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幼儿已经能独立的完成很多基本动作了,但是对于细节动作和协调性还不是很好。
比如上楼较笨,手指的配合性不是很好。这个时期的家长就要多让孩子锻炼细小的动作和配合能力。
2、3岁的幼儿身体动作比之前协调了,好动,活泼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在上下楼的时候,很多孩子还只会一只脚一只脚的前进,这个时候家长要锻炼孩子的分开协作能力,要鼓励孩子模仿大人的上下楼的运动。
3、4岁的幼儿对于细节动作已经没问题了。可以自己穿衣服,扣扣子等等,自己独立的完成生活中的部分活动,他们的体力也有了一定的增加。
家长可以多带着孩子去户外游玩,多走路和跑步,增强孩子的体质,另外还可以教孩子使用工具制作剪贴。 幼儿体能训练方法有哪些 4、再稍大一些的孩子在细节和协调能力都没有问题后,他们的一些运动速度和活动已经可以与大人一同进行了。
这时候家长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参与一些具有安全性的适合孩子的活动,增加孩子的活动能力和体能锻炼。
大动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蹦蹦跳跳 训练方法: 1用手扶着宝宝腋下,让他坐在膝盖上练习蹦跳,并念儿歌:“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爱”。
2宝宝仰卧时,可以在其上方吊一个重量大、质地柔软的玩具,让宝宝练习蹬腿。 3爸爸可以握紧宝宝的腋下,让他悬空,身体左右摆动,宝宝适应了这个游戏后,会非常喜欢的。
这种需要力量的游戏宝宝喜欢和爸爸一起玩,因为爸爸的力量大,运动幅度大,宝宝会玩得非常开心,对这样的游戏也更有兴趣。 拉大锯,扯大锯 训练目的:帮助宝宝锻炼腰背部肌肉、骨骼力量以及上臂的支撑力,为宝宝的独坐打下良好的基础。
训练方法: 1在宝宝睡醒时,让他保持仰卧姿势,并先帮助宝宝放松一下上肢。 2妈妈伸出手指,让宝宝自然地抓住妈妈的手指。
将宝宝慢慢地拽起来,并念儿歌给宝宝听:“拉大锯,扯大锯,外婆家,唱大戏,妈妈去,爸爸去,小宝宝,也要去。” 3随着儿歌让宝宝慢慢由卧姿变成坐姿,并让宝宝稳定地坐一会儿,再轻轻把宝宝放下,让宝宝保持仰卧。
4重复三四次后,轻轻抚摸宝宝腰背部,放松其腰背部肌肉。
训练立定跳远
与孩子相对站立,拉着孩子双手,然后告诉孩子向前跳,熟练后可让孩子独自跳远,并练习从最后一级台阶跳下并独立站稳的动作。
训练跑与停
在跑步基础上继续练习能跑能停的平衡能力。
训练上高处够取物品
将玩具放在高处,在父母监护下,看宝宝是否学会先爬上椅子,再爬上桌子站在高处将玩具取下。让宝宝学会四肢协调,身体灵巧。训练前,家长要先检查桌子和椅子是否安放牢靠,并在旁监护不让宝宝摔下来。学会了上高处够取物品之后,家长要注意,洗涤剂、化妆品、药品等凡是有可能让孩子够取下来误吞误服的东西,都应锁入柜子内,不能让宝宝自己取用。当宝宝能取到玩具时应即时表扬:“瞧我们宝宝多捧!真能干!”
