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你这个题的代码:
int p = 1;
int i;
for(i = 2 ; i <=5 ; i++){
p = p * i;
}
上面这个就是循环算法.
先定义一个整数变量P,初始的值为1,然后定义一个整数变量i.
接下来用循环,首先让i = 2,如果i <= 5,则执行循环里面的p = p*i,执行完以后,让i + 1 , i++的意思就是i = i + 1;
整个过程如下,
p = p * i = 1 * 2 = 2; i = i + 1 = 2 + 1 = 3;
p = p * i = 2 * 3 = 6; i = i + 1 = 3 + 1 = 4;
p = p * i = 6 * 4 = 24; i = i + 1 = 4 + 1 = 5;
p = p * i = 24 * 5 = 120; i = i + 1 = 5 + 1 = 6;由于i>5所以循环结束
单循环制 参加比赛的各队之间均相互比赛一次,即为单循环赛。
(1)单循环赛的比赛场数计算公式:场数=队数(队数-1)/2
(2)单循环赛的比数轮数计算方法:参赛队为奇数时,比赛轮数等于队数;参赛队为双数时,比赛轮数等于队数减1。
(3)单循环赛的编排方法:
①一般编排方法。采用“逆时针轮转方法”进行编排,先以阿拉伯数字作为代号,代替队名进行编排。把队数按U型走向分成均等两边,如遇单数队,最后一位数字补为O成为偶数。第一轮只要在U形相对队数之间划横线,即为第一轮比赛秩序。第二轮开始固定左上角1数字,其余数字均按逆时针方向移动一个位置,即为第二轮比赛秩序,以后各轮比赛秩序以此类推。遇O队数即轮空队。
例如,有7个队参加比赛,比赛秩序编排如下所示: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第四轮 第五轮 第六轮 第七轮
1—0 1—7 1—6 1—5 1—4 1—3 1—2
2—7 0—6 7—5 6—4 5—3 4—2 3—0
3—6 2—5 0—4 7—3 6—2 5—0 4—7
4—5 3—4 2—3 0—2 7—0 6—7 5—6
采用逆时针轮转法编排的优点,是参赛各队比赛进度一致,编排方法简单,易操作、检查。但当单数队在5个队以上时,抽签为倒数的第二数字队则在第四轮开始每轮均同上轮轮空队进行比赛,如上述的数字6代表的队。由此产生了球类比赛中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的比赛大多采用“贝格尔编排方法”。
单循环,是所有参加比赛的队均能相遇一次,最后按各队在全部比赛中的积分、得失分率排列名次。
如果参赛球队不多,而且时间和场地都有保证,通常都采用这种竞赛方法。 单循环比赛轮次的计算 如果参加的队数是偶数,则比赛轮数为队数减1。
例如:8个队参加比赛,比赛轮数为8-1=7轮。 如果参加的队数是奇数,则比赛轮数等于队数。
例如:5个队参加比赛,比赛就要进行5轮。 计算轮数的目的,在于计算比赛所需的总时间。
例如:有7个参加比赛,其轮数是7轮,如果比赛中间再休息两天,则比赛的总时间为9天。 单循环比赛场次的计算 单循环比赛场次计算的公式为: X=N(N-1)/2,即:队数*(队数-1 )/2 例如:8个队参加比赛,比赛总场数是: 计算场次的目的,在于计算比赛所需的场地数量,并由此考虑裁判员的数量,以及如何编排竞赛日程表等。
单循环比赛的编排 单循环比赛顺序的编排,一般采用轮转法。 不论参加队数是偶数还是奇数,都应按偶数编排。
如果是奇数,可以补一个“0”号,与“0”相遇的队就轮空一次。 例如:有8个队参赛的情况下,其编排如表1-1。
图表显示 这种轮转法,适用于各队实力互不了解,故采用抽签定位的办法,很可能出现强队早期相遇。 "逆时针轮转法",这种编排方法可使最后的比赛保持精彩,是通常采用的编排方法(表1-2)。
图表显示 在有5个队参赛的情况下,可用补“0”的办法编排,如表1-3所示。 图表显示 下述方法,通常可使最后的比赛保持精彩,是常用的编排方法,如表1-4所示。
图表显示 为了避免劳逸不均的情况,还可以把“0”号放到右边最下位置,并且保持不动。 轮次表编排完后,各队进行抽签,并按各队抽到的号码填到轮次表里(或按上届比赛的名次顺序确定编号),据此再编成竞赛日程表。
编排竞赛日程表,首先要贯彻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原则,当然也要适当地照顾到比赛(观众)的需要,可以从时间(上午、下午、晚上)、场馆(大馆或小馆)、地区(本地或外地)等不同的方面作出调整,达到各队大体上的平衡。 编排中,要考虑到轮次中间的间隔长短,以保证运动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如果竞赛期限允许,通常打完3轮后要休息一天。至服装的颜色,应按规则规定执行,即秩序册中队名列前的队(主队)要穿深色服装。
编排时,要注意到留有洗晒的时间。 表1-5是较为正式的竞赛日程表格式。
图表显示 双循环 双循环,是所有参加比赛的队均能相遇两次,最后按各队在两个循环的全部比赛中的积分、得失分率排列名次。如果参赛队少,或者创造更多的比赛机会,通常 采用双循环的比赛方法。
目前,全国男子篮球甲联赛采用主客场制,在第一阶段预赛和9~12名保级赛中采用的就是双循环比赛。 双循环比赛的轮次、场次以及比赛时间,均是单循环比赛的倍数。
分组循环 分组循环,是将所有参加比赛的队先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第一阶段预赛,然后每组的优胜队之间再进行第二阶段的决赛,决定第1名和以下的名次。在分组预赛中采用单循环的比赛方法,在决赛中可采用单循环赛、同名次赛、交叉赛等,故也称这种竞赛方法为混合循环制或"两阶段制"。
分组循环适用于有较多的队参加的竞赛,可以在不长的期限内较合理较公平地完成竞赛任务。 分组循环的不足之处,是参赛队由于实力不同,如果分布不均,可能造成强队先期被削减、弱队反而名次排列在前面的局面。
为了克服这个缺陷,在编排中应设立“种子队”。所谓“种子队”,就是实力和成绩相对较强的队,应被合理地分开;种子队"可以通过协商确定,也可以根据上一届比赛的名次来确定。
为了照顾主办竞赛的单位,有时也将竞赛规程中应作出规定,还要经过一定会议的讨论和认可。 分组循环的具体编排如下: 例如:有16个参加比赛,为了使各组的队数相均,可分成4个小组,每组4个队。
