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样行不? 1. 罗列使自己感激不尽的事,与人为善,不要怀恨,用童心拥抱生活,用成熟理解生活,懂得感恩,善待曾善待过你的人 2. 发展你的兴趣爱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3. 与他人建立联系,多和亲朋好友谈心,人的精力有限,想做的事却很多,减少不必要的人际约束 4. 喜欢并爱护自己,别老想给别人好印象而刻意改变自己,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5. 和卓越竞争而不是和人竞争,进步才是最大的胜利;与自己较量而不是和别人较量,战胜自己才是最大的赢家 6. 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实,选择人生中真正想做的事、真正想爱的人 7. 消除敌意与侵略性,尝试与别人合作而不是单独竞争,对问题当机立断,随机应变 8. 学会闲聊和关心别人,别把自己看的太重,尽量不要给别人自私的感觉 9. 不要为无关紧要的事发牢骚,不要总是把事情看的很严重,不要把所有的过错都归罪于自己,不断寻找新的嗜好,关心新近发生的时事和身边的新鲜事 10. 广交朋友,积极做人,多与积极者交往,尽可能少与消极者接触,除非你能改变他否则你就要被他改变,不同的选择成就不同的人生 11. 热爱生活而不是它的报偿,对生活充满新鲜感,要知道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12. 在自身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不妨找个时间去寻欢作乐,比如节假日去旅游、到一个向往已久的地方去远足 13. 你把事情做的很好或者取得成功时,为自己庆祝一下,即使宴会只有你自己 14. 帮助别人做些事,帮助别人会使你快乐,尤其在别人处于困境中时,“患难见真情”,你获得的将会远远大于你的付出 15. 不要歪曲别人的批评,要知道能亲耳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正面的客观的评价是多么的难得,应心平气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6. 参加适度的、一定时间的体育运动,早起十分钟,一定要坐着吃早饭 17. 尽量使自己保持忙碌状态,消除紧张与恐惧 18. 知道自己能做的和自己所应该做到的,不要害怕面对自己有限的能力,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消除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 19. 学会使自己心平气和,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小事不要过分计较,难得糊涂嘛 20. 行事有主见,有原则,不以别人的好恶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 21. 祛除那些对你来说是负担的东西,停止做那些让你觉得无味的事情 22. 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承认人性中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要有宽容和谅解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走极端,禁绝怒食 23. 尝试做一些新鲜事,来丰富你的生活,放弃不太重要的事情,听音乐、看书读报是增加兴趣的最好方法 24. 明白良好的动机未必会带来良好的效果,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 25. 明白“人比人气死人”的道理,不要自己跟别人强加比较,更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不要在生活琐事上与人攀比 26. 对自己的要求不要太高,追求成果而不苛求完美,养成胜利心态,但不能高高在上 27. 把压抑及时发泄出去,不顺利时可以自言自语,进行自我安慰 28. 制定可行的目标,把大的项目分成较小的、能干得了的若干小部分,这样每做完一部分都会有成就感 29. 算算你的得意事,想象自己正在成功,回忆过去的辉煌,而不要理会你的烦恼和不如意,不要对往事耿耿于怀,不要为自己的正当行为内疚 30. 下决心改变你不欣赏的规矩,最好是大家的都不欣赏的,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要怨天尤人 ,不要总忧虑将来 ,车到山前必有路 31. 在感觉疲惫之前就休息,请记住:休息不是浪费生命,它让你在情形的时候做更多高效率的事情 32. 上床就睡觉,不要考虑别的事情,有心情的话可以开个睡前的“卧谈会”,但不要因为过度兴奋而影响了睡眠 33.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34、玩游戏 35、到户外去活动,呼吸下新鲜的空气 36、换个心态,别把成绩看太重。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至于要真正地实际证验解脱的境界,那绝不是单凭纸上谈兵,说说道理就能办到的。
因为理论是一回事,实证又是一回事,正像一部历史,虽然记载着古代的事物状况,但这历史记载的本身,绝不等于古代的事物状况;又比如‘美国’这个名词,是指美国那个国家,但是‘美国’这个名词,绝不就是美国那个国家。所以,讲说解脱是不太难的,要实证解脱就很困难了。
因此,尽管多数的人把大道理讲得滔滔如流,若他们的身心行为只是另外 的一副面目,这就只是贩卖知识的理论,而没有得到实际的证验,和由实践而来的心得或功效。那么,佛教的解脱方法应该怎样证验呢?佛教把实践解脱道的方法称为‘修持’,也绝对重视修持。
如果不做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实证解脱的境界;若不实证解脱的境界,终究沦在生死境界而不 能自主于生死;不能自主于生死的人,纵然学佛,纵然出家,纵然自以为是行了菩萨道,那也仅是种些解脱的种子,等待未来的成熟,现前的身分毕竟还是凡夫。既 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虽行菩萨道,也属人天业。
所以,太虚大师说:‘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扬大乘。’所谓祖位,就是六根清净位,是即将入初地菩萨圣位的候补者。
由此可见,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不重修持、不求解脱,光在言语文句上拾一些古圣先贤的牙慧,作为卖弄的本钱,那是没有太大意思的。说到修持解脱道的方法则不胜枚举。
比如在《华严经》中,许许多多的菩萨,各有各的解脱门。文殊及普贤两位大菩萨,更是各有无量无数的解脱门。
不过,解脱道的修持,有一个最大的原则,那就是‘戒、定、慧’的三大门径,从这三大门径,就可以进入不受生死束缚的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生死,是解脱大船的漏水之洞。
现在,就让我们介绍三无漏学的修持。(一)修戒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应当作的不能不作。
总括起来就是《增一阿含经》卷一的迦叶佛偈,也就是一般通称的﹁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诸善 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过去世中,离现在最近的七尊佛陀,对于弟子们所通用的戒律。
