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的驯化通常是针对含有有毒或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工业污水。
活性污泥驯化的目的是使所培养的活性污泥适应于所需处理污水。驯化活性污泥的方法有异步驯化、同步驯化和接种驯化三种。
(1)异步驯化当活性污泥培养成熟后,即可在进水中逐渐加入所需处理的污水,使微生物逐渐适应新的环境。驯化前期,污水可按设计流量的10%-20%加人,达到较好效果后,再继续增加其比重,直至满负荷为止。
在驯化过程中,能分解污水的微生物得到适应和繁殖,不能适应的微生物将逐渐淘汰。(2)同步驯化实际操作可以把培养和驯化两个阶段合并进行,即在培养开始时就加人少量需处理的污水,并在培养过程中逐渐增加比重,使活性污泥在增长过程中,逐渐适应、具备处理污水的能力。
(3)接种驯化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从附近污水处理厂引人剩余污泥,作为种泥进行曝气培养驯化,如果从性质类似的污水处理站引来剩余污泥,则更能提高驯化效果,缩短驯化时间。
生化培菌的周期取决于废水的水温和水质。水温高于15℃以上时,培菌的过程较快,水温低于15℃以下时则污泥驯化时间较长,因此污泥的培养驯化应尽量选择在5-11月期间(长江流域)进行。就废水的水质而言,无毒无害、易生物降解的废水,其生化培菌的时间一般在10-20天,而有毒有害、难生物降解的废水,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约需30-60天,甚至更长。
在清水调试完成后,对于可生化性能较好的废水,可以直接用废水驯化微生物;对于化工废水或可生化性能比较差的废水则应采取分步培菌法,具体步骤如下:
快速增殖。快速增殖的目的是使污泥迅速生长到填料上去。一般来说,采购来的污泥在脱水或运输过程中,微生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它们在新的环境中有一个恢复和生长的过程,需要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如果这时直接用化工废水驯化,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微生物大量死亡。因此第一阶段可用生活污水或葡萄糖或干面粉烧制的熟浆糊(初始3-5天内,每100m3生化池容积可按投加5-10公斤干面粉的比例投放)来培菌,每天曝气两次,好氧池每次曝气8小时,使微生物快速恢复和生长繁殖,这种方法称为快速增殖法。快速增殖期间生化池内的废水可以通过污泥驯化管排放,放水前先停止曝气,待污泥沉降4-8小时后再放水。快速增殖期一般为7-10天。
生化池在运行过程中,当微生物一旦受到负荷冲击,COD去除率或SV突然下降时,也可以采用快速增殖法来帮助微生物恢复和生长。
废水驯化。污泥生长到填料上去以后,每天在100m3生化池内加入的干面粉可增加至20-30kg公斤,同时在生化池内泵入生化进水或废水。初始废水的进水量可按每100m3生化池容积的1-2%的比例泵入,以后每二天按2%的比例逐步增中废水的泵入量,直至达到设计的废水进水量。随着废水泵入量的逐渐增加,葡萄糖或干面粉的投加量或生活污水的泵入量应相应减少直到停止投加,或者可按比例投加废酒精(1公斤废酒精按1.5公斤COD计)。
培菌驯化期间,必须每天测定COD,如发现COD去除率或SV突然下降,则应立即停止废水的递增进水量,直至COD去除率回升至50%以上和SV不再下降。
好氧池正常进废水时,COD去除率能保持在80%以上,处理出水COD浓度在200mg/L以下,则可以认为生化池已开始工作正常。
在污泥驯化期间切忌负荷(如大水量、高浓度)冲击,培菌完成以后,即可进行正常的运作。
1.活性污泥的培养
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接种最好利用ADC废水排放口的底泥或者利用同类NH3-N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由于ADC生产厂废水排放口取泥相当困难,所以采用自行培养驯化活性污泥。污泥取自玉带河的底泥,呈黑色,有臭味,含有大量泥沙等无机物,镜检观察不到微型动物,污泥活性极差.