练习踢球
用凳子搭个球门,先示范将球踢进球门,然后让孩子试踢,踢进去要给予鼓励。
足尖走路
练习身体平衡,学会单足站稳后开始学习。
方法:先学习提起一个足后跟,学习用一个脚尖走,一只脚学会后再提起另一只脚后跟,学习用两个脚尖走路。
刚学走路的孩子,由于要保持身体平衡,走路时两脚分开到与双肩宽。学习用脚尖走路要求将身体的重心从整个脚底移至脚的前半部,脚后跟提起,练习时要求身体伸直,不能前倾。否则在走路时抬起一足,身体重心就会完全落在孩子另一脚底的前半部分。需要保持身体平衡的小脑、大脑和脊髓运动神经有良好协调。促进各神经系统间的联系和协调动作,为以后更复杂的体能训
练打基础。
走平衡木
练习高空控制身体的平衡能力。
方法:在离地10~15厘米的平衡木上学习行走。可先扶宝宝在平衡木上来回走几次,使宝宝习惯高处行走,渐渐放手让宝宝自己在平衡木上走。鼓励宝宝展开双臂以协助身体的平衡。
大动作的训练
让幼儿自如的走、蹦、跑
让幼儿与小伙伴玩“你来追我”游戏。练习跑跑停停。带幼儿练习长距离走路。
训练上攀登架
锻炼幼儿勇敢的性格,学习四肢协调,身体平衡。学习爬上三层攀登架。
方法:将三层攀登架固定好,每层之间距离为12厘米(不超过15厘米),家庭中可以利用废板材或三个高度相差10~12厘米的大纸箱两面靠墙让宝宝学习攀登。攀登时手足要同时用力支持体重,利用上肢的机会较多,可以锻炼双臂的肌肉支撑自己的体重。同时锻炼脚蹬住一个较细小的面也要支撑全身的平衡。
攀登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不怕摔下来的危险。因此要检查攀登架是否结实可靠,支持点会不会打滑等安全因素。家长要在旁监护。鼓励孩子勇敢攀登。
钻洞训练
使宝宝能钻过比身高矮一半的洞,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方法:在家庭内可利用写字台的空隙或将床铺下面打扫干净让宝宝练习钻进去。或利用大的管道或天然洞穴。钻洞时必须四肢爬行,低头或侧身才能从洞中钻过。孩子都喜欢钻洞。孩子有时还将一些玩具带到床铺下面钻进去玩。宝宝也喜欢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因此可用一只大纸箱如冰箱、洗衣机的大包装箱,在箱的一侧开“门”,一侧开小窗户透入光线,以满足孩子的需要。宝宝可以钻进这个小门作为自己的家,将一些小东西带进去玩,也可带小伙伴进去玩。孩子在钻进钻出的同时,锻炼了四肢的爬行和将身子和头部屈曲的本领。四肢轮替是小脑和大脑同时活动的练习。
骑足踏三轮车
练习驾驶平衡和四肢协调。2岁半到3岁的孩子由于平衡和协调能力差,骑老式三轮车更为安全。孩子先学习向前蹬车,家长在旁监护,尽量少扶持,熟练之后,自己会试着左右转动和后退。双足同时踏,配合双手调节方向,身体依照平衡需要而左右倾斜。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协调练习。
思维能力开发训练 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能否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父母可采用如下措施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与好奇心12岁左右少年,大脑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家长应予以满足,不要把这些看成是与学习无关的事。要知道扩展孩子的知识面正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训练孩子集中思维的能力 集中思维也称求同思维,是指从解决不同问题的方式中,发现同一规律或原理。例如在解数学题时,利用同一个公式或原理去解不同的应用题。
也就是说,家长在辅导孩子时可用花样翻新的题目使孩子掌握和理解抽象的原理公式。就像一个裁缝,懂得了裁剪的原理和人的体型特点,就能做出各种样式、型号的服装。
老师与家长应注意在引导孩子掌握这种本领时不要搞题海战术。教孩子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语文或外语中常有一词多义或多用,数学习题中的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孩子这种思维能力。
家长可在孩子的教材中精心挑选这样的题,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注重启发式 启发的关键不仅在于老师、家长对孩子要有耐心与和蔼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勤于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从小会提问题,爱提问题,家长在辅导孩子算术时,应先让孩子自己说出对题的理解,对其错的地方纠正时,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从感性实物出发,引导孩子掌握正确概念 孩子一般学到分数、比例、几何初步概念时,由于抽象思维能力差,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家长应从具体形象的实物出发,帮助孩子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比如把一个苹果分成四份,使孩子从实物中去认识1/4的概念。
