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把区域规划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1、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1)策略性的区域规划这类规划相当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内容侧重于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经济发展的重点,确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产业布局,以及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措施和政策。策略性区域规划的特点是:①重视区域所处的环境和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论证;②注重经济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经济结构;③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规划方案实施对策、策略的研究较深入,但往往对于经济建设工程的规划布局研究较为简略。
(2)物质性的区域规划规划内容偏重于区域发展的物质环境和建设工程项目的空间布局规划,规划成果注重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总体蓝图。因此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城镇的发展和布局,对于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各种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极为重视。
物质性区域规划的特点是:①重视技术经济指标;②重视各部门、各物质要素的功能、相互关系和空间表现形式;③特别注重各类土地利用和空间分布;④强调经济建设项目和城镇的发展规模、相互关系和空间布局。(3)综合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区域规划是通常说的区域规划,比较规范性的区域规划。
综合性的区域规划,兼容策略性规划和物质性规划的特点,内容系统、全面。既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内容,又有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完整的经济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内容;既描绘出区域经济建设未来的总蓝图,又有明确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实施措施。
2、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区域分类按照区划的性质和地域属性不同,通常把区域分成如下几类:①自然区。自然区是指自然特征基本相似或内部有紧密联系、能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是通过自然区划,按照地表自然特征区内的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每个自然区内部,自然特征较为相似,而不同的自然区之间,则差异性比较显著。
②经济区。经济区是指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
它可能是经过经济区划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也可以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连片地方。经济区也有多种类型,如:★聚类经济区,国外称之为均质区。
其中有经济发展水平或发展速度相类似的聚类经济区,也有的是经济结构特征或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相似的聚类经济区。★经济协作区。
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经济联系而组织起来的地域单元。经济协作区是加强区域经济横向联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和经济发展区域化的趋势相适应。★经济特区。
它是享有较多优惠政策,有一定相对独立性和特殊管理的地域。如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开发区等。
★部门经济区。根据某些资源或产业相对集中,或者按主导产业为标志划分出来的地域。
如工业区、农业区、能源区、矿区、加工工业区、风景旅游区、商业贸易区等。★综合经济区。
即通常一般所说的经济区,经济门类较多,内部有紧密的联系,都有经济中心城市和广阔的乡镇结合在一起的区域。③行政区。
行政区是为了对国家政权职能实行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④社会区。
社会区是以民族、风俗、文化、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差别,按人文指标划分的地域单元。由于区域属性不同,各类区域在规划中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往往有所差别。
因此便会产生不同的区域规划类型。目前研究重点是经济区区域规划(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等)。
3、按规划区域的不同特点分类分为城市地区、工矿地区、农业地区、风景旅游地区、流域综合开发地区、工农业综合发展地区等多种类型地区的区域规划,规划内容各有侧重。按规划区的界限,既可按不同等级的经济区、也可按行政区进行。
在规划过程中,必须把地域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方法贯彻始终。在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提出的各种可比较的规划布局方案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论证,以及对各项专业规划在区域和国家整体利益基础上的综合协调。
因区域规划是多因素、多变量、多目标,并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系统,可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对区域系统的模拟和规划方案的优化决策进行探索,逐步提高区域规划的科学性。
区域规划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前瞻产业研究院规划师指出,区域规划的类型分为①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划分为: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工矿地区的区域规划、农业地区的区域规划、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的区域规划、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区域规划。
②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划分为: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2、研究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的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
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5、拟定新区开发和旧城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设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短期建设项目,为各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中长期规划的作用 我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形成了严密的规划体系。
按时间前后顺序,从建国以来我国的规划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1949年至1978年的纯粹计划经济时期,高度的计划性和统一性是当时我国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特征,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推动力量,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基本没有发挥。许多规划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较大;二是1979年至2000年的向市场经济过渡期,这一阶段政府计划和市场都成为政府引导管理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手段。