污泥培养初期,每天闷曝22h,静置2h,排放4L废水,再加入4L自配水。7天后,污泥颜色呈黑色,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混浊,测得MLSS为1500mg/L,SV为6%,反应过程中pH值、COD、NH3-N浓度没有较大的变化,说明培养出的细菌量较少。14天后,污泥呈浅黑色,沉淀时泥水界面由开始模糊逐渐变得边缘清晰,镜检时可以观察到草履虫、漫游虫、裂口虫、吸管虫等。随着生物相逐渐变好,预示菌种培养出来了。测得污泥MLSS为2200mg/L,SV为11%,COD和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43%和10%,污泥活性还不强,需要继续培养。此后,每天运行两周期,每周期曝气10h,静置2h。30天后,污泥的絮凝和沉淀性能良好,混合液静置半小时,上清夜清澈透明,泥水界面清晰,污泥呈黄褐色,镜检有大量新型菌胶团,较为密实,可以观察到许多活跃的钟虫(如图4.2所示)。测得污泥MLSS为4100mg/L,SV为21%,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NH3-N去除率在30%以上,污泥活性较强,至此认为培养阶段结束
2.活性污泥的驯化
培养出来的活性污泥含有大量异养菌,而硝化菌是自养菌,污泥中含量非常少,需要进一步进行驯化,使之占优。与硝化菌相比,反硝化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和繁殖快,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反硝化菌受到废水物质的抑制程度要比硝化菌小。本试验中同时进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驯化。
初步确定IAT池运行周期为5h,其中曝气3h、沉淀1h、排水1h,回流比R1为250%,回流比R2为300%。在驯化过程中每隔两天增加废水中的NH3-N和COD浓度,使污泥稳定运行两天,驯化结束时的NH3-N的浓度从51.7mg/L加大到123.4mg/L。此阶段从2004年4月13日开始到2004年5月26日结束。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每隔两天提高一次进水COD和NH3-N浓度。污泥驯化初期,进水COD浓度251.3mg/L,NH3-N浓度51.7mg/L,COD去除率为85.59%,而NH3-N去除率仅为23.21%。这是因为异养菌占优势,生长速率快,硝化菌世代时间长,生长速率慢,含量较少,与异养菌竞争处于不利地位,硝化反应速率低。4天后,NH3-N去除率明显升高,达到了46.70%,这说明系统中的硝化菌逐渐占优势,但NH3-N处理效果还不很理想,还需要继续驯化。44天后,进水NH3-N浓度为123.4mg/L,出水NH3-N浓度稳定在10mg/L以下,去除率在90%以上,此时系统取得了良好的脱氮效果。.四川永沁环境
活性污泥的培养方法:
1、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每天闷曝22h,静置2h,排放4L废水,再加入4L自配水。
2、7天后,污泥颜色呈黑色,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混浊,测量MLSS、SV的值,反应过程中pH值、COD、NH3-N浓度没有较大的变化,说明培养出的细菌量较少。
3、14天后,污泥呈浅黑色,沉淀时泥水界面由开始模糊逐渐变得边缘清晰,镜检时可以观察到草履虫、漫游虫、裂口虫、吸管虫等。随着生物相逐渐变好,预示菌种培养出来了。测量MLSS、SV的值,COD和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43%和10%,污泥活性还不强,需要继续培养。
4、此后,每天运行两周期,每周期曝气10h,静置2h。
5、30天后,污泥的絮凝和沉淀性能良好,混合液静置半小时,上清液清澈透明,泥水界面清晰,污泥呈黄褐色,镜检有大量新型菌胶团,较为密实,可以观察到许多活跃的钟虫。测量污泥MLSS、SV的值,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NH3-N去除率在30%以上,污泥活性较强,至此认为培养阶段结束。
概念:
活性污泥是一种好氧生物处理方法.活性污泥基本概念是由1912年英国人Clark and Cage发现对废水进行长时间曝气会产生污泥并使水质明显改善,其 后Arden and Lackett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实验容器洗不干净,瓶壁留下残渣反而使处理效果提高,从而发现活性微生物菌胶团,定名为活性污泥而来。
机理:
活性污泥中复杂的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营养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最先担当净化任务的是异氧菌和腐生性真菌,细菌特别是球状细菌起者最关键的作用,优良运转的活性污泥,是以丝状菌为骨架由球状菌组成的菌胶团。沉降性好,随着活性污泥的正常运行,细菌大量繁殖,开始生长原生动物,是细菌一次捕食者。活性污泥常见的原生动物有鞭毛虫、肉毛虫、纤毛虫和吸管虫。活性污泥成熟时固着型的纤毛虫、种虫占优势;后生动物是细菌的二次捕食者,如轮虫、线虫等只能在溶解氧充足时才出现,所以当出现后生动物时说明处理水质好转标志。
性能指标:
1、混合液悬浮固体 (MLSS);
2、污泥沉降比(SV);
3、污泥指数:污泥体积指数(SVI),污泥密度指数(SDI)。
1、通过分析确认来水各项指标在允许范围内,准备进水。
2、开始进入少量生产废水,进入量不超过驯化前处理能力的20%。同时补充新鲜水、粪便水及NH4Cl。