从红领巾上去认识锐角与钝角的概念,从积木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等。引导孩子进行“大声的思维” 即让小学高年级的孩子用精炼、清晰的语言把自己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明确表达出来。
这祥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思维的条理性与专注性。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 教孩子记日用账,算水费,家长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讲给孩子听,并与孩子商量解决的办法,看上去这些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久而久之,孩子能有这样多实践的机会,知识就学得活了。
应鼓励孩子搞小发明、小创作,干力所能及的活,手脑并用,孩子抽象思维的发展往往是在动手中培养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父母们不要急于求成,而要持之以恒。
培养感知动作思维 感知是思维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思维形式。孩子从出生到1周岁,主要依靠感知来进行思维。
没有感知,就很难思维。因此,对这一时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以训练孩子的感知能力为主。
在着手训练之前,必须做好两件事,即保护好孩子的感觉器官,为孩子提供一个能刺激感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感官必须是健康、完善的,才能谈得上训练感知能力。
家长要注意孩子各个感觉器官的清洁卫生,不使之感染疾病。如家中成员应有自己专用的毛巾、手帕,毛巾要经常用开水烫一下,给孩子洗脸时要注意用干净的水。
不要让孩子用手或脏手帕揉眼睛,家长也千万不要用锐利的工具为孩子挖耳朵,这样会引起外耳道感染,而且容易划破鼓膜,造成听觉障碍;洗澡、洗头时要防止污水入耳;孩子患有感冒时应及时医治;不要用力擤鼻涕,以免分泌物入中耳,造成中耳炎等。只有全面保护好感官功能,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感官知觉发展。
孩子的感官知觉要获得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环境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也很有必要,特别是孩子居住的房间和经常活动的场所。
孩子出生两三个月后视听觉都有明显的发展,而孩子的世界几乎不超过一张床的范围,因此家长必须为婴幼儿安排一个光线柔和、丰富多彩的床铺世界。首先房间的光线应充足,但是窗户和灯光不应在孩子的视野内,以免光源本身总是吸引着孩子,导致他无法把视线集中到物体上。
在床栏杆的两侧或床头上可挂上生动有趣的彩色图片,颜色以红、黄、蓝、绿为主,再辅助其他的颜色。图片一般是单个物体的图形,内容有动物形象、卡通图片、人物图形或者各种几何图形,这些物品的大小要适中。
另外,还可以用彩色的纸板、布料等剪成各种几何图形挂在床的两侧。在距离婴儿胸部前方50~70厘米高处,横挂一条绳,上面系上不同形象、不同颜色、会发声响的玩具。
这些玩具或图片应隔一段时间替换一次。这时孩子虽然还不会辨别颜色,但这些绚丽多彩的物体能刺激视觉,增强婴儿的感受性,促进视力的发展。
3个月后,婴儿开始要抓东西了,这时可在床上放一些色彩鲜艳的吹塑玩具,或穿着漂亮服装的布娃娃,让孩子抓摸,能让孩子感觉到不同的颜色和不同事物的触觉。也可在婴儿床靠墙一侧的墙上,安上一面大镜子,当孩子躺在床上或给他换尿布时,他能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动作。
逐渐对自己就有了比较清晰的感知记忆,进而发展成为感知动作思维。孩子的感知思维经过训练来提高是主要手段,其训练主要集中在视觉和听觉方面。
指导孩子掌握观察的方法
观察方法是影响孩子观察效果的重要因素。有的孩子观察很认真,看得很仔细,但是观察效果并不理想,这与他没掌握必要的方法有关。孩子观察的目的性明显提高了,且观察的持续性延长,此时教给他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更重要了,也显得更加迫切。
从外向里的观察方法
对一些物品可以采用从外向里的观察方法,如苹果、番茄等,让孩子先看看它的外部结构,再看里面都有什么。这种由里向外的方法使孩子的认识更深入。
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观察方法
对于一些平面的东西或无法解剖的东西不可能再由外向里观察了,这时可以采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的方法。例如一幅画、一些机械等。家长引导孩子仔细观察上面有什么,依次还有什么,左边有什么,依次还有什么。通过这样的观察,使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
