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分析常用方法
对于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决策方法。
①确定性情况:每一个方案引起一个、而且只有一个结局。当方案个数较少时可以用穷举法,当方案个数较多时可以用一般最优化方法。
②随机性情况:也称风险性情况,即由一个方案可能引起几个结局中的一个,但各种结局以一定的概率发生。通常在能用某种估算概率的方法时,就可使用随机性决策,例如决策树的方法。
③不确定性情况:一个方案可能引起几个结局中的某一个结局,但各种结局的发生概率未知。这时可使用不确定型决策,例如拉普拉斯准则、乐观准则、悲观准则、遗憾准则等来取舍方案。
④多目标情况:由一个方案同时引起多个结局,它们分别属于不同属性或所追求的不同目标。这时一般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例如化多为少的方法、分层序列法、直接找所有非劣解的方法等。
⑤多人决策情况:在同一个方案内有多个决策者,他们的利益不同,对方案结局的评价也不同。这时采用对策论、冲突分析、群决策等方法。
除上述各种方法外,还有对结局评价等有模糊性时采用的模糊决策方法和决策分析阶段序贯进行时所采用的序贯决策方法等。
不同决策分析的区别
风险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这类决策问题与确定型决策只在第一点特征上有所区别:
风险型情况下,未来可能状态不只一种,究竟出现哪种状态,不能事先肯定,只知道各种状态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如概率、频率、比例或权等)。常用的风险型决策分析技术有期望值法和决策树法。
期望值法是根据各可行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收益值的概率平均值的大小,决定各方案的取舍。
决策树法有利于决策人员使决策问题形象比,可把各种可以更换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状态、可能性大小及产生的后果等,简单地绘制在一张图上,以便计算、研究与分析,同时还可以随时补充和不确定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
如果不只有一个状态,各状态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又不确知,便称为不确定型决策。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有:
a.乐观准则。比较乐观的决策者愿意争取一切机会获得最好结果。决策步骤是从每个方案中选一个最大收益值,再从这些最大收益值中选一个最大值,该最大值对应的方案便是入选方案。
b.悲观准则。比较悲观的决策者总是小心谨慎,从最坏结果着想。决策步骤是先从各方案中选一个最小收益值,再从这些最小收益值中选出一个最大收益值,其对应方案便是最优方案。这是在各种最不利的情况下又从中找出一个最有利的方案,
c.等可能性准则。决策者对于状态信息毫无所知,所以对它们一视同仁,即认为它们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相等。于是这样就可按风险型情况下的方法进行决策。
确定型决策的方法
确定型决策的分析计算方法一般采用方案比较法、成本效益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等。其中量本利分析法是一种适用性强、应用广泛的决策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与决策方案有关的产品产(销)量,成本、盈利的相互关系,分析各方案对应的经营效益的影响,对此作出方案的评价和选择。盈亏平衡分析如下:
在上式中:P是销售单位;V是单位变动成本;E是盈亏平衡点。
随机型决策的方法
随机型决策也称风险型决策,其决策的客观条件不能肯定,但能判断确定未来经济事件各种自然状态可能发生的概率。如表6-2和图6-1:
矩阵中的Si表示可能发生的客观状况(自然状态),它们不以决策者的意志为转移,属于不能控制的因素。而P(Si)表示状态Sj发生的概念。矩阵中Ai表示决策者解决问题时可能采取的策略方案,是决策者可以调节的,属于可控制的因素。矩阵中的Vij表示各种不同的方案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结果。期望值的计算公式是:
决策者根据决策目标,选择最大的或最小的期望值所对应的方案为决策方案,并付诸实施。
决策树的分析计算与决策矩阵基本相似。但它用树形图来描述其分析计算过程,并且能解决较为复杂的多层次的决策问题。
其中,□——决策点,由此引出方案枝;○——状态结点,由此引出概率枝;△——决策过程始点,表示该过程的决策结果。
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法
(1)等可能性法
等可能性法也称拉普拉斯决策准则。采用这种方法,是假定自然状态中任何一种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通过比较每个方案的损益平均值来进行方案的选择。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选择平均利润最大的方案;在成本最小目标下选择平均成本最小的方案。
(2)保守法
保守法也称瓦尔德决策准则,小中取大的准则。运用保守法进行决策时,首先确定每一可选方案的最小收益值,然后从这些方案最小收益值中,选出一个最大值,与该最大值相对应的方案就是决策所选择的方案。
(3)冒险法
冒险法也称赫威斯决策准则,大中取大的准则。
冒险法在决策中的具体运用是:确定每一可选方案的最大利润值,再从这些方案的最大利润中选出一个最大值,与该最大值相对应的那个可选方案便是决策选择的方案。