如果时间、经费允许,又希望多打比赛,也可分成两个小组,每组8个队。在分成4个小组中,“种子队”可设立4个队,也可设立8个队,经抽签编到小组内,或者将1、8,2、7,3、6,4、5(依照上届比赛的名次排出)经抽签编入组内。
其余蛇形排列方法,将1、4、5、8“种子队”排到第一组,2、3、6、7“种子队”排到第二组,其余各队再经抽签编入组内。 第二阶段的决赛如果采用单循环赛,4个小组的第1名(两个小组的第3、4名)编为一组,决出5至8名;其余依此类推,决出全部名次。
第二阶段的决赛如果采用同名次赛,则由两个小组的第1名决冠、亚军,两个小组的第2我中决3至4名,依次类推,决出全部名次。 第二阶段的决赛若采用交叉赛,则A组的第1名对B组的第2名,B组的第1名对A组的第2名先进行半决赛,再由两场比赛的胜者进行决赛决出冠、亚军,负者决3、4名。
其余名次,也是依照上述交叉的方法进行。如果两个小组都各有5个队,剩下的队不能采用交叉赛,也可采用同名次赛决出最后的名次。
此事应在竞赛规程中作出规定,如表1-6所示。以上情况,在混合制中还要重点谈及。
一、单循环赛
1、单循环比赛轮次的计算公式为:X=N-1,即:队数-1
2、单循环比赛场次计算的公式为: X=N(N-1)/2,即:队数*(队数-1 )/2
二、双循环赛
1、双循环比赛轮数计算公式为:X=(N-1)*2,即(队数-1 )*2
2、双循环比赛场次计算的公式为: X=N(N-1),即:队数*(队数-1 )。
扩展资料:
淘汰赛除了有单循环赛制、双循环赛制还有一种分组循环赛制。
分组循环方法:
将所有参加比赛的队先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第一阶段预赛,然后每组的优胜队之间再进行第二阶段的决赛,决定第1名和以下的名次。
在分组预赛中采用单循环的比赛方法,在决赛中可采用单循环赛、同名次赛、交叉赛等,故也称这种竞赛方法为混合循环制或"两阶段制"。分组循环适用于有较多的队参加的竞赛,可以在不长的期限内较合理较公平地完成竞赛任务。
分组循环的不足
参赛队由于实力不同,如果分布不均,可能造成强队先期被削减、弱队反而名次排列在前面的局面。为了克服这个缺陷,在编排中应设立“种子队”。
所谓“种子队”,就是实力和成绩相对较强的队,应被合理地分开;种子队"可以通过协商确定,也可以根据上一届比赛的名次来确定。为了照顾主办竞赛的单位,有时也将竞赛规程中应作出规定,还要经过一定会议的讨论和认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单循环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双循环赛
公式:G — W — 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这里G′=G+ 腉 。腉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
这个公式来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章。130多年前,马克思曾探讨过用什么方式概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问题,认为:“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产业资本的目的和动机——价值增值、赚钱和积累——表现得最为醒目”,最后用这个公式概括了企业货币资本运动的过程。
1867年马克思出版资本论第一版时,用的是德语,上面公式中的G是金的单词Gold的第一个字母,代表货币;W是商品的单词Ware的第一个字母,代表商品,企业购买的商品是各种生产要素或生产用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G'表示W'卖出以后变成了货币,右上角的一小撇是货币化了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包含在产品中的剩余价值变成了货币。字母间的连线“—”表示流通及买卖。
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存在矛盾。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 — W,还是W — G′,商品价值都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的这一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扩展资料:
1、流通目的:资本流通公式G—W—G中,货币所有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将商品重新换回货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再次获得货币,即交换价值本身。
2、流通内容:资本流通公式G—W—G的两端都是货币,货币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般等价物,都是社会财富的代表。而货币所有者拿出货币购买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换取同等数量的货币,而是为了通过交换过程获取更多的货币,在于价值的增值。即资本总公式准确形式为G—W—G′(G'=G+m), 马克思将m称作剩余价值。
3、流通次数:货币购买商品重新卖出去换回货币的过程不是一次简单的过程,而是不断循环的过程。如果循环结束,货币就失去了增值的能力,不能再转换为资本。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创造更多的货币。所以这个公式的流通(运动)是无限次数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资本总公式
将公式
=SUBSTITUTE(SUBSTITUTE(SUBSTITUTE(MOD(ROW(A6),6)+1,5,3),6,2),7,1)*1
复制后粘贴过去试试。
对准右下角,光标成“+”状时,按住左键向下拖,效果如图:
Excel里面通过迭代计算可以实现有条件的循环,但你的问题用excel公式不好实现,还是用代码吧:
Sub 循环()
Dim a As Double, b#, c#, d#
a = Range("A1").Value
