的精神财富就比较难了。
精神财富需要用“精神”去继承,要动脑筋,下真功夫。 就临摹碑帖而言,想学会前人的碑帖的确不容易,非要下点功夫不可,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道理。
一 部书法史,就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的历史。世世代代的书法家们致力于学习古人碑帖,集中群众的智慧,再加之个人的能力,便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书体。
如东汉书法家杜度善写章草,崔瑗则学杜度书法,但青出于蓝,人称“崔杜”。号称“草圣”的东汉杰出书法家张芝曾师从崔、杜,在其章草的基础上进而演化成今草。
东晋“书圣”王羲之博采前代各家之长,草书取法于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王献之在继承张芝 和父亲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书风,终于父子齐名,并称“二王”。
初唐书法家欧阳询学习王羲之、索靖,熔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精粹,独树一帜,创立了法度森严的“欧体”。 总之,凡举世称道的大书法家,无不从前人的书法里汲取营养,成就书法大业,没有一个是轻而易举成为书法家的。
摹仿往往诱发创造,任何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其摹仿决不会也不可能像复印机。临帖的过程,也是对优秀书法作品进行审美价值的积累和排斥原有书写模式、使书法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在临帖中会不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从而点燃自己创造的灵感。这已由无数实例所证明。
书法的创新是在临帖的基础上进行分解、综合而来的。分析出所临诸帖的特点,将它们进行巧妙的融合,再加之书家的个人气质和情感,就产生一种新的书法体态。
但要注意这种综合是巧妙的、自然的,而不是杂乱地拼凑在一起的。如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记》中说,何绍基“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诗》,骏发雄强,微少涵停。
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遂臻沉着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摹,融入行、楷,乃自成家”。
他的书法沉雄峭拔,以鲜明的个性享誉书坛。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也说:“学诗如僧家托钵,积千家米煮成一锅饭,余谓学书亦然,执笔之法,始先择笔之相近者仿之,逮伐点画稍有合处,即宜纵览诸家法帖,辨其同异,审其出入,融会而贯通之,酝酿之,久自成一家面目。”
临摹固然重要,但如何临摹还有一个科学方法问题,现就科学临帖试述管见。 一、认真选读碑帖,奠定临摹基础 临帖前要认真选帖,选帖等于寻找“老师”。
选帖时一定要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碑帖,切勿选那些一般的甚至是低劣的碑帖作为范本。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王羲之说的“俗字”即是普通的字,若直接临摹俗字,则不能得书法真正的意趣。 怎样选择范本呢? 有几点是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是根据学书者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书法的兴趣乃是对某种字体的爱好而不是对什么都感兴趣。
第二是懂得一些碑帖和书法的基本知识,对书法家的书体风格有所了解,能区别碑帖的优劣。第。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如果您想练习书法临摹的话,我建议您使用书法三宝,它非常实用简单,能够使您快速有效的练好书法。/ 这是书法三宝的网站,您可以去看一下。
1.选好字帖,建议以楷书开始,若想有所成就最好临摹大书法家成熟时期的作品,虽然较难临摹,但进步快,而且字体成熟。(如颜真卿的《勤礼碑》)
2.临摹不需要想象。有些字你开起来会觉得别扭,很多人会擅自改动,这是大忌,临摹时一定要完全遵照原帖,只有锻炼出了临摹能力和基础,才能进行下一步创作,不要自以为是。
3.细水长流。每天尽可能多练,但是最重要的是坚持。我今年16,学了11年书法,11岁的时候间断过半年,深感后悔,书法是有灵性的,若不想学就不要动笔,学了就不要间断,否则事倍功半。
还有一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要自己慢慢临下去,你就会得出出于自己的心得,祝你成功。
首先。
本人也是个书法爱好者,本人觉得临摹是书法的基础,以我个人来说吧,就是从篆书开始学习、临摹,然后到隶书、楷书、最后到行草(这是本人的学习顺序)因为这都是文字(书体)的发展顺序。由易到难。
以下是些临摹的技巧希望可以帮到你。临摹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途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法的“始”,即是临摹,任何人概莫能外。 通常说来,初学临帖当以模拟准确、分毫不差为上,在这一阶段,学习首的主要目的是力求能娴熟地掌握各种技巧。
