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牙槽部浸润麻醉适用于骨质疏松的上颌牙槽部的拔牙和牙槽手术。注射麻醉药于牙图5~1牙槽部浸润麻醉槽的唇(颊)侧和舌(腭)侧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腭)侧注射时,注射针在前庭沟刺入粘膜,针与粘膜约成30~35度角(图5~1),注意麻药1~2ml。舌(腭)侧注射时,在硬腭上距牙龈缘0.5~1cm处进针,注射麻药0.5ml。(二)阻滞麻醉在神经干附近注射麻药以阻断神经传导,使该神经分布区获得麻醉效果,称为阻滞麻醉,适用于骨质较致密的下颌骨区或局部有炎症及肿胀不宜作浸润麻醉者。阻滞麻醉在口腔科应用较多,由于注射位置一般较深,故须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免赞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后果,注射麻醉药前应先回抽检查,以免误入血管,然后缓慢注入。有关阻滞麻醉的具体操作方法见表5~1。表5~1阻滞(传导)麻醉方法麻药:2%普鲁卡因麻醉方法 穿刺点 方向 深度 剂量 麻醉范围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上颌结节注射) 的前庭沟底 半张口,注射针与上颌牙的咬合面成15度角,向上、向后、向内方向刺入 1.5~2.5厘米 1.5~2毫米 同侧上颌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颊侧牙龈(不包括的 近颊根) 腭前神经阻滞麻醉(腭大孔注射) 腭侧龈缘至腭中线联线1/3处 大口张,从对侧下颌尖与第一前靡牙间,向上、后、外方向刺入 约0.5~1厘米 0.5毫升 同侧上颌前磨牙的腭侧粘膜及牙龈 鼻腭神经阻滞麻醉(切牙孔注射) 腭龈乳头基部(腭乳突处) 大张口,与牙长轴平行或从侧方刺入 约0.5厘米 0.2毫升 腭侧粘膜及牙龈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下颌肌注射) 翼下颌韧带外侧颊垫尖端交界处 大张口,从对侧下颌两前牙间,与下颌牙咬合面症行,向后、向外刺入。 约1.5~2.5厘米触及骨面 1.5~2毫升 同侧牙、牙周膜、牙槽骨及 牙的唇侧粘膜及牙龈 舌神经阻滞麻醉 同上 同上 麻醉下牙槽神经后将针退出0.5~1厘米 0.5~1毫升 同侧下颌舌侧牙龈、口底及舌前2/3粘膜 颊神经阻滞麻醉 一法:同上 同上 麻醉舌神经后将针稍稍退出再转至下颌升枝前缘0.5厘米 0.5~1毫升 同侧颊侧牙龈及粘膜 二法:腮腺导管口后方1厘米处 与粘膜成15~30度角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上颌结节注射):见图5~2图5~2上颌结节注射腭前神经阻滞麻醉(腭大孔注射):见图5~3。鼻腭神经阻滞麻醉(节牙孔注射):见图5~4。图5~3腭大孔注射图5~4节牙孔注射拔牙麻醉选择:见表5~2表5~2拔牙麻醉选择牙位 唇、颊、侧 舌、腭、侧 麻醉的神经 麻醉方法 麻醉的神经 麻醉方法 上牙槽前神经 浸润麻醉 鼻腭神经 切牙孔注射 上牙槽前神经 浸润麻醉 鼻腭神经腭前神经 腭侧浸润麻醉或切牙孔注射及腭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经 浸润麻醉 腭前神经 腭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经上牙槽后神经 浸润麻醉上颌结节注射 腭前神经 腭大孔注射 上牙槽后神经 上颌结节注射 腭前神经 腭大孔注射 下牙槽神经 加对侧下牙槽神经交通枝) 下颌孔注射 加对侧局部浸润麻醉) 舌神经 下颌孔注射 下牙槽神经颊神经 下颌孔注射颊神经阻滞麻醉 舌神经 下颌孔注射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下颌孔注射)和舌神经、颊神经阻滞麻醉:(图5~5、5~6、5~7)。图5~5下牙槽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位置示意图图5~6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穿刺点及方向图5~7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部位的解剖关系
您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
局麻药的应用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表面麻醉也称黏膜麻醉,即将药液直接滴于、涂抹、喷雾或填塞于黏膜(眼结膜、角膜、鼻黏膜、口腔黏膜、直肠和生殖道黏膜等)表面,使其透过黏膜而使黏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麻醉。一般选择穿透力较强的局麻药,如丁卡因、利多卡因等。
(2)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线将麻醉药注射于皮下及深部组织中,使这些组织内的神经末梢麻醉,阻断疼痛刺激向中枢传导。这一方法在外科手术中最常用。一般是将针头插至所需深度,然后边抽退针头,边注入药液。可根据手术需要,选用直线浸润、菱形浸润、扇形浸润、基部浸润和分层浸润等方法。