3、达到较好处理后,可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过10~20%,同时减少NH4CL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生产废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同步监测出水CODcr浓度等指标,并观察混合液污泥性状。在污泥驯化期还要适时排放代谢产物,即泥水分离后上清液。
4、继续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直至满负荷。满负荷运行阶段,由于池中已培养和保持了高浓度、高活性的足够数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气后混合液的MLSS达到5000mg/1,此过程同步监测溶解氧,控制曝气机的运行,并进行污泥的生物相镜检。
5、有细菌、绿藻等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原生动物有太阳虫、盖纤虫、累校虫等,后生动物出现了线虫。调试运行后期混合液中固着型纤毛虫,如累校虫的大量存在,说明处理系统有良好的出水水质。
温度要求:温度是影污泥驯化的环境因素之一,各种微生物都在特定范围的温度内生长,污泥驯化的温度范围在10~40℃,最佳温度在20~30℃。
故建议系统的初次运行不要放在冬天进行。PH值要求:pH值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在污泥驯化和以后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应将系统的进水pH控制在6~9之间。营养物质要求:良好的营养条件是菌群代谢、生长的前提。
溶解氧量(DO)值:DO是污泥驯化过程中的主要控制指标,在污泥驯化过程中应将DO的范围控制在0.5~2.0mg/L。DO可以通过溶解氧测定仪检测,也可以通过人工检测,以了解DO在池中的变化规律。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要求:生物是污泥中有活性的部分,也是有机物代谢的主体,在生物处理工艺中起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的数值可以相对地表示生物部分的多少。活性污泥的浓度应控制在2~4g/L。
污泥的生物相镜检要求:活性污泥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各类微生物也呈现出不同的比例。细菌承担着分解有机物的基本和基础的代谢作用,而原生动物〈也包括后生动物〉则吞食游离细菌。
运行正常的活性污泥中含有钟虫、轮虫、纤毛虫、菌胶团等。
1.活性污泥的培养 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接种最好利用ADC废水排放口的底泥或者利用同类NH3-N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
由于ADC生产厂废水排放口取泥相当困难,所以采用自行培养驯化活性污泥。污泥取自玉带河的底泥,呈黑色,有臭味,含有大量泥沙等无机物,镜检观察不到微型动物,污泥活性极差.污泥培养初期,每天闷曝22h,静置2h,排放4L废水,再加入4L自配水。
7天后,污泥颜色呈黑色,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混浊,测得MLSS为1500mg/L,SV为6%,反应过程中pH值、COD、NH3-N浓度没有较大的变化,说明培养出的细菌量较少。14天后,污泥呈浅黑色,沉淀时泥水界面由开始模糊逐渐变得边缘清晰,镜检时可以观察到草履虫、漫游虫、裂口虫、吸管虫等。
随着生物相逐渐变好,预示菌种培养出来了。测得污泥MLSS为2200mg/L,SV为11%,COD和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43%和10%,污泥活性还不强,需要继续培养。
此后,每天运行两周期,每周期曝气10h,静置2h。30天后,污泥的絮凝和沉淀性能良好,混合液静置半小时,上清夜清澈透明,泥水界面清晰,污泥呈黄褐色,镜检有大量新型菌胶团,较为密实,可以观察到许多活跃的钟虫(如图4.2所示)。
测得污泥MLSS为4100mg/L,SV为21%,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NH3-N去除率在30%以上,污泥活性较强,至此认为培养阶段结束 2.活性污泥的驯化 培养出来的活性污泥含有大量异养菌,而硝化菌是自养菌,污泥中含量非常少,需要进一步进行驯化,使之占优。与硝化菌相比,反硝化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和繁殖快,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反硝化菌受到废水物质的抑制程度要比硝化菌小。
本试验中同时进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驯化。 初步确定IAT池运行周期为5h,其中曝气3h、沉淀1h、排水1h,回流比R1为250%,回流比R2为300%。
在驯化过程中每隔两天增加废水中的NH3-N和COD浓度,使污泥稳定运行两天,驯化结束时的NH3-N的浓度从51.7mg/L加大到123.4mg/L。此阶段从2004年4月13日开始到2004年5月26日结束。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每隔两天提高一次进水COD和NH3-N浓度。污泥驯化初期,进水COD浓度251.3mg/L,NH3-N浓度51.7mg/L,COD去除率为85.59%,而NH3-N去除率仅为23.21%。
