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可问的面太广了,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可能集中在应试教育上,我说下自己的看法:1、应试教育2、学习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3、兴趣培养方式很错4、和家庭的勾通过少,不能协作解决办法:1、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让孩子成为社会之内的人,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作用,不要脱离实际2、多研究下现在十几岁就成为研究生的人,除了天才之外,他们中也有一般人3、培养学生袿社会观念,培养他们所选择的兴趣爱好,做到兴趣对口,在这个过程中溶入学习知识4、建立相应的协作方式,和家长建立实时的勾通,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学生 自己感觉就这些,这些也是国家在考虑的几个方面,想要改变,很难。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由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涉及一组相关概念,下面逐一介绍。
1、测量及其要素: 测量从广义上讲是指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认和描述的过程,如用秤或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或者用温度计测量环境的温度。史蒂文斯(S.S.Stevens)曾说,广而言之,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即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给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
测量包含三个要素。 一是事物及其属性。
这是测量的对象或目标。课堂教学评价属于教育评价,所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或外在表现特性,如学业成绩。
但这种测量关注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隐含于所测的外显行为之中的个体的潜在特质水平,如学业能力等。所以说课堂教学评价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间接测量,因为它关注的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特质,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认知、情感等的发展水平。
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评价不注重教学行为,相反,我们只有通过对教与学的行为的科学有效的测量,才能获得对相应的心理品质的推论。 二是法则。
即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它是测量的关键。如公认的长度单位(卷尺等)和标准化的智力量表等,卷尺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标准化的智力量表能够用来测量个体的智力水平。
法则的好坏能够决定测量的准确程度,不准的卷尺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准确的,同样,不好的智力量表得到的智力分数也是不能够相信的。 三是数字或符号。
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数字本身具有区分性、等级性等逻辑运算的特征,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所得到的数字来表示事物属性的类别、大小、多少等。
2、测验: 阿娜斯塔西(A.Anastasi)认为,测验本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行为样本。
我们知道,测量是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数字标定,如智力118,要想得到这个118,就需要测量其智力行为;而智力行为是很多的,作为测量的一种的测验就要选取这一领域中有代表性的行为来考察其在智力领域中的特征,如果从这些有代表性的行为的测验中能够获得有关个体这方面属性的信息,那么这些代表性行为──行为样本就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对象。 其次,标准化。
它是指测验这种获取事物属性量化特征的方式在编制、实施、计分及分数解释等方面有一套系统的程序。只有这样,测验才有统一的标准,使不同人的测验结果具有可比性,从而也才能够减少无关因素对测验结果的影响,使之更有效。
第三,客观测量的评价指标。由于课堂教学评价属于间接测量,因此标准化是其客观化的必然要求。
换句话说,我们在测验时测的是行为样本,而行为样本是很多的(如大家熟知的考试时用的复本),通过这些样本所获得的测验数值是不完全一样的,如果测验没有标准化的话,那么这些测验数据将会差别很大,我们就会失去对测验结果的信任。而事实上,仅仅程序上的标准化是不够的,两个人完全按照标准程序来编制某个测验工具,其测验结果也会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还需要判断测验工具客观性的一些指标: ⑴ 对题目质量的分析,包括难度和区分度,这是筛选题目以构成一个好测验的基础。
⑵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程度。 ⑶ 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程度,这是评价测验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3、评价: 评价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词,它泛指衡量、判断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评价的过程则是对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进行分析、衡量和判断的过程,评价过程一般来说包括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在评价过程中,无论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对事物或产品的价值进行评判。 教育评价。
关于教育评价的概念,大体上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着眼于信息,强调通过评价收集信息,为教育决策服务;二是着眼于方法,强调评价是成绩考查或调查的方法;三是着眼于效果,强调通过评价判断教育目标或教育计划的实现程度;四是着眼于过程,强调评价是信息收集的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判断效果的过程、教育优化的过程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等;五是强调价值,强调教育评价的关键在于价值判断。 尽管教育评价有很多定义方式,但通常在使用时,国内有关教育评价的定义则将其窄化了,把教育评价更多的看作是对学生(受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
在对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测量和测验是获取量化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通常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内容相生相伴。 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的总称,它是指为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教师、学生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之间相互有所包含,特别是那些测量和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工作。
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教育测量是针对教育效果或者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予以测量和描述的过程,旨在获得有一定说服力的数量事实,是一种以量化为主要特征的事实判断。而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事物或现象进行系统地调查,以获取足够多的资料事实。
教育评价的根本特征是做出价值判断,而教育测量的完结不一定都要做出价值判断。
联系:教育测量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价值判断的基本数量事实,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而教育评价是教育测量过程的延续,是对教育测量结果的解释与运用,并朝着价值判断与释放功能的方向发展。
第四代教育评价观80年代,以古巴(egong guba)和林肯(y.s.lincoln)等人为代表创立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
他们认为评价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他们进一步强调"价值多元性",提倡在评价中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并把评价看作是一个由评价者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的一致看法的过程。
二、教育评价观的比较 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研究,西方教育评价流派林立,对教育评价本质的认识至今仍歧义互见,没有定论。各种理论指导下的评价模式也种类繁多,各有千秋。