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经济发展规划中计划的成份较严重,市场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三是2000年以后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的作用充分扩大,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充分运用市场的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同时出现了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进行等问题,造成了“贫困性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却后退的局面。
这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在充分利用市场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同时,忽视了政府中长期规划对经济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没有形成有计划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机制。所以,科学合理的做法是平衡协调好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 (一)国际经济环境方面: 1、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渐向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发展,其典型表现是国际制造业资本以FDI的形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新一代世界产品生产加工中心的形成创造了外部条件。自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以来,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提供了市场范围和便利条件,所以传统的以产品为边界的分工逐步向现代的以要素为界的分工方式转化,使各国和各区域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国和各地区的生产活动成为国际和国家内部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某种产品生产增值链中的一个环节。
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国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 在要素分工的大环境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分工主要表现为同一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垂直专业化,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由发达国家负责产品生产的上游和下游的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参与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分工,这种分工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发达国家逐步成为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中心,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生产加工中心。
国际间分工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国家间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具体表现为国际产业资本不断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本与技术的竞争优势整合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和资源比较优势,并在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特定区域聚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机会,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但在国际产业资本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背景下,到底会向哪些国家转移,这又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吸引外资的软硬环境、产业配套能力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战略。
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国内投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 2、国际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从简单一体化转向推动全球贸易与投资一体化方向发展,产品的加工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随着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作为国际经济活动主体的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跨国公司不再是以某一国家或地区为平台组织产品生产全过程,而是以全球市场为平台,以自己的资本和技术优势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实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全球网络化一体化,以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跨国公司的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产生了大量的公司内贸易,使国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贸易的特征是跨国公司的贸易和投资行为在产品增值过程中融为一体,所以在跨国公司贸易投资一体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产品加工贸易虽然从属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但却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手段。
3、制度竞争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所谓制度竞争就是主权国家或地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分工变化,调整和修订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通过制度的变革来提升自己在国际经济分工中地位的过程。
从20世纪90年代后制度竞争在世界各国展开,形成了一场全球运动,各国都在加快经济规划、政策的改革,行业壁垒的消除、出台相关反垄断法规以及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等。制度竞争的结果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市场的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所以在制度竞争的大环境下,。
1、区域规划思路
目前区域规划一般通行的程序是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程序。这种程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区域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规划的要求,是形成未来区域系统的基础。但是,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受到内外环境和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谓规划,就是要在研究影响区域系统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探讨区域未来变化的各种可能和多种多样的方案。区域规划决策,要对区域未来变化的多种可能进行比较,描绘出较为理想的意想状态,从而形成规划,并促成其实施。在实施规划方案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未发现的新问题或认识不足之处,从而有必要对规划进行调整或进行新的规划。
2、区域规划工作步骤
