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 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 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两位数乘法1.十几乘十几: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
例:12*14=?解:1*1=12+4=62*4=812*14=168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2.头相同,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23*27=?解:2+1=32*3=63*7=2123*27=621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3.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相同: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37*44=?解:3+1=44*4=167*4=2837*44=1628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4.几十一乘几十一:口诀:头乘头,头加头,尾乘尾。
例:21*41=?解:2*4=82+4=61*1=121*41=8615.11乘任意数:口诀:首尾不动下落,中间之和下拉。例:11*23125=?解:2+3=53+1=41+2=32+5=72和5分别在首尾11*23125=254375 注:和满十要进一。
6.十几乘任意数:口诀:第二乘数首位不动向下落,第一因数的个位乘以第二因数后面每一个数字,加下一位数,再向下落。例:13*467=?解:13个位是33*4+6=183*6+7=253*7=2113*467=6071 注:和满十要进一。
7.多位数乘以多位数 口诀:前一个因数逐一乘后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第二位乘10倍,第三位乘100倍……以此类推 例:33*132=?33*1=3333*3=9933*2=6699*10=99033*100=330066+990+3300=435633*132=4356 注:和满十要进一。数学中关于两位数乘法的“首同末和十”和“末同首和十”速算法。
所谓“首同末和十”,就是指两个数字相乘,十位数相同,个位数相加之和为10,举个例子,67*63,十位数都是6,个位7+3之和刚好等于10,我告诉他,象这样的数字相乘,其实是有规律的。就是两数的个位数之积为得数的后两位数,不足10的,十位数上补0;两数相同的十位取其中一个加1后相乘,结果就是得数的千位和百位。
具体到上面的例子67*63,7*3=21,这21就是得数的后两位;6*(6+1)=6*7=42,这42就是得数的前两位,综合起来,67*63=4221。类似,15*15=225,89*81=7209,64*66=4224,92*98=9016。
我给他讲了这个速算小“秘诀”后,小家伙已经有些兴奋了。在“纠缠”着让我给他出完所有能出的题目并全部计算正确后,他又嚷嚷让我教他“末同首和十”的速算方法。
我告诉他,所谓“末同首和十”,就是相乘的两个数字,个位数完全相同,十位数相加之和刚好为10,举例来说,45*65,两数个位都是5,十位数4+6的结果刚好等于10。它的计算法则是,两数相同的各位数之积为得数的后两位数,不足10的,在十位上补0;两数十位数相乘后加上相同的个位数,结果就是得数的百位和千位数。
具体到上面的例子,45*65,5*5=25,这25就是得数的后两位数,4*6+5=29,这29就是得数的前面部分,因此,45*65=2925。类似,11*91=1001,83*23=1909,74*34=2516,97*17=1649。
为了易于大家理解两位数乘法的普遍规律,这里将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通过对比大量的两位数相乘结果,我把两位数相乘的结果分成三个部分,个位,十位,十位以上即百位和千位。
(两位数相乘最大不会超过10000,所以,最大只能到千位)现举例:42*56=2352 其中,得数的个位数确定方法是,取两数个位乘积的尾数为得数的个位数。具体到上面例子,2*6=12,其中,2为得数的尾数,1为个位进位数;得数的十位数确定方法是,取两数的个位与十位分别交叉相乘的和加上个位进位数总和的尾数,为得数的十位数。
具体到上面例子,2*5+4*6+1=35,其中,5为得数的十位数,3为十位进位数;得数的其余部分确定方法是,取两数的十位数的乘积与十位进位数的和,就是得数的百位或千位数。具体到上面例子,4*5+3=23。
则2和3分别是得数的千位数和百位数。因此,42*56=2352。
再举一例,82*97,按照上面的计算方法,首先确定得数的个位数,2*7=14,则得数的个位应为4;再确定得数的十位数,2*9+8*7+1=75,则得数的十位数为5;最后计算出得数的其余部分,8*9+7=79,所以,82*97=7954。同样,用这种算法,很容易得出所有两位数乘法的积。
速算四:有条件的特殊数的速算 两位数乘法速算技巧 原理:设两位数分别为10A+B,10C+D,其积为S,根据多项式展开:S= (10A+B) *(10C+D)=10A*10C+ B*10C+10A*D+ B*D,而所谓速算,就是根据其中一些相等或互补(相加为十)的关系简化上式,从而快速得出结果。注:下文中 “--”代表十位和个位,因为两位数的十位相乘得数的后面是两个零,请大家不要忘了,前积就是前两位,后积是后两位,中积为中间两位, 满十前一,不足补零.A.乘法速算 一.前数相同的:1.1.十位是1,个位互补,即A=C=1,B+D=10,S=(10+B+D)*10+B*D 方法:百位为二,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前一。
例:13*1713 + 7 = 2- - ( “-”在不熟练的时候作为助记符,熟练后就可以不使用了)3 * 7 = 21-----------------------221 即13*17= 2211.2.十位是1,个位不互补,即A=C=1, B+D≠10,S=(10+B+D)*10+A*B 方法: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相加,得数为前积,两数的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前一。例:15*1715 + 7 = 22- ( “-”在不熟练的时候作为助记符,熟练后就可以不使用了)5 * 7 = 。
总结了小学数学的计算公式,及其灵活运用,简便计算技巧。
①加法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a+b)+c;
②减法
a-b=-(b-a)
a-b-c=a-(b+c)
减法有一个口诀:加括号,变符号。
③乘法
乘法交换律:a x b=b x a;
乘法结合律:a x b x c=a x (b x c);
乘法分配律:a x (b±c)=a x b±a x c;
小学数学试题中常考的一种题型-计算复杂数式。
经常就会用到乘法分配律,来提取公因数,简化计算。
【例1】计算:7.19x1.36+3.13x2.81+1.77x7.19
分析:这道题就是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的综合运用。
7.19x1.36+3.13x2.81+1.77x7.19
=7.19x(1.36+1.77)+3.13x2.81
=7.19x3.13+3.13x2.81
=(7.19+2.81)x3.13
=10x3.13
=31.3
④除法
a÷b÷c=a÷(b x c)(b,c不等于0);