我们如果确实做到了这样的要求,便是一位标准的清净佛子。事 实上,这在三岁的儿童都说得上口,但在八十岁的老翁也不容易行得贴切,简单之中蕴有严格的要求,那一个凡夫能够完全做到?因此,释迦世尊的教训之中,戒是分有层次等级的:那就是通俗的五戒十善,半通俗的八戒,出世的沙弥戒与具足戒,以及入世救世的菩萨戒。
这些戒的内容,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广为介绍,如有兴趣,可以另看拙著《戒律学纲要》一书。在此,只能介绍通俗的五戒十善,事实上,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础。
能把五戒十善持好了,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所谓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 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
十善的内容,分为三类:1。身业类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2。
口业类有四种:不两舌挑拨、不恶言谩骂、不淫词 艳语、不散乱杂话;3。意业类有三种: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把十善修好,就称为三业清净,如果身、口、意的三种行为不能导入正轨,不能保持清净,那不 要说修持解脱,就连一个基本的人格,也是有缺陷的。所以佛教的修持法门,是以持戒为一切法门的基础。
刚开始不能持得清净,也不要气馁,只要持之以恒,渐渐 地成为习惯,久了自然就会清净;要是怕犯戒便不持戒,乃至反对持戒,那就不行了。在十善之中,意业类配饮酒戒,前面的身口两类,配杀、盗、淫、妄的前四戒,便是五戒的范围。
犯戒以既成的行为事实为主,所以仅有意念犯戒,不成 正罪。但在十善之中,却以意业的主宰力最强,所以佛教的持戒精神,重在内心的发意,不重肉体的贞操,比如遭人强奸而不受淫乐,便不成犯戒。
特别是‘邪见’ 一项,那是十善的罪魁祸首。所谓邪见,就是不信善恶因果,如果不信因果的人,他是不能学佛的。
不信因果,未必就是恶人,甚至也可以是善人,但是,最大的恶 人,定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因果,就不会考虑到未来的业报问题,业报问题虽属于功利的庸俗的范围,但那确是存在的,并有抑制罪恶作用及鼓励行善作用的。
既然 否定了业报的观念,巨奸大恶,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所以,唯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净,才能把心摆得平稳。
戒持清净了,心摆平稳了,然后才能谈到学定的工夫,太虚大师曾说:‘戒为三乘共基。’信佛学佛,如果看轻了戒的持守,便不是学佛法,纵然持咒、习定,能够感通神鬼,那也仅是旁门左道而已。
(请阅读拙著《戒律学纲要》)(二)修定定,也就是禅定,如果说戒是为善去恶,定便是心的收摄,所以禅定的名称叫作禅那(静虑或思惟修),又叫作三昧(等持)。总之,心不散乱而住于一境的状态,便是禅定。
定的修持,可以说是一切宗教所共通的要求,要想在身心方面得到宗教的显著受用,唯有修习禅定是最好的方法。印度的各派宗教--佛教称他们为外 道,都有禅定的经验。
据佛经的记载,印度有很多外道,最高的定境能到无色界的四空处定。在中国,太虚大师则说:‘在中国书上,只有老子始。
1.用适当的方式尽量发泄。向知心的人直率的诉说苦衷,倾吐积郁,宣泄愤懑,甚至悲痛地哭一场,这都能释放和减轻心理压力;或去打打球,跑跑步,通过消耗体力来解决烦闷,也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2.培养自控力。对于烦恼和不愉快,承认其发生的合理性,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准备,然后冷静的想办法对付它。当然,这要在平日里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遇事不慌,问妥善待。
3.转移注意力。有了烦恼,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工作、娱乐或者其他感兴趣的方面,这样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
4.暂时躲避。暂时离开引起不愉快的人和事、工作环境。眼不见,心不烦。时时境迁,心理压力也会随之淡化或消失。
5.走出"理想国"。很多人的烦恼是由于对于生活的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一旦这些期望没能实现,烦恼也就随之而来。因此,正确的面对现实,不报幻想,也就不会自寻烦恼了。
6.偶尔也要屈服。能区能伸,能进能退,轻松自如;凡事认真,一味固执,肯定烦恼重重。其实,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一些细枝末节上的让步、妥协,是明智的,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姿态。
1.用心另眼看世界吧,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只是看自己怎么解决,比如你走路的时候被人撞了,别人给你道歉了,有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很火,但是你却没想到撞你的人心里其实比你还难受,还是想想那句“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开心”。
2.想到心情不好就心情会不好,那就不用想它,如果还是想,那就让自己忙起来,让自己没有空闲去想它,让自己充实地过好每一分钟,再有早晨醒了以后不要恋床,醒了就起来,忙起来,推开窗,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放松全身,让自己想像成一个快乐的小天使……
3.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可活动自如的地方,取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下。
4.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
5.作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
6.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
7.闭上眼睛,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
8.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比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
9.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别发愁,这个社会的和你差不多还很多,但是都快乐的生活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只要你努力对待每件事情,对生活认真一点,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天,不管你的人生怎么样,相信都是精彩的。
方法:“心里只留有益的 垃圾全扔掉”
"同样的瓶子,我们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我们为什么要装着烦恼呢?"