根据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要求,区域规划工作大体上可按如下七个步骤进行: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调查区域发展现状的和收集有关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各种条件、各种要素的基础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认识区域的本质特征、区域的发展演变过程,明确区域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找出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潜力,为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制订区域发展目标及设计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区域发展目标是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部分。目标是发展的导向。在区域规划方案设计之前,必须首先决定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区域发展方向。有了目标,才能研究发展的方针,组织合理的结构,提出实现目标的对策和建设的方案。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实质是对规划区域提出发展的意想状态,可以采用“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原则”,也可以采用“地方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的可能性为原则”,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发展目标有高目标、低目标和适中目标等多种层次。为决定发展目标,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区域内外的条件和资源状况,对区域未来发展变化进行大量的预测工作。
(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实际是对区域各经济部门和重大建设项目或重点开发区域、不许开发的保护区域的深化研究,这是生产力总体布局的工作基础。区域发展的研究课题一般是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背景、未来的发展目标、重大建设项目而提出来的,通常的课题有:水、土、矿产、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就业问题,主导产业,经济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开发区域等。
(4)规划方案设计
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课题研究的对策,规划工作者综合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方案,拟定区域发展的总体方案。这是规划工作者在规划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阶段。他们要使各个部门、区域的各个部分尽可能和谐、协调、有效地发展,要设计出可供比较、选择的若干个方案。规划设计时既要有部门发展的专项规划方案,也要有综合的总体规划方案。它们通常是以规划图来表示,同时编写规划报告或附上规划说明,往往还同时附上其他有关的图表和研究资料作为补充。
(5)规划方案评估
这一步骤可分为两个不相连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规划方案未决定之前,对若干个供比较、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估,以判断规划设想或规划方案构想的合理性和优劣性。在评估的基础上,选定出较为适当的方案。第二阶段是在规划方案初步拟定后,请当地政府的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或评审。
(6)规划定案
根据规划评估、论证或评审意见,认真研究,作必要的修改,最后形成规划文件。规划成果应按有关规定程序,报上级主管机构或政府权力部门审批,方具有实施的权威。
(7)实施阶段
在实施规划方案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规划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对原规划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修改。
一、自然区划的原则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为把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运用到自然区划工作中,必须以自然区划原则作基本依据。自然区划原则,是反映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自然区划的指导思想,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采用不同方法的基本准绳。
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生产实践原则等。由于对区划原则的认识不同,因而出现了众多的区划方案。
本书主要采用以下区划原则。1.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性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
贯彻综合性原则,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位,是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且特别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划分。主导因素原则是区划工作中经常运用的原则。
在运用这一原则时,应当注意区分下列三种不同的概念:(1)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2)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因素;(3)划分某一等级界限的标志和指标。这三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地域分异规律是区划的理论基础,区划的标志和指标是根据区划方法论选定的标准。区域分异因素不同于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更不能用某一反映区域分异因素的指标来代替。
主导因素原则通常是通过主导际志法来实现的,即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2.发生学原则 发生学原则应理解为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
由于地域分异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追溯发展历史以论证其发生、发展的异同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发生学原则,有利于深入研究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区划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
在了解区域分异规律。但是在追溯发展历史的同时,应当认识到,区划的对象是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过程所产生的现阶段的自然综合体,区划最终要落实在现代自然特征上,因而必须注意古今之间发生发展过程上的联系。
另方面,作为区划依据的发生也只可能是一个区划单位所以不同于同级其他单位的基本特点的发生。在高级区划单位中,某一单位所以不同于另一同级单位的基本特点,经常都是由于一定的水热条件及水热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形成的,这就是在高级单位的区划中大多采用“生物气候原则”的原因。
区划的低级单位是处在同一水热条件下,同级各单位之间基本特点的不同,常常是因地貌条件的差异而引起的。地貌的差异导致整个下垫面性质的差异。
因而考虑地貌条件的发生,在低级单位的区划中是有意义的。3.区域共轭性原则 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
区划的这一属性,称为区域共轭性。这一原则决定了区划单位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着某一区划单位的分离部分。
例如,山间盆地与周围山地在自然特征上有明显差别,但根据区域共轭性原则,两者同属于更高一级的区划单位。区域单位的划分与合并,主要是根据区域发生上的共同性,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区域共同性来进行,因此,上述三个原则是进行自然区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此外,在进行自然区划时,应贯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自然区划的任务是要通过选取恰当的指标,合理地划分各级自然区域,阐明各级自然区域内自然条件优势,指明改造不利自然条件的途径。