(4)乐观法
乐观法也称折衷决策法,决策者确定一个乐观系数ε(0.5,1),运用乐观系数计算出各方案的乐观期望值,并选择期望值最大的方案。
(5)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运用最小最大后悔值法时,首先要将决策矩阵从利润矩阵转变为机会损失矩阵;然后确定每一个可选方案的最大机会损失;再次,在这些方案的最大机会损失中,选出一个最小值,与该最小值对应的可选方案便是决策选择的方案。
产品生产决策的内容主要有包括以下几方面: 1、新产品开发的决策分析: (1)不追加专属成本时的决策分析; (2)追加专属成本时的决策分析; 2、亏损产品的决策分析: (1)生产能力无法转移时,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 (2)生产能力可以转移时,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 3、产品直接出售或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分析 4、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分析 (1)自制方案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的决策分析 (2)生产设备可以出租的决策分析 (3)自制方案需要增加固定成本的决策分析 (4)企业生产所需要的零部件不确定时的决策分析 (5)外购方案有价格优惠的决策分析 5、资源限制条件下产量的决策分析 6、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的决策分析 (1)生产产品的年产量已确定的决策分析 (2)生产产品的年产量不确定的决策分析 7、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的决策分析 8、设备购建或租赁的决策分析 9、是否接受特殊价格追加订货的决策 (1)简单条件下的决策 (2)复杂条件下的决策。
生产经营决策方法是指在决策过程中,通过计算、分析和比较有关生产经营决策方案的评价指标,据以作出选择的一系列方法的统称。包括以下具体方法:
1、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法
单位资源贡献边际分析法是指以有关方案的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指标作为决策评价指标的一种方法。
当企业生产只受到某一项资源(如某种原材料、人工工时或机器台时等)的约束,并已知备选方案中各种产品的单位贡献边际和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额(如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的条件下,可按下式计算单位资源所能创造的贡献边际指标,并作为决策评价指标。
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是个正指标,根据它作出决策的判断标准是:哪个方案的该项指标大,哪个方案为优。
2、贡献边际总额分析法
贡献边际总额分析法是指以有关方案的贡献边际总额指标作为决策评价指标的一种方法。
当有关决策方案的相关收入不为零,相关成本全部为变动成本时,可以将贡献边际总额作为决策评价指标。
贡献边际总额是个正指标,根据它作出决策的判断标准是:哪个方案的该项指标大,哪个方案为优。
3、差别损益分析法
差别损益分析法是指在进行两个相互排斥方案(以下简称互斥方案)的决策时,以差别损益指标作为评价方案取舍标准的一种方法。
由于此法需要以各有关方案的相关收入和相关成本作为基本数据,因此一旦相关收入相关成本的内容界定得不准确、不完整,就会直接影响决策质量,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必须进行细致的相关分析,尤其对相关成本项目必须逐一列出具体的明细项目。
该法一般要通过编制差别损益分析表计算差别损益指标,其一般格式如下:
根据差别损益作出决策的判断标准是:当△P>0,A方案优于B方案;当△P<0,B方案优于A方案;当△P=0,A方案与B方案的效益相同。
4、相关损益分析法
相关损益分析法是指在进行短期经营决策时,以相关损益指标作为决策评价指标的一种方法。
某方案的相关损益是指该方案相关收入与相关成本之差。
相关损益分析法通常也需要编制相关损益分析表,其格式如下:
相关损益指标是个正指标,根据它作出决策的判断标准是:哪个方案的相关损益最大,哪个方案最优。
5、相关成本分析法
相关成本分析法是指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当各备选方案的相关收入均为零时,通过比较各方案的相关成本指标,作出方案选择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实质上是相关损益分析法的特殊形式。
相关成本分析法也可以通过编制相关成本分析表进行决策,其格式如下:
相关成本是个反指标,根据它作出决策的判断标准是:哪个方案的相关成本最低,哪个方案最优。
6、成本无差别点法
成本无差别点法是指在各备选方案的相关收入均为零,相关的业务量为不确定因素时,通过判断处于不同水平上的业务量与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来作出互斥方案决策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要求各方案的业务量单位必须相同,方案之间的相关固定成本水平与单位变动成本水平恰好相互矛盾(如第一个方案的相关固定成本大于第二个方案的相关固定成本,而第一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又恰好小于第二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否则无法应用该法。