从近到远的观察方法
对于那些层次性强的事物可以采用由近到远的观察方法。让孩子看看近处是什么,远处是什么,这样观察符合孩子认识发展的规律及视觉的特点。
总之,事物千姿百态,家长应教孩子各种观察方法,使其能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选用适当的观察方法。另外,对那些复杂事物的观察也可以采用几种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家长耐心的指导及孩子的不断实践,他的观察技巧会得到提升。
鼓励孩子独立地观察
孩子进行观察的特点之一是不够独立,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成人要引导孩子进行独立的观察,即让他们学习靠自己去看、去寻求答案,而不是仅靠教师传授、把答案告知他们。例如,成人想向孩子解说小鸡是怎样的,可以先向孩子这样提问:“今天我带了一只小鸡回来,你们留心看看,小鸡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小鸡的外形、毛色、嘴巴和脚的形状是怎样的?请你们把看到的都画下来。”采用这个方法,既可向幼儿提出要观察的目标(即小鸡的外形、毛色、嘴巴和脚的形状),也可让孩子有独立观察的机会。待孩子各自观察后,成人可以再把资料综合起来,向他们解说。
相反,如果成人急于要孩子把观察到的事物用语言描述出来,便会减少孩子独立观察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围着观看一只小鸡,并向他们解说:“大家看,小鸡的毛是黄澄澄的,嘴巴尖尖,脚没有趾蹼……”这样,孩子的观察力便难以有所进展,因为他们未经自己独立观察而只是听着成人的描述。
父母对孩子观察力的培养应该不断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观察力是其它认知能力的条件,必须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1、运用生动语言,激发幼儿思维,引起练习兴趣 在教幼儿练习时,首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幼儿思考:“现在要过一条小河,没有桥,只有三块石头,该怎么办呢”幼儿出了不少点子,其中一幼儿说“踩高石头过”,但踩上去怎么渡到对岸呢最后才想出“移动石头”的办法,老师及时肯定,并正确示范一遍,指出关键要先站稳在两块石头上,再蹲下移动第三块石头,这样就可以到河对面了。
最后让幼儿自由练习,老师从中指导帮助,具体是顺其用力方向帮助他们,幼儿在练习中掌握了基本方法。 2、在游戏中练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思维积极、活跃、心情愉快,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
如小小飞行员,让幼儿当小小飞行员,坐上飞机,听指挥员的命令,起飞时单脚站立,闭目自转,飞过高山,即走平衡木,通过小小飞行员游戏,练习幼儿“走平衡木”的能力。 游戏“小马学数”,事先在场地上画好许多圆圈,每个圆圈里有一个数字,游戏开始时,幼儿都扮成小马,踩着“高跷”自由地走,老师说“单数”时小马走到相应数1、3、5、7等数字圆圈里,既复习了单、双数又练习了高跷,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幼儿的各类平衡能力。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幼儿自由练习 除了以上讲的有组织地让全体幼儿一起练习外,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幼儿每天户外活动不得少于2—3小时,每天利用晨间活动,课余和离园活动等时间,给幼儿准备了些玩具,如:“高跷”、“间隔物”、“平衡木”等,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自由练习,为幼儿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让幼儿在综合练习中掌握“移位”、“踩高跷”的技能。
学习创造性运用语言
妈妈带孩子参观一个展览会。“这是什么展览会呢?你一看就知道了。”在摆放着各种各样饼干的桌子周围观赏一周。
妈妈用提问的方式:“这是一个什么展览会呀?你喜欢吃饼干吗?”引出谈话话题。要求孩子说出桌上饼干的名称,并说说吃过哪些饼干。
妈妈进一步用提问的方式拓展谈话范围:“在这么多种饼干中,你觉得最有趣的饼干是什么?它什么地方使你觉得有趣?”此时,妈妈可先做一定的谈话思路提示,如“我觉得最有趣的是旺仔小馒头,它圆圆的、小小的像个馒头,一吃进嘴里马上就化了,一下能吃许多也不觉得饱。特别是电视里的广告:大人吃大馒头,小人吃小馒头,旺仔小馒头!我觉得特别有趣。”示范的同时,要求孩子围绕上述两个问题进行谈话。孩子可从饼干的形状、原料、吃起来的感觉等方面来说明有趣的所在,妈妈可在一旁引导补充孩子的谈话,使其结构更完整、更连贯。