我国目前许多自然区划方案,大多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因此,在自然综合体诸要素中,大多选取与农业生产最密切的气温、水分和养分作为地域分异的主要依据。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1.自然区划的方法主要有叠置法、主导标志法、地理相关法、景观制图法、定量分析法等。叠置法是将若干自然要素的分布图和区划图叠置在一起,得出一定的网格,然后选择其中重叠最多的线条作为综合自然区划的依据。
叠置法可以减少主观性和任意性,并有助于发现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但是,自然界各种现象都有其发展规律,所处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特别是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如果机械地运用叠置法,有时会得出错误结论。
主导标志法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主导标志作为区划的依据,由此得出区划界线,这种界线意义比较明确。但如果机械地运用这种方法,往往不能正确地表现出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界线有时会带有主观任意性。
地理相关法是在比较各项自然现象的分析图、分布图和区划图,了解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再按若干重要因素互相依存的关系,制订区划界线的依据。上述这些方法应当结合使用,它们的共同内容是根据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因素,通过各种现象与对象因果关系的分析,选出可以作为区划依据的指标。
2.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聚类分析方。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需要搜集、研究下列基础资料;
(一)城市自然条件及历史资料
1. 规划地区的地形图(比例尺1/10000或1/5000)。
2. 气象资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
3. 水文资料,包括江河湖海水位、流量、流速、水量、被淹没地区界限等。
4. 地质和地震资料,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及地震烈度等。
5. 城市历史资料,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城市规划的历史资料等。
(二)城市技术经济资料
1. 城市及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包括地下矿藏、水资源、燃料动力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等的分布位置、数量、开采利用价值等。
2. 城市人口资料。
3. 城市土地利用资料。
4. 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发展资料,包括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主要产品产量、产值、职工人数、用水量、用电量,运输量等。
5. 对外交通运输部门(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现有及发展用地、职工人数、客货运量等。
6. 各类仓库、货场现有和发展用地等。
7. 高等学校及非市属中等技术学校现有和发展师生员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8. 科学研究机构现有和发展职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三)城市现有建筑物及工程设施资料
1.现有住房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建筑层数、建筑质量、建筑密度等。
2. 现有公共建筑,包括行政、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生活福利设施等建筑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等。
3. 现有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包括给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煤气、热力、道路、桥涵、市内公共交通等)资料。
4. 现有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名胜古迹的资料。
5. 现有重要建筑物、工程构筑物的设计资料。
6. 城市人防设施的资料。
(四)城市环境及其它资料。
1. 环境监测成果资料。
2. 各厂矿、单位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城市垃圾数量和分布。
3. 其它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有害因素(易燃、易爆、放射性、噪声、恶臭、震动等)的分布状况、数量、危害情况的资料。
4. 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第七条 编制城市详细规划,除总体规划阶段所规定的资料以外,还需要搜集、研究详细规划地区的下列资料:
(一)现状人口详细资料,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构成、平均每户人数等。
(二)近期建设项目资料,包括基建投资、修建量、生产规模、用地面积、职工人数等。
(三)土地现状利用资料(用1/2000或1/1000图纸表示)。
(四)建筑现状资料,包括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建筑质量、层数、用途等(用1/2000或1/1000图纸表示)。
(五)工程设施及管线现状资料。
(六)地形图(比例尺为1/2000或1/1000)。
区域规划方法的选用与规划目的、规划任务、规划工作的时限和经费有关。
区域规划工作者必须了解规划区的特性、规划的目的和任务要求,采用相宜的规划方法。常见的区域规划方法有: (一)系统法 系统法又称系统分析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彼此相关的多种要素组成的;要素本身也可能是另一系统,它相对于原来的系统而言是子系统;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组织和结构,而且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事物的各组成要素都有一定的属性,执行着特定的功能,各组成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统一体。 事物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事物的发展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事物的发展变化又要影响外部的环境。 区域规划方法的选用与规划目的、规划任务、规划工作的时限和经费有关。
区域规划工作者必须了解规划区的特性、规划的目的和任务要求,采用相宜的规划方法。 常见的区域规划方法有: (一)系统法 系统法又称系统分析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彼此相关的多种要素组成的;要素本身也可能是另一系统,它相对于原来的系统而言是子系统;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组织和结构,而且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事物的各组成要素都有一定的属性,执行着特定的功能,各组成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统一体。 事物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事物的发展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事物的发展变化又要影响外部的环境。 区域规划方法的选用与规划目的、规划任务、规划工作的时限和经费有关。
区域规划工作者必须了解规划区的特性、规划的目的和任务要求,采用相宜的规划方法。 常见的区域规划方法有: (一)系统法 系统法又称系统分析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彼此相关的多种要素组成的;要素本身也可能是另一系统,它相对于原来的系统而言是子系统;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组织和结构,而且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事物的各组成要素都有一定的属性,执行着特定的功能,各组成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统一体。 事物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事物的发展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事物的发展变化又要影响外部的环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