每一本字帖,都凝聚着古人毕生心血,包含着无比丰富的艺术内涵,轻视它是不合理的。如果连毛笔划线的技巧还没有掌握,就要傲然自得地卑视古人,以为亦步亦趋地跟着古人跑没出息,其实是在与自己开玩笑。
有这种思想的人切须引起注意。 这一阶段的临帖应以摹帖为主。
学习者的眼和手,与帖上的墨迹之间,由于初次接触,会产生一个不小的差距,难以把握帖中的艺术精粹,这就需要强迫自己去适应帖书的风格。从教学实践上看,早期的这个学习阶段在时间上不宜拖得太长,要提高效率,在字帖临摹的表面或边缘部位反复游移,对以后的学习并不会有多大好处。
摹帖是个极好的高效率的方法,尽快地掌握字帖风格的最基本方法。它可以帮助把握进一步深入所必须的技巧。
这就叫取得“进攻”的出发点。 第一个目的达到后,应该扔掉拐杖了。
第工阶段是临帖,“对临”。“对临”是一般的技巧训练,通过自己的书写实践,要掌握基本的用笔、字的间架特点以及章法上的特点(选字本也有个组合字的章法问题),做到如此就算是达到了本阶段的要求。
如果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加以指导,则两年左右的训练时间(每天练习大约一至二个小时) ,足足有余了。当然,成年人所需时间与少年人不同,因为理解能力不一样,但一个小学生,只要能按要求学,至多三年也可以达到目标了。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单元是临摹过程中最艰难的单元:从摹到临,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是一个质的转变。 第三个阶段,则是背临。
常常有学员为临书与自书的距离太大而苦恼。确实,从临书到自书,又是一个质的转变,如果没有过渡,我以为是很难适应的。
以我的经验,过渡层次就是背临。临摹时,总有个我与帖之间的心理距离,我是主,帖是客,背临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心理距离,使主客相融,物我化一。
学颜体的要出手即颜,学欧体者要出手皆欧,能做到这一点,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帖的风格技巧。当然,要做到主客相融,在背临时就不但要注意帖的技巧,更应考虑到气韵、格调、趣味、神采等。
同时,背临的更大意义还在于锻炼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要尽力做到惟妙惟肖。 第四个阶段是意临。
有了上述基本功,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书法王国,基于此,不应在一本帖上逗留,要想办法开拓视野,在不同风格,技巧的各家帖中寻找契机,有些大书家临某家某帖,不象。初学者常常觉得无法理解,临而不象,临它作甚!殊不知这正叫“意临”,临者对帖的揣摩已经不是死记硬背了, 而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
这“取”的一点应考虑到与自己个性和习惯、基本风格相吻合。吴昌确临石鼓、何绍基,临兰亭,距离甚大,但却在某一点上与原帖精神契合,“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意临时,切忌面面俱到,要着眼于一点。为什么和如何来选择这一“点”,就要学习者对自己正确估价了。
这种选择,常常可以看出学习者的修养来。 意临也可以称为博取众长,但要注意,意临不是无法临象,如果连帖的基本临摹技巧尚未掌握就自诩是“意临”,那是没有好处的。
除了意临这一较高级的学习阶段之外,在其他几个阶段中,还要提醒教师注意的是:介绍书法理论时应以技法研习为主,不必过早地介绍一些近玄的理论,什么“不似之似” “取其神韵”“法于自然” “无所师承”,这些理论必须在特定的角度去理解才有意义.初学者看到这些口号,懵懂为之,反而造成思想混乱,不知适从,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根据我的经验,还是要分清学习的阶段性,初临帖时,应强调技巧为主的教学目标。
摹的方法有许多种,如:红模字、仿影、双钩、单钩、廓 钩填墨等。
开始学习书法,要先学摹法。摹法,也称摹书 或摹帖。
一般老年人学习书法多不从摹书开始,但也可 一试。 1。
红模字红模字多在小学低年级开始学习毛笔字 令 时使用,要求按照红色的范字,用毛笔描写成黑的。 所描 的字,每一笔的安排,要合乎笔顺规画要和范字保持一致,通过红模字的练习,要初步学会点 画的书写方法。
2。仿影仿影是在练习红模字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 是将范字放在下面,在上面复着的纸上书写,从上面可以 看到下面的范字的影字。通过仿影的练习,可以学到用 笔和结构安排。
3。双钩双钩是将碑帖的字放在下面,用薄纸在上 面把字的边沿用双钩描画出来。
这种练习,可以得到笔 画的位置,对练习结构安排很有好处。初学书法,也是必 须练习的。
4。廓钩填墨廓钩填墨是将双钩的范字,用笔填黑, 照着练习。
它和红模字不相同,红模字是有了整体字形, 用作初学笔画练习的;廓钩填墨是用字的双钩轮廓加以 填墨练习的。 这种练字方法,有助于掌握字的笔画和结 构,是摹帖基本功练习的一种好方法。
通过廓钩填墨练 习,再增添单钩和空格练习,可以过渡到临帖练习。所谓 单钩练习,就是用单虚线写出的字形,照着单钩线条,写 出如范字大小、笔画粗细相同的字来。
按照以下方法循序渐进:
1. 研读范字:仔细观察分析贩子的用笔特点和结体特征,形成初步映像.