这是因为异养菌占优势,生长速率快,硝化菌世代时间长,生长速率慢,含量较少,与异养菌竞争处于不利地位,硝化反应速率低。4天后,NH3-N去除率明显升高,达到了46.70%,这说明系统中的硝化菌逐渐占优势,但NH3-N处理效果还不很理想,还需要继续驯化。
44天后,进水NH3-N浓度为123.4mg/L,出水NH3-N浓度稳定在10mg/L以下,去除率在90%以上,此时系统取得了良好的脱氮效果。.四川永沁环境。
关键词: 活性污泥 培养 驯化1.活性污泥的培养 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接种最好利用ADC废水排放口的底泥或者利用同类NH3-N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
由于ADC生产厂废水排放口取泥相当困难,所以采用自行培养驯化活性污泥。污泥取自玉带河的底泥,呈黑色,有臭味,含有大量泥沙等无机物,镜检观察不到微型动物,污泥活性极差.污泥培养初期,每天闷曝22h,静置2h,排放4L废水,再加入4L自配水。
7天后,污泥颜色呈黑色,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混浊,测得MLSS为1500mg/L,SV为6%,反应过程中pH值、COD、NH3-N浓度没有较大的变化,说明培养出的细菌量较少。14天后,污泥呈浅黑色,沉淀时泥水界面由开始模糊逐渐变得边缘清晰,镜检时可以观察到草履虫、漫游虫、裂口虫、吸管虫等。
随着生物相逐渐变好,预示菌种培养出来了。测得污泥MLSS为2200mg/L,SV为11%,COD和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43%和10%,污泥活性还不强,需要继续培养。
此后,每天运行两周期,每周期曝气10h,静置2h。30天后,污泥的絮凝和沉淀性能良好,混合液静置半小时,上清夜清澈透明,泥水界面清晰,污泥呈黄褐色,镜检有大量新型菌胶团,较为密实,可以观察到许多活跃的钟虫(如图4.2所示)。
测得污泥MLSS为4100mg/L,SV为21%,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NH3-N去除率在30%以上,污泥活性较强,至此认为培养阶段结束 2.活性污泥的驯化 培养出来的活性污泥含有大量异养菌,而硝化菌是自养菌,污泥中含量非常少,需要进一步进行驯化,使之占优。与硝化菌相比,反硝化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和繁殖快,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反硝化菌受到废水物质的抑制程度要比硝化菌小。
本试验中同时进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驯化。 初步确定IAT池运行周期为5h,其中曝气3h、沉淀1h、排水1h,回流比R1为250%,回流比R2为300%。
在驯化过程中每隔两天增加废水中的NH3-N和COD浓度,使污泥稳定运行两天,驯化结束时的NH3-N的浓度从51.7mg/L加大到123.4mg/L。此阶段从2004年4月13日开始到2004年5月26日结束。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每隔两天提高一次进水COD和NH3-N浓度。污泥驯化初期,进水COD浓度251.3mg/L,NH3-N浓度51.7mg/L,COD去除率为85.59%,而NH3-N去除率仅为23.21%。
这是因为异养菌占优势,生长速率快,硝化菌世代时间长,生长速率慢,含量较少,与异养菌竞争处于不利地位,硝化反应速率低。4天后,NH3-N去除率明显升高,达到了46.70%,这说明系统中的硝化菌逐渐占优势,但NH3-N处理效果还不很理想,还需要继续驯化。
44天后,进水NH3-N浓度为123.4mg/L,出水NH3-N浓度稳定在10mg/L以下,去除率在90%以上,此时系统取得了良好的脱氮效果。
1、通过分析确认来水各项指标在允许范围内,准备进水。
2、开始进入少量生产废水,进入量不超过驯化前处理能力的20%。同时补充新鲜水、粪便水及NH4Cl。
3、达到较好处理后,可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过10~20%,同时减少NH4CL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生产废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
同步监测出水CODcr浓度等指标,并观察混合液污泥性状。在污泥驯化期还要适时排放代谢产物,即泥水分离后上清液。
4、继续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直至满负荷。满负荷运行阶段,由于池中已培养和保持了高浓度、高活性的足够数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气后混合液的MLSS达到5000mg/1,此过程同步监测溶解氧,控制曝气机的运行,并进行污泥的生物相镜检。
5、有细菌、绿藻等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原生动物有太阳虫、盖纤虫、累校虫等,后生动物出现了线虫。调试运行后期混合液中固着型纤毛虫,如累校虫的大量存在,说明处理系统有良好的出水水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4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