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猪主要通过接触病毒或者污染物或被感染的蜱叮咬后而感染,潜伏期为15天,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重点防控的外来病。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非洲猪瘟主要症状有:发病猪体温升高达41℃,持续4天,感染后3-6天死亡,死前48小时体温下降;病猪白细胞减少,特别是以淋巴细胞减少为主; 病猪耳、鼻、会阴、尾、脚等处呈现界线明显的紫色斑;喉、会厌有瘀血或出血;尸检出现脾肿大、呈黑色、质脆。淋巴结肿大、质脆、易碎、出血、形如黑色血瘤。出现这样的病变应疑为非洲猪瘟。
由于非洲猪瘟发病急,死亡率比较高,一旦发现此病周边大面积补杀,对养猪业造成很大的威胁,建议养猪朋友现在用临床预防效果比较好的避马瘟(含生物抗病毒因子、包被免疫球蛋白冻干粉,转移因子、抗菌肽),给猪全群拌料使用,避马瘟含有特效的免疫球蛋白和干扰素,可以迅速激活猪体内的免疫细胞,提高猪群免疫力
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地预防非洲猪瘟的疫苗及治疗方法,而其又是首次在中国爆发,对我们来说是新的病毒,因此猪体内尚未形成抗体,所以b淋巴细胞和抗体起不了作用。这个时候,最主要的免疫作用便来源于红细胞,因为红细胞占血细胞总量的99%,猪瘟病毒进入体液后遇到红细胞的机会是遇到白细胞的500-1000倍。
免疫学家告诉我们,红细胞也是免疫细胞,是抗病的重要力量。红细胞可将白细胞吞噬细菌病毒的能力提高4-5倍 。因此解决贫血问题,提高猪群免疫力、减少易感动物才是防控成功的“内因”。如果没有重视贫血问题,可造成非洲猪瘟防控过程中的重大缺失!红细胞的免疫黏附作用,其表面的糖蛋白会先将病毒吸附,再递呈给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处理,就如同人民群众先把小偷围起来,再打110释放信号通知警察来处理。红细胞的这一作用可以将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升4-5倍,同时,红细胞表面具有溶酶体酶,可以吞噬细菌病毒。通过红细胞抗病机理来看,造血及红细胞对包括非洲猪瘟在内的新病毒的防御抵抗应有很大的一个帮助。
另外,当动物贫血时,机体供氧相对不足,导致代谢不畅,进而产能减少,故而贫血影响温度;同时,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也是体内重要的缓冲对之一,贫血影响ph。因此,a.贫血直接影响机体抗体制造:抗体是由机体通过一系列的生化代谢产生的,而生化代谢过程通常需要多种酶的参与,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温度、ph和底物浓度,贫血,影响了酶促反应的温度和ph,因而直接影响抗体制造。b.贫血影响抗原抗体反应: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两个重要的可控因素有温度和ph,贫血影响机体的温度和ph,即使有抗体也会发病。
广州三行十年匠心造血专利产品解决动物贫血问题,提高动物免疫力、强力保驾非洲猪瘟的防控。
提高猪场抵抗力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最常用的有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细胞因子、维生素类等。
非洲猪瘟1921年发现于非洲,至今还未研制出疫苗,目前只能防御。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写的还不错,主题观点就是“内增免疫,外控环境”。以后非洲猪瘟在国内应该处于常态化了,所以,做好预防是首要工作!还有一点,非洲猪瘟不传染人,大家不要过度恐慌。
豪猪,一般不会得非洲猪瘟。豪猪不是猪,其实是大老鼠,是披有尖刺的啮齿目,尖刺可以用来防御掠食者。因为豪猪是杂食性动物,和猪很像,也正因如此才被人们称为“猪”。
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但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猪与野猪对本病毒都系自然易感性的。健康猪与患病猪或污染物直接接触是非洲猪瘟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猪被带毒的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也存在感染非洲猪瘟的可能性。
非洲猪瘟是一种由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死亡率高,肉眼外观病变极似猪瘟。猪与野猪对本病毒都系自然易感性的,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之猪群同样是易感性。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5~9天,病初体温突然升高至40.5℃,约持续4天,直到死前48小时,体温开始下降,同时才表现临床症状,病猪精神沉郁,厌食,不愿行走,共济失调,咳嗽,呼吸加快,部分病例出现呼吸困难,耳、鼻、腋下、会阴、尾、脚无毛部分呈界线明显的紫色斑。往往发热后第7天体温降至正常时死亡。【病理变化】淋巴结的变化最为特征。内脏淋巴结出血严重,胃、肝门、肾脏、肠系膜等处淋巴结最严重,状似血瘤。紫斑部分常肿胀,中心深暗色,分散性出血,边缘褪色,尤其在腿及腹壁皮肤肉眼可见到。胸腹腔、心包、胸膜、腹膜上有许多澄清、黄色或带血色液体。内脏或肠系膜上有斑点状或弥散状出血变化。喉头、会厌、胆囊、膀胱、肾脏常有出血斑点,比猪瘟更为明显。【防控措施】本病没有有效治疗药物。目前国内尚未报道本病。如果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报告兽医主管部门,封锁疫点。确诊后,全群扑杀、销毁,彻底消灭传染源。彻底消毒。
猪瘟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必须采取以免疫注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预防接种:有条件的地区和养猪小区、猪场可采用猪瘟免疫监测手段,根据猪瘟抗体水平消长规律进行适时免疫。免疫效价监测方法,可采用猪瘟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如果没有条件进行抗体监测,根据本地区有无散发猪瘟发生,可采取两种免疫程序:A.有散发仔猪猪瘟的地区、场要用乳前免疫方法,仔猪在吃初乳前进行猪瘟疫苗免疫,每头小猪注射1头份。B.在猪瘟防治工作较好、无散发仔猪猪瘟地区、场,可在20日龄、60日龄分别免疫一次猪瘟疫苗。
留种用的后备猪,6月龄再注射一次。种猪群每年两次注射猪瘟疫苗。
在免疫接种过程中,疫苗剂量要足,针头长短合适,不打飞针,确保免疫效果。(2)检疫净化:定期对繁殖猪群采血监测,将带有猪瘟强毒抗体的猪和多次免疫抑制的猪查出淘汰,净化猪群,消除猪瘟发生的隐患。
(3)加强疫苗管理:做到从主渠道购进疫苗。疫苗现稀释现用,注射时要做到疫苗不离冰桶,桶不离冰,保证疫苗有效,严禁使用过期疫苗和失真空疫苗。
(4)加强免疫时用的针头、针管及注射部位的消毒,减少人为疫病传播。(5)紧急接种:发病地区、场要采取紧急接种,并适当加大疫苗剂量(可加大1~3倍)减少发病和控制疫情扩大蔓延。
(6)加强病死猪处理:对可疑病猪予以隔离。死猪及污染物必须无害化处理,严禁出售和食用。
(7)加强场内外环境消毒:每一个月或半个月全场环境大消毒一次;每周至少1次猪舍带猪消毒一次;饲养用具每2~3天消毒一次;场门口、各栋舍门口的消毒池要经常更换药液,保持消毒药液有效。(8)加强管理,提高猪只的个体抗病能力。
提供最佳生活条件,冬季御寒,夏季防暑,舍内空气新鲜。(9)坚持自繁自养,严禁外购商品猪,引种时要从无疫情地区引进,引进后必须隔离检疫观察1个月以上,猪瘟强毒抗体阴性,猪瘟疫苗免疫后方可进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