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首先要批评下你这个不成熟的心理----很明显想走捷径嘛-————你要记住啊,任何有用的或者是真正的知识,是绝对不那么容易得到的。
你说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我也给你浅谈(好为人师的我现在心理很复杂啊)
学心理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你从身边的一些人的谈话、举止去揣摩,去演绎,去重合你的想法,当然这样的方法会在前期一段时间很折磨,因为你一天到晚都是在观察,在思考,在验证你的想法,并且有时候还会遭到错误论点的惩罚---你朋友家人有时候会K你的
理论上的话,没有什么研究方法,只是要去读书,去读前辈们的结晶,比如我最初看的就是注明的公认的--心理学与生活,很长很厚,但是你会看到一个人从没有任何意识状态,到最后能够自我认知,并且对于各个阶段各种状态各种维度下,都慢慢有了由浅到深的系统性研究,那是一个慢慢体会的过程,当你看多了,虽说你考试肯定不会过的,但是你对于你自己,对于别人,对于世界,都会有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总结:要走捷径,建议去喝鸡汤,如果真的想要在某个领域获得,那么时间是肯定要花费的,并且不是那么容易的。
---------个人观点,请勿喷我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它们是: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特点
一、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而且有系统地观察记录并分析人的行为,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被观察对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但是观察法的缺点是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这是一种不高效。
二、实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最广泛,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的一种。 实验法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由此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三、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由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实施时虽然是以个人为对象,但是其目的是借助许多个人的反映来分析和推测社会群体的整体心理趋向。
四、测验法是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它的应用很广泛。
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心理学主要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一方面不断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在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和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都会影响个体的心智。事实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和心理学有关,人的心理本身就有人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
1什么是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心理描写还可以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解释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2常用的心理描写方法
直接描写
这种方法最常见。常以想、等字眼为标志,有的还使用逗号或冒号作提醒。
抒情独白式
这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梦境描绘式
这是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梦境描绘的文字一般较多。
心理分析式
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在西方的一些小说中很常见。
神态显示式
这通过写人物的神情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感情。
为了更好的理解心理活,可以从以下词汇中感觉一下: 大喜过望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暴跳如雷 心有余悸 惊魂未定 心安理得 心如刀割 心如死灰 心驰神往 心旷神怡 心乱如麻 心胆俱裂 心神不定 心神恍惚 心悦诚服 心惊肉跳 心花怒放 心慌意乱 心烦意乱 心惊胆战 心猿意马 心潮澎湃 乐不可支 乐以忘忧 百感交集 感慨万端 欢天喜地 欢欣鼓舞 悲痛欲绝 忧心如焚 忧心忡忡 闷闷不乐 欣喜若狂 怏怏不乐 胆战心惊 柔肠寸断 悔恨交加 惊喜交集 喜不自胜 喜出望外 愤愤不平 悲喜交集 提心吊胆 悲不自胜 悲愤填膺 痛不欲生 痛心疾首 痛快淋漓 痛哭流涕 七上八下 忐忑不安 胆颤心惊 惊魂未定 惊恐万状 惊慌失措 心有余悸 心惊肉跳 不寒而栗 魂不附体 失魂落魄 心旷神怡。
行为方式特点具体包括: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优、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即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操作能力的综合。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有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是否赞同或者愿意采纳,愿你一切顺心.