再次拓展谈话的范围。有趣的饼干容易引起孩子的联想。妈妈便引入另一个谈话话题:“工人叔叔手真巧,做了那么多很有趣、很特别的饼干,如果你是一位工人叔叔,你想发明什么样的饼干?”引导孩子创造性地想像,并能把自己的想像用语言表达出来。
用橡皮泥做各式各样饼干或者妈妈做饼干时让孩子参与。
在孩子进行创造性想像谈话时,父母也可作为一名成员,参与孩子的谈话,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的思路,比如妈妈说:“我想发明一种连环画饼干,看一页就能吃一块饼干,看完了,饼干也就吃完了。这样既能品尝饼干又能学到不少知识。”
这是为了教孩子学会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谈话,乐意和父母交谈学习创造性运用语言话题;
使孩子能围绕父母的提问,按照谈话的结构,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谈论自己的各种经验;
指导孩子在说话中学习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学会使用连词
带孩子去参观爸爸、妈妈的书房,特别给孩子布置一个儿童图书角,引导孩子观看丰富多彩的图书,激发他们想看、想讲图书的欲望和兴趣。
提问孩子:“看这儿有好多什么呀?动动脑筋想想。我们给这间房子取个名字吧!”和孩子进行简单的讨论,引导孩子说出“书房”一词。
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看图书。先示范用连词“因为……所以……”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如爸爸拿着一本故事集说:“因为这本故事书的封面是硬的,不容易坏,它里面是彩色的,很漂亮,而且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所以我很喜欢它。”引导孩子尽量用准确的词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介绍的话应该包括书的名字和简单的内容。
可先给孩子讲故事或者拿一本色彩丰富、内容有趣的图书给孩子看,以吸引孩子的兴趣,激发他爱惜图书的意识;同时,父母也应做到爱惜图书,用榜样去激励、感染孩子。
这是为了教会孩子完整地介绍自己图书的名称,并在倾听别人谈话时注意学习新词;培养孩子爱惜图书的良好习惯;
教会孩子使用连词“因为……所以……”来表述自己喜爱的图书。
学习变换传话称呼
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玩,开始时,电话铃响,爸爸扮演游戏老人,告诉妈妈:“我是游戏老人,今天我想和你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谁传的又快又准确。”然后,妈妈告诉孩子:“刚才,游戏老人告诉我,他想和咱们做游戏,看谁传的又快又准确。”
游戏老人告诉妈妈和孩子游戏的玩法:我告诉甲“你是小海军”,甲要转换人称后告诉乙:“我是小海军。”然后,游戏老人和妈妈及孩子开始玩游戏。游戏老人悄悄地告诉妈妈:“请你对孩子说:“你要做游戏。”妈妈对孩子说:“我要做游戏。”孩子又告诉游戏老人:“她要做游戏。”
更换角色,分别扮游戏老人,体验不同角色的快乐。
在游戏中,重点要教孩子学会传话时要转变称呼,培养孩子传话的能力。
这是为了提高孩子在语言交往中准确地听话及传话的能力;
教孩子学习变换传话称呼,提高交往中运用语言的机智、灵敏程度。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校有校风,家应该有家风。
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家庭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和谐的。不管家庭成员是多少,也不管地位及年龄差距有多大,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自由自在的,而不应该是压抑的、紧张的,甚至是恐怖的。
就目前而言,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恰当的表现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老子说了算,一切都得听家长的,孩子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包括孩子对自己的事的决策权; 另一种是孩子说了算,孩子是太阳,是小皇帝,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家长就怎么办。 这两种家风都不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宽松愉悦,有事大家商量,共同想办法,谁的主意好就听谁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积极开动脑筋,从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经常带领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很高,也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