2. 初次摹写:通过之前的读帖,参照子字帖进行两遍以上的摹写,体会范字笔画形态,熟悉并形成范字用笔的初步记忆
3. 初次临写:摹写之后,为了熟悉范字的结体,先分析范字的笔画在字格中的分布,然后一笔一划地在空字格中把范字临写出来,利用字格对范字进行剖析和定位,形成范字结体的初步记忆
4. 精确对比:用临写的字与投影上来的范字重合对比,找出不足之处,在下次临写是改正
5. 二次摹写:有了前面的临摹基础,在此摹写,要求把范字的用笔和结体结合起来进行更高要求的摹写,注意笔画之间的关联和呼应关系,部首之间的主次关系等,达到熟练用笔和加深结体记忆的目的
6. 二次临写:通过前面的临摹,对范字的用笔和结体有了较深的记忆,本次临写主要是巩固记忆,能够在空字格中轻松地临写。同时提高点画的质感
7. 准确背临:经过前面临摹结合、反复对比、强化记忆的循序渐进过程,对范字的用笔和结体已成竹在胸,然后脱离字格准确地背临出范字,为今后的创造奠定基础
1、确定好人物在画中的大体位置,用简单的线勾勒出身体走势(比如手臂用一条线确定好长短和方向,臂长一共两个头。)
从头部开始,按比例确定,肩膀到腰部大约占两个头长。
2、人物轮廓画好后,开始进一步深入。把脸部轮廓(五官不要急)、肩宽、外套形状完成,可以一边画一边调整之前不准确的部分。
3、深入细节。这时候画面应该大体确定下来,接下来开始画人物五官头发、衣物褶皱、装饰物(比如胸章腰带衣带领口袖口)。
扩展资料:方法首先挑选一本自己比较喜爱的、点画比较工整的、结体比较匀称的字帖来临摹。如果是毛笔字帖的话,则应挑选字体小一点的字帖,这样可省去缩小的工夫。
其次,在习字时,要先摹后临、临摹结合。所谓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较透明的习字纸下,用钢笔照着字帖上的字一点一画地“描红”。
要求钢笔的笔迹不要越出毛笔字外,都写在字帖上字的点画中间。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结构。
所谓临,就是把字帖放在习字纸旁;照着帖上的字依样画葫芦。要求点画写得象,有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
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笔意。由于临书比摹书难,因此要先摹后临,由于临和摹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字手段,因此要临摹结合,循序渐进。
再者,临摹前要仔细读帖。对帖上的字,其点画怎样书写,结构怎样安排,章法怎样布置,都要仔细琢磨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样就容易写得有兴趣,也容易写得象,写得好。
临摹时,不能贪多贪快,而应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每天坚持一、二小时,反复地临摹几个字,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对难写的字,更要知难而上,多临摹,多比较。
此外,光临摹也还不够,还要会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着帖写,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写出来,力求形神毕肖;核,就是将背写的字与帖上的字进行核对。
看有否差错,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用,就是实践,把学了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东西。最后,在已临摹好了一种字帖后,还应象蜜蜂采百花酿佳蜜一样博采众长地再临一些其它字帖。
当然,学写字帖也最忌见异思迁,今天摹这本帖,明天临那本帖,像走马灯似的轮换着书写,这样,是写不好字的。初学钢笔行书者务必注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5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