心情不好,精神不好,压抑,抑郁,觉的生活不够滋味,容易悲观,消极,空虚,总是烦恼
几乎全是 因为 我们 心里 没用的思想垃圾太多了
深究我们的内心里 什么东西 才是有用的呢?
古往今来的 圣哲们 总结了 就 只有两样 啊
“慈爱”与“智慧”
那我们为什么 不只给 爱和智慧 留个空间 把其他没用的思想垃圾
都抛到心外 扔到喜马拉雅去 扔到爪哇国去 垃圾扔的越干净越爽
慢慢这样做 决定天天越来越 喜滋滋 身心越来 越清爽.
下手的地方是“尽量只看别人对自己好处 感恩 常感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不看别人的缺点 过失 ”
我个人就是实践 这个方法,,虽然还没做到 只有“慈爱”与“智慧”,还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可以说才做到一点点,但是觉
的确实活的越来越快乐 烦恼越来越少 。补充一句 几年前 我在大学时 医院检查 还 重抑郁症 呵呵
“若言不实 五雷轰顶”
我们看
烦恼主要 都来自 于 :
1.不受控制的欲望
2.难以平息的嗔恨
3.不可救药的愚痴
把这三条根 拔掉 就没什么烦恼了,就基本解脱了。
(欢迎转载^_^ 希望大家都能天天开心)
附文: 朋友 您活腻了没呢 (人生怎么能永远活不腻的方法)
时不时会听到有人说 “活着没什么意思”,这事真挺值得悲哀的。
存在本来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这么多人活的觉的腻了?
从个人的经验也是 小时候觉的什么都有滋味,中学后越到后面越乏味。我们到底学些什么
东东呢 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却很少教导 让人有滋有味安乐存在的 智慧。
个人是挺好玩的,感兴趣的事情比较多,笛子,口琴,下棋,乒乓,游泳,瑜伽……
想人总要找几个或者一个“无副作用,永远玩不腻,而且越玩越好玩的事情”这样人生才不
会腻味。音乐 美术 文学等 只要人真正爱好 一类,人生都有的玩 ,不会太无聊。
可是不少人一样都没有。不玩艺术去玩什么呢? 吃喝嫖赌找刺激。这些事情呢 就伤心伤身,
副作用太大喽。
谁要问我这个世界什么东西最好玩?我会很肯定的说两个字:修行! 修行是干吗? 是
“从人开始的再进化”,人—仙—佛。每时每刻啊,你的身心都在朝着更纯净 更柔善 更完
美一点一滴的过渡 提升,这个过程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真正爽!
所以现在笛子口琴也不吹了,棋也不下了,乒乓也不打了,跟修行乐趣比都是很无聊
乏味的事情。之前还玩了三年多的网络游戏(梦幻西游),曾经和很多人一样痴迷。
喜欢网游的朋友知道,那个虚拟世界是蛮好玩的,只是跟修行比起来,还是没到零头。
因为我们的内心一旦逐渐苏醒
我们存在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最完美的网络游戏程序。
这个乐趣打个简单的比方,好像你在梦里时清清楚楚知道你在做梦,那个自在 随心
啊~想变个山 就变个山,想变个水就变个水,想腾空,云不能遮挡你的眼,想入地,土不能
挡不住你的心。。。
在那样的梦里你看一切都是完美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
存在本身是最简单 也是 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永远琢磨不透
我们完全可以沉寂在其中
享受存在到永远
(无版权欢迎转载 愿一切众生恒具安乐与安乐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96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