八种,分别是:
内心独白:
内心独自是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指通过人物的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那段着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他对于“生”和“死”的思考,表现了他内心的困惑,极具哲理性。
从旁叙述:
从旁叙述中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人物心理。在这种写法中,作,作者可以是“全知全能”的。因此,这种方式较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想法的需要叙述。用第三人称写人物心理时,作者是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所以对人物的情感倾向会表现得相对鲜明些,甚至可以进行即时的议论。
以《项链》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问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这里采用了从旁叙述的方式表现玛蒂尔德对以往的回忆与内心的起伏。在这段话后面便有这样精彩的议论:“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梦境幻觉:
作品中的人物由于现实中无法达到某种目标,于是会陷入空想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常通过幻觉或梦境的形式来得到表现。
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在土地庙中做白日梦,他梦到“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对他喊着“阿Q!同去同去”,觉得自己也在闹革命,可以“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就是典型的通过梦境表现人物心理的文段,梦境的描写将阿Q的想法形象地表现出来,其形象更为可悲,更具讽刺意味。
动作暗示:
动作是人物的体态语言。抓住某一人物的某一个动作,通过具体描写,表现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动作暗示心理的手法。
神态暗示:
一个人的神态变化往往是在特殊事态的刺激下产生心理波动。引发脸部表情的变化,所以它始终和人物的心理状况联系在一起。和动作描写一样,成功的神态描写也应该根据表达的目的来选择材料,抓住最值得写的,最能反映出人物内心活动、性格特点的神态来写。
比如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捐门坎后四婶仍然不让她参与冬至祭祖,以至于祥林嫂“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眼睛窈陷下去”。这种神态变化的简洁描写,已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祥林嫂心灵上所受的打击,精神的全面崩溃。
语言暗示:
鲁迅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这里所说的“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就是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抓住人物个性化语言进行描写,就能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感官刺激:
“心理学”中将人的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几类。在文学作品中只要抓住了人物瞬间的感受,任何一种感觉的描写都可以起到体现人物心理状况的作用。
比如高尔基的《母亲》中,“母亲”看到的火车站肮脏的三等候车室里的景象是那么细致,听到的玻璃震动的声音是那么刺耳,闻到的烟叶和成鱼的臭味是那么刺鼻。这里调动了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来表现“母亲”的紧张的心情。
环境烘托: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可以起到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
顾名思义,心理剧是一种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戏剧。
通过扮演某一角色,患者可以体会角色的情感与思想,从而改变自己以前的行为习惯。在心理剧中,患者可以扮演自己家中的一位成员、一个老相识、一个陌生人或者治疗专家。
剧情可以是一般的内容(离婚、母子冲突、家庭纠纷等),也可以是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近似的内容。在舞台上,患者所扮演的角色,其思想感情与平日的自己不同,他可以体验角色内心的酸甜苦辣,可以成为患者理想或幻觉的化身。
专家可以在一旁指导,也可与患者一道表演。观众则为患者鼓掌助兴。
心理剧是由莫雷诺(Moreno)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它是由来访者将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给治疗师,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从中培养、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借此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整合和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剧以其参与性、自创性、体验性、直观性、启发性和回味性的特点,开始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心理治疗方法,日益得到发展和推广。
精神病理学家莫瑞努1921年首先在维也纳他的精神治疗中心采用心理剧疗法。四年后他去了美国,开始传播这一方法。
他在1959年指出:心理剧的目标是诱发患者的自发行为,以便直接观察他的病情。 心理剧是一种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戏剧。
但显然它不是观赏性质的戏剧。在本质上,我们可以把心理剧直接看作是一种心理疗法。
每一次的心理剧过程都包括三个部分:暖身(warm up),演出(action),分享(sharing)。 1、暖身:它作用是用来催化创造性的潜能。
第一个阶段像是在编织一个安全的摇篮,在这个摇篮中,每个人都可以开始相信导演、团体以及心理剧这种方法。 2、演出:暖身后,导演及被选出来的主角,更进一步的将问题从表面带入核心。
导演利用团体的成员作为辅角,来表演这个局中重要的人物。其他团体成员,除非是担任角色,否则是不能坐在舞台上的。
剧一旦开始上演,舞台就像是进行着某个仪式的地方,该发生在那里的事,就只在哪个地方发生。 3、分享:这是一个让团体可以宣泄并且整合的时间,也是一个“爱回去”,而不是回归的时间,不鼓励时间分析,但鼓励认同。
每个人都能发现到自己跟主角哪里像、哪里不像。让团体的成员去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者是得到一些反省。
分享更进一步的功能是冷静下来,让成员可以重新进入其个人现实世界的方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