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唐僧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他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
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玄奘西游主要路线是从长安经河西沿丝路北线、中线交叉至西域,越帕米尔高原至中亚,再沿帕米尔和喜马拉雅山南线到印度,回国时则穿越喜马拉雅再往西,沿塔克拉马干南部边缘至于阗,再走丝路南线到河西。
这条路线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亚洲,所经之地无论地形还是气候甚至当时当地的政治格局与宗教格局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
从地形上来讲,大漠、雪山、高原、盆地、森林、草甸,几乎涵盖了地球陆地上所有的地理状况。其中最高处有被称做“万山之祖”的帕米尔高原,海拔七千多米的凌山;最低处有中国最低的地方——低于海平面150多米的吐鲁番盆地。有中国最大的流动性沙丘——塔克拉玛干,又有分隔甘肃与新疆,被称作“魔鬼戈壁”的莫贺延碛。有终年积雪氧气稀薄看不到一丝生命迹象的大雪山,又有终年炎热空气湿闷各种生命多得受不了的热带雨林。地理环境之复杂,在世界其它地区几乎找不到类似的地方。
从气候上来说,瓜州一带被称作“世界风都”,那里的民谚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之说,以现代的气象资料来测量,那里每年八级以上大风就在150天以上,其中的“百里风区”更是在250天以上!从河西到新疆的铁路是中国最难保证通行的路段之一,1959年通车迄今,年年遭受风魔袭击,运输时常迫停,仅暴风刮翻行进中的列车,造成重大事故的情况。就达二十多次。“百里风区”每年因大风停运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
莫贺延碛大戈壁昼夜温差可达八十度以上。这里的降水量每年平均只有16.6毫米,可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即使有降水也降不到地面,在高空中就被蒸发了。
帕米尔高原终年酷寒,而印度又终年酷热,最高温度可达摄氏50度以上。直到今天,印度还每年都热死人,也不知从小生长在北方的玄奘在印度各处游学之时是如何保证自己不中暑的?
玄奘的旅程是不可思议的,从各方面来说都是如此。所以后来才会产生那么多光怪陆离的取经故事。
二十九岁。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想必大家都有看过《西游记》这部经典的名著,这部名著的故事情节饱满,内容丰富,所以很多人都非常喜爱这部小说,并且至今很多影视剧也会涉及到西游记的人物。《西游记》这部名著主要是讲唐三藏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的经过,一路上是经历千辛万苦,并且还有妖魔作怪。而唐三藏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不过不同的是并没有这么多的徒弟与他随行,相同的是同样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印度取得佛经,这一路真的是风餐露宿,一共行尽五万余里,用了十七年的时间,并于六十五岁的时候逝世。
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导致佛经的内容前后矛盾,并且经书也较少,这根本就不利于佛教在唐朝的发展,而且对于喜好佛教的僧人而言,因为佛经的前后矛盾,句意不通,带来了很大的困惑,面对这样的情况,唐玄奘就决定西行求法。
唐玄奘这一路走得十分的艰辛,一路上忍饥挨饿,并且风餐露宿,野外住宿最容易遇到猛兽,所以一路上是担惊受怕,最终到达了目的地,到达佛教发源地后,玄奘非常的高兴,抄录和翻译佛经,让他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后来玄奘回到唐朝,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同时也翻译出75部,共计1335卷。唐玄奘西天取经一共走了五万余里路,为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玄奘西行求法的这一经历,没有坚强的毅力是无法成功的,这一路的恶劣条件对他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过最后在六十五岁的时候去世,这个年纪在古代算得上是高龄了。正因为唐玄奘的西行求法,才使得佛教文化在我国发扬壮大。
唐僧从唐都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出发,经甘肃敦煌→新疆吐鲁番→新疆喀什→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 白沙瓦→巴基斯坦 伊斯兰堡→巴基斯坦 拉合尔→印度德里→印度阿格拉→印度 瓦拉纳西→印度菩提迦耶→印度那烂陀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的西行。途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偷渡玉门关,历5天4夜滴水不进、艰难地通过了800里大沙漠,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年底到达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后又沿天山南麓继续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沿大清池(今古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行,来到素叶城(即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 玄奘继续前进,经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康国、米国、曹国、何国、安国、史国(皆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翻越中亚史上著名的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到达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又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今阿富汗贝格拉姆,东行至现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了印度。 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携带657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两年后回到首都长安。玄奘此行,行程5万里,历时18年。
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唐僧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他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
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1.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由于父母双亡、自幼在寺庙中长大,在金山寺出家。后迁移到京城的寺院,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
2.在真实历史上,玄奘(唐僧)是在净土寺出家的。
从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
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唐僧取经是从长安出发,唐僧为了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从长安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经过13个国家: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天竺国,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
唐僧从唐朝古都长安即今日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过星星峡、流沙河,进入新疆哈密,再穿越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登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翻越兴都库什山达坂,抵达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也就是《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西天大雷音寺。
唐僧取经线路:
唐僧从长安出发后,一路向西,经过今天的中国新疆哈密、吐鲁番、库车、阿克苏、乌什后,达到乌兹别克斯坦,直到货利习弥伽国,这是唐僧西行取经的最西之地,今天属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基华城。
唐僧走到此处已经历经千山万水,基本上完成了西行路线的一半多,但发现印度才是佛教的发源地,便掉头往南而去,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达到那烂陀,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巴腊贡,才是最后的目的地。因此,唐僧西行一直是个错误的说法,应该是先西后南。整体上的路线属于一个“发卡弯”。
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偷渡玉门关,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
后经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翻越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到达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东行至犍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印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