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设情境,搭建空间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首先要有一个情境,要有内容让学生观察,有空间让他们想象,有吸引力让学生创造。
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使教师有一个广阔的天地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只要本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宗旨,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学习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应用所学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案例1】设计个人名片
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利用Word制作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人名片。 具体要求:
(1)页面大小为90mm*55mm,页面方向为横向。
(2)名片为双面,中、英文各一面。
(3)主要要素有标志、持有人姓名、职务、联系方式(鼓励畅想未来职业)。
(4)设计有创意,版面布局合理,画面色彩谐调。
【案例分析】
这是我在教学中应用多年的教学情境之一。将文字处理的教学,设计于制作个人名片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从观察名片的特点及作用入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片。多年来,无论是早期的高中教学还是近年的初中教学,都深受学生喜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名片作品。
情境的创设首先要开放,且源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细心去观察;其次,要划定范围,确定主题,让学生深入观察。名片源于生活,但仅限于名片这个范围。
空间的搭建要把发挥创意与想象、尊重学生爱好、张扬个性作为主要目标。案例中名片的规格大小、所含要素是规定的,但名片样式、标志、轮廓的设计,文字和未来职业的选择,版面布局、色彩搭配等则为学生的创造留下宽广的空间。此外,名片的个性化也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观察方法有哪些
A.自然观察方法。
就是对大自然中所存在的东西进行观察。如在田野或植物园里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在森林和动物园里观察动物的活动情况等等。自然观察应注意选好观察点和观察对象,做好记录,并应进行多次原地或异地观察。
B.实验观察法。
就是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进行观察。如解剖观察或化学实验观察等。
C.长期观察法。
就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对某种事物或现象进行系统观察。如气象观察、天文观察等等。进行这类观察时要耐心细致,观察点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
D.全面观察法。
就是对某一事物的各个方面都进行观察,求得对该事物全面了解。
E.定期观察法。
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某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
F.重点观察法。
就是按照某种特殊目的和要求对事物的某一点或几个方面做重点观察。
G.直接观察法。
这是一种观察者深入实际,亲自动手做实验取得第一手资料或直接经验的观察方法。
H.间接观察法。
这是一种利用别人观察成果,得出深刻结论的观察方法。
I.对比观察法。
把两个以上的事物有比较地对照进行观察。
J.解剖观察方法。
把观察对象分解成两个以上的部分进行观察。
(一)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所有方面都进行观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要观察到事物比较隐蔽的特征;既要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又要考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要了解事物发展某一阶段的特点,从而对事物有一个全面而彻底的了解。同时,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要实现全面观察,就必须调动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进行视觉、听觉、嗅觉、肤觉、触摸觉、动觉等诸方面的协同观察。重点观察是相对全面观察而言的。它是指只对事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作特别深入细致的观察。著名作家杨朔在谈到观察人的特点时说:“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那些性格上有特点的人。从他的外表、举动、语言以及生活习惯上掌握他的性格。”重点观察就是抓关键、抓重点,把注意力紧紧瞄准你要观察的对象。
(二)比较观察与解剖观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比较观察是把客观事物加以对照比较,找出相同点和相异点,即认识事物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解剖观察是把被观察对象的各种特性,各个侧面及各个组成部分分解开,仔细地加以观察。通过解剖观察,可以加深对事物的了解。
( 三)顺序观察与侧面观察
顺序观察是按照事物的一定顺序进行的观察。客观事物总有其顺序,有其发展的过程。事物的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如事物的发展过程)、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等)、主次顺序、逻辑顺序等。观察时必须遵照一定的顺序,如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从心理学上讲,顺序观察有利于信息的存贮、编码和提取。侧面观察是对事物和对象的某一个侧面进行的观察。如作文中记一个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活动,摄影中拍摄一个特写镜头等。
(四)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长期观察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一事物或对象进行的较为系统的观察。比如,气象小组为了摸清当地的气候特点及规律,进行数年的观察记录,并从获得的气象材料中概括出该地区的气象特征及规律。长期观察具有时间久、连续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直至获得预期的观察结果为止,切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三日打鱼,二日晒网”。长期观察本身就是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过程。短期观察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事物或对象所进行的观察。例如作文课中,为了写日出,一大早起来仔细观察日出的景观。短期观察的事物往往稍纵即逝,所以,一定要抓住时机,认真仔细地观察思考,并及时做好记录。
(五)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观察者亲自动手进行观察,或者实地考查。间接观察是利用别人观察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和概括,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六)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如学习植物学或动物学时,在大自然或动物园中,实地观察那些活生生的植物和动物。实验观察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进行的,如学习物理和化学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实际观察那些具体的物理或化学现象。
小学 语文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我们都知道写好作文离不开细致的观察指导,那么如何进行观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观察要有顺序
小学生写作,条理不清,言之无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观察有顺序,能为今后习作有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观察静态事物,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植物,可按植物生长过程的顺序;写动物,可按“外形——生活习性”的顺序;写参观、游览,可按照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

基本的观察顺序还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局部到整体……学生观察有顺序了,写作时才能做到有顺序。
(二)观察要抓特点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话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例如,写人物神态,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神态。
场合不同,同一种神态表现出的意义就不同。笑,有微笑,有开心的笑,有冷笑,有假笑等,它们表达的意思都有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中每个笑都表露出它特有的意思。