(3)传导麻醉又称阻滞麻醉或神经干麻醉,将药液注射到支配某一区域的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该神经干的传导功能,使其支配的区域失去痛觉而产生麻醉。此法使用少量麻醉药可产生较大区域的麻醉。多用于四肢手术、诊断及腹壁部外科手术等。
(4)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是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总称。由于局麻药在椎管内的扩散,使特定区域内的神经冲动传导暂时阻滞,向中枢神经系统上行冲动也被阻断,于是在相应的区域范围内达到麻醉,骨骼肌亦产生良好的松弛作用。以麻醉后躯为主,临床上用于难产、剖腹产及后躯其他手术。硬膜外麻醉是将药液注入荐尾之间或腰荐椎之间的硬脊膜外腔内,使脊神根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或脊髓麻醉)是将药液注入腰椎和荐椎之间的凹陷处(百会穴)的蛛网膜下腔内,阻断脊神经根的传导。
(5)封闭疗法是将0.25%~0.5%的盐普鲁卡因溶液注射于局部炎症、损伤病灶周围或四肢病变部位上方的各层组织内,亦可缓缓注入静脉内,以阻断病灶部的不良刺激向中枢传导,可减轻疼痛,缓解症状,改善神经营养。主要用于经久不愈的创伤、烧伤、蜂窝织炎及而疝痛、关节炎、风湿症等疾患。
麻醉药物主要分为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二种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局部应用于神经干或神经末梢周围,能暂时\完全和可逆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使局部的痛觉暂时消失的药物.
它的作用机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有赖于Na+内流而产生的细胞膜除极作用.局麻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Na+内流,阻止神经动作电位的产生和冲动的传导而产生局麻作用.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局麻药是普鲁卡因.
全身麻醉药是一类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暂时引起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等状态的药物.
按入药部位,它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吸入麻醉药,另一种是静脉麻醉药
它的作用与机制:
1.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吸入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广泛和显著的抑制作用,使患者的意识\痛觉等各种感觉和神经反射暂时消失,达到镇痛和一定程度的肌松作用.药物作用强度除与脑内的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外,不同的中枢神经元和神经通路对麻醉药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如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高,因此首先出现该区域脊髓丘脑束的感觉传递障碍,痛觉反射减弱或消失.延髓的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对麻醉药的第三性最低,高浓度时才引起呼吸和循环抑制.
全麻药的麻醉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比较重要的理论有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和脂质学说.前者认为,离子通道的研究表明,除氧化亚氮外,吸入全麻药可通过抑制兴奋性突触和增强抑制性突触的传递而发挥作用,其机制与干扰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的功能有关,如干扰谷氨酸受体离子通道\GABAa受体离子通道和甘氨酸受体离子通道的功能,易化CNS抑制性突触传递,因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脂质学说认为,吸入全麻药脂溶性高,容易溶入类脂质丰富的神经细胞膜脂质层内,引起细胞膜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干扰了膜蛋白受体和Na+\K+等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进入神经细胞内的全麻药与类脂质结合后,导致整个细胞的功能改变.因而抑制递质的释放\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递,引起全身麻醉.