a x b÷c=a÷c x b(c不等于0);
以上公式是解四则运算题目的基本关系式。
灵活学习,灵活运用。
它们除了正着用,有时候还得会倒着用。
【例2】计算:47.9x6.6+529x0.34;
分析:6.6+3.4=10,能不能想办法把凑出一个3.4,然后让3.4和6.6相加?
47.9x6.6+529x0.34
=47.9x6.6+529÷10x10x0.34
=47.9x6.6+52.9x3.4(3.4已经凑出来了)
=47.9x6.6+(47.9+5)x3.4
=47.9x6.6+47.9x3.4+5x3.4(6.6+3.4也凑出来了)
=47.9x(6.6+3.4)+17
=496
注意:例2题目中我们将乘法分配律倒着使用。
52.9x3.4=(47.9+5)x3.4=47.9x3.4+5x3.4
除此之外还用到了一个特别的公式。
529x0.34=529÷10x10x0.34
这个公式总结出来,即:
a x b=a÷c x c x b(c不等于0)。
数学简便计算方法:
一、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简便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指的是:
ax(b+c)=axb+axc
cx(a-b)=axc-bxc
例1:38X101,我们要怎么拆呢?看谁更加的靠近整百或者整十,当然是101更好些,那我们就把101拆成100+1即可。
38X101
=38X(100+1)
=38X100+38X1
=3800+38
=3838
例2:47X98,这样该怎么拆呢?要拆98,使它更接近100。
47X98
=47X(100-2)
=47X100-47X2
=4700-94
=4606
二、基准数法
在一系列数中找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数来代表全部的数,要记得这个数的选取不能偏离这一系列数。
例:
2072+2052+2062+2042+2083
=(2062x5)+10-10-20+21
=10310+1
=10311
三、加法结合律法
对加法结合律(a+b)+c=a+(b+c)的运用,通过改变加数的位置来获得更简便的运算。
例:
5.76+13.67+4.24+6.33
=(5.76+4.24)+(13.67+6.33)
=30
四、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2.5,4和2.5,8和1.25等。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
3.2*12.5*25
=8*0.4*12.5*25
=8*12.5*0.4*25
=1000
五、提取公因式法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出来。
例:
0.92*1.41+0.92*8.59
=0.92*(1.41+8.59)
=9.2
定义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导数法、赋值法、消去法、定比分离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还有很多桑介里有几个比较详细的哈。
一、换元法“换元”的思想和方法,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灵活运用换元法解题,有助于数量关系明朗化,变繁为简,化难为易,给出简便、巧妙的解答。在解题过程中,把题中某一式子如f(x),作为新的变量y或者把题中某一变量如x,用新变量t的式子如g(t)替换,即通过令f(x)=y或x=g(t)进行变量代换,得到结构简单便于求解的新解题方法,通常称为换元法或变量代换法。
用换元法解题,关键在于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选择能以简驭繁,化难为易的代换f(x)=y或x=g(t)。就换元的具体形式而论,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有理式代换,根式代换,指数式代换,对数式代换,三角式代换,反三角式代换,复变量代换等,宜在解题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掌握有关的技巧。
例如,用于求解代数问题的三角代换,在具体设计时,宜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考虑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有关的公式、性质;(2)力求减少变量的个数,使问题结构简单化;(3)便于借助已知三角公式,建立变量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全面考虑以上原则,才能谋取恰当的三角代换。
换元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在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代数式的化简计算,恒等式、条件等式或不等式的证明,方程、方程组、不等式、不等式组或混合组的求解,函数表达式、定义域、值域或最值的推求,以及解析几何中的坐标替换,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的互化等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消元法对于含有多个变数的问题,有时可以利用题设条件和某些已知恒等式(代数恒等式或三角恒等式),通过适当的变形,消去一部分变数,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方法,通常称为消元法,又称消去法。
消元法是解方程组的基本方法,在推证条件等式和把参数方程化成普通方程等问题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用消元法解题,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常常需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消元方法 三、待定系数法按照一定规律,先写出问题的解的形式(一般是指一个算式、表达式或方程),其中含有若干尚待确定的未知系数的值,从而得到问题的解。
这种解题方法,通常称为待定系数法;其中尚待确定的未知系数,称为待定系数。确定待定系数的值,有两种常用方法:比较系数法和特殊值法。
四、判别式法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①的判别式△=b2-4ac具有以下性质:>0,当且仅当方程①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当且仅当方程①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 (a≠0)②它的判别式△=b2-4ac具有以下性质:>0,当且仅当抛物线②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 =0,当且仅当抛物线②与x轴有一个公共点;五、分析法与综合法分析法和综合法源于分析和综合,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中,又把分析看作从结果追溯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的一种思维方法,而综合被看成是从原因推导到由原因产生的结果的另一种思维方法。
