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根据美国主导的,世界大多数啯家承认的《南极开发公约》,南极为全世界共有,所有啯家都有权在南极建立科考基地
虽然阿蒙森率先到达南极,是胜利者。但是当斯科特一行人在面对可怕的失败情绪中和死亡的威胁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饶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胸怀给予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悲剧力量。这些都更令人敬仰,所以茨威格要为他立传。
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
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国签订了“南极条约”以加强对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和平利用南极.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人该条约。
南极条约协商国(简称ATCM)是国际政府间管理南极政治事务的组织。20世纪以来,领土主权曾一度成为南极的焦点问题,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智利、阿根廷、挪威先后都对南极提出了领土主权的要求。为此,在1957年至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南极考察活动结束后,美国邀请苏联、日本、比利时、南非以及上述有领土要求国家、一共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冻结一切领土主张及资源开发的《南极条约》,中国于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
1959年12月,由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废物,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入了《南极条约》。根据条约,目前南极的陆上资源是被禁止开采的,海洋资源可以有限度开采。如果以后大家达成一致,那可能会共同开发南极洲,而不会是有某一个国家去开采。目前,南极洲没有国家,只有N多科学家
臭氧空洞面积大于北美洲
据英国《卫报》报道,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观测结果,南极臭氧损耗严重。南极臭氧空洞平均面积约为2745万平方千米,比北美洲的面积还大。据悉,NASA“奥拉”卫星上的臭氧观测仪可以测量到整个南极大陆从地表到大气层上部的臭氧总量。该监测设备在南极东部冰原上空检测到那里的臭氧量值极低,仅为85多布森单位(1个多布森单位是标准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层厚度)。另外,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还利用气球上携带的设备直接测量南极臭氧量,数据显示,南极的臭氧总量已经从7月的约300多布森单位骤降至约93多布森单位。
更令科学家吃惊的是,臭氧层中距地表12.9千米至21.9千米范围内的臭氧基本被损耗殆尽。7、8月份时,这一区间的平均臭氧量为125多布森单位,几乎完全耗尽。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30千米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危害。当臭氧层厚度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时,便被认为出现空洞。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兰和莫莱特发现,大气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头顶上的这把“伞”已出现空洞,并造成地球温室效应加剧。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进入臭氧层后,消耗臭氧造成的。
“奥拉”卫星的微波分叉发声器测量显示,9月中下旬,南极平流层下部的含氯化合物一直处于极高水平。另外,平流层气温也是影响臭氧空洞的主要因素。气温偏低时,空洞面积变大、深度增加。气温偏高时,空洞面积缩减。10月至11月间,臭氧空洞将持续恶化,预计紫外线照射会异常增强。由于臭氧层损耗物质的释放已经受到国际公约的限制并在持续减少,科学家估计,南极洲臭氧层空洞到2065年可以完全修复。
“死亡地带”数量不断增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发布了《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该报告称,海洋中“死亡区”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
由于化肥、粪便、污水等排泄入海,为一些藻类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刺激这些海藻的疯狂生长,加上空气污染因素,导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区”和“缺氧区”,不但鱼、虾、贝类无法在低氧或缺氧状态下存活,连海草也难以幸存,因此“低氧区”和“缺氧区”又被称为“死亡区”。
报告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死亡区”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扩大。1994年估计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死亡区”可能已多达200个。最早发现和记录到的“死亡区”在美国东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罗的海、卡提加特湾、黑海和亚得利亚海东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区”在墨西哥湾,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养料导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区出现在南美、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的沿海。海洋“死亡区”对渔业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但如果风能够将富有营养的水冲走,“死亡区”就可能复活。环境规划署呼吁沿海国家采取措施控制陆源污染,遏止“死亡区”持续增多的势头。
人类对地球破坏 速度前所未有
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机构认为,这将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现突变,导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毁、海洋出现“死区”。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机构(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专家在95个国家进行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过去50年来,人口增加使得人类赖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态系统,包括空气和水源,受到污染和过度开发。该机构由45个成员组成的董事局发表的报告指出:“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地球的自然运规律带来很大的压力,地球的生态系统因此未必能养活得了未来的人口。”