2.抑制循环和呼吸系统. 含氟麻醉药均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肌收缩力和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和降低血压,并能降低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使内脏血流量减少.地氟烷和七氟烷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效应相对较小.本类药物还能降低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使呼吸加快\潮气量和每分钟通气量降低.并对呼吸道有一定的刺激性,其中以地氟烷刺激性最大而七氟烷最小.
3.松弛骨骼肌和子宫平滑肌. 含氟麻醉药有不同程度的骨骼肌松弛作用,且与非除极型肌松药相协同.此外,还明显地松弛子宫平滑肌,使产程延长和产后的出血过多.
你好,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有麻醉药浸润注射的局部麻醉;有麻醉药物注入椎管的神经阻滞麻醉及全身用药的全身麻醉三种.
1,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是各科手术治疗时采用最多的一种简而易行的麻醉方式.局麻一般是比较安全可靠的,但也常因用药量过大,药物浓度过高,药物误入血管内等因素造成医疗过失.如大量麻醉药误注射血管内,常可引起全身麻醉药中毒的反应.所以,术者每在进行深部穿刺注射时,都要作回吸动作,目的就是避免药物误入血管.2,椎管内阻滞麻醉可依据药液所到达的解剖部位与所作用的神经结构,区分为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传导阻滞与硬膜外传导阻溃两大类.近年秋在临床上硬膜外麻醉被广泛使用,因其较蛛网膜下腔麻醉更为安全可靠.3,全身麻醉简称全麻.麻醉的给药途经有两种:一是由呼吸道吸入给药,如乙醚,氯仿,氯乙烷,乙烯醚,环丙烯等,均为易挥发气体的麻醉药,可随呼吸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呈暂时性的抑制,从而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二是静脉内注射给药,肌肉注射给药及肛道灌注给药,临床最常用的是静脉内给药,如硫喷妥钠最为常用.
可以选择全麻或椎管内麻醉.
患者性别: 患者年龄: 主要症状: 发病时间:手ポф鏛甪哪些麻醉昘鍅锕?产萪马孒 化验检查结果: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医师1:您好,剖宫产用腰硬联合麻醉就能满足。麻醉方法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复合麻醉。又根据麻醉药进入人体的途径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基础麻醉。基础麻醉是将某些全身麻醉药(常用的有硫喷妥钠,氯胺酮)肌肉注射 ,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 ,然后施行麻醉手术。局部麻醉为利用局部麻醉药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使身体的某一部位暂时失去感觉。常用的方法包括椎管内麻醉(阻滞),神经阻滞,区域阻滞,局部浸润麻醉和表面麻醉等。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通过脊椎穿刺注入到椎管内,其中注入蛛网膜下腔的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或腰麻,注入硬脊膜外腔的称为硬脊膜外腔阻滞。神经阻滞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身体某神经干(丛)处 ,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痛觉传导阻滞,常用的神经阻滞有颈神经丛阻滞,臂神经丛阻滞。区域阻滞则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手术部位的周围,使手术区域的神经末梢阻滞而达到麻醉的目的。局部浸润麻醉是直接将局部麻醉药注射至手术部位,并均匀地分布到整个手术区的各层组织内,以阻滞疼痛的传导,是临床小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表面麻醉为将渗透性强的局部麻醉药喷雾或涂敷于粘膜,结膜等表面以产生麻醉作用。复合麻醉是麻醉中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或更多的麻醉药,辅助药(如镇痛药,安定药等)或麻醉方法,使之相互配合截长补短 ,以增强麻醉效果,保障病人安全,以及满足某些手术的特殊要求。应根据病情和手术需要,麻醉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来选择麻醉方法。 医师2:麻醉方法至今还没有一个很确切的分类标准。根据麻醉药作用不同的神经部位,采用简单的分类标准,可将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和区域阻滞麻醉两类。 全身麻醉可根据给药方式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肌肉注射麻醉以及静吸复合麻醉等,均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接受麻醉者对术中情况毫不知晓,术后送麻醉复苏室,待患者麻醉恢复后才送回病房。插管和不插管方式在全麻中均可采用。颅脑科,肝胆外科,心胸外科手术和小儿外科以及各种大型手术,无禁忌症的一般采用全身麻醉。 区域阻滞麻醉可分为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及表面麻醉。接受麻醉者手术部位无疼痛感觉,其他部位的痛觉不会消失,对术程和周围环境知晓。麻醉医师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患者要求给予静脉用药,让患者入睡。术后患者可直接送回病房。妇产科,胃肠外科,四肢的手术,骨科的手术,无特殊要求及禁忌症的一般采用局部麻醉。 麻醉方法的选择不是一概而论的,要根据手术的具体情况,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患者的要求选择,目的都是为了“安全,舒适,有效”。