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是指能使两方案总成本相等的业务量,又叫成本分界点。其基本公式如下:
若令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为X0,A方案固定成本为a1,单位变动成本为b1;B方案固定成本为a2,单位变动成本为b2,且满足a1>a2,b1<b2,则有:
根据该法作出决策的判断标准是:
(1)若业务量大于成本无差别点X0时,则固定成本较高的A方案优于B方案;
(2)若业务量小于成本无差别点X0时,则固定成本较低的B方案优于A方案;
(3)若业务量恰好等于成本无差别点X0时,则两方案的成本相等,效益无差别。
短期生产经营决策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和非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
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包括:
(1)差量分析法;
(2)贡献边际分析法;
(3)本量利分析法;
(4)边际分析法;
(5)线性规划法。
扩展资料:
在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都做为决策的对象。必须经过筛选归纳,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问题的症结。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标概念,不能模棱两可。
(一)目标要有量的规定性。对无法定量考核的。要采用测量法进行定性分析。使其具有可衡量的标准。
(二)目标的完成要与时间限制。
(三)目标实施必须与经济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不落实经济责任制,目标就不能实现。
二、要确定决策目标的价值准则,即常说的“值得不值得”,要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三、因为减少局限性,消除片面性,拟定方案和选择方案不能出自一人或一部分人之手。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倾听各方面的意见,领导审定方案时,即要重视下级的意见,又不能为下级所左右,选择的最佳方案应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性,并对决策后果负责,专业部门不能越俎代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营决策
1、新产品开发的决策分析:
(1)不追加专属成本时的决策分析;
(2)追加专属成本时的决策分析。
2、亏损产品的决策分析
(1)生产能力无法转移时,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
(2)生产能力可以转移时,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
3、产品直接出售或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分析
4、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分析
(1)自制方案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的决策分析;
(2)生产设备可以出租的决策分析。
生产决策指企业在考虑短期生产活动时,对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等问题所作的选择。生产决策的主要任务是,在现有生产条件下,最有效地利用企业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扩展资料:
管理会计通过对备选方案经济效果的决策分析参与以下生产决策:
(1)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
(2)新产品开发的决策。
(3)停产某种产品的决策。
(4)继续加工或立即销售的决策。
(5) 加工或外购的决策。
(6)特种订货的决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产决策
伯法认为,管理科学中用到的关于生产和业务管理中的各种分析方法,不外是在遵循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模型,并且以这些模型来表示所研究的系统整体或某些分支部分。
在分析各个领域中的问题时,首先需确定研究的系统边界,这样才能划定研究的范围。确定范围的指导原则是准确判断哪些因素或变量可能对所研究的系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问题的界限或范围越宽,出现次优化的可能性就越少。 其次是构造模型。
构造模型时,应该与实际的生产情况相适应,抽掉一些次要的因素,具体分析对生产过程有影响的因素,同时需要考虑到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的关系,进而确定使用哪一种模型。模型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因素间的关系和作用来决定。
分析方法中必须确定衡量效率的尺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来衡量生产行动中各种可供选择方案的效果。这些方面的衡量尺度可以包含利润、贡献、总成本、增量成本、机器停工时间、机器利用率、劳动成本、劳动力利用率、产品单位数量和流程时间等等。
