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强调“观课”的目的性,有别于传统听课的随意性。
而课堂诊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评课,特指依据观察角度搜集课堂信息,判断筛选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整理,根据有价值信息对课堂教学“是否达标”“如何达标”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提炼教学经验。
先说说教学目标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一般都会考虑几点: 1、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符合课标;结合教材;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是否可操作) 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明确与学生明确问题;呈现方式) 3、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化、充分展开;怎样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这里就有一个疑惑,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明确吗?一种反对的观点认为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类似的,比如情感与价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只是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教学目标要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学目标不需要每节课呈现。
有些优秀的教师还特别提倡“剥笋式”的课堂,他们期望达到一种状态,就是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学生会豁然开朗,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原来是这个。我个人比较赞同另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尤其是象我们的学生,至少明确了学习目标,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至于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一般有这样几种:1、上课直接告知学生(板书、ppt、口述);2、可以在课的尾声让学生归纳提炼教学目标;3、让学生上课伊始先讨论,从而引出教学目标;4、让学生在自学时根据师生共用讲稿来预习。 而这里的第四种呈现方式其实就是我们学校现在在做的,在学案中已经给学生列出了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学生也是按照这个既定的目标来预习的,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也有各种变通,可能就是把前三种呈现方式结合着用的。
我认为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确,而且十分必要。记得我们金校长在执教《石壕吏》一课时,就是让学生先讨论学习这样的课文该学些什么,进而引出教学目标,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学会如何把握这类文章的学习目标。
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 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1.按对观察对象和情景是否严格控制分类:
(1)自然观察:不对课堂施加控制而进行的观察。
(2)实验观察:设计具有特殊要求的课堂情景,并严格控制观察测量对象的课堂观察。
2.按观察者是否借助观察设备分
(1)直接观察:现场感知的课堂观察;
(2)间接观察:借助录音、录像等设施观察。
3.按观察者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分
(1)参与观察: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组织的活动,通过与被观察者的互动深入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模式和文化特征。
(2)非参与观察:观察者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而置身于课堂静静之外。
先说说教学目标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一般都会考虑几点:1、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符合课标;结合教材;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是否可操作)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明确与学生明确问题;呈现方式)3、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化、充分展开;怎样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里就有一个疑惑,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明确吗?一种反对的观点认为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类似的,比如情感与价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只是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教学目标要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学目标不需要每节课呈现。
有些优秀的教师还特别提倡“剥笋式”的课堂,他们期望达到一种状态,就是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学生会豁然开朗,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原来是这个。我个人比较赞同另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尤其是象我们的学生,至少明确了学习目标,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至于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一般有这样几种:1、上课直接告知学生(板书、ppt、口述);2、可以在课的尾声让学生归纳提炼教学目标;3、让学生上课伊始先讨论,从而引出教学目标;4、让学生在自学时根据师生共用讲稿来预习。而这里的第四种呈现方式其实就是我们学校现在在做的,在学案中已经给学生列出了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学生也是按照这个既定的目标来预习的,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也有各种变通,可能就是把前三种呈现方式结合着用的。
我认为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确,而且十分必要。记得我们金校长在执教《石壕吏》一课时,就是让学生先讨论学习这样的课文该学些什么,进而引出教学目标,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学会如何把握这类文章的学习目标。
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有很多种,应该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观察类型,选择自己擅长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观察记录。总的来说,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可分为定性的记录方式和定量的记录方式两种。
定量的记录方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它主要有等级量表和分类体系等记录方式。等级量表(rating scale)指事先根据观察目的编制合理的量表,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依据对象的行为表现在量表上评以相应的等级。分类体系(category systems)指预先列出可能出现的行为或要观察的目标行为,在观察过程中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取样对行为进行记录。分类体系包括编码体系(如美国课堂观察研究专家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分类体系)和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在预设的单位时间内,编码体系对发生的一切行为都予以记录;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只记录不同的行为种类。
定性的记录方式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1)描述体系,即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2)叙述体系,即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的主观评价。(3)图式记录,即用位置、环境图等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4)技术记录,即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
定量的记录方式和定性的记录方式可以相互补充使用。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尽可能地反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动。
课堂观察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评价方式的改变,对教师的课堂观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观察技能实施要点,有目的地进行技能的系统培训是当务之急。固然,老教师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自我摸索获得此项技能,但耗时费力,颇有损失。利用微格教学方法进行此项技能培训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和技能的摄像反馈可得较为显著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随时对课堂活动做出调控。首先是教师要有强烈的观察意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教学进程中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当然,教师观察不是无的放矢,要会拟订从简单到复杂的观察计划,逐步做到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观察。目的性要求是:看什么,为什么看,怎样看,教师要心中有数,观察本身不是目的,观察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交往。计划性就是事先设置一定的观察点,何时何地观察何事何人,要做统筹安排,不要随心所欲。选择性的要求是: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察对象,掌握良好的观察时机和选择便于观察的位置,突出所需观察的对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4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