是农村的,可带孩子去城市,让他们认识认识城市的建筑、交通等设施; 住在城市的,可带孩子去农村走走,让他们认识认识农作物、家畜家禽以及欣赏欣赏田园风光,了解花鸟草虫的生存特性等。 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
三、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探索性玩耍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会玩的孩子不可能是聪明的孩子。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
就是要鼓励孩子玩出新的花样,尝试各种各样不同的玩法。 在对孩子的玩耍方面,要纠正三种不正确的做法: 一是为了安全,不让孩子玩。
安全当然是重要的 ,但不能杞人忧天或因噎废食,而且安全也有个程度问题。 二是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玩。
有些家长把孩 子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全身名牌,生怕因玩耍而弄脏衣服。卫生确实需要讲究,但不能影响必要的玩耍。
三 是怕损坏物品和玩具。有些家长虽然给孩子买来了各种玩具,但不让孩子自由地玩。
有些家长不准孩子摸或摆 弄物品,动辄以“要弄坏的”相威吓。教育孩子爱护东西是对的,但不能要求过严。
总之,孩子不能不玩,因为玩不但可以增长智慧,还可以直接培养动手能力。 四、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各样的提问 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
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孩子都是渴求得到解答的。
作为家长,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 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出现以下三种错误态度: 一是强行压制提问。
如“你怎么问题那么 多?” “你没看到,我正忙着?” “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 等,这类话语应力求禁止。 二是欺骗搪塞 。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问题回答不了,但又怕丢面子,就胡编乱造一些所谓的答案来欺骗和搪塞孩子,这不但会 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也会影响家长自身的威信。 三是解释得太深太难,让孩子听不懂。
这三种态度都不利于孩子创造精神的培养。对孩子的提问,家长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家长如不能回答,可实话实说,也可和孩子一道探索。
五、不时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条思路想想的好习惯。 家里买了一条鱼,可问孩子:除了蒸以外还有什么吃法? 茶杯除了喝茶的用途外,你还能说出别的用途吗? 突然下了一场大暴雨,树倒了,菜淹了,这些害处是明摆着的,那么,这场暴雨就没有一点儿益处吗?等等。
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家长要注意从小引导和培养。
六、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训练的方法一般有: 1.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比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 2.许多 家长平时都给孩子讲故事,不妨在讲到一半时,戛然而止,让孩子根据前面的情节续接故事。
3.看文字画画。 可提供一些文字(或口语),让孩子把文字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
4.进行概念的联结训练。经常出一些 毫不相干的概念,要让孩子通过相关的中间环节把两个不相干的概念联结起来。
比如“石头”与“电脑”,这 两个概念本不相干,但通过“玻璃”和“屏幕”,就构成了相关的概念链:石头—→玻璃—→屏幕—→电脑。 5.鼓励孩子直接编创故事。
孩子平时都爱听故事,听到一定数量后,可让孩子自己来编故事。 当然,家长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因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具体 的经验只能从具体的生活中来。
这有待于家长以及老师和专家们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6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