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会师有30名女红军。
本文原载于《党史博览》2005年第10期,作者卢振国、鲁书平,原题《随中央红军长征的30名女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30名女同志随军参加,
她们是:王泉媛、邓六金、邓颖超、甘棠、危秀英、危拱之、刘英、刘彩香、刘群先、杨厚珍、李坚真、李伯钊、李建华、李桂英、吴仲廉、吴富莲、邱一涵、陈慧清、金维映、周越华、钟月林、贺子珍、钱希均、萧月华、康克清、曾玉、谢飞、谢小梅、蔡畅、廖似光。其中:甘棠、李桂英和谢小梅3人,
1935年3月随红军到达云贵川边时,因奉命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或另有任务而脱离长征队伍,各奔征程;王泉媛、李伯钊、李建华、周越华、吴仲廉、吴富莲、康克清7人,
于1935年6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被调动或被留在红四方面军。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后,李伯钊、李建华、周越华、康克清4人到达陕北;王泉媛、吴仲廉、吴富莲3人西渡黄河,参加西路军艰苦作战。
王泉媛曾任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团长,在河西作战被俘后死里逃生,后来辗转流离而沦落为民;吴富莲曾任西路军妇女独立团政治委员,在河西作战被俘后坚贞不屈,吞针而死;吴仲廉曾在西路军第九军政治部敌工部当干部,在河西作战被俘后押至青海西宁,后与张琴秋、陶万荣等一起被押到南京,入“反省院”,
1937年8月由周恩来营救出狱,于10月初回到延安。因此,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30名女红军,于1935年10月、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北者为24名。
古城镇,隶属于江西省井冈山市管辖,位于井冈山市西北部,是原宁冈县第一次设县的县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有著名的“古城会议”,全镇辖8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79个村民小组,人口12960人,面积62.28平方公里。
2021年井冈山全校有19425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学生数18832人,全校教职工总数1593人。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湘赣边界军民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全盛时期面积达72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余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起点。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经历了创立、巩固发展和坚持斗争三个阶段。
红色旅游
组织旅游者开展缅怀的主题活动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决定将红色旅游内容进行拓展,将1840年以来170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范围,这就更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
红色旅游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2020年12月17日,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消息,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全国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西接湖南省,揽罗霄山脉中段,赣江中游。截至2019年7月,吉安市辖2区10县1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西接湖南省!
古称庐陵、吉州,素有江右望郡之称,是江右文化发源地之一
吉安市现辖2区10县1市(井冈山市),人口500多万!
一)全日制在校生学生数18832人
1.研究生77人
招生40人,毕业29人
2.本专科生18450人
本科生17024人,专科生1426人
招生5199人,毕业4392人
3.预科生24人
4.留学生281人
招生30人,毕业41人
(二)成人教育学生10356人
成人教育本科生5700人,成人教育专科生4656人
2021年井冈山全校有19425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学生数18832人,全校教职工总数1593人。
红色旅游资源可归入旅游资源8个主类、31个亚类中的“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主类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综合人文旅游地”、“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等亚类中。
按其形态和内涵,红色旅游资源还可进一步细分为8个基本类型:
(一)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会址。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瓦窑堡会议会址、西柏坡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等。
(二)中国共产党各级重要机构曾经的所在地旧址。如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红岩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革命烈士等杰出人物的故居、纪念堂及先进模范集体的形成地。如毛泽东故居、毛主席纪念堂、朱德故居、周恩来故居、邓小平故居,建国后著名的先进集体如新乡七里营刘庄等。
(四)革命战争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如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延安革命纪念地和西安事变旧址等。
(五)革命烈士陵园。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等。
(六)为共产党培养过人才的著名学校。如黄埔军校、北京大学的“红楼”等。
(七)为纪念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事件建立的各类综合性或专题性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
(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的具有特定时代背景的标志性的建筑工程。如红旗渠、三门峡水利工程枢纽等。
当然,这样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现实中不同类型的红色旅游资源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中国共产党重要机构所在地常常和名人的旧居同属于一地的建筑物等
江西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迄今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有100多处,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先后被列为“首批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十佳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等。
丰厚的红色文化不仅给井冈山带去了传统的红色观光游客,更吸引着一批批红色研学和培训的学员,从以往单纯的“听讲解、看展览”变成了沉浸式的体验学习。井冈山“沃土胜境”总经理黄俊生告诉记者,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学生们参观革命遗迹遗址,参加一次激烈的“黄洋界保卫战”“丛林地雷战”,体验走红军路、做红军餐,感知红色历史的震撼,在心底种下爱国的种子。
记者从井冈山管理局了解到,近年来,井冈山红色培训持续升温,培训人数由2014年的12.9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52.28万人,年均增长41.88%。学员已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特别是澳门的澳博集团、澳门十三行文化贸易促进会等企业还在井冈山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员不仅有党政干部,更包括广大的企业、高校、社会团体、中小学生等众多群体。今年,巴拿马出入境管理局研修班在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举办,实现了外国学员零的突破。红色培训已成为这片热土最闪亮的名片之一。
井冈山的民俗文化
挖冬笋
描述:挖冬笋,是黄坳、茨坪、长坪、下七一带客籍山区农民所喜爱的一项采集活动。农历十一月以后,冬笋即开始生长,客籍人们便身背背篓,手握锄头进山挖笋。
红薯丝饭
描述:红薯丝饭是从前井冈山区的传统主食,解放前,当地就流传着一首民谣:“薯丝饭,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这首民谣反映了当年井冈山区的清贫生活和山区居民追求起码的温饱生活的意愿。
勺子碓舂米
描述:勺子碓,是井冈山客籍人用来舂米的工具。旧时人们用石头作臼,用木棒做杵捣米。常用的有手碓、脚踏碓。山里人在脚踏碓的基础上,利用山泉的落差,装成不用人力的“自动”雅,一天能舂一担谷,比脚碓省时省力,独家独户使用,非常方便。
米汤浆被子
描述:土籍人洗被子时,都喜欢用米汤浆被子。米汤浆被子就是把被子在清水河、塘里洗干净,拧干,置于盆中,倒进米汤,反复搓揉,使被子里每个地方都沾上米汤,再拧干,即可凉晒。
狩猎
描述:客籍人狩猎活动多利用冬、春季节的农闲时间进行。出猎人数5--10人,多至数十人,进入目的地后,一般都人分两路行动:一为“蹲口”,把守野兽出入要道;二为“抄山”,指挥猎犬翻山越岭赶出猎物。
建房
描述:井冈山土籍居民建新房的礼仪有进桌、圆屋、上梁、过火等习俗。
祭窑
描述:土籍人烧砖瓦窑时,窑匠师傅造窑,点火颇为讲究,有一套世代相传的习俗,称“祭窑”。一般的“祭窑”,实际上是祭祀火神。
出嫁当天不吃饭
在井冈山客籍民间居民中流传着这么一个风俗习惯:姑娘出嫁的当天随身带好在家煮熟的鸡蛋、猪肉之类的食品,到婆家后躲在新房里不出门,当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饭。无论家人怎么诚心相请,哪怕是把饭菜送进新房,也不会吃上一回,而是吃着自己带来的食物。以示节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肴敬孝给公公婆婆食,换得公公婆婆的爱戴,换来长年全家和睦过日子。这一风俗习惯直至今天,新娘出嫁到婆家,还是一直坚持吃完自己带来的食品为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54秒