报告指出,10%-30%的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动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这项历来最大规模的地球生态系统研究工作发现:“过去50年来,人类为了取得食物、净水、木材、纤维和燃料,对生态系统的造成的破坏速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要来得快,破坏面也比任何一个年代来得广。这使得生物的多样性承受着无法扭转的损失。”报告补充道,从1945年至今,人类开垦为耕地的面积,比18世纪和19世纪开垦的土地加起来还要多。报告说:“未来50年,地表剥蚀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后果。”
整理报告的专家解释说,生态系统未来的变化可能会造成疾病爆发、非洲大湖区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而成为霍乱散播的温床。肥料中的氮累积在农田里,接着再冲刷入海,会导致海藻生长茂盛,从而使得鱼儿因缺氧而大量死亡和使得沿海地区因而出现没有氧气的“死区”。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风大和干燥。全洲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零下52℃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零下89.2℃,为世界最冷的陆地。
其实,地球上还有一处地方拥有极多的资源,可人们却不敢轻易动手,它就是南极洲。一旦提到南极洲,首先会想到企鹅,然后再联想到那种冰天雪地的景象。
学过地理基础知识的朋友们都知道,南极洲是七大陆之一,总体面积排行第五位,位于地球的最南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受热不均匀,所以导致南极洲形成荒凉的荒漠景观,降雨量少,气温低下,其表面被冰层所覆盖。由于地球公转的原因,南极洲每年都会出现连续几个月的“极夜”现象。
其实,南极洲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它也属于一块地壳板块。在遥远的过去,南极洲和南美洲、澳大利亚洲是接壤的。大概是在1.8亿年前,地壳板块活动频繁,南极洲大陆被分离,随着海水的漂移,到达了地球的最南端。
由于南极洲的环境极为恶劣,除了一些耐寒的生物外,几乎没有其他生物能够在此长期生存。截止至今,只有数千人曾踏足南极洲,其中大部分是科考人员。南极洲是一块开发程度极低的地域,而且不存在哪一个国家的主权,当然存在着争议。
目前为止,科研人员尚未在南极洲发现矿产资源,这并不是说明南极洲资源贫瘠。上面已经提及,在数亿年前,南极洲是与南美洲等大陆接壤一起的,自然环境相差不大,亦是生机勃勃。专家推测,南极洲的冰层之下极有可能储存着大量的金、银、钼、铬、钴、钛、铀、锌资源。若是可以顺利将之开发,必定能缓解地球目前资源紧缺的局面。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29.2%。沙漠占陆地面积33%,南极大陆占9.4%,剩余约16.3%的陆地,再除去高原、戈壁、山麓等人烟稀少的地方,应该就只有不到16%的面积可供人类居住了,约为八千万平方公里。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29.2%。
沙漠占陆地面积33%,南极大陆占9.4%,剩余约16.3%的陆地,再除去高原、戈壁、山麓等人烟稀少的地方,应该就只有不到16%的面积可供人类居住了,约为八千万平方公里。
南极地区诱人的资源很多,首先应当推南极大陆的矿产资源,其次是海洋生物资源。
南极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储藏地区。位于南极大陆的铁矿蕴藏丰富,含铁品位高,有“南极铁山”之称,可供世界开发利用200年,为世界之最。
南极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南极大陆二叠纪煤层广泛分布于东南极洲的冰盖下,储藏量约达5000亿吨。
南极的石油资源极为丰富。南极大陆的石油储量还未查清,但至少是非常有潜力的世界资源。
南极的磷虾是南大洋的特殊水产资源,其蕴藏量约为4亿吨~6亿吨,从生态平衡观点来看,可以每年捕获5000万吨,它相当于当今世界总渔获量的一半。
南极是世界最大的淡水资源库。仅南极大陆,就储存了人类可用淡水的72%。
应该指出,南极地区的资源正等待人类去发掘、去查清。
几个原因:
1、南极极端寒冷,空气遇冷下沉,形成高气压,而南极的极地高压比地球别处的高压更强,压力高势必要向低压区流动形成风,南极的高压向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流动则形成大风;
2、南极为冰雪覆盖,原来低洼处覆盖层较厚,致使整个南极大陆比较平坦,再加上冰雪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所以风阻小,风力大;
3、南极圈外几乎全部为海洋围绕,完全平坦的海洋对南极的风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北极可以观看在地球其他地方无法观测到的景象,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北极还有一个不冻港,是船只过经的一个重要地区,现在许多北极的冰山融化了,就有许多的欧美国家想要霸占。
北极气候变化
来自北极地区的寒流,一般是经西北部、北部和东部三条路径进入中国境内,对中国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工程建设带来重大影响及危害。而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海冰状况的改变,也会对局地的能量收支和天气气候状况产生影响,进而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绝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性问题,而是全球性议题,而且同中国紧密相关。
另外,就现有的北极事务而言,很多问题都源起于北极气候变化。航道利用与管辖问题源起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冰融化,从而使通航成为可能;气候变化对北极生态产生巨大消极影响,引发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问题;海冰减少和融化还将使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更容易获得,从而引发对大陆架和海域的争夺。
南极的研究价值
因为自然环境恶劣,科学家们对南极及其陆架区矿产资源了解得并不多。但已经在南极发现矿床、矿点百余处。其中铁矿是南极大陆所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矿产,主要位于东南极。南极洲深海也不断有一些生物新物种被发现。不过目前南极禁止一切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众多科学考察站在南极地区相继建立,人们逐渐认识到该地区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拥有宝贵的科学资源。科学家这样描述:“南极硕大无朋的亘古冰盖,如同一座蕴藏着无数历史上大气和气候宝贵信息的图书馆;南极也是最好的研究地球空间的地区;除了大气,南极还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宇宙的地方……”
南极科学考察的领域由早期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气象观测,逐渐发展到今天的海陆空及外层空间的全方位的科学考察。包括对未来全球气候和温度有影响的冰川、臭氧和大气观测,关系到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未来的矿物、海洋生物资源和淡水资源的研究,以及南极大陆作为科学实验室提供良好条件的地壳变化、地层构造和空间科学的研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