b = Range("B1").Value
Do Until a < 0
c = a - b
d = a / b
a = c
b = d
Loop
Range("A1").Value = a
Range("B1").Value = b
End Sub
结果是A1=-0.132198731404159。
B1=0.931944679349769。
第一阶段 :即购买阶段
资本家首先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完成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形态变化。如果以 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这一阶段的资本运动可用公式表示如下:公式其中 G-W,本来只是一般商品流通行为,它之所以会成为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是因为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种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资本价值增殖的源泉。 G-A是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最重要的条件。G-Pm所以必要,只是为了实现从G-A中购买的劳动量。在 中,货币资本所购买的商品不仅在质的方面分割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且在量的方面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即要求所购买的生产资料数量不仅能够吸收劳动者提供的必要劳动,而且必须足以吸收劳动者所提供的剩余劳动。购买行为完成后,资本循环便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即生产阶段
资本家把买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生产过程,完成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形态变化。资本循环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中带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预定的物质变换,生产出一定量的商品。新生产出来的商品,不仅在物质形态上跟原来的生产要素不同,而且价值量也增大了,因为其中包含了剩余价值。如果以 P代表处于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资本,用虚线表示生产过程的进行或流通过程的中断,用W′代表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那末这一阶段的公式是: 公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都必需的生产要素,在这里,它们之所以构成生产资本的物质内容,是由于二者结合的特殊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和生产资料是分离的,只有通过资本家对劳动力的购买,劳动力同生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从事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三阶段:即出卖阶段
资本家把工人生产出来、并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卖掉,完成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形态变化。如果用W′代表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用G′代表包含着剩余价值的货币,则出卖阶段可用公式表示为:W′-G′。从商品转化为货币,本来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行为,它之所以成为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因为它和剩余价值的生产阶段紧密相连,W′在进入流通过程之前已经包含了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来说,出卖阶段是一个关键性的飞跃。如果这个飞跃不能成功,即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或不能全部卖掉,商品资本就不能顺利地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循环就会中断或受到阻碍,再生产过程就会遭到破坏。在这一阶段,商品的出售速度和数量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出售的速度不同,同一资本价值就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作为产品形成要素和价值形成要素起作用,再生产的规模也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扩大或缩小。在这里,出售商品的数量,成为决定性的事情。这是因为,商品资本作为已经增殖的资本承担者,从数量上讲必须全部完成形态变化,才能全部实现剩余价值。为了使商品尽快地全部卖掉,资本家必须使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符合社会需要,这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是难以全部实现的。循环的这个阶段结束后,资本价值又回到原来的货币形态上,不过终点的货币G′大于预付的货币 G。资本循环返回到货币形态后,又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