这里,我们试图把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或模式加以比较,以认识其分歧所在,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教育评价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1、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行为目标模式,亦即泰勒模式,即是在泰勒评价思想的指导下,以目标作为评价过程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考察来找出实际活动与教育目标的偏离,从而通过信息反馈,促进教育活动能够尽可能地逼近教育目标。
这一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容易实施,在教育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cipp模式是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cluct)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它以决策为中心,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背景评价形成计划决策,输入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过程评价指导实施决策,成果评价为再循环评价效力。
cipp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综合加以评判,突出了评价的"改进功能"。 比较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可以发现除了方法上两者都同样重视定量方法外,其它方面都具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1)评价的目的不同。
行为目标模式注重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基本属于事后评价,亦即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cipp模式注重评价的改进功能,强调为决策过程提供全面的信息,为后来的形成性评价拉开序幕。
(2)评价的时空不同:行为目标模式将评价重心放在行为的结果上,评价领域只涉及事后。cipp模式拓宽了评价的时空,评价范围涵盖了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
(3)对待目标的态度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以目标为中心,目标一旦确立就不容怀疑,反映了泰勒价值观上的收敛性。
cipp模式则认为目标本身的合理性是需要受到评价的,必要时可以根据对象的需要对目标进行修正和改进。这一观点突破了泰勒的框架,把评价从范围与内容上给予了拓宽,深化了对评价的认识。
(4)评价的对象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主要适用于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cipp模式用于评价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和各种教学活动。(5)评价的作用不同。
行为目标模式用来判断教育效果,控制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cipp模式除了控制作用之外,还必须为决策提供全方面的信息,达到改进决策的目的。
由此看来,行为目标模式所存在的某些局限,如评价目标的凝固性、评价过程的封闭性、价值观上的收敛性等在cipp模式中得到了较好的修正,故而cipp模式较之于行为目标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也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民主性。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行为目标模式的价值,在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鉴别、确证和检查时,该模式的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2、比贝的评价观与泰勒、克龙巴赫等人的评价观之所以把比贝的评价观与其之前的评价观加以比较,主要是因为比贝首次表述了教育评价是一种目的在于行动的价值判断,这一表述无疑对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把比贝的观点作为评价概念嬗变的分水岭,因为在他之前,无论是泰勒、克龙巴赫,还是斯塔弗尔比姆,他们都未提及"价值判断",而把描述看作是教育决策者的事情。
在泰勒模式中,强调的是用行为描述目标达到的程度。在强调客观描述的背后隐藏着价值求同思想,即把预定的目标作为评价的统一参照系和统一标准,所谓进行判断就是检查实现了多少原定的目标。
克龙巴赫和斯塔弗尔比姆则是忽略了评价的判断性质,他们把评价定义为为了决策或其他目的收集信息的过程,因而也就避免了选择评价准则的问题。然而,不论承认与否,评价的本质乃是一种建立在事实描述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比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一本质,他认为教育评价是,"系统地收集信息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
"事实证明,评价不可能只是对信息作简单描述,它总是包含着对一定价值关系及后果的预见和推断,没有价值判断的描述只能称之为认识,不能称为评价。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继比贝之后的各评价流派更加注重对于评价标准的研究,这也使得价值标准由一元转向多元化,这其中比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3、预定式评价与应答式评价应答式评价模型由斯塔克提出,他认为,"该方法以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换取评价结果对方案有关人员说来更多的有用性。"⑩他把过去的评价统称为"预定式评价",以便与其"应答式评价"对应。
他认为预定式评价多带有预定性质,即强调目的的表述和客。
(1)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2]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则,适当安置学生。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步骤是:
①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其包含要点和各要点的层次关系。
②实施形成性测试。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
③实施平行性测试。其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确保掌握并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3]
相对性评价
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绝对性评价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英盛观察】(1)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
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的基本状况。从教育投资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都上升得很快。
(2)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从学校入学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入学人数和入学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3)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
(4)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是,70%的儿童生活在农村,并在那儿上学,由于中小学辍学率高,大概有80%的入学者会在农村度过一生。
(5)教育体制扩大了不平等。在发展中国家,个人终身的收入水平与其受教育的程度成正比。
(6)知识失业和教育的“过度”发展。教育的需求是由收入和成本决定的,教育的供给是由公共部门的财力和个人财力来决定的。
由于教育活动所涉及的多是精神产品,教育评价大多数时候要将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转化为可观察事物的一种替代物,然后才能进行评价。
由于指标和我们真正要评价的属性并非必然一致,因此就必然存在评价的效度问题,往往是评价并没有得到真正想评价的东西,而我们得到的并非我们想要评价的。目前,教育评价既存在着由于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而导致的评价的信度、效度不高这一现象,同时也存在有些评价内容由于人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直接测量这种信息量的科学方法,从而使人们回避对这些因素的测评,加之评价指标过于抽象、操作性差,造成评价结论的主观性等问题,影响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有的幼儿园从各方面的资料得到了量化的评价体系,但其中有许多不适合本幼儿园的标准,而教师又不知如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对其进行具体的修订,保证评价工作在幼儿园得以开展。有的幼儿园虽然建立了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但评价指标较粗,内容简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