通常把前者称为分析法,后者称为综合法。六、数学模型法例(哥尼斯堡七桥问题)18世纪东普鲁士哥尼斯堡有条普莱格河,这条河有两个支流,在城中心汇合后流入波罗的海。
市内办有七座各具特色的大桥,连接岛区和两岸。每到傍晚或节假日,许多居民来这里散步,观赏美丽的风光。
年长日久,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从某地出发,经过每一座桥一次且仅一次,然后返回出发地?数学模型法,是指把所考察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使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数学方法。七、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
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
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八、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
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九、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介里LL没有说很详细桑,,,,内啥简便算法我也一起说了桑丶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18 推论 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 (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 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 (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 (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 (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 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 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 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 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 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 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 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 定理 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即 a^2+b^2=c^2 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 、b 、c 有关系 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 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 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 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 n-2 ) *180° 51 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 360° 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 矩形性质定理 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 矩形性质定理 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 矩形判定定理 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 矩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 菱形性质定理 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 菱形性质定理 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 菱形面积 = 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 S= ( a*b ) ÷2 67 菱形判定定理 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 菱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 正方形性质定理 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 正方形性质定理 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 定理 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 定理 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 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 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 2 经过三角形。
数学上有一种思想叫化归,就是把复杂的都化为简单来计算。
在平面上,对于多变形都可以化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而三角形的计算公式最本质的面积公式是正弦定理。 其次就是圆了,圆面积的本质上是一条半径扫过一周后形成的区间大小。
所以圆面积лr^2的得来可以这样理解:半径的中点绕圆心一周得到的周长。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用一个物理原理来解释:一个圆盘的质量是体积和密度的积。
设高度和密度都是单位1,半径的质量为r,所有半径质量的和,半经的个数为半径质点(位于其中点处)绕圆心的周长数。这样就可以得到原面积为2лr*(r/2)=лr^2 根据这样的原理扇形面积可以同样得到:半径质点绕圆心转一定角度得到的和。
有了以上的概念,那么求任意旋转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就很简单了。 表面积:母线的质心绕一周得到和。
体积:旋转面的质心绕轴得到。 数学上有个公式叫万能公式 2tan(α/2) sinα=—————— 1+tan2(α/2) 1-tan2(α/2) cosα=—————— 1+tan2(α/2) 2tan(α/2) tanα=—————— 1-tan2(α/2) 注意: 上面的是从百度知道复制来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0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