所有运用数量方法研究生产问题的模型,都可以概况为一个公式: E=f(xi,yj)。其中E为效率,f代表函数关系,x代表可控变量,y代表非可控变量。
可控变量是指那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按照管理者的意愿操纵调节的因素。非可控变量是指那些管理者不能控制,至少是不在所限定的问题范围内的因素。
这个公式的含义为:E(效率)可以表示为那些限定该系统的变量的函数。模型建立起来后,就可以用E作为衡量生产行动中各种可供选择方案效率的尺度,并在分析的基础上产生出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并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做出评价。
伯法列出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成本分析、线性规划、排队模型、模拟技术、统计分析、网络计划模型、启发式模型、计算机探索求解方法、图解和图像分析等。这些方法在生产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相应的用途。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以关于不同成本因素的特性知识为依据,具有多种形式。
它并不是一大堆会计数字的简单堆积,而是经营状况的数据表现。从相关的数字中,管理者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
管理者并不关心抽象的成本,他们感兴趣的是自己考虑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涉及到的具体成本变化。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是损益平衡分析法,即利用经营规模变化时不同成本在变化上的差别来进行分析。
增量成本分析法是最有价值的简单分析方法之一。它仅仅用来研究那些受到可能会采用的方针或行动影响的成本。
伯法指出,对成本进行分析,并不是要计算出每一个可供选择方案的运行总成本,而是只研究不同方案相比较时有差别的具体成本。这些成本主要指的是存货成本、调整劳动力成本、加班加点费和外包成本。
增量成本分析在生产系统分析的各个领域内被广泛应用,通常在线性规划和排队分析模型中很常见。 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的实质是最优化,即在满足即定的约束条件情况下,按照某一衡量指标,来寻求最优方案的数学方法。
线性规划是非常重要的通用模型,主要用来解决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进而在限定条件内获得最大效益的问题。线性规划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管理和军事科学等各个领域,是现代管理与决策者最常用的一个有效工具。
在生产中决定多个品种的最优构成问题、库存控制问题、原料供应问题等等,都可以采用线性规划。线性规划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存在着求解困难,对此,一般采用“单纯形法”来解决。
排队模型 很多生产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排队。只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随机分布现象,就肯定会产生排队。
各种库存实际上就是对排队的缓冲。完全的均衡分布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在这一类问题中,会在随机不定的时间间隔内遇到需要某种服务的人、部件或机器。为满足这种服务所需要的活动,往往会花长短不一的时间。
在一定的到达率和服务率的条件下,可以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并安排排队问题。在当代,排队分析被广泛应用在诸如通讯系统、交通系统、生产系统以及计算机管理系统等服务系统上。
排队论提供了一种数学手段,能够预测某个特定排队的大概长度和大概延误时间,以及其他相关重要数据,包括排队场地安排、优先服务处理、排队成本控制、排队长短与发生事故的关系等等。掌握这些信息,会使人们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的随机分布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模拟技术 生产管理问题的模拟技术是一项迅速成长的技术。尽管模拟所依据的基本观念很早就有,但模拟技术的迅速成长实际上是由高速的计算机发展带动前进的。
这种方法是运用数理模型来进行模拟试验,用计算机处理相关数据,以选定的效率标准E作为衡量尺度,观察和检测各项变量在模型中的运行结果。这种模型是试验性的,不一定能产生出最优答案。
模拟方法的长处是可以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之间进行比较,实际上是一种系统地通过反复试验以求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为精确处理数据提供了一套方法结构。
它不仅能够根据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得出各种结论,而且能够估计到预测可能发生错误的风险有多大。统计分析经常应用于假设检验,能够使我们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