麻醉分为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
1.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指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致使患者意识消失而周身无疼痛感觉的过程。这种麻醉方式便是常言道的“睡着状态”,特点是患者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体验不到疼痛。最常用的全身麻醉方式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特点是采用静脉麻醉药或吸入麻醉药产生全身麻醉作用,术中需要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过程。此过程包括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苏醒。所谓麻醉诱导,便是让人由清醒转为睡着状态。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先由护士开放静脉通路(也就是扎针输液),麻醉医生连接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面罩吸氧。然后,麻醉医生便可以开始麻醉诱导了。麻醉医生会给患者静脉注射全身麻醉药或者吸入麻醉气体,患者在给药后3~5分钟便意识消失,由清醒进入睡眠状态。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由于没有意识、全身肌肉松弛,患者丧失呼吸的力量,自主呼吸通常会消失,因此在患者进入全麻状态后,麻醉医生会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即在喉镜等插管器械的辅助下把一根气管导管经患者的口腔或鼻腔插入患者的气管,气管导管的另一端连接麻醉机,由麻醉机通过气管导管给患者输送氧气,帮助患者呼吸。
此后即进入麻醉维持状态,麻醉医生会通过麻醉机给患者持续吸入麻醉气体,或通过静脉通路持续输注麻醉药物,使患者持续处在麻醉状态。此时就可以开始手术了。整个麻醉维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时间长,麻醉维持时间就长;手术时间短,麻醉维持时间也短。当手术顺利结束的时候,麻醉医生会停止麻醉药物的使用,患者即进入麻醉苏醒期。随着患者体内麻醉药物的代谢排出,麻醉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麻醉药物体内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患者就可以恢复自主呼吸,意识也会清醒,此时麻醉医生会将气管导管拔出,继续给患者面罩吸氧,并吸除口腔分泌物。当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意识完全清醒,辩知能力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时,即达到了麻醉苏醒离室标准,便可以返回病房了。
全身麻醉并不是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一些时间短小,伤害性刺激小,简单的手术操作和检查操作,比如人流手术、胃肠镜检查等,就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而可以实施保留自主呼吸,但意识消失的全身麻醉。
2.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利用局部麻醉药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注射在相应部位使脊神经、神经丛或神经干以及更细的周围神经末梢受到阻滞,使身体的某一部位暂时失去感觉。局部麻醉的特点就是麻醉局限在身体的“局部”,患者的意识是清醒的。常用的方法包括椎管内麻醉(阻滞)、神经阻滞、区域阻滞、局部浸润麻醉和表面麻醉等。
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通过脊椎穿刺注入到椎管内,其中注入蛛网膜下腔的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或腰麻,注入硬脊膜外腔的称为硬脊膜外腔阻滞。椎管内麻醉也就是大家所俗称的“半身麻醉”。麻醉医生会在你的后背进行一番操作,然后你便感觉到下半身麻木,痛觉、触觉消失。
神经阻滞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身体某神经干(丛)处,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痛觉传导阻滞,常用的神经阻滞有颈神经丛阻滞、臂神经丛阻滞,股神经阻滞等。
区域阻滞则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手术部位的周围,使手术区域的神经末梢阻滞而达到麻醉的目的。
局部浸润麻醉是直接将局部麻醉药注射至手术部位,并均匀地分布到整个手术区的各层组织内,以阻滞疼痛的传导,是临床小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
表面麻醉为将渗透性强的局部麻醉药喷雾或涂敷于黏膜、结膜等表面以产生麻醉作用。
体表定位主要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