比如,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的时候,别人的一个笑,可能就表示称赞;当你把一件事做错了,这时,别人的一个笑那就是鄙视的笑,虽说是同一个笑,可它在这样的环境下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了。这样去观察事物,不仅提高了学生辨析事物、区别异同的能力,还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写出事物的个性来。
(三)观察要“五官参与”
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
例如,指导学生观察西红柿,通过视觉,了解西红柿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西红柿外表的光滑;通过味觉,品尝西红柿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西红柿的芳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写出的作文才能生动形象,内容具体。
(四)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常常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从中获得想象的源泉,获得想象的翅膀,以解决学生写作没有内容、没有材料的问题。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可以满足学生想象的愿望、创造的愿望,培养“想写”的意识,激发“乐写”的兴趣,培养“会写”的能力,从而达到“快乐作文”的境界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感知觉的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和注意力、思维能力等密切联系。
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研究者都十分重视观察,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如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实验室中写着“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座右铭;著名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CDarwin)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曾说过:“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他人之上。”
因此说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第二,观察力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水平、需要、活动中的多种情况等进行及时、全面、细致的了解,并作出正确判断,才能及时、高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学会做人。第三,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
观察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无论学习哪一门功课,都需要一定的观察力。
如语文课中字形的分辨和作文中故事情节的记述、情境的介绍、景物的描写,自然课中的对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认识等,都需要有精细的观察力。第四,观察力也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
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观察,就不能积累感性材料,也不能具有丰富的表象,因而不能进行丰富的想象,也不能进行抽象、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
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阶段 根据我国学者丁祖荫(1964)的研究,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2)和(3)阶段。
中高年级大部分学生属于(3)和(4)阶段。这与埃尔金德(D.Elkind)和凯格勒(R.R.Koegler,1964)的研究结果一致(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8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他们给195名5~9岁的儿童看一些图片,对儿童说:“我要给你看一些画,每次只看一张。你要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它们看起来像是什么。”
实验结果表明,71%的4岁儿童只看到了图片的个别部分,9岁儿童中仅有21%的人作这种回答,即9岁儿童中有79%的人既看到了一张图片中的部分,又看到了整体。这个实验提示了儿童对物体的部分知觉与整体知觉发展的过程。
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4、5岁),然后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6岁);接着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7、8岁),但此时儿童往往还未把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小学生对于图画的观察,很大程度上受图画内容的影响,图画内容接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能为他们所理解,便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观察水平很差,即使能描述,也很容易出现错误。
另外,儿童观察也受教师或成人的言语指导,如果教师问有什么,他便倾向于列举;要问是什么,他就倾向于说明;要问做什么,他就倾向于解释。(二)小学生观察品质的特点 王唯(1985)对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包括四个方面。
(1)精确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水平很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例如,在刚学写字时常常是多一点、少一横,对于“已”“巳”和“析”“折”等字形相近的经常混淆不清。
三年级学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优于三年级学生。(2)目的性方面,姚平子专门研究了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
他认为,按观察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可将幼儿分成三种水平:三级──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任意乱指;二级──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但遇到困难或干扰不能坚持;一级──能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完成任务。结果是3岁儿童无一人达到一级水平,4岁、5岁、6岁达到一级水平的人数分别是2%、22%、24%。
姚平子:《幼儿观察力发展的实验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2)。一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他们知觉主要受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影响,排除干扰能力较差,集中注意观察的时间较短,观察的错误较多。
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有所改善,但无显著差异。(3)顺序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没有经过训练,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
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有始有终,并能一边看一边说,而且在观察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说,即把观察到的点滴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内容更加系统化。但从总体上看,五年级和三年级差异不显著,说明五年级学生还不能系统地进行观察。
(4)概括力方面,低年级学生对所观。
观察方法的种类:
1 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调查员在一个自然环境中(包括超市、展示地点、服务中心等)观察被调查对象的行为和举止。
2 设计观察法
设计观察法是指调查机构事先设计模拟一种场景,调查员在一个已经设计好的并接近自然的环境中观察被调查对象的行为和举止。所设置的场景越接近自然,被观察者的行为就越接近真实。
3 掩饰观察法
众所周知,如果被观察人知道自己被观察,其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观察的结果也就不同,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也会出现偏差。掩饰观察法就是在不为被观察人、物、或者事件所知的情况下监视他们的行为过程。
4 机器观察法
在某些情况下,用机器观察取代人员观察是可能的甚至是所希望的。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机器可能比人员更便宜、更精确和更容易完成工作。
5 函数值域观察法
通过对函数定义域、性质的观察,结合函数的解析式,求得函数的值域。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无论是认识自然事物,还是探索各种自然规律,都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呢?下面谈谈我在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要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在观察事物或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观察去做。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目的,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告诉学生将要做什么实验,这个实验是为了观察什么现象或是为了验证什么假设,还需要
注意什么事情等等。例如在《根里的抽水机》一课中,让学生观察各种植物的根,教师首先告诉学生要通过看、摸等方式进行观察,观察不同的植物的根,其长短、粗细、形态相不相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仔细观察根和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根的特征。
二、要明确实验的条理性。
实验能否成功关键是学生能否按照要求做实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具有一些盲动性,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乱动,做了这一步就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教师应事前明确告诉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因此,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很重要。例如:在《月球》这一课中,在探索月相变化的原因这一实验中,教师应该解释清楚实验中“月球”黑的一面代表照不到太阳的一面,从地球上看就是黑色的。而“月球”转一圈是代表一个月相变化周期,并不是一天。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用涂黑一半的乒乓球模拟月球。手持乒乓球的同学只要把乒乓球围绕另一个同学的头转一周就可以了。
三、让学生学会实验记录。
实验的过程是,往往需要进行观察记录。特别是一些持续时间长的实验,更加要培养学生的持续、细致的观察记录能力。例如:在《种子和幼苗》这一课中,在观察种了的萌发的过程这一实验中,因为种子的萌芽需要几天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持续、细致的观察记录能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预测种子发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讲座如何观察记录和如何进行观察记录活动。在《植物长大了》这一课中,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让学生定期观测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测量植株的高度,记录新增叶子的数量,并记录数据,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数据处理,如填写植物生长高度变化记录表,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找出一些规律,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
实验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找出事物本质特性和规律。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放手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通过研讨,把观察结果说出来。也可以通过对比实验,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例如:《种子和幼苗》这一课中,通过对比实验,比较完整种子和被虫子蛀种子的萌发对比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让学生确认种子萌发和其种子具有完整的结构有关。在“唤醒种子里的生命”这一实验中,让学生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果联系起来,通过前因后果的比较,让学生得出水和空气是影响种子萌发的两个重要因素。
教师在教学教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扫描观察法
这种方法是指观察者在相等的时间段里对观察对象依次轮流进行观察。此法比较适合于粗线条地了解全班儿童的游戏情况,如可以掌握游戏开展了哪些主题,学前儿童选择了哪些主题,扮演了什么角色等一般行为特点。扫描观察法一般在游戏开始和结束的时候运用较多。
二、定点观察法
观察者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区域定点进行观察,适合于了解某主题或区域幼儿的游戏情况,了解学前儿童的现有经验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学前儿童之间交往、游戏情结的发展等动态信息,并且让教师较为系统地了解某一件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避免指导的盲目性。定点观察法一般多在游戏过程中使用。
三、追踪观察法
观察者根据需要确定1~2个学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适合于观察了解个别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发展水平。教师可以自始自终地观察,也可以就某意识时段或某一情节进行观察。
(一)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全面观察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所有方面都进行观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要观察到事物比较隐蔽的特征;既要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又要考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要了解事物发展某一阶段的特点,从而对事物有一个全面而彻底的了解。
同时,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要实现全面观察,就必须调动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进行视觉、听觉、嗅觉、肤觉、触摸觉、动觉等诸方面的协同观察。重点观察是相对全面观察而言的。
它是指只对事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作特别深入细致的观察。著名作家杨朔在谈到观察人的特点时说:“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那些性格上有特点的人。
从他的外表、举动、语言以及生活习惯上掌握他的性格。”重点观察就是抓关键、抓重点,把注意力紧紧瞄准你要观察的对象。
(二)比较观察与解剖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
比较观察是把客观事物加以对照比较,找出相同点和相异点,即认识事物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解剖观察是把被观察对象的各种特性,各个侧面及各个组成部分分解开,仔细地加以观察。
通过解剖观察,可以加深对事物的了解。( 三)顺序观察与侧面观察顺序观察是按照事物的一定顺序进行的观察。
客观事物总有其顺序,有其发展的过程。事物的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如事物的发展过程)、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等)、主次顺序、逻辑顺序等。
观察时必须遵照一定的顺序,如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从心理学上讲,顺序观察有利于信息的存贮、编码和提取。
侧面观察是对事物和对象的某一个侧面进行的观察。如作文中记一个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活动,摄影中拍摄一个特写镜头等。
(四)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长期观察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一事物或对象进行的较为系统的观察。比如,气象小组为了摸清当地的气候特点及规律,进行数年的观察记录,并从获得的气象材料中概括出该地区的气象特征及规律。
长期观察具有时间久、连续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直至获得预期的观察结果为止,切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三日打鱼,二日晒网”。长期观察本身就是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过程。
短期观察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事物或对象所进行的观察。例如作文课中,为了写日出,一大早起来仔细观察日出的景观。
短期观察的事物往往稍纵即逝,所以,一定要抓住时机,认真仔细地观察思考,并及时做好记录。(五)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观察者亲自动手进行观察,或者实地考查。
间接观察是利用别人观察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和概括,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六)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如学习植物学或动物学时,在大自然或动物园中,实地观察那些活生生的植物和动物。
实验观察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进行的,如学习物理和化学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实际观察那